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十二铜表法》的相关内容。据此可知,罗马法
A. 捍卫了平民合法权益 B. 强调严格的执法程序 C. 内容主要以司法为主 D. 以调节公民关系为主
下表为1952~1957年我国国民经济部分领域的计划目标。这主要反映了建国初期
A. 国家工业基础薄弱 B.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 C. 出现经济冒进思想 D. 忽视农业基础地位
1931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向中共满洲省委发出《关于满洲士兵工作的指示》,指出要“抓住有利时机,建立游击队和开辟游击区”。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 积极组织抗日活动 C. 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D. 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下表为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课程安排(节选)。据此可知,万木草堂
A.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B. 摆脱了封建教育的影响 C. 以培养革命人才为目标 D. 受到中体西用思想影响
下表为1845年与1850年广州、上海主要外贸数据对照表。这表明当时中国
A. 传统对外贸易政策开始改变 B. 对外贸易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C. 上海经济中心地位逐渐确立 D. 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增长缓慢
明清之际抨击君主的思潮“无需借助文本的传播,主要是口耳相传,也不受官员士大夫和道德的规范,按照实际生活表现民众的真情实感,编成各种民歌、民谣等,在通衢阳市演唱、传播,以致从官员到民众对皇帝非议成风”。这实际上是 A. 人们对当时封建秩序的大力抵制 B. 民众追求民主政治的体现 C. 封建小农经济逐步解体的反映 D. 市民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该主张有利于 A. 抑制土地兼并 B. 消除封建割据基础 C. 壮大自耕农队伍 D. 催生新的社会阶层
据下表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这一时期江南地区
A. 生存环境恶劣 B. 耕作方式粗放 C. 饮食结构单一 D. 生态破坏严重
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 A. 唯物思想初步形成 B. 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 C. 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 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中国近代天灾人祸不断,1875--1878年的“丁戊奇荒”使死者超过1000万人。郑观应在上海募捐,英国人李提摩太主张以工代赈,引起他的共鸣。郑观应说:“与其遇患而始图补救,何如未事而预切绸缪。”他建议在社会内部建立稳固的备荒机制,从根本上增强人民抵抗灾害的能力。借鉴西方储蓄信贷制度,鼓励民众储蓄闲钱,以备不时之需。推崇德、法等国的灾害保险制度,“损害分担,荒歉无忧。”主张构建符合近代中国国情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以官绅合力、以工代赈等多元化方式筹资,设立慈善机构,对灾民实施“教养兼施”。 ——摘编自赵伦芬、谢晖《郑观应慈善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观应扶贫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观应扶贫思想形成的原因。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面对惨绝人寰的现代化全面战争,美国的知识精英与和平人士开始反思传统的和平运动,开始尝试新的手段来避免战争。一战期间,美国兴起了两种新型的和平团体。一种是国际主义团体,主张在战后建立自由国家的联盟,按照美国的原则改造国际秩序,运用集体武力保卫和平。另一种是自由和平主义团体。他们认为国际暴力和战争源于大企业集团对海外殖民利益的争夺和对国家政策的操控,同时与国内不公正社会秩序密切相关,因此,不仅要改造国际秩序,还应当改造国内秩序,进行社会变革。美国的和平团体通过集会、出版报纸和书刊、游说政府以及游行、请愿等直接行动来开展和平运动,一方面对公众进行和平教育,另一方面督促政府支持和采纳提出的各种和平计划,以建立新的国际和国内秩序,成为20世纪20年代对外交政策最具影响力的利益集团。 ——摘编自王立新等《美国的和平运动与一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美国和平运动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和平运动的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驻外使臣制度初创之时,其选拔依据主要是晚清重臣的保荐。