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 否定其排外主义

B. 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 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D. 全面赞扬与肯定

 

(题文)按照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划分,下列与其他选项不同类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新民主主义革命

 

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外国人在北京少有的快乐时期,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辛丑条约》的签订

B.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 清政府设总理衙门

 

20世纪初,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租界”的滥觞可能是出现于下列哪个文件

A. 《南京条约》及其附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突出了相权与皇权的争夺,以相权的削弱展现了古代中国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黄宗羲曾经有这样的言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其含义是指宰相制度下

A.容易形成极端专制                     B.不易产生明君贤臣

C.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D.政治腐败现象更加严重

 

(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八讲了一个宦官对这种权势变化的亲身体会。嘉靖年间的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昔日张先生(内阁大学士申的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今严先生(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这则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 皇帝的权威被宦官分割

C. 明朝的礼仪制度曰益规范

D. 内阁首辅在朝臣中的权威逐渐下降

 

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 )

A. 必须责罚军机大臣 B. 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

C. 军机处应予以撤销 D. 军机处会对皇权造成危害

 

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元代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主要是为了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分化地方权力

C. 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关系

D. 提高行政效率

 

根据马克斯·韦伯等人的研究结论,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其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三公九卿制

B. 内阁制

C. 三省六部制

D. 军机处

 

封泥又叫“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封泥中隐含着诸多历史信息。下图是西汉时期关于地方制度的封泥,从中不能获取的历史结论是

A. 西汉地方上继承秦朝制度

B. 中央和地方矛盾激化

C.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

D. 西汉初年分封同姓王

 

《汉书》记载:“中朝官也,亦谓之内臣。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期也。”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郡国并行制的缺陷

B.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 察举制的弊端

D. 刺史制度流于形式

 

“秦堤牢固,工程精当……湘漓接,通汉壮……。”当时修这一水利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A. 便于农业灌溉

B. 方便军事运输

C. 利于商旅通行

D. 方便匈奴朝贡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

A. 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 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 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的结合来强化王权

B. 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C. 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来巩固奴隶主专政

D. 通过制定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下图所示是台湾某教科书对历史上某个时期社会变化的描述,该时期是

A. 夏商西周 B. 春秋战国

C. 秦汉三国 D. 两晋南北朝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为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现在已知,殷商时期,国王在处理大小事务之前,都要用甲骨进行占卜,商朝的地方诸侯有侯、伯、男、甸不同的称号,中央处理国家事务的官员,以尹为长,另有卜(中央负责占卜的官员),作册,亚服等各种名目。从以上材料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 中国早期的制度中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B. 殷墟是商朝的政治中心

C. 商朝时期中央集权神化并加强

D. 初步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

材料二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清帝逊位诏书》

材料三  法学教授高全喜谈道:“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立宪时刻》

(1)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并分析造成“孙中山之革命”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帝逊位诏书》颁布的意义。

(3)有人将《清帝逊位诏书》看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论断的?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 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 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题文)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

A. 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B.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 辛亥革命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

D. 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A. 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B. 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C. 反封建不彻底

D. 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1912年2月12日,清帝颁布逊位诏书,宣布退位,有人因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观点认为两国“光荣革命”

A. 都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更大流血牺牲

B. 都以温和的方式改变了两国的社会性质

C. 都保留了君主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 都以非暴力方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A. 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B. 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C. 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D. 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规定

①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总统有权单独颁布法令

③国民享有居住、言论等自由

④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A. 革命党人在政治上的软弱性

B. 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C. 为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留借口

D. 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

A. 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 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

C. 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 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

 

“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一材料

A. 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B. 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

C. 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D. 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

 

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B. 加强了清政府的综合实力

C. 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D. 为酝酿民主革命创造条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帝国主义过度,其中法国被称为“高利贷帝国主义”,其特征是

A. 巨额利润主要来源于殖民地

B. 大量资本投在信贷领域

C. 封建集团与军阀集团相勾结

D. 热衷于对外侵略与扩张

 

下表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1914年欧美主要国家平均关税率

A. 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B. 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C. 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D.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

 

如表所示为1838年英国工业重镇利兹市各行业工种收入状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收入状况

工种数

典型工种例举

最高

9

机械安装工、机炮制造工、铸铜工、机修工、铁模工

居中

16

印刷工、铁匠、石匠、初纺工、羊毛分类工、染匠

最低

6

裁缝、泥水匠、鞋匠、梳毛工、手织工

 

 

①工业革命促进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动

②大机器生产使工人出现了新的分化

③“蒸汽”的力量催生出新的技术行业

④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了劳动力自由流动和选择.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