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汉武帝既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又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皇帝。与他同时代的司马迁评价其“四海承平疲耗中土,事彼边兵,人无聊生。偏观嬴政,几欲齐衡”。百年后的班固则称其“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知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千年之后的司马光则认为:“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指汉武帝能够遵守先王之道,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守住基业),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摘编自姜鹏《汉武帝的三张面孔》 (l)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汉武帝的一生的重大事迹。 (2)报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分析三位史学家会对汉武帝产生不同评价的原因?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顺治时设河道总督治理黄河,康熙时河道总督也兼治京杭大运河。雍正帝将河南、山东黄河段设为东河,江苏段设为南河,分置两河总督管理。乾隆时期,两河总督在各省设置了二十多个厅汛,每年用于河工的经费平均在七百万两左右,占当时国家收入的六分之一。1855年,黄河在河南决口,当时内争外扰几乎将大清王朝逼到了死亡边缘,堵筑黄河决口所需多达两千余万两白银,捉襟见肘的清廷迟迟没有解决,黄河终夺山东大清河入海,苏北河道遂断流,江苏南河总督成为摆设。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一代大政——河工,关系黄河、大运河治理的国家工程,失去了昔日的殊荣而走上了解体之路。当然,河政体制的消逝也与晚清海运,铁路运输和商品市场扩大等密切相关。 ——摘编自贾国静《清代河政体制演变论略》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前期河政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清朝晚期河政体制逐渐解体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
——据吴裕成《中国的井文化》等 “井”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表为古代中国和近现代中国与井文化有关的历史事物名称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名称,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片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生产率。海港而不是古老的陆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联系的主要媒介,穆斯林商人和水手成为亚洲诸海中活动的伟大创业者。中国的出口品大多是制成品,如丝绸、瓷器、书画等。而进口品多半是原材料,如香料、矿石和马匹灯。因而,宋期时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不过,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这一潜在的可能从未实现。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报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简贾评价“古代中国成为海上强国的潜在可能从未实现”的观点。 材料二1500-1800年,欧洲人利用他们与非洲和美洲越来越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尤其是“三角贸易”,不断扩大对亚洲经济的全面参与。美洲的糖和大西洋的鱼为欧洲人提供了卡路里和蛋白质,亚洲的棉纺织品为欧洲人提供了衣服从而节省出大片牧场,美洲货币的大量供给使欧洲能够追求微观和宏观的经济优势,促进了欧洲的资本积累。经过三个世纪的努力,欧洲在全球最早开始了工业革命,并用进口替代和工业品出口拉动战略,最终抵达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位置。 ——招弗兰克《白银资本》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朝对外贸易架构的市场相比。1500-1800年的世界市场有哪些发展变化。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称:“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它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它的航程是如此的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安全抵达港口。”这段材料不涉及 A. 全球化下联系的紧密性 B. 全球化下利益分配问题 C. 全球化发展的趋势问题 D. 全球化出现的必然性
1803年,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在“马伯里诉麦迪逊案”时作出判决: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力,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从而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该制度的确立 A. 剥夺了国会的立法权限 B. 打破了权力的制衡机制 C. 保证了总统的依法行政 D. 维护了宪法的至上权威
16世纪英国一个典型农户年产5吨谷物,同时期中国长江三角洲的农户年产量仅为英国的40%,19世纪中叶也没有达到英国16世纪的水平。中英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 A. 经营方式 B. 社会制度 C. 工业革命 D. 经济政策
陪审法庭是雅典最重要的司法机关,负责有关国事罪、渎职罪的审判。对于“言论”犯罪等类型的重大公共案件,公民大会本身即组成一个法庭进行审判。这反映了古代雅典公民大会 A. 破坏了三权分立原则 B. 实质是一个司法机关 C. 关注公民集体的利益 D. 严格限制公民的权利
如表:为建国初期粮食产量增长率(1950-1957)统计表(据《中国统计年鉴》1983年)。
据此可知,当时 A. 国民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 B. 工业化推动了农业迅速发展 C. 个体经营方式阻碍农业发展 D. 国家政策直接影响农业发展
