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

A. 格物致知    B. 心即理也    C. “知行合一”    D. 人性本善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世学者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的说法,学者们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 儒学的政治地位已日益巩固

B. 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加强

C. 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

D.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南宋袁采在其《世范》一书中多有“富家置产当存仁心”、“兼并用术非悠久计”等规劝世人处事保全之道的治家格言。这些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

A. 租佃关系难以维持    B. 政府放任经济发展

C. 土地私有不断深化    D. 小农经济趋于衰退

 

“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亦称为“相礼之儒”。春秋时期,孔子赋予“儒”新的含义,其目的是()

A. 和谐人际关系    B. 维护社会秩序    C. 确立儒学独尊    D. 巩固专制统治

 

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

A. 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 国家大事依赖占卜来决定

C.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 崇拜祖先的观念已经形成

 

阅读下列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的言论:

材料一国民会议为解决中国内乱之法:第一点就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

材料二1924年11月,孙中山经上海取道日本北上。他在日本神户接见记者时说:“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

材料三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孙中山的思想比以往有了哪些进步?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认为中国不能统一的原因。

(3)据以上材料,简要评价孙中山这一时期的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坚,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1894年6月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材料二“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匣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13日)

材料三“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认为“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中的“本”和“末”分别是指什么内容?

(2)根据材料二,孙中山为了达到革命的目的,辛亥革命前在组织上有什么重大行动?思想上用什么来体现他的革命主张?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孙中山在晚年为了“民族革命”的继续,在理论上有什么重大发展?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最主要体现在

A. 同意改组国民党

B. 同意以党内合作方式与共产党合作

C. 召开国民党一大

D.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题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华民国属于真正的人民民主共和国

②它体现了西方民主思想

③其实际意义主要在于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④标志着中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学国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A. 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构架    B. 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 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 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题文)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然而民主政治却难以实现,其原因是

A. 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

B. 南京临时政府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D.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缺乏民主精神

 

毛泽东曾说过:“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是因为孙中山

A. 首先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 首先提出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C. 首先发动了反清的武装起义

D. 首先提出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下列关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都是国民党直接领导的

B. 都是为了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

C. 都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 最终都未能取得成功

 

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这在客观上反映了

①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加剧

②民族资产阶级继续保持了其革命性的一面

③中国各革命阶级开始了联合斗争

④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③④

 

(题文)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其核心目标是

A. 反对袁世凯独裁复辟帝制

B. 反对段祺瑞的独裁统治

C. 传播民主、科学思想

D. 维护共和政体和《临时约法》

 

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B. 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C. 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D. 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

 

孙中山先生从青年时代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这一理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在他逝世后,人们秉承他的遗志,拟定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为植树节,一改过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制度。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他的

A. 民本思想

B. 民族主义思想

C. 民权主义思想

D. 民生主义思想

 

材料一残酷的事实使孙中山等革命派从陶醉中清醒过来,再次举起斗争的旗帜,但一次次捍卫共和斗争的失败,给孙中山带来极大地困惑。

思考

(1)文中“陶醉”主要指什么?“残酷事实”让革命派清醒过来指什么?

(2)随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捍卫共和又进行了哪些努力?

材料二历史名人眼中的孙中山

思考

(3)以上三位历史名人都肯定了孙中山哪一方面的贡献?

(4)结合材料和所学,说一说孙中山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辉煌的一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坚,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1894年6月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材料二“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匣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13日)

材料三“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认为“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中的“本”和“末”分别是指什么内容?