……光绪二十七年(1901)外务部成立,是驻外使臣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光绪三十三年(1907)四月外务部奏定《变通出使章程》,其中规定:“嗣后简派各国二等公便定为二品实官,届时由臣部将历充外国参赞随员多年及通晓外国语言文字之合格人员开单请筒。三年一任,任满回国后,候旨简用。如办理交涉得力,不妨接充联任,恳恩晋秩增俸,俾终身于外交一途,以尽其才。……”章程中明确要求驻外使臣职业化,“俾终身于外交一途”。这样,晚清驻外使臣从其隶属、官职到升迁之途,均开始与国际职业外交官制度接轨。....职业化要求,已成为清政府使臣选拔的首要条件。 ——摘自戴东阳《晚清驻外使臣与政治派系》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初晚清驻外使臣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改革。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表
——整理自缪昌武、陆勇《<大清国籍条例>与近代“中国”观念的重塑》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题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秦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頒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而古罗马法,私法(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 ——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材料二:中国古代在自然经济和专制统治环境下,不具备产生诸如自由、平等、权利、义务等近代民法观念的条件。现今中国民法,是清朝末期从外国继受而来。甲午战败和庚子事变后,清廷推行新政,1907年设立修订法律馆,“参酌西洋法制”,起草民刑各法典。1908年民法典起草正式开始,……1910年底,“大清民律草案”完成。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在“大清民律草案”基础上继续主持起草民刑法典,称为“第二次民律草案”。1930年,国民政府在此前民律基础上修订的《中华民国民法》颁布实施。此前,在清政府、国民政府和列强续签商约时,提出废除领事裁判权,列强均以颁布民商法典、法治完善为放弃该权的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序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法精神并归纳中国制定民法典的作用。
(题文)如图是1960~2015年全球GDP和贸易平均增长率发展示意图。 据图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当时 A. 发达国家占据全球化主动地位 B. 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C. 新兴经济体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D. 经济全球化呈现逐渐放缓趋势
如图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A. 一战期间的欧洲 B. 二战之前的欧洲 C. 北约华约的对峙 D. 欧盟建立并扩大
英国光荣革命前,内阁是国王的高级咨询机构,并无实权。威廉三世即位后任用两党人士入阁参谋,但由于政见不同,内阁成为吵架的场所。1693年开始从多数党派中遴选阁员组阁,提供咨询意见。这些变化 A. 使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手中 B. 有利于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C. 使内阁成为英国政治权力中心 D. 体现了君主立宪制度的本质特征
雅典公民有权对公民大会已通过的决议提出控诉,如理由正当,陪审法庭将废除该决议,并处罚责任人。如控诉证据不足,则要处控诉者巨额罚金。据此可知雅典 A. 陪审法庭具有立法权 B. 司法审判效率低下 C. 公民享有法律否决权 D. 民主监督机制合理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政府曾在天津、北京开设了两个证券市场,还在几个大城市开办公私合营的投资公司,准备发行债券。这些举措主要是基于当时 A. 经济成分复杂的客观现实 B.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 社会主义改造的加速实施 D. 尽快完成资本积累的需求
20世纪40年代,画家邵恒秋(1916-2006)创作的漫画《日本的今昔》(图5),刊载在《抗建通俗画刊》上。漫画所揭示的主题是 A. 日本侵华改变策略 B. 国共合作持久抗战 C. 民族觉醒抗战必胜 D. 国际联合日本必败
“民族”一词属于古汉语词汇,用于表达宗族和夷夏之辩,然而作为与英文单词nation的对应概念,大规模、高频率出现是在1895年之后,从日文汉字借用而来。这一变化 A. 源于日本发动甲午侵华战争 B. 表明宗法血缘观念的淡化 C. 反映出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D. 顺应了当时革命潮流的兴起
