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形成并延续两千多年超稳定政体的主要原因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材料二  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

(2)结合秦汉、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

 

 

《查士丁尼法典》记载:有人雇佣金匠打造戒指,双方适用买卖契约还是雇佣契约?如果顾客提供金料,就是雇佣契约,如果金匠提供金料则是买卖契约。这说明罗马法

A. 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B. 强调私有财产的神圣性

C. 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

D. 力图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对于罗马人来说,法律是社会的基石,它对于公民基本权利和合法权利很重要,同时它又是社会生活和基础,从欧洲的历史来看,这种法律形式“民法尤胜于刑法”一直都很重要。这里主要强调罗马法

A. 内容丰富详实,应用性强

B. 量刑有理有据,保障平民权益

C. 协调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D. 侧重民事诉讼,保护私有财产

 

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如果承认他们的说法都有道理,这与谁的观点相类似

A. 泰勒斯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 普罗泰格拉

 

公元前5世纪雅典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作品全部体现的是现实社会、政治问题,并直谏当时的执政者,而执政者“并不因之而有任何禁演戏剧或迫害作者的措施”。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A. 社会腐败现象严重    B. 政治氛围相对宽松

C. 戏剧创作深受重视    D. 知识分子受到保护

 

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在《安提戈涅》中讲述了年轻女子安提戈涅的故事:她的哥哥死于内战,她想要安葬自己的哥哥,但国王下令谁埋葬了叛徒,就将被处以死刑。安提戈涅愤怒地斥责国王说:“最高的法律是主神宙斯向人类宣布的,凡人的命令不能改变天神制定的永恒不变的不成文法!”索福克勒斯借安提戈涅之口表达出了

A. 习惯法地位高于成文法

B. 朴素的“法律至上”思想

C. 女性在城邦中地位提高

D. 雅典民主政治的虚伪性

 

《大众日报》2008年刊载《关公何以战秦琼》一文,提到中央电视台“中国京剧研究生班十年汇报演出”的节目《蔺相如》中的布景道具问题,请判断符合史实的是

A. 蔺相如府中厅堂上悬挂着一幅山水画

B. 厅堂楹联上有草书写的古诗

C. 渑池会上秦王和赵王用青铜器皿喝酒

D. 书写的古诗是杜牧的《泊秦淮》

 

明清史专家指出:(平民)日常食用消费仅只占微弱的比重……(官僚缙绅)却用之于追求雕琢、新奇或足以炫耀门第的豪奢消费,如操办豪华的婚丧喜庆、炫耀珍宝重器与竞建园林别墅等。他们的高消费具有传统的特权奢侈消费性质,与宫廷的消费相激荡……。由此可见影响明清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是

A. 商品经济畸形繁荣

B. 重商主义盛行

C. 奢侈、攀比消费严重

D. 吏治腐败,贪污猖獗

 

明代徽商查岩振曾经“岭南塞北,饱谙寒暑之劳;吴越荆襄,频历风波之险”。这反映出

A. 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

B. 商业竞争异常的激烈

C. 行商更有利可图

D. 商人处境非常限难

 

明朝官修史书《太祖实录》曾三次修订。初修始于建文元年,靖难之役后,于永乐初重修,此为二修;但由于“成于急促,未及精详”,永乐九年第三次修纂。这说明

A. 重修实录有利于记载的准确

B. 历史编修受政治因素的影响

C. 古代官修史书力求精益求精

D. 实录修订随时代发展而完善

 

1387年,明太祖下令丈量全国土地,编制《鱼鳞图册》,以田块为单位编制,图册绘有田块形状草图,旁注坐落、面积、四至、地形及土质肥沃程度,以及归属的户主和所在乡镇。《鱼鳞图册》的编制

A. 有利于明初经济的恢复

B. 开创了土地财产登记制度

C. 阻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

D. 提高了土地的商品化程度

 

宋代文化教育相对普及,史载:“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为这种现象提供技术条件的是

A.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B. 科举取士人数的增加

C. 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D. 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对该材料分析错误的是

A. 朱熹认为穷理应该格物致知

B. 二陆认为穷理要发明本心

C. 双方在世界本原立场上根本对立

D. 双方思想都属于新儒学

 

《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A. 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 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 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 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唐朝明确地将国家政务划分为大事和小事,小事由门下省审核决定,递交皇帝“划可”,大事则奏请皇帝批准。这反映了当时

A. 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B. 实行分层决策机制

C. 门下省权力不断扩大

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汉惠帝时期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监御史

A. 代替郡守执掌地方管理

B. 行使御史大夫的职能

C. 成功防止地方侯国割据

D. 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战国思想家尹文重视君臣上下名分,“君不可与臣业,臣不可侵君事。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名正而法顺也”,君主都应循名责实,察法立威。“正名分”思想的提出反映了

A. 儒家在政治上主张恢复周礼

B. 没落贵族试图强化传统秩序

C. 小生产者要求建立权威政治

D. 新兴地主倡导君主集权统治

 

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

A. 国君集权体制逐步形成

B. 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

C. 分裂到统一的趋势加强

D. 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

 

“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这表明周代

A. 王权与神权相分离

B. 德治思想逐步形成

C. 天子权力有所下降

D. 对天的认识理性化

 

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可能作出的判断是

A. 《诗经》中包含了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    B. 甲骨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

C. 黍和稷是商周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D.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

 

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

A. 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

B. 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

C. 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

D.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汉书·董仲舒传》中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一致)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

(1)董仲舒对汉武帝所提建议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结合材料,概述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正统地位是怎样确立的?

 

材料一:“三教合一”的风景名胜

左侧是佛教的弥勒院,下面是道教的元君祠,中间是儒家胜景孔子登临处。

方寸之地,三教会集,巧妙融合。

材料二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转移,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言所行,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的现象出现于何时?到宋朝时三者的关系是怎样变化的?

(2)使材料二出现的思想上的原因有哪些?

(3)李贽对材料二的态度是什么?

(4)结合材料一二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

(5)据材料三、四,指出李贽的观点和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这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华丽的活动戏台上,京剧扮相的提线木偶,活灵活现地表现着戏剧外台上的意境和神韵。以下有关京剧产生原因的表达正确的是

①符合当时统治者的口味

②汉调、徽调合流并逐渐融入北京语汇

③艺术家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④“同光十三绝”努力

A. ②③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有人认为: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明清小说的这一特点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专制主义强化

B. 商品经济发展

C. 拜金主义盛行

D. 轻商思想淡化

 

关于诗人屈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古代的伟大诗人,开创了诗歌新体裁──“骚体”

②是战国时期的秦国人,曾受到秦王的重用

③他把深厚真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融入其代表作《离骚》中,表达了对人民的热爱

④“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出自其作品《天问》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③

 

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的到来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中国科技成就是

A. 地动仪

B. 造纸术

C. 雕版印刷术

D. 罗盘针

 

假如你生活在春秋时期,你可以享受到的文明成果是

①印刷发行你的个人自传

②旅行用“司南”指示方向

③可以借助《石氏星表》相关资料确定100多颗恒星位置

④借助《黄帝内经》医治病人

A. ②③

B.

C. ②④

D. 全部无法享受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 荀子、董仲舒

B. 荀子、孟子

C. 商鞅、孟子

D. 韩非子、董仲舒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 从天人感应出发

C. 从万物本源出发

D. 从人的本性出发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