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儒学大师,董仲舒继承并升华了孔孟的思想,如他将孟子的“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主张发展为“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下列选项中对这一发展评价正确的是

A. 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

B. 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C. 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

D. 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汉朝的皇帝和此后历朝的皇帝,每逢天灾时,都程度不等地要省察自己执政的表现,苛责自身,谋求改进。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沿承敬天法祖的习俗

B. 信奉君权神授的理论

C. 汉人对天的敬畏

D. 自省有助于减少灾害的发生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 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 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 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位于北京南端的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每年冬至日,皇帝都要到天坛举行祭天大典。明清皇帝到天坛祭天,与之相关的理论是

A.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 孟子的仁政学说

C.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D. 朱熹的天理学说

 

汉代民间一直盛行“求雨”“止雨”等活动,即以“动阳以起阳”“动阴以起阴”的“物类相召”为理论,设计一套求雨、止雨的方法和礼仪。这反映了我国古代的

A. “天人感应”思想

B. “天人合一”思想

C.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D. 求雨迷信活动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 荀子、董仲舒

B. 荀子、孟子

C. 商鞅、孟子

D. 韩非子、董仲舒

 

《董学特性新论》一书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A. 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B. 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C. 儒家学说只适用于封建王朝的上升时期

D. 全面继承董仲舒的新儒学

 

墨子主张“尚同”,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是没有共同的“义”,这种主张与下列哪些思想家的观点相似

A. 韩非子董仲舒

B. 韩非子孟子

C. 老子董仲舒

D. 荀子庄子

 

(题文)“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这一言论出自先秦时期的

A. 儒家

B. 墨家

C. 法家

D. 道家

 

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没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些规定体现了

A. 军权高于行政权    B. 分权与相互制衡

C. 总统权力至上    D. 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分参、众两院,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每两年选举一次。这些规定体现了

A. 参议院代表少数人利益

B. 各州根据人口分享联邦权力

C. 联邦制与共和制的原则

D. 众议院主导联邦的立法权力

 

华盛顿在17873月至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

A. 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 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C. 废除君主立宪制    D. 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

A. 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 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 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 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A. 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 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 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 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1787年宪法颁布和实施后近代美国民主派领袖杰斐逊认为美国总统制是君主制的翻版下列有关杰斐逊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总统权力很大但非独裁专制

B.美国总统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美国总统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D.美国总统对参议院和众议院负责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被人们形象的比喻为头脑听从四肢的动物。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  )

A.实行两党制                           B.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C.采取联邦制                           D.确立三权分立体制

 

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 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    B. 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

C. 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    D. 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 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 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 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 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中,政府官员明显具有皇帝家仆性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把皇帝家仆正规化、权力化;明清取消宰相制,皇帝直接指挥六部,把家族式统治扩大到了整个国家机器。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

A.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C. 宗法制度的不断加强    D. 郡县制度的不断强化

 

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这一演变反映了(  )

A. 国家权力重心逐渐由内朝转向外朝    B. 军国大事决策权的民主化趋势加强

C. 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有效制约皇权    D. 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

 

清初,南书房是翰林文人陪君王读书研学的内廷场所,“非上所亲信者不得入”。且因随奉“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这表明

A. 南书房已成为最高政务机关

B. 统治者重视拔擢高水平人才

C. 政府决策中心逐渐发生变化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臣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表明

A. 阁臣在皇权之下参与决策

B. 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C. 国事决策权发生根本转移

D. 阁臣对皇权制约作用弱化

 

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 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 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 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 直接统领六部

 

元世祖忽必烈说:中书省是朕的左手,枢密院是朕的右手,御史台是用来医朕两只手的。这说明元代(   )

A.注重权力监督 B.实行三权分立

C.完善三省六部制 D.通过分权强化集权

 

公元107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最能体现该主张的是

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B. 由世家大族担任朝廷要职

C. 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

D. 抽调各地精兵去充实禁军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财已匮而枢密还是添兵;民已困而三司还是敛财;中书看着民困,而不能叫三司宽财,枢密减兵。”这表明宋代

A. 行政体制变革服从加强皇权的需要

B. 统治者对财政问题漠不关心

C. 初步建立了分权与制衡的行政机制

D. 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地方割据

 

唐代三省制实现了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通过文书的起草、审核和执行的运作流程来实现权力的分割与制约。据此可知,唐代三省制

A. 完全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地位    B. 有效地制约了皇帝滥用权力

C. 成功实现了行政权力的分割    D. 实现了民主政治的最初创建

 

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这则材料表明

A.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 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矛盾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