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从欧洲兴起后,传播到全世界。1915年,在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下,中国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人们觉得,理性也能打开人类事务之门。随后,洛克发表《政府论》,他指出:政治权力是每个人交给社会的自然状态中所有的权力,由社会委托给统治者,用来为他们谋福利和保护他们的财产。当统治者滥用权力,破坏而不是保护人民财产的时候,人民可以反抗甚至推翻它。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编写

材料二 创建合众国的那一代人——华盛顿、杰斐逊与富兰克林等,无一不是启蒙思想的继承者。他们把新大陆作为“自由与自治”的实验场。接着,理性与自由的信念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到19世纪后半期,科学知识的进步推动了技术发明与创造的空前增长。      

——摘编自梁霄羽《极简美国史》等

材料三 晚清以来,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也有的侧重于从1915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洛克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那一代人”所进行的“实验”是怎样实现“自由与自治”的。19世纪后半期美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哪些“发明与创造”?

(3)阅读材料三,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你侧重于哪一种观点?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1909年,清政府颁布了《调查户口章程》,开始全国范国的户口调查,这次户口调查基本具备了近代人口普查的几点主要特征:

①官方性——由政府发布命令统一组织进行

②全国性——包括全国所有国民

③退人进行——按人个别进行填报

④同时进行——以一个特定时间为标准进行调查

⑤系统处理—一将调查资料编成统一的表格

——摘编自侯杨方《宣统年间的人口调查》

材料二:(清末)哪里搞人口普查,哪里就进入紧急状态,百姓认为调查户口是官府灭门毒计,鸣锣聚众,在村旁挖一大洞将调查员活埋……新中国成立后共进行了5次人口普查,1953年普查时,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服,像过节一样,张灯结彩,敲锣打鼓,到人口调查登记站申报自己的人口项目。

——摘编自《法制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人口普查呈现如上特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清末和1953年民众对人口普查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0世纪以来的三大理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有关三大理论的探究任务。

材料一  ……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我们正在完成这个革命。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11月12日)》

材料二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这个理论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没有的。但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在军阀割据的时候,在敌人控制薄弱的地区,领导人民建立革命根据地,用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了政权。……我们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就要在每一时期,处理各种方针政策问题时,都坚持从实际出发。

  ——邓小平《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1978年9月16日)》   

(1)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下列知识结构中字母代表的内容。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根据下列材料,简述三大理论间依次“继承”的主要表现。邓小平是怎样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的?   

(3)20世纪以来的三大理论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思想领域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题文)199012 月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领导同志谈话时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材料中邓小平主要阐述了

A. 改革开放与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B. 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C. 判断实践的标准问题

D.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问题

 

社会变革是中国近代化的前提。在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过程中,中国近代不同的阶级、阶层、政治集团为了摆脱民族危机,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主张向西方学习,先后对中国社会提出一系列改革设想。l9世纪末,下列人物主张向西方学习,对中国社会进行最彻底变革的是

A. 李鸿章

B. 康有为

C. 孙中山

D. 李大钊

 

“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A. 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

B. 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

C. 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D. 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抗战时期外国记者到延安采访时,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还有另一个中国啊!”他们称延安是“思想工厂”。在这里产生的“思想”主要是指(   

A. 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B. 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等问题

C.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D. 解决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等问题

 

(题文)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 遵义会议

B. “八七会议”

C. 中共“七大”

D. 七届二中全会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主义一词在西欧广为流传,其义为提高劳动群众的福利和保障社会和平而改造社会制度。孙中山认为:“循进化之理,由天演而至人为,社会主义实为之关键。孙中山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指的是

A. 消灭私有制

B. “平均地权土地国有

C. 用暴力推翻清政府统治

D.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钱谷风在《清王朝的覆灭》中说:“辛亥革命成功得仓促,到手的乃是很不彻底的胜利。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只完成了第一项——民族主义,其他民权、民生长期挂着欠账。”这说明辛亥革命

A. 完成了民族主义革命,解决了中国近代的民族问题

B.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 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D. 实现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下列有关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它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提出的

②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③它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④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举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0世纪中国发生了三次历史性巨变,指导中国人不断前进的三大理论成果相继诞生。这三大理论成果都

①具有时代精神

②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产物

③都在发展中完善

④都是共产党人的创造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中共中央和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在1939年三八节时,决定出版《中国妇女》。毛泽东为创刊号题词:“妇女解放,突起异军,两万万众,奋发为雄。男女并驾,如日方东,以此制敌,何敌不倾,到之之法,艰苦斗争,世无难事,有志竞成。有妇人焉,如旱望云,此编之作,伫看风行。”这反映了

A. 中华民族解放有赖于妇女参与    B. 中国妇女与世界妇女地位平等

C. 妇女的文化生活受到中共重视    D. 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全方位合作

 

以下手书的题词分别是毛泽东和邓小平题写的,对以上两幅手书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表达了相同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品质

B. 采用的都是行书书体和繁体字

C. 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核

D. 标志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中共八大期间,周恩来做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他指出: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将实行产品的自产自销;对某些日用工业品,将推行选购办法,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这将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据此可知报告认为

A. 自由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B. 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

C. 部分产品按照市场需求可自由进行生产

D. 自由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

 

新三民主义能够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主要是因为

A. 孙中山提倡的

B. 有了共同的阶段斗争目标

C. 是国民党的指导思想

D. 明确了反帝要求

 

