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的经济繁荣得益于强有力的帝国统治,帝国对于商业活动采取了务实政策,并能控制庞大的人口和广袤的土地,从而维持了一个长期的王朝中期繁荣。直到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出现很大的相似性,但正是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

——摘编自赵鼎新《加州学派与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

材料二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迅速崛起。赵鼎新认为西方崛起包含五个交叉重叠的历史进程。军事竞争(连绵不断的战争)和经济竞争推动下的强烈的理性化取向以及积累性发展。欧洲国家力量强大之后天主教世界的崩塌以及其他宗教、世俗形态的兴起。资产阶级在政治、军事、意识形态方面的纵深发展……政府与商人联盟的存在:政府依赖商人敛财创收,以及维持殖民地的运作;而商人则仰赖政府的保护,以此进行市场扩张。

——摘编自赵鼎新《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前现代中西模式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叶中国经济繁荣的原因,并简析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经济发展的“相似性”。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的原因和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017年12月21日,联合国大会召开紧急会议,就要求美国撤回将其使馆迁往耶路撒冷并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的议案进行投票表决。决议草案最终以128赞成、9票反对和35票弃权获得通过。这反映出

A.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B. 世界经济政治秩序日趋合理

C. 美国超级大国地位严重削弱

D. 联合国职能发生了重大改变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建成了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二战前夕,工业产值超过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位置。这些史实表明

A. 苏联依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完成了全面工业化

B. 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有力地促进了苏联现代化发展

C. 苏联经济指标排名的提升缘于西方发生经济危机

D. 重工业发展迅速的同时也暴露了经济结构的失衡

 

瑞士史学家布克哈特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人类意识的全面觉醒时代,是西方文化世俗化决定性阶段,是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发展的起点,现代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同这一时代发生着联系。这一时代

A. 发现“自我”探究哲学意义上的“人”

B. 坚持以世俗国家权力代替宗教权力

C. 设计了未来社会的理想政治制度

D. 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社会的情况日渐复杂。智者学派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为依据,认为世上没有绝对真理可言;而那些保守派(以苏格拉底为代表)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担心它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两派争论

A. 加剧民主的衰败

B. 造成城邦的衰落

C. 促进阶级的分化

D. 利于思想的进步

 

戴维·麦克莱伦说“毛(泽东)超出列宁关于专政只是一个革命阶级的专政的论断,他想强调的是中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革命性质。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据此可知,毛泽东的这一思想

A. 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B. 否定了列宁主义的政治原则

C. 扩大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基础

D. 规定了农民阶级的领导地位

 

1925年,中共四大在《对于农民运动之决议案》中提出“宣传农民组织农民的方法,自当从目前的实际问题入手”,涉及到反抗地主、苛税、匪祸、兴办水利等方面。1926年9月,中共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通过《农民运动决议案》,指出“农民政纲仍是在租额、高利、苛捐等问题上”。这反映当时中共中央

A. 已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 把领导农民运动作为中心工作

C. 注重发挥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

D. 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

 

严复不再使用陈旧的“体用”“道器”观念评判中西文化的优劣,而是对中西社会文化作了多方面的比较,特别指出中国人“好古”,西方人重“日进无疆”。据此可知,严复的思想进步

A. 奠定了革命思想的根基

B. 借鉴了西方科技成果

C. 促进了中西民主的结合

D. 推进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1903年,清政府成立商部,倡导官商合办工商企业,同时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的办法。这些措施

A. 造成了官僚资本的扩张

B. 加速了清政府的衰亡

C. 开启了恤商惠工的先河

D. 增加了地方的经济实力

 

炼丹家们距离真正的发明火药其实只有一步之遥,但这最后的门槛他们却不曾迈过去。在他们的著作中甚至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据此判断,制约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 统治者对工艺的漠视

B. 思想观念和创新意识

C. 社会发展需求的不足

D. 科技发展基础的薄弱

 

记述

出处

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破,秀夫走卫王舟,而世杰、刘义各断维去,秀夫度不可脱,乃杖剑驱妻子入海,即负王赴海死。

《宋史•陆秀夫传》

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率苏刘义等,与元张弘范决战海上,大败。他率十余舰突圈,退至螺岛(今广东阳江县以南海中),因台风毁船溺死。

《宋史•张世杰传》

世杰以淮兵珠死战。至午湖上,张弘范攻其南,南北受故,兵士皆疲不能战。诸军溃……陆秀夫走卫王舟,王舟大,且诸舟环结,度不得出走,乃负禺投海中,后宫及请臣多从死者,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

《宋史•二王附》

尚人志欲扶昆仑,北人气欲黄河吞。一朝天昏风雨恶,地火雷飞箭星落。谁雌谁雄顷刻分、流尸漂血洋水浑。昨朝南船满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

文天祥《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1279年崖山海战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元军大败宋军于崖山海面

B. 宋军战争失利源于战术失误

C. 战争中双方均用到火药武器

D. 战争造成宋军十余万伤亡

 

西汉中期以后,皇帝在下达诏令时,动辄引经据典。而司法官吏在决议时也常常追求“应合古义”,从而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春秋决狱”之风。该现象反映出