(2)根据材料二,孙中山为了达到革命的目的,辛亥革命前在组织上有什么重大行动?思想上用什么来体现他的革命主张?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孙中山在晚年为了“民族革命”的继续,在理论上有什么重大发展?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的言论:

材料一国民会议为解决中国内乱之法:第一点就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

材料二1924年11月,孙中山经上海取道日本北上。他在日本神户接见记者时说:“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

材料三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孙中山的思想比以往有了哪些进步?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认为中国不能统一的原因。

(3)据以上材料,简要评价孙中山这一时期的思想。

 

下列关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都是国民党直接领导的

B. 都是为了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

C. 都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 最终都未能取得成功

 

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这在客观上反映了

①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加剧

②民族资产阶级继续保持了其革命性的一面

③中国各革命阶级开始了联合斗争

④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③④

 

(题文)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其核心目标是

A. 反对袁世凯独裁复辟帝制

B. 反对段祺瑞的独裁统治

C. 传播民主、科学思想

D. 维护共和政体和《临时约法》

 

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B. 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C. 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D. 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

 

孙中山先生从青年时代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这一理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在他逝世后,人们秉承他的遗志,拟定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为植树节,一改过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制度。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他的

A. 民本思想

B. 民族主义思想

C. 民权主义思想

D. 民生主义思想

 

古今中外,制度的创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就伯利克里时代来说,雅典的成年男性公民约四万人,其中有二万三千人从军常驻国外,还有一些人派驻盟国境内任监察官。留在国内为数不多的公民,老弱病残者不少,加之乡下农民和城镇手工业者难以与会(公民大会)。

——刘自成《伯利克里时代新解》

材料二 英国历史上的宪法性文件

时间

文件

成果

1215年

《自由大宪章》

贵族与教会的权力不受国王侵犯

1628年

《权利请愿书》

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

1641年

《三年法案》

议会三年一届,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行解散议会或休会

1679年

《人身保护法》

保护资产阶级议员免受国王非法迫害

1689年

《权利法案》

进一步限制王权,确立议会至上的原则

1701年

《王位继承法》

国会有权决定国王的继承人,确立分权和司法独立原则

 

材料三 《联邦宪法》的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这些制度性要素就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麦迪逊语),这种机制实际上是由三个层面的分权制衡关系组成的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雅典在公民权的法律规定方面有何缺陷?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享有和行使公民权两方面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归纳英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的内容。说明这种机制对美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两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人的价值和地位的思考日益深入精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来到世界,并非是为了经受苦难,而是为了享受快乐。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但是,世界形成之后,则是人类自己努力的结果。”

材料二  不久以前,有人争论这样一个问题:凯撒、亚历山大、铁木真、克伦威尔等人,哪一个是最伟大的人物?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十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的人物,至于那些政治家和征服者,不过是些大名鼎鼎的坏蛋罢了。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

英国是世界上抵抗君主达到节制君主权力的惟一的国家:在这个政府里,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去做好事,倘使想做坏事,那双手就被缚了。

——摘编自伏尔泰《哲学通信》

(1)指出材料一中作者的主张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怎样的价值观?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哪一核心思想?

(2)据材料二指出伏尔泰认为牛顿成为伟人所具备的素养。牛顿的科学成就启发了伏尔泰对人类社会的思考,他提出了哪些主张?

(3)综合上述材料,与文艺复兴相比,启蒙思想有何新发展?

 

 

卢梭曾说过:“理性欺骗我们的时候是太多了,我们有充分的权利对它表示怀疑;人类一旦成为理性的奴隶,和受神权摆布一样可悲。我决定在我的一生中选择情感这个东西。”这表明卢梭的主张

A. 完全背离启蒙运动宗旨

B. 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C. 力图摆脱宗教的束缚

D. 科学地诠释了启蒙思想

 

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卢梭给旧秩序带来的威胁超过启蒙运动时期其他任何思想家。他的理论被视为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是对国王、教会和贵族权力的直接挑战。法国大革命期间,他的名字被用来为民主制度申辩。”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卢梭提出了

A. 防止君主独裁的分权思想

B. 抨击等级制度的平等观念

C. 捍卫人民主权的民主理论

D. 反对贫富分化的经济主张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的心理素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种怀疑、反思批判意识和以具体的经验事实与严谨的逻辑推理代替似是而非的经院思辨,以明晰的自然定律代替神秘的宗教启示的理性主义精神产生了。”材料中“科学发展”的伟大成就是

A. 经典力学问世

B. 蒸汽机的改良

C. 量子论的提出

D. 相对论的创建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