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清末漫画《官场之活剧(廿三)捕风捉影》,它表明(  )

A. 革命成为时代潮流    B. 青年学生成为革命主力

C. 清廷统治岌岌可危    D. 革命党人广泛发动群众

 

据统计,从1872-1911年3320名官费留学生中,学文科与学军事的占76.32%;1901-1908年中国新知识界所译日、英、美、法、德、俄等用533种书籍中,社会科学类计有413种,占77.49%。这表明当时

A. 政府主导对外文化交流

B. 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

C. 正统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D. 思想启蒙目标得以实现

 

明朝时,出现了刘球、将钦、海瑞等一大批士大夫,他们与皇权抗争时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精神;同时,也有许多大臣撰写“青词”巴结崇道的世宗,相当部分土大大形成“阉党”。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

A. 宦官权力的加强

B. 宰相制度的废除

C. 士大夫信仰的丧失

D. 君主专制的强化

 

唐中期以前,“客户”指外来户,在户口统计时与“土著”加以区分。唐中期以后,没有常产的贫民、佃户成为“客户”的新含义,而有田产的民户被称为“主户”。到了宋初,全国户口统计变为主户与客户并列。这些变化

A. 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B. 导致均田制的崩溃

C. 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加剧

D. 适应城市经济发展

 

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旅行记、地方志和异物志,如吴人康泰的《扶南传》、佚名的《交阯外域记》、晋人释道安的《西域记》、竺法维的《佛国记》等。这反映了当时

A. 造纸术促进了书籍的流传

B. 对外交流促进知识结构更新

C. 探知外部世界成为社会共识

D. 经济发展推动对外交流兴盛

 

据记载,秦始皇在“议帝号”之前,便有“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的言论;丞相王绾、卿李斯等劝始皇琅琊刻石时也说道:“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这说明当时

A. 廷议制有利于王权加强

B. 君主权威源于祖先崇拜

C. 宗法文化受到朝廷重视

D. 宗庙祭祀强化等级秩序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墨子是中国第一位集思想与实践于一身的造物设计家,其“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中包含的是宽广与博大、心系万民忧乐、情牵苍生疾苦的情怀。张岱年教授曾指出:““墨家的自然科学研究从属于墨子的‘为天下兴除利害’的最高宗旨。”墨子发明的工具主要集中在几何学、力学以及机械制造等方面,如桔槔这种汲水工具虽简单,但它使劳动人民的劳动强度得以减轻,相应地促进了古代中国的科技进步。墨子始终保持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重视对技术精益求精,以造福社会,在墨子看来,社会消费应以保持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限,主张“去无用之务”,是“天下之大利”。如出行造车方面,只要能“完固轻利,可以任重致远”即可。他的造物思想不是针对某个具体器物或者事件,而是关注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造物的目的是器物都要恰当地配合当时的社会生产实践。特别重要的是,墨子在将上述制造技术传授给他人的同时,还著书立说,使之传至后世。

——摘编自王凯、唐亚华《红匠精神的境界——从鲁班、墨子、庄子谈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子工匠精神的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墨子工匠精神的影响。

 

(题文)(历史-选修3: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社鲁门在就职演说中,着重阐述了第四点计划,即对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实行经济技术援助,以达到在政治上控制这些地区的目的,它又被称为“开发落后区域计划”。该计划出笼后,伊朗成为美国实施该计划的第一个国家,美国资本随之大量涌入伊朗。乘英国与伊拉克关系紧张之际,美国石油财团竭力挤进伊拉克,扩大在伊开采权。通过实施“第四点计划”,美国进一步笼络伊拉克,向它提供军事援助。在“第四点计划”下,美国打着援助不发达地区的旗号,以抵制共产主义扩张为名,行蚕食老殖民帝国势力范围之实,除了与苏联接壤或接近的国家外,中东诸多国家同祥受到“第四点计划”的冲击。美国通过政治与军事控制,独霸着沙特阿拉伯的石油资源。以此为契机,美国石油垄断资本获得了惊人的发展。1939年美国在中东石油开采额中所占的比例为13.1%,1956年则增加到65%,而英国则由1939年的80%下降到1956年的30%。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第四点计划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知识,评述美国的第四点计划”。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土改基础上的继续和发展。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强调“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但不得没收“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所有应加没收和征收的土地,在当地解放以后,如以出卖、出典、赠送或其他方式转移分散者,一律无效”;在土地改革完成后,“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或出租其土地的权利”。土改期间地方政府组织了人民法庭,依法想办一切违抗或破杯土地改革法令的罪犯。新区土改于1952年基本结束,据统计,约有三亿农业人口的地区完成了土改,获得经济利益的农民约占农业人口的60-70%,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左右。

——摘编自李良玉《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解放区土地改革顺利推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图10并结合中外历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海洋的利用与控制探讨三角模式’”(要求:可以从材料中提取:条信息进行探讨,或提出新的观点加以说明也可以对材料信息进行修议,并进行论证,需明确写出观点,解读须有史实依据。)