A. 司法官吏判案依据是四书五经

B. 皇帝的诏令必须符合司法程序

C. 司法成为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

D. 儒学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

 

周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平定三监,大行封建,建都洛邑,制作典章礼乐,七年妇政成王。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这主要反映了

A. 周公为后世确立了道德规范

B. 古人对周公维护社会稳定的肯定

C. 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

D. 中央政府政治上控制地方的需要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欧阳修,幼孤家贫,母亲郑氏守节,亲诲之学。参加科举考试,三试皆第一,官馆阁校勘。少时曾游“大姓李氏”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韩愈)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是时天下学者,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遵行于世。”嘉祜二年(1057年),欧阳修奉命知贡举,慧眼识才俊,北宋儒学中蜀学代表苏轼、洛学代表程颢、关学代表张载、著名散文家曾巩都在这次科举考试中成为进士。王安石经过曾巩的推荐后来也成为欧阳修的门生。

“文以载道”是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核心口号之一。欧阳修提出“文道合一”的主张,认为《易》“用变以为占”,是研究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书。据此他指出,“数至九而必变”,“物极则反,教穷则变,天道之常也”。在易学研究中提出“圣人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口号。他还指出,荀子倡导“人性恶”,淆乱了人性善恶的见解,遂使为善之说归于佛氏。应该让百姓了解人性是善,“礼义”即是“为善”,以儒学之为善取代佛教之为善。

——摘编自王国良《欧阳修与北宋儒学复兴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阳修提倡儒学复兴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阳修在复兴儒学方面的历史贡献。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大国的争霸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采取多种手段来进行,而战争可以说在历史上一直是多种形式和手段中最高的形式或最后的手段。然而,在漫长的岁月里,征杀战伐都是在步、骑、车、船所能达到的平面上,在当时人们力所能及的有限范围里,主要由交战双方(或各方)的军队在前线进行的。只有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或者说帝国主义阶段,才提供了促使这种战争演变成世界大战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技术条件。前线和后方的联系的依赖关系无比密切,经济因素和精神因素的作用大大提高,武装斗争的范围、规模和烈度空前增长。于是在二十世纪,终于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这种骇人听闻的現象。……而物极必反,当战争被推向其极限的同时,也就从中产生了它自身的否定因素。一方面,现代战争必须动员日益广大的人民群众参加。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进行争霸的大国当权集团来说,在现代条件下,无限制的全面战争将会带来毁灭性的结果……为此,今天即使在进行争霸的大国,也不把进行无限制的全面核大战作为现实的可行手段,而在致力于寻求低烈度的有限战争方案。

——摘编自任银睦《概论世界大战的起源和抑制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直到20世纪才出现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社会中制约世界大战发生的主要因素。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传统福利一是只面向城镇居民,造成了城乡居民的不平等待遇;二是在城镇,有固定工作单位的职工及其家庭与没有固定工作单位成单位太小而无力建设集体福利的职工及其家庭之间,在福利权益及待遇方面的差距甚大,孤老残幼则仅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三是职业福利因有严格的身份限制,在干部与职工之间、国有单位职工与非国有单位职工之间乃至同一所有制类型单位之间,因经济能力的不同而事实上出现福利保障权益及待遇的差异,从而亦存在着非公平現象;四是一些具体项目的设置存在着非公平性,如传统教育福利主要面向高校而忽略了义务教育,上大学有助学金,而中小学教育则经費不足,致使“希望工程”有了有利的生成条件,等等。

——摘编自《我国社会福利的现状、问题及改革措施》

材料二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等多渠道投资方式,形成社会福利机构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社会福利机构除确保国家供养的特困群体的需求外,还要面向全社会老年人、残疾人,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范围和覆盖面,并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实行有偿、减免或无偿等多种服务。社会福利机构和社区除集中养老、助残外,应发挥多种服务功能,为家庭和个人提供支持。

——摘编自《中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总体目标探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传统福利的主要弊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福利社会化的总体目标。从传统福利制度走向新型社会福利制度,政府应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重文轻武”是宋朝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还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

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写明观点,观点合理,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当葡萄牙人获得澳门贸易的许可以后,澳门开始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的重要商埠,并一跃而成为葡萄牙与印度、中国、日本贸易航线的重要枢纽港口,西班牙人到达美洲以后,绕过美洲南端,进入太平洋,来到菲律宾群岛。1580年以后,西班牙的马尼拉当局,为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找到了一条通向墨西哥的航路一一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这迥然不同于以往的海上丝绸之路,它不再局限于东北亚或东南亚,而是越过大半个地球,由亚洲通向美洲的远程贸易。“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横渡太平洋,前往墨西哥。这就是持续了二百多年的沟通马尼拉与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由于这种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葡、西两国及其殖民地无法用香料等初级产品与中国工艺精良的高级商品在贸易上达成平衡,必须支付巨额白银货币,因此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一银”对流。由于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来自太湖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无疑刺激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备。