(题文)1939年1月,国民党发布国军第二期作战指导方案,强调:“国军应以一部增强被战占领地区内力量,积极开展广大游击战,以牵制消耗敌人”。同时,主要部队配置于铁路要线,“保持现在态势”,“尽量牵制敌人”。这说明国民政府 A. 消极抗战的应对之举 B. 全面抗战的战略构想 C. 对日军力量的新认识 D. 战略战术的适时调整
毛泽东在《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现在在经济战线上已经取得的一批胜利,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即:(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计划经济模式尚未确立 B. 公私合营已经全面展开 C. 土地革命任务业已完成 D. 工业化已具备初步基础
如表所示两地行会组织形式构成的变化 表:上海、汉口两地行会组织形式构成表
(注:同业者,指同一行业的人组成的行会。同乡者,指同一地区的各种行业的人组成的行会。) A. 导致了传统行业大量消亡 B. 反映了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 C. 标志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 表明两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当
明朝曾依据传统礼制做出严格规定: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官可用金银。这些规定在明朝晚期苏松一带被置若罔闻,富贵人家用金,用玉已成平常之事。这一转变直接反映了 A. 社会风尚发生较大转变 B. 尊富尚利意识蔚然成风 C. 盆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 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趋势
汉代察举孝廉起初分为区察举,后来演进到按照户口数比例分配,制为定额,由是参与政治机会开放给全国各地,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按照人口比例来选拔。汉代察举制度作出这样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A. 彰显公平公正 B. 保障人民权利 C. 缩小经济差距 D. 政府扩大统治基础
汉初曾规定,入关灭秦的关东人愿意留在关中为民的,免徭役十二年,回关东的免徭役六年。原先因逃避战乱流亡的民众回到原籍,重新成为编籍内的民户,恢复他们的爵位、田地、住宅,以从事农业生产,不准官吏虐待。这些规定旨在 A. 防止土地兼并 B. 稳定统治秩序 C. 增加赋税收益 D. 开发关中地区
班固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进行了统计。其中春秋时期没有贵族背景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32%,战国时期没有贵族背录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60%。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分封制的推广 B. 世袭制度的没落 C. 郡县制的实施 D. 井田制度的盛行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5世纪,欧洲“新君主”的出现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可以相提并论,到15世纪末,民族君主国的趋势已很明显,新君主们有他们的辩护者和使之合理化的人,其中最著名的是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马基雅维利。他亲眼目睹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各城邦之间残酷无情的竞争,认为人都是变化多端,弄虚作假的。政治就是权力斗争,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为了维护国家,须背信弃义,不讲仁慈,悖理人道,违反神道。共和国的创建,应借助于新君主的独裁来完成。在他的《君主论》一书中,他为渴望统一的意大利半岛提供了指导。他用冷酷无情的现实主义,抵制任何道德的制约,阐明了政治与宗教和哲学的不同。 ——缩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基雅维利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基雅维利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的积极影响。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布列斯特和约》和《苏德五不侵犯条约》在苏联外交史上始终引人注目。十月革命胜利时,俄国参加帝国主义战争已经三年,苏维埃俄国迫切需要退出战争赢得和平,拟定的谈判原则是“不割地,不赔款”,但这只是俄国的一厢情愿。德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向苏俄提出苛刻要求,遭到俄国拒绝后,德奥军队从波罗的海至黑海发起了全线进攻,占领了俄国大片土地。1918年3月,俄德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根据和约,苏俄丧失约100万平方公里领土、近5000万居民,由德交付60亿马克赔款。 二战前夕,英法和德国方面都在争取苏联,但英法对苏谈判最终未能成功,苏联政府认为,为避免“陷入完全孤立条件下去同德国进行武装冲突,不得不做个适当选择。”1939年5月到8月间,希特勒一再通过外长向苏联表示德国无意侵略苏联,并希望改善彼此关系。8月23日,两国正式签订《苏德互不侵犯奈约》,划分了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 ——摘编自李红庆《论(布列斯特和约)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之区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啪《布列斯特和约》签署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布列斯特和约》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俄)的影响。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汉初马匹奇缺,“将相或乘牛车”。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率领32万步兵抵御匈奴单于所率的40万劲骑,结果大败求和。为了增加军马数量,西汉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中央主事为太仆,“掌舆马”,京城附近有“天子六厩”,诸厩以下设置一系列养马职官。在边郡设六牧师苑令,主管河西六郡军马。各酃国大都有掌管地方马政的官吏。文帝时期,规定养一匹战马,允许免三人服徭役。武帝时,官府借给百姓母马,让百姓繁育马匹,在边境畜牧,三年后归还,十匹马上交马驹一匹。西汉王朝在鼓励吏民养马之时,对处于生长期和使用最佳期的马匹禁止出境。