 

20世纪末,反全球化反精英主义的“民粹主义”再次掀起高潮,并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成为影响政治活动的重要力量。这反映了

A. 精英主义严重阻碍民主政治的发展    B. 西方社会普遍反对全球化的心理

C. 全球化加剧了西方社会阶层的分化    D. 西方发达国家公民意识开始觉醒

 

18世纪后半期,法国思想家狄德罗召集了一批知识分子编撰了一部涉及科技、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百科全书》。当局曾在最高法院对百科全书派提出公诉,其罪名是“他们形成一个集团,为着拥护唯物主义,摧毁宗教,鼓吹独立自由和败坏风俗”。这说明

A. 科技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

B. 百科全书都是唯物主义者

C. 理性思想冲击了法国旧社会

D. 百科全书启蒙运动之大成

 

据统计,18世纪末,英国棉纺厂中,约3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上、使用动力机器的工厂,6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下、使用珍妮机或骡机的工厂。这客观上反映出

A. 机器生产摆脱地理环境限制

B. 技术变革推动生产规模扩大

C. 工业化造成分工越来越细密

D. 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集中

 

罗马《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对贵族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并没有因此而消除,两者之间斗争并没有因此而终止。这法律的颁布

A. 推动了罗马立法工作的开展    B. 加速了罗马奴隶制的瓦解

C. 推动了罗马帝国的经济发展    D. 废除了罗马的债务奴隶制

 

1957年9月14日《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业合作社生产管理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提出,在农村实行“包干、包产、包费用和超产奖励”的“三包一奖”制,要求生产队在生产管理中建立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生产责任制机制,以期建立严格的田问管理制度。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对农业中的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B. 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铺垫

C. 纠正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左”倾错误

D. 充分调动合作社社员的生产积极性

 

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这次会议

A. 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

B. 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

C. 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D. 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

 

1936年,历史学家范文澜以通俗的语言写成《大丈夫》一书,以“道德与事业并重,而着重点更在道德”的标准,选取了从西汉到明代的25位具有崇高民族气节,勇于为国捐躯的大英雄,并“希望每个读者也都学做大丈夫”。这表明

A. 道德标准有助于理清历史人物的功与过

B. 史家应适应时代需要不断调整历史解释

C. 呼应世俗趣味的历史写作才能体现其价值

D. 史家对叙事对象的选择彰显了其价值取向

 

1873年,陈启源在南海县创办继昌隆机器缫丝厂,知县徐赓陛以“有伤风化”、“夺民生业”为由进行查封。1887年,清政府又承认该厂“有益于贫户之资生,无碍于商贾之贸易”,准其照旧开设。据此可知

A. 清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态度发生变化    B. 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走出困境

C. 晚清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斗争    D.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雍正年间制定了“冲繁疲难”制度,根据各州县所处地理位置的冲或僻、政务的繁或简、赋税的完或欠、命盗案件的多或寡等四方面情况,分定全国州县为冲、繁、疲、难四类来选用官吏。四要素俱全,或一项突出者,由该省督抚于属员中拣选补授。而四项俱无者,官员由吏部补授。此制度

A. 促进各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B. 将地方行政机构划分为四个等级

C. 不利于德才兼备人才的选拔

D. 打破州县官吏都由吏部选用格局

 

宋明时期民间自愿组织制定了许多道德公约、互助公约,旨在劝诱人心向善,广教化而厚风俗,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王守仁制订的《南赣乡约》。这说明当时

A. 社会风气日益败坏

B. 心学成为当时儒学中的主流思潮

C. 儒家伦理逐渐普及

D. 王守仁的思想成为官方正统儒学

 

下图为东汉酿酒画像砖拓片,图中除了劳作的诸人外,右上角另有一人,宽袍大袖,与其他几人紧身窄袖的装束不同,坐于一侧,似为监视劳作,上有仓房。据此,图中描绘的应为

A. 酿酒源于东汉的史实    B. 世代相袭的匠户制度

C. 自给白足的家庭副业    D. 豪强地主的酿酒作坊

 