——摘编自《文明的彷徨——晚明历史大变局》

材料二大帆船贸易促进了原产墨西哥的玉米传入中国,此外,西红柿、花生、向日葵、马铃薯乃至南瓜等今天我们的日常食物也都起源于美洲。在菲律宾,大帆船建造主要是中国木工、铁匠完成;帆船检修、货物搬远也依依赖大批华工。勤劳的中国人还远渡重洋,为拉丁美洲带来了生产技术和中国文化。前往美洲的华人中有些是商人,他们携带中国货物直接前往阿卡普尔科换取白银;有些则是被当做仆役甚至奴隶运往美洲的;同期,还有旅菲的华人手工艺人和水手为逃避菲律宾殖民当局的迫害而踏上拉丁美洲的土地。他们到达墨西哥、秘鲁并在那里定居。当时的阿卡普尔科因华侨众多而被誉为“唐人城”,在墨西哥城甚至16世纪就出现了“唐人街”。

——摘编自韩晗《试析16-19世纪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及其对拉丁美洲与中国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使大帆船贸易形成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帆船贸易与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相比呈现出的主要不同,并说明大枫船贸易的历史影响。

 

“301条款”是美国《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的俗称,该条款是美国贸易法中有关对外国立法或行政上违反协定、损害美国利益的行为采取单边行动的立法投权条款。依据这一条款,2018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宜布将全面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7年,这对于芯片严重依赖美国进口的中兴通讯是致命的打击。材料主要表明

A. 高科技产业发展迅猛

B. 世界经济体系发生变化

C. 中国制造业基础薄弱

D. 美国无视世贸组织规则

 

对已处于工业化初期的苏联西方世界仍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继续敌视苏联,并竭力阻挠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事务性联系的发展;另一种是要求停止反苏挑衅,扩大与苏联在贸易和技术方面的合作。其中的“另一种”倾向主要反映出当时

A. 苏联已打破了帝国主义封锁

B. 西方开始效仿计划经济体制

C. 苏联与西方经济具有互补性

D. 新经济政策的效果异常显著

 

1689年颁布的《叛乱法案》规定,平时国王必须经过议会同意才能征集和维持军队;1694年颁布的《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次议会;1701年颁布的《嗣位法》规定,国王所做的一切决定和政府命令,必须由同意该顶决定的枢密院的成员,即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英国上述法案的颁布突出表明

A. 责任制内阁正式建立

B. 君主立宪制日趋完善

C. 国王的立法权被剥夺

D. 国王真正成为“虚君”

 

雅典法律的格式均以“会议与民众决定”的字样开头;每位公民被授予公民权或公职者就职的时候,都要宜督“保护法律,忠于法律”。这些做法主要体现出

A. 法律在公民心中威严神圣

B. 法律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C.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D. 公民积极参与城邦政治

 

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群体中新移民的数最迅速增长,“海归派”“海鸥族”等成为热词。中国政府鼓励和吸引海外华侨华人人才以多种形式报国,1993年,“回国服务”的口号正式更改为“为国服务”。这一变化主要表明

A. 国内技术人才增长较快

B. 新移民的爱国热情高涨

C. 跨国移民潮流发展迅速

D. 政府人才政策出现转折

 

南京国民政府于1931年提出,“基本工业之创办,重大工程之建筑均须择国防后方之安全地带而设置之。1935年又决定:“凡各兵工厂尚未装成之机器,应暂停止,尽量设法改运于川黔两省,并须秘密陆续运输,不露形迹。”这突出说明国民政府

A. 力图改变不合理的工业布局

B. 意识到新的世界大战将爆发

C. 微对川黔地区红军秘密“围剿”

D. 正准备实施工业的战略内迁

 

秋瑾就义后不久,同盟会领导人胡汉民说:“故为中国计,为多数人计,此后非特暗杀之事不可行,即零星散碎,不足置彼房死命之革命军,亦断不可起。”这一言论反映出,当时的革命志士

A. 革命立场发生动摇

B. 要改变革命策略

C. 计划创立革命政党

D. 斗争目标不明确

 

“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学家正相反,专务求‘不共相’。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专抽出那相同的属性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梁启超这段话的主要含义是

A. 求同思维基本无助于史学研究

B. 治史贵在探索历史的变化

C. 史学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迥异

D.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源泉

 

成书于明朝末年的《温氏母训》指出,“治生是要紧事”,“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各人各治所生”,并且认为“通文义的商贸”与“学孝弟(悌)的秀才”、“知稼穑的公子”的地位一样。这表明当时

A.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 家训重在灌输封建伦理

C. 经商谋生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D. 社会阶层流动速度加快

 

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纷繁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主要表明

A. 吏治渐趋清廉化

B. 部门间关系更融洽

C. 官员日趋专业化

D. 中央集权显著加强

 

历史学家吕思勉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封建的四次反动”应包括

A. 秦朝的焚书坑儒

B. 明朝的特务统治

C. 唐朝设置节度使

D. 汉初分封同姓王

 

商朝人祭祖对象广泛,从高祖到先公、先王、先妣,从直系到旁系再创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之别,祭祀用品也有多寡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朝人的祭祀,材料所述现象

A. 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美德

B. 表明宗法制已经形成

C. 说明祭祖与专制王权密切

D. 反映了社会等级森严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