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有人认为,(联合国成立之初)《联合国宪章》是一部美国的文献。……实际上美国有“隐蔽”的否决权……华盛顿运用它的多数席位可使控制票数不足的莫斯科屡次行使的否决权归于无效。

——《史学月刊》

材料二早在20世纪60年代,非洲和亚洲的成员国已经占有联合国大会过半数的席位。美国失去了原先能够组成对付苏联的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尽管奉行不结盟政策,但却百般挑剔美国,他们大多数一贯在所有的问题土投票反对美国。

——R·帕尔默等《现代世界的历史》下册

材料三读下图“激烈竞争角逐”: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说“《联合国宪章》是一部美国的文献”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一时期美国能够拥有“隐蔽”的否决权?

(2)材料二中20世纪6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百般挑剔美国”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结合材料三你认为联合国今后应如何更好地发挥其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日本参加巴黎和会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想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强占的一切权益。……中国代表、驻美公使顾维钧驳斥了日本的立场,坚持“胶州租借地、胶州铁路及其他一切权力,应直接交还中国”。中国还提出取消日本和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顾维钧发完言后,“威尔逊和兰辛、劳合·乔治与贝尔福都走到中国代表团处表示祝贺;会议的新闻发布也强调中国声明受到除日本以外各大国代表的一致赞扬”。但是形势很快就起了变化……日本制造舆论说,如和会不同意日本对山东的要求,日本也要效仿意大利,退出和会,不加入国际联盟。原来不希望日本在远东实力过于强大的威尔逊为了保住国联计划,决定牺牲中国的利益,在山东问题上向日本作出让步。4月22日,“三巨头”会议召中国代表到会,威尔逊对顾维钧说:“中国代表团可以看到现已造成的困难局面,劳合·乔治先生和克里孟梭先生不得不支持日本的要求。”他们明确地要求中国对日本作出让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指出山东问题的实质,并结合有关史实概括这一问题的产生过程。

(2)试从地理因素考虑,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山东争夺激烈的原因。

(3)通过材料中反映的问题,你得出哪些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包税制使农民在经济上和人身上都依附于包税人。据埃及历史记载:“农民的地位比用金钱买来的奴隶还要卑贱。奴隶在走投无路时还可能逃亡;农民则不行,他们不能轻易遗弃自己的土地,即使逃跑了,他们的主人也会把他们追回来,加倍地惩罚他们。”这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是最反动的因素。但也有人认为包税制节约了征收成本,提高了税收效率,是一种有效的税收制度。

请回答:

(1)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18世纪中期之前埃及的社会性质和社会状况。

(2)材料是对包税制的两种不同的观点,你是如何看待的?

(3)拿破仑统治埃及时,对这一制度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根本目的是什么?

 

阅读以下有关19世纪中期日本概况的文字与图片材料:

黑船事件以后,美、英、法、荷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入日本,同日本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日本的主权受到侵犯,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日本社会非常震惊,日本各阶层纷纷展开了救亡运动。

请回答:

上面四幅图片反映了当时日本怎样的社会状况?四幅图片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之间持续时期较长、损失消耗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是。

A. 朝鲜战争

B. 海湾战争

C. 两伊战争

D. 科索沃战争

 

观察下面历史照片,促使两巨头这次会晤的背景是

A. 英法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

B. 日本突然发动太平洋战争

C. 欧洲溃败和苏德战争爆发

D. 斯大林格勒战役取得胜利

 

在华盛顿会议上,列强同意撤销部分在华的外国电台,英法同意交还威海卫与广州湾。它们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A. 尊重中国的独立

B. 逐渐恢复中国的主权

C. 为日本做出表率

D. 平息中国的反帝怒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以经济手段扶植和控制西欧的表现是

A.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B. 提出杜鲁门主义

C. 实施马歇尔计划

D. 在西德进行货币改革

 

19世纪90年代,美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1%,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英国下降为18%,德国上升为16%,法国降为7%。20世纪初,德国超过英国,位居世界第二,法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同其他大国的差距进一步加大。俄日经济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它们的工业产量所占的比重还很小。以上材料最能说明资本主义各国

A. 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B. 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C. 经济发展不平衡

D. 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益激烈

 

一战后在操纵国际联盟问题上的争夺,实质上反映了

A. 英美争夺对世界的领导权

B. 英法要维护国际联盟的领导权

C. 英法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D. 美国具有攫取世界领导权的野心

 