孙中山指出: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见.以上论述旨在

A. 肯定实业救国论的积极意义

B. 批评实业救国论存在的不足之处

C. 强调共和是实业救国的前提

D. 探讨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胡汉民自传》载:“同盟会未尝深植于民众,民众所接收者,仅三民主义中狭义的民族主义耳。正惟‘排满’二字之口号,极简明切要,易于普遍全国,而弱点亦在此……而不能使为坚强拥护革命之群众.其责当由革命负之,而亦为当日失败之重要原因也。”对该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排满”口号易于为民众所接受

B. 三民主义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

C. 辛亥革命带有狭隘的民族革命色彩

D. 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历史的偶然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会议是(   )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十三大    C. 十四大    D. 十五大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词语,如政治(politics)、进口(import)、出口(export)、新闻纸(newspaper)、铁路(railway)、铁辙(track)、火轮机(1iterature)等。这段材料表明魏源

A. 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

B.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C. 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D. 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李鸿章(1823—1901)可谓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旧文体,凡记载一人事迹者,或以传,或以年谱,或以行状,类皆记事,不下论赞,其有之则附于篇末耳……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作近世史之笔力行之……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庸有济乎?

——据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二 建国后到“文革”前,史学界对李鸿章基本以“大卖国贼”、“大买办”看待。“文革”中,李鸿章更是“崇洋媚外”、“投降卖国”的同义语。李鸿章为当时的史学界所不齿是众所周知的。然而,今天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又一反前述,由全面否定到基本肯定。有人甚至评价说,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带头人物,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起了推动作用。有人写文章讲李鸿章的爱国思想、民族主义,即便签订不平等条约也很难给他扣上卖国主义的帽子等等。总之,与过去几十年相比,李鸿章在今天格外得到人们的青睐。

——据夏东元《关于李鸿章研究的几个问题》   

(1)据材料一,记载一人事迹的中国旧文体有哪些?分析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当时什么思潮的影响?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是李鸿章主持的何事?梁启超说他与李鸿章“于政治上为公敌”,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文革”结束前后对李鸿章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你认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列宁

材料二 对于罗斯福新政,当时的美国、中国都颇有看法,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美国

这样的一天总会到来:USA再加上一个S,变成美利坚苏维埃。土地归农民所有,工人是工厂的主人,我们掌握了大权,USA变成USSA。

——美国某艺术家的歌曲(1934年前后)

中国

罗斯福的经济控制主张,实际上并未离开美国的传统政策,其结果是“不会有几分收成的”、“是不能乐观的”。它恐怕“连许多经济的坏习和制度的缺点”都无力或不敢加以改革。

——刘觉民:《罗斯福的经济复兴计划与美国的经济控制政策》(1933年)

 

材料三 长期以来,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众说纷纭。1949年—1978年,我国史学界不重视对李鸿章的研究,在为数不多的论著中,以否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多持肯定态度,对其评价更加客观、全面。

——戴仕军:《李鸿章研究概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民主与古希腊雅典民主相比,它提供了哪些“新东西”?   

(2)以罗斯福新政中“新东西”为出发点,分析材料二中两种看法的局限性。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推断1978年前后我国史学界对李鸿章评价的各自依据,并分析对其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钱学森(1911—2009),中国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1935年赴美留学并任教。他认为“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经过中国政府与美国外交谈判,甚至不惜提前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战俘作为交换,1955年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回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新中国两弹一星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说“我们不能人云亦云……最重要的就是创新。”获奖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被授予颁奖词:“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奚启新《钱学森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钱学森领导“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钱学森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又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个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

(2)秦汉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结束过程中的两个重大事件是什么?新中国“百花齐放”局面遭遇寒流主要是在什么时期?

(3)由此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1951年下半年,约里奥·居里让人传话,“请转告毛泽东同志,你们要反对核武器,自己就应该先拥有核武器”。约里奥·居里之意是建议中国

A. 对美国和苏联要先发制人

B. 赶在美苏之前造出核武器

C. 拥有核武器才能提高国防能力

D. 用核技术为国民提供电力

 

中国首位飞天的女航天员刘洋当选“中华儿女年度人物”。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重大标志是(     

A.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B. 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C. “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并成功返回    D.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

 

(题文)以下对我国教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扫盲教育是建国初教育的重要内容

B. 20 世纪90年代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 “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

D. 1979年恢复统一高考的招生制度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对毛泽东这段话认识正确的是

A. 批评了文艺领域中僵化教条思想

B. 纠正了对于学术研究的政治干预

C. 确保了文艺创作持续和长期繁荣

D. 推动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解放潮流

 

下表是1975~1995年我国各级学校中女生占学生总数比例(%)的统计表。结合所学,可以推断(   

年代

高等教育

中等技校

中等师范

中学

小学

1975

32.6

34.4

 

39.3

45.0

1980

23.4

37.2

26.0

39.6

44.6

1985

30.0

38.6

 

40.2

44.8

1990

33.7

42.4

52.4

41.9

46.2

1995

38.5

48.3

62.8

45.2

47.5

 

 

A. 在80年代,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出现明显减少

B. “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

C. 改革开放后我国才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 教育改革和观念进步是我国女性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

 

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在请示中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火计划”由此诞生。“星火计划”的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

A. 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B. 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C. 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状况

D. 呼应教育体制改革的“三个面向”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