洪秀全借用夏商时期中国人曾经崇拜过“上帝”的宗教观念,来论证上帝本来就是华人的唯一真神。还将“耶和华”的“华”与中华的“华”等同视之。自己则是上帝次子下凡,现实生活中代表上帝。其目的是

A. 融合东西方文化

B. 希冀得到西方列强支持

C. 为反清获取历史依据

D. 借以获得权威性与话语权

 

顾炎武在《日知录·周室班爵禄》中写到:“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故班禄之意,君、卿、大夫、士与庶人在官一也,而非无事之食。”这一主张

A. 强调了爵禄制度的合理性

B. 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C. 继承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下表是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单位:个)。对表格内容分析正确的是

A. 中唐后北方政局混乱影响农业生

B. 江南农业已经超过北方

C. 长江流域是唐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D. 唐代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题文)如下图所示,与隋朝大运河相比,元朝大运河航道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洛阳城市经济衰落

B. 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C. 政治中心向北迁移

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有学者说,在当时,西周是最先进的国家,王畿外齐、鲁、卫三大国,经济文化远不及西周,更不必说其他小国。秦始皇结束了从西周到战国八百多年的诸侯割据,伟大的中国第一次统一起来。这一叙述

A. 肯定封建文明的先进性

B. 旨在说明统一来之不易

C. 强调周朝政治的专制性

D. 忽略了分封制的统一性

 

史料研习是重要的历史学习方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昏侯刘贺,汉武帝刘彻孙子。前86年,刘贺继承父位,立为昌邑王。前74年,汉昭帝驾崩后,刘贺曾当过27天的皇帝,被废后回昌邑国故地。前63年,汉宣帝降封刘贺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今南昌)。

材料二

自2011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地处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已经出土了2万多件文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二是10余吨五铢钱、青铜器、漆木器等。其中漆木器纹饰精美,数量繁多;三是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等;四是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的简牍等;五是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等。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组如此评价这座大墓:“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

—引自新浪财经《海昏侯墓:穿越2000年的石破天惊》

(1)海昏侯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不少第一手资料。依据材料一、二对此进行阐释,完成下表。

 

考古发现

历史信息

政治

大量奢华的随葬品

说明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虽然削弱了王国势力,但仍保留了王侯的尊贵等级地位

经济

10余吨五铢钱

 

精美的青铜器、漆木器等

证明了官营手工业高超的技术水平

文化

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等

从中可以看到西汉音乐艺术的发展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受到尊崇

贵族生活

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

 

 

 

材料三

两宋时期通航的海港至少有20来个,设有市舶机构的港口就有十多个。宋代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至少在60个以上,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印度及孟加拉湾沿岸地区、红海周围及东非沿海地区。进口商品在北宋前期不超过50种,至南宋增至300余种,大致可分香料、宝货、药材、矿产、燃料、纺织品和动植物初级制品等几大类;输出商品以手工产品为主。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市舶收入(官府的进口税)为三十万缗,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为二百万缗。开创中国主导国际贸易的时代,并基本上垄断了中国到印度的航运。

—摘编自《简明中国经济史》与金开诚《海上丝绸之路》

(2)依据材料三,归纳两宋海外贸易繁荣的表现。

 

读图·读城·读史

材料一

 

城池是中国古代城市的重要标志,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先从了解它的城池开始。它既是文化象征符号也是一个历史视角,选址、设计布局、修筑建造及功能规划,无不蕴含着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和气魄,几千年来与泱泱中华文明如影随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唐长安城与北宋东京城在布局与功能上的不同。并说明古代都城所体现的政治特征。

材料二

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明清)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滞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2)你如何看待材料二中的两种不同观点。运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下面推翻要好些。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1868年4月4日天皇发布《五条誓文》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说:“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材料一中列宁眼中俄国实行改革的原因是什么?与材料二相比,俄、日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改革有哪些共同之处,并谈谈你对改革成败的认识。

 

 

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材料一

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尽管他们拥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斗争经验、卓越的历史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认识和行动可以不受时代条件的限制……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需要遵循的原则。

材料二

拿破仑的主要经历简表

①1779年,进入军事院校学习,深受卢梭、伏尔泰思想影响

②1793年,赶走英国人,收复南部重镇土伦,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③1797年,征服意大利,与奥地利签订了康波福米奥和约,标志着第一次反法同盟的终结

④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主持制定共和八年宪法,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⑤1800年,创立法兰西银行

⑥1802年,颁布《公共教育基本法》

⑦1802年,与英国签订《亚眠和约》,英国将其在西印度群岛和印度占领的法国殖民地归还法国

⑧1804年,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民法典》

⑨1805年,奥斯特利茨战役战胜三皇同盟(第三次反法同盟)