为取得“汗血马”改良品种,汉武帝不惜派兵千里远征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西汉还从西域乌孙、康居等地引进良种马,使汉马“既杂胡马,马乃益壮”。经过长期的努力,出现了“长城以南、滨塞之郡,马牛放纵,蓄积布野”的繁荣局面。 ——摘编自何平立《略论西汉马政与骑兵》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前期马政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前期马政改革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摘编自余珊珊《东风西渐:中国瓷器的荣耀》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时期,儒家就对家庭伦理进行了诸多阐述。《礼记·大传》中有“是故人道隶亲也,亲亲故尊租,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敬爱百姓……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士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论语·学而》中记载,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朱之有也。君子务本,夯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材料二康有为从卢梭的“无赋人权”论出发,对“夫为妻纲”的说教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极力倡导男女平等。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把传统礼教中的“仁义道德”怒斥为“吃人的礼教”。被胡适称为“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的吴虞则以《吃人与礼教》为题怒斥封建礼教,他在文章中写道:“孔二先生的礼教讲到极点,就非杀人吃人不成功,这真是残酷极了!……我们应该明白了: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在《说孝》中,吴虞甚至认为“孝的弊端是很多很大的了”。 ——摘编自吕红平《先秦儒家家庭伦理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儒家家庭伦理观形成的原因,并概括其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近代知识分子对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看法。综合上述内容,你认为应如何借鉴儒家家庭伦理道德服务当今社会?
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苏领导人之间信息传达不畅,1963年6月,美苏签署备忘录,双方同意在紧急情况时使用直接联系渠道,建立起全球第一条军事热线。之后中东战争等国际问题上,双方有多次对话。这主要体现了 A. 冷战状态下的理性应对 B. 美苏争霸利于世界和平 C. 美苏之间呈现合作态势 D. 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
下图为苏联二五计划(1933-1937)国民经济目标增长率与实际完成率比较。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 农业和轻工业呈现出负增长趋势 B. 实现了国民经挤的协调均衡发展 C. 反映了苏联调整经济结构的愿望 D. 开始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16世纪以来,威尼斯人在港口获得的香料货物大幅度减少,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毛织品产量也大大降低。这一现象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 西北欧的经济地位逐步加强 B. 意大利文艺复兴逐渐衰弱 C. 意大利加大对海外殖民扩张 D. 东西方转变传统贸易通道
在古希腊,斯巴达所有六十岁以下公民都有随时服兵役的义务,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都成为重装步兵的一员;包括国王在内的所有男性公民实行共餐制。这些措施 A. 保障了城邦公民自由权利 B. 开辟了民主政治的新路径 C. 体现了城邦内部普遍平等 D. 有利于培养公民集体观念
《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第一条规定,延长土地承包期,鼓励农民增加投资,实行集约经营;鼓励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社员在承包期内,可以将土地交给集体统一安排,也可以经集体同意协商转包。这一规定 A. 体现中央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路线 B. 积极引导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C. 表明国家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新途径 D. 推动了大规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937年7月8日,蒋介石电令二十九军“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各事态扩大”。之后,政府不断通过外交途径与日本交涉,谋求和平解决事变。体现了当时国民政府 A. 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B. 寄希望于国际调解 C. 应战而不求战的态度 D. 对日方针摇摆不定
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清代思潮”以“复古”为其职志,是相对于宋明理学之一大反动,其动机及其内容,皆与欧洲之“文艺复兴”绝相类。粱启超认为,“清代思潮”与文艺复兴 A. 同属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B. 促成了当时的社会转型 C. 都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D. 借文化复古反对旧思想
19世纪70年代,有关工业和商业的讨论被一并列入“商政”名下,90年代后期,作为商业企业的“商业”和作为工业企业的“实业”区别开来,“工业”一词则保持其手工业的传统含义。这反映了 A. 近代工业逐步得到认可 B. 抑商观念渐趋淡化 C. 西方经济侵略逐渐加强 D. 实业救国思潮盛行
清学者戴震撰《孟子字义疏证》,小采取传统“疏证”(阐释考证)体例,而遵循先下定义,次列公理,然后解题、推论的顺序展开,批评宋明理学家的“理”只是意见,并非真理。这反映了 A. 经学考据开始讲求实验实证 B. 理学建立起完善的理论体系 C. 经世致用思想有了新的发展 D. 西学东渐影响传统学术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