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由此可见,当时的中英贸易 A. 鸦片贸易占有绝对优势 B. 未满足列强的预期 C. 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 D. 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明朝作为驱逐“外族”而重新恢复的汉族政权,大力扶持儒家学说。清朝作为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对儒学也十分重视。明清统治者对儒学的这一态度主要是为了 A. 继承华夏正统 B. 巩固政权统治 C. 维持儒学地位 D. 弘扬传统文化
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 A. 体现了山川行便的特点 B. 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 C.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D. 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汉高祖颁布的贱商令中有不准商人衣丝乘马、仕宦为吏的规定;惠帝和吕后时,不再限制商人衣丝乘马;文帝时实行“人粟拜爵”的方法,商人可以出钱买官。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商人的社会地位已显著提高 B. “休养生息”的政策名存实亡 C. 豪强地主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D. 商业的发展有利于恢复经济
下表为有关甲骨文与金文的比较。据此可知
A. 甲骨文取代金文成为官方文字 B. 文字作为载体具有历史意识 C. 文字的发展体现出学术下移 D. 中华文字不断发展完善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在意识到满清政权就要寿終正寝时,每个集团和阶层都试图通过加入和控制革命政府来捍卫自己的利益从这个角度来看,革命与其说是各阶层的合作,倒不如说是各集团利益的博弈。改良派和革命党人在革命后的第二天就共同选择了并非革命党人的原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军政府的最高领导,确定由黎元洪来领导新湖北军政府,恐怕是武昌起义过程中作出的最关紧要的抉择。一直到1913年他一直控制着湖北。更重要的是他创立了由军界上流人物与绅士及官僚结合起来的统治方式,这种方式直接延续到军阀时代。继黎元洪之后,全国各省响应武昌起义所建立的军政府,除广东由革命党人胡汉民任都督外,多由旧官员、咨议局人士担任。就这样,在一派“咸与维新”的恭贺声中,新政权消弭于旧势力的汪洋大海之中。 ——摘编自胡尧兵《黎元洪与辛亥革命的两张面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武昌起义后由黎元洪领导湖北军政府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黎元洪领导湖北军政府带来的影响。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5年9月11日,麦克阿瑟下令逮捕以东条为首的包括珍珠港事件时整个内阁成员的39名战犯嫌疑人。11月17日,日本政府被命令逮捕并移交包括荒木贞夫、本庄繁等11名主要战犯嫌疑人。这些人被认为对1931年、1937年、1941年侵略事件负主要责任,他们和之前已被捕的以及将来被抓捕的那些人将受到国际法庭的审判。东京审判是国际社会对日本发动的战争的侵略性质在法律上的确认,每个国家都有责任和义务去维护这样的认识、坚持这样的立场。从美国的角度看,试想那些战犯如果没有受到正义审判,那么他们统治日本这个国家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就将难以继续维持,而恰恰是他们发动了侵略战争,不仅祸害了邻国,也给自己的国家带来灾难,遭到自已人民的唾弃,才致使他们陷于非正义、不合法的地位。 ——摘编自张郭《美国外交档案中有关东京审判的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5年东京审判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5年东京审判的重大意义。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北宋末年,在与西夏接壤的陕西四路和河东路西部地区,编组少数民族的部族兵,称为“番兵”。北宋初期,酆延路金明县(夸陕西安塞北)李士彬家族世代任北宋的番兵首领,抗御西夏,康定元年(1040年)为西夏所袭杀。次年,王尧臣提出重组番兵后,番兵成为宋军的主要兵种之一。陕西四路的番兵,分为番兵与强人,番兵使用官马;而强人使用自备马,称为壮马。治平二年(1065年)时,番兵集中在酆延路,计1.4万多人;四路强人计91万多人,两者合计10万多人。各路番兵都以部族为基础编排。按部族大小,大首领为都军主,作为各级番兵长官。立功后另授刺史、诸卫将军,及诸司使、副使和承制至殿侍(大小使臣)衔。 ——摘编自《宋代军事制度》 (1)根据材料,说明宋朝西北番兵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西北兵制改革的原因和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晚清重大历史事件简表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历史年表》 从表中提取各领域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