⑩1807年,颁布《商法典》

1808年,进攻西班牙,当地人民武力反抗,打破了拿破仑大军长胜不败的神话

1812年,远征俄国

1815年,滑铁卢之战

(2)任选一个角度,从材料中提取至少三条信息,对拿破仑进行评价。

要求:自拟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明史解缙传》记载:永乐元年,明成祖设立内阁,解缙为从五品最高者。解缙等人随侍成祖,“从容献纳”,“朝夕左右”,“勤慎”有加。内阁并没有固定官署,没有属员。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选项

材料

结论

A

永乐元年,明成祖设立内阁

由此解决了相权问题

B

随侍成祖,“从容献纳”,“朝夕左右”,“勤慎”有加

协助皇帝,监察百官

C

内阁并没有固定官署,没有属员

内阁属于临时机构

D

解缙为从五品最高者

内阁官员地位不高

 

 

A. A

B. B

C. C

D. D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这实质上是主张

A. 君民共治

B. 限制君权

C. 民主共和

D. 民为邦本

 

明朝曾依据传统礼制做出严格规定: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官可用金银。这些规定在明朝晚期苏松一带被置若罔闻,富贵人家用金,用玉已成平常之事。这一转变直接反映了

A. 社会等级意识受到冲击

B. 尊富尚利意识蔚然成风

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 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趋势

 

自汉代到明清,“中朝、内阁、军机处”三个机构的共同点是

①取代了相权

②由皇帝近臣取代重臣

③强化了君权

④始终由高官任职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③④

 

《元史》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物,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结合所学,下列关于行省制说法正确的是

①彻底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②是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③④

 

有学者认为宋代的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文化现象包括

①印刷术的改进推进了文化的普及工作

②瓦肆等娱乐场所的盛行

③京剧、昆曲等剧种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④《清明上河图》等市井风俗画的出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朱熹被康熙皇帝称为:“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下列思想属于这位思想家是

A. 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B.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 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D. 格物致知、存理灭欲

 

宋都东京主要的工商业是为封建皇室和官僚服务,皇室和官僚拥有大批的作坊和商店,掌握着近十万人左右的手工工匠、军匠和其他管理人员,大部分产品都为封建统治阶层所消费掉。这反映出

A. 东京为全国工商业最发达的城市

B. 北宋政局稳定,交通发达

C. 官营手工业发达,占主导地位

D. 政府严格限制私营手工业

 

王安石认为可以“广积蓄,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的变法措施是

A. 青苗法

B. 募役法

C. 方田均税法

D. 农田水利法

 

“唐十部乐”融合了各民族、各地区乐舞特色,这一现象折射出

A. 思想的百家争鸣

B. 开明的民族政策

C. 艺术的世俗特征

D. 文化的三教合一

 

唐朝时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传“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由唐至宋的这种变化

A. 是唐朝设置节度使的直接结果

B. 导致宰相的职权被严重削弱

C. 源于唐朝开创科举制选拔人才

D. 与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相关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大臣王珪说:“     诏敕或有差失,则     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文中两个空分别填

A. 中书 宰相

B. 中书 门下

C. 中书 尚书

D. 尚书 中朝

 

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 )

A. 春秋时期    B. 西汉    C. 南北朝    D. 北宋

 

“左足才过右足续,踏水浑如在平陆,高田低田足灌沃。”材料描绘的农具是

A. 耧车

B. 翻车

C. 筒车

D. 耒耜

 

古代开通的“丝绸之路”与近代新航路的开辟,其相同意义是

A. 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

B. 世界开始走向一个整体

C. 改变了世界贸易的中心

D. 加速了殖民扩张的进程

 

董仲舒说“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该言论体现出的思想包括

①仁政

②工商皆本

③天人感应

④无为而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下图反映的政治状况,到西汉中后期最终解决,这得益于

A. 分封制的推行

B. 推恩令的实施

C. 中朝制的实行

D. 农耕经济发展

 

孔子评论《诗经》首篇《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使人感到快乐而不放荡,忧伤而不悲伤)。”该观点蕴含的思想是

A. 中庸之道

B. 仁者爱人

C. 礼法并施

D. 知行并举

 

下列材料能反映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是

A. 《诗经》描述“千耦其耘”

B. 《汉书•食货志》记载“还庐桑,菜如有畦,瓜瓠果疏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C. 白居易《朱陈村》描述“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

D. 《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授田者,名为雇工。”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 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 都主张“礼”、“法”并用

 

“天下之国,都是王的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也都有兄弟、甥舅之亲。”这段材料描述的是

A. 世袭制

B. 礼乐制

C. 井田制

D. 宗法制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