丘吉尔说:英国的政策并不考虑企图称霸欧洲的国家究竟是哪一个国家它唯一关心的是,谁是最强大的或具有支配力的暴君。因此.我们不要怕别人说我们亲法反德。如果情况有变.我们同样可以亲德反法。这一说法反映出来英国奉行的外交原则是( )

A. 民族自决    B. 势力均衡    C. 绥靖主义    D. 严守中立

 

20世纪30年代美国推行“中立”政策之所以对法西斯侵略起了绥靖作用,主要是因为它

A. 给予法西斯国家直接援助

B. 模糊了战争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

C. 不向发生内战的国家出售武器

D. 没有给予苏联等国以中立国地位

 

(题文)在希特勒出任总理后,德国政府要求所有犹太人必须佩戴显著的标志(见下图),这种做法

A. 提高了犹太人的社会地位

B. 缓和了德国的民族矛盾

C. 稳定了德国的社会秩序

D. 是对犹太人的公开歧视

 

(题文)下列哪些活动与纳赛尔有关

①推翻埃及封建王朝,建立共和国

②要求英军撤出埃及

③领导埃及军民抗击英法入侵

④参加了第一次中东战争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④

D. ①②③④

 

《凡尔赛和约》的军事条款规定:禁止德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但可以拥有10万官兵的陆军。这一规定主要反映了

A. 法国的愿望

B. 德国的要求

C. 英国的愿望

D. 日本的心理

 

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战役被称为“索姆河地狱”,是因为这两场战役

A. 战役规模巨大

B. 双方投入兵力很多

C. 持续时间特别长

D. 伤亡数字特别巨大

 

(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亲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秦策一》)文中的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A. 没落贵族 B. 立功将士 C. 新兴地主 D. 富裕农民

 

19世纪中期,日本与西方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日本

①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

②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场所

③打破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局面

④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A. 缓和民族矛盾

B. 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 平息阶级矛盾

D. 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

 

(题文)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

A. 辽、西夏的威胁

B. 土地荒芜、水利荒废

C. 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D. 官僚地主隐匿田产逃税

 

明治政府建立的新式军队,主要“新”在

A. 实行义务兵役制

B. 仿照欧美建立近代化常备军

C. 保留了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D. 所有的军人都接受武士道教育

 

王安石变法中,注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是

A. 农田水利法    B. 方田均税法

C. 市易法    D. 青苗法

 

(题文)下面对孝文帝改革有利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北魏统一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②拓跋珪等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③冯太后的积极推动和支持

④孝文帝本人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题文)下图反映的历史事实与日本发动的哪一次侵略战争有关

A. 日本侵略琉球

B. 日本侵略朝鲜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甲午中日战争

 

下列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实现富国强兵是其基本出发点

B. 其改革从根本上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C. 改革彻底解除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D.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下图是北宋前期兵员增长示意图,其反映的现象说明了

A. 地方将领擅自扩充兵员,拥兵对抗中央

B. 宋初削弱地方军事力量的国策发生了变化

C. 政府为抵御边患和稳定内政而扩充军队

D. 宋太祖以后,统兵将领的地位逐渐提高

 

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 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 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 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为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慈禧太后采取的破坏新政的措施不包括

A. 解除了支持新政的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

B. 任命她的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

C. 将人事任免和军权牢牢控制在手中

D. 指使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1517年,为反对罗马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马丁·路德发表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它的发表

A. 揭开了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序幕

B. 标志着德意志宗教改革进入了高潮

C. 引发了德意志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D. 迫使教皇承认了路德教的合法地位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之洞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他于1898年4月撰写了《劝学篇》一书。该书广涉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诸多领域,集中体现了张之洞的主要思想。作品分为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内篇重申纲常名教;外篇全面介绍了西方社会制度。他在《劝学篇序》中说:“自乙未(1895年)后,外患日亟,而士大夫顽固日深。戊戌春,佥壬伺隙,邪说遂张,乃著《劝学篇》上、下卷以辟之。大抵会通中西,权衡新旧”。他认为“外洋之强由于学”,兴学育才是学习西方的第一方略,他倡导的“新学”亦包括“西政”,这比早期“中体西用”论者的观点进了一步,扩及“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诸项,但对“设议院”、“民主”、“民权”等部分讳莫如深。

——摘编自冯天瑜《张之洞及其<劝学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之洞思想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张之洞思想的主要影响。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