《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观点

A. 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意在说明分封制标志中华民族形成

C. 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一统因素

D. 已经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吴兢(670—749年),汴州浚仪(今开封)人。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修史事业。当时他所在的史馆,或因政争而动荡,或因庸才充斥、监修弄权而混乱。为保留一代信史,吴兢从武后末期开始私撰国史。他撰的《贞观政要》分专题记述了贞观年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状况,有对话、诏诰、奏表,有事件描写,有经验总结,较系统反映了贞观年间的施政方针和实践效果,是历史上对贞观之治记载最为周详扼要的著作,后人了解贞观之治必须借助此书。然而,这样一部书仅八万字左右。《旧唐书》称他“叙事简要,人用称之”。吴兢虽然对唐太宗推崇备至,但依然做到了“爱而知其丑”,在书中也如实记录了一些唐太宗的过失和缺点。清朝康熙、乾隆皇帝都很熟悉该书内容,并且十分仰慕“贞观之治”。约在九世纪前后,这部书就传到了日本,对后来日本政局影响很大。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吴兢修史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吴兢《贞观政要》的历史地位。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初,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对立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1914年7月28日,一战爆发。由于主要参战国家在中国都有其势力范围,民国政府担心战事向东方蔓延而自己又无力阻止,8月6日,中国政府宣布中立,要求“各交战国在中国领土领海内不得有占据及交战行为”。但日本为了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租借地,于8月23日向德国宣战。中国政府于1917年8月14日正式对德宣战,加入了协约国的行列。按照协约国的要求,中国承担的主要义务是向欧洲和中东战线上的协约国部队提供劳工。参战后,英、法等国在中国先后招募了17.5万名劳工。当战事处于紧急状态时,一部分中国劳工还被送到前线,直接投入同德军的战斗。对德宣战后,段祺瑞政府以参战为名,筹建“参战军”,其主要经费由日本提供。大战结束后,“参战军”才正式成立,后改名“国防军”,成为皖系军阀统治的一大支柱。

——摘编自吴东之《中国外交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政府对德宣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政府对德宣战的影响。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晚清以来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制度和教育模式开始向新式教育转变。在清末十年(1901-1911年)开启的改良运动中,教育是改革的要政之一,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官员的大力提倡,新式教育迅速发展。1902到1903年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近代以来的第一个学制,史称“壬寅——癸卯学制”,初步建立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学制系统。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作为统筹全国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独立和专门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建制。”同时,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进一步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快速发展,各省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创建。据统计,1904年全国仅有新式学堂4222所,而到了1909年,新式学堂数量暴增到52348所。而从学生人数来看,在1905年之前,学生人数不过258873人,而到1912年时,学生人数已跃升到2933387人,增长幅度均在十倍以上。

——摘编自董守义等编著《中国近代史教程》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教育改革快速发展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罗斯福入主白宫伊始,中国人即倾注了对其新政的极大关切之情。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40年代中期,人们对大洋彼岸这一改革潮的反应之热烈,评论之广泛,无论就广度还是深度而言,可以说是空前的。六七十年代有关罗斯福新政的成果较为匮乏。八九十年代中国又出现研究罗斯福新政的“高潮期”。这些前人文字,虽不无可挑剔之处,但更多的仍是相当具有文献价值之作,其中有的还有相当可贵的学术和思想价值。

——摘编自杨玉圣《中国人的罗斯福新政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的罗斯福新政研究”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所拟论题明确,阐述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1624年《专利法》是以中世纪特许制度的产生为其源头的。11世纪以来,国王为增加收入和提高王权,先后将特许制度授权于城市和贸易公司。16世纪,国王近臣纷纷获得了特许专利特权,严重侵害了广大人民和其他商人的利益,王权与议会的斗争渐趋激烈,该法就是双方相互妥协、折中的产物。它剔除了封建性,灌注了资本主义精神,将专利授予的对象和重心逐渐转向了个体发明人及其技术专利。该法出台后,英国各种新发明不断涌现,并被广泛采用,通过专利技术建造大型工厂也极为普遍。这部专利法被看作近代专利制度的最早起源。此后,美、法、德等国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专利法。

——摘编自魏建国《论英国1624年〈专利法〉的产生及其意义》

材料二

1859年,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首次提出了学习西方建立专利制度的建议,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开始采用“官督商办”的形式发展民用企业。1882年,李鸿章以“泰西通例”为由,奏请清政府对上海机器织布局“自应酌定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光绪皇帝批准赐予其“十年专利”,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件“钦赐”专利。这些所谓的专利权,并没有形成专门的法律和法规,更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申请保护体系,实际上是依靠封建权势,假“泰西通例”之名,行封建式垄断之实。……专利制度在晚清发展非常缓慢。

——摘编自徐海燕《中国近代专利制度萌芽的过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1624年《专利法》产生的原因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中国专利制度与近代英国专利制度内涵的不同,并简要分析晚清中国专利制度发展缓慢的原因。

 

1958~1979年,世界机器设备和化工产品的出口占出口贸易的比重分别由19.9%和5.5%增加到27%和7.9%。同期,在初级产品出口中原料的比重降幅最大,其次是食品,它们分别由14.8%和19.9%下降到7.2%和10.4%。这表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

A.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有所发展

B. 世界各地区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C. 世界性的粮食危机日益严重

D. 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受益最大

 

下图是1928~1986年苏联工农业结构关系变化图。据此可以推知苏联

A. 农业生产长期落后

B. 经济持续协调增长受限

C. 重工业贡献比重大

D. 经济发展逐渐趋于停滞

 

下图漫画旨在说明美国

A. 与苏联争霸处于守势

B. 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C. 对欧洲控制日益加强

D. 遏制政策必然失败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