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希腊人心目中,酒神狄奥尼索斯象征着协调、融合和统一。梭伦改革前后,酒神的形象大量地出现在瓶画等艺术作品上。在雅典民主政体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城邦对狄奥尼索斯崇拜活动进行了细致的管理。这一现象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形成过程的突出特点是 A. 以宗教活动为纽带 B. 建立在不断妥协的基础之上 C. 以文化认同为基础 D. 通过城邦的公共活动来促进
邓小平指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这段话揭示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带来的最重要的社会影响是 A. 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B. 发扬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C. 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D. 促进了中共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
下表反映了建国后某时期连续4年的经济建设情况,为此我国政府
A. 调整城镇人口总量 B. 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C. 优先发展农村经济 D. 调整农村土地所有制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学者对1946-1949年国共之间的战争定性为“人民解放战争”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不过,近些年来也有学者开始以“内战”一词来概括这场战争。对这一变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A. 前者强调了战争的性质,后者强调了战争的结果 B. 前者受革命史观的影响,后者受社会史观的影响 C. 前者只强调了战争的一方,后者则强调了战争的双方 D. 前者是对历史的价值评价,后者是对历史的客观评价
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读图可知1843-1952年英国制造品对华贸易 1838—19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 A. 扭转了对华贸易逆差 B. 并未真正完全打开中国市场 C. 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 D. 造成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下表为《明清两代进士家庭出身情况统计表》。相对于明代,清代
A. 血缘关系是士人晋升上流阶层的主要阶梯 B. 累世公卿局面逐渐形成 C. 家族积淀更能为人才向上流动提供助力 D. 科举考试更加公平公正
汉唐以来,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经常呈现由北到南的格局,而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开创了由东向西大移民的先例。上述材料表明 A. 古代后期经济重心有西移之势 B. 经济格局影响人口分布 C. 清前期四川比湖南广东更稳定 D. 集权制度决定移民走向
《水浒传》中凡涉及打点官差狱头、收买人心等都离不开银子;据史料记载,宋初全国白银总产量维持在20多万两的年产水平,当时每年全国财政收人有数千万贯,换算成白银达数千万两甚至,上亿两,GDP更是这个数字的数倍。据此可知 A. 白银在北宋已是主要货币 B. 文学作品没有史料价值 C. 北宋并没有出现财政危机 D. 明朝可能广泛流通白银
“一个商业性民族,往往会在物质、艺术上产生一定的飞跃,频繁的人口迁徙导致了文字系统的正式成型,我们终于迎来了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正统王朝商的时代。”材料反映了 A. 商业发展促进艺术进步 B. 人口迁徙导致文字形成 C. 商朝开始方有考古发现 D. 商有专制已为考古证明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建安十九年,刘备命诸葛亮管理蜀政。原益州牧刘璋“性宽容,无威略”,境内刑律废弛,豪强肆虐妄为,黎民怨声载道。诸葛亮厉行法治,与法正等人制定《蜀科》,“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励臣僚”。他反复强调“教令为先,诛罚为后”。坚持“赏不遗远,刑不阿贵”。马谡违反节度,造成街亭之失,他力排众议,依法将其处斩,并上《街亭自贬疏》,自请贬官三级,并将之公布于天下。诸葛亮虽责人以严,但待人以诚,对犯人家属绝不牵连。与诸葛亮同为托孤重臣的中都护李严,恣意矫旨,殆误战机,诸葛亮上书请将其废黜流放,然其子李丰仍留丞相府为官,继续受到信任和重用。自此,蜀地“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据陈寿《三国志·蜀书》 (1)根据材料,概括诸葛亮依法治蜀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诸葛亮依法治蜀的意义。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战”刚结束,由于民族主义情绪未消,战胜国和战败国选择对抗,引发德国的经济动荡和社会危机。1923年,施特莱斯曼就任德国总理,主张与战胜国合作。结束鲁尔区的消极抵抗;实行新的货币政策稳定马克。随着货币趋于稳定,1923年底德国经济和政治逐渐稳定。德国开始以一种负责任的形象出现,战胜国立刻予以回应。重新审查德国支付战争赔款的能力,同时英美向德国提供贷款。1924—1932年,德国共支付114亿马克赔款,却获得英美318亿马克贷款。1926年德国加入国联,并成为国联行政院常任理事国。德国以遵守凡尔赛和约中最严格的规定为代价,换取战胜国与之合作。1929年,德国经济实力再次超过英法,在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一战”后德国复兴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施特莱斯曼新政策的影响。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国营工矿企业中普遍存在着封建把头制,其中搬运、煤矿等行业尤为严重。1950年3月政务院通过了废除搬运业中封建把头制度的决定,以后在煤矿、纺织等企业中相继废除了此类制度。国营企业实行民主管理,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吸收工人参加,把一批有经验的工人提拔到管理岗位上。1951年11月,中共中央发布厂矿交通等企业民主改革的指示,提出“我们必须发动与依靠工人群众,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工矿交通企业内部残余反革命势力系统清理,并对旧制度进行民主改革”。同时强调“对于曾经压迫过工人,但并非反革命的老技术工人、专家,必须在运动中予以保护,根据团结为主的原则,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当作工人阶级内部问题来解决。”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初期国营企业民主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国营企业民主改革的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阅读近代中美部分民众政治参与情况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宋代的文化消费更加繁荣。宋代文化相对普及,读书人扩展至社会的各个阶层,不仅是士人,也有农人、商人、女性、蒙童、武将等。……因为歌舞百戏演出形式的开放性及内容的娱乐性,各个阶层和各个行业都成为其受众。……宋代旅游者也涉及各个阶层,构成一幅全民游乐图。……宗教贵族化色彩逐渐淡化,宗教更加深入社会生活,不论穷富,信徒们心甘情愿蒂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获得慰藉、满足和充实。……作为一种特殊信仰,占卜在宋代社会盛行不衰,各个阶层都热衷于此。至于艺术品、奇花异石、钟鼎铭器等无一例外地走向市场,成为文化消费品。 ——摘编自秦开凤《宋代文化消费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材料二:到18世纪中期英国男人的识字率达到60%;女人的识字率达到40%。英国人具备了消费文化品的基础。……到17世纪晚期,英国开始形成一个数量庞大的中等阶层,在强劲购买力和模仿消费的推动下,英国中等阶层十分热衷于文化消费。……正是这种高度的商业化,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咖啡屋俱乐部和酒馆协会参与了生产文化的所有过程,艺术和想象作品的创作,这些场所成为英国文化消费的策源地。……到18世纪,文化艺术、大众音乐会、戏剧消费成为大众的财产,成为商业化的文化消费。18世纪的英国文化消费出现繁荣局面,这也正是英国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与工业革命一道为社会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整理自李新宽《18世纪英国文化消费的繁荣及其原因》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消费繁荣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文化消费繁荣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18世纪英国文化消费繁荣的原因。对比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英国文化消费与中国宋代文化消费的主要差异。
1874年,巴黎一小撮举止落拓的年轻人举办了自己的画展,对“感官印象”的推崇和对外在的光色瞬间的捕捉,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美学世界。这一“美学世界” A. 得到当时主流美术界认可 B. 表露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C. 诞生出莫奈等美术界大师 D. 注重表现社会现实的无情
经济学家佛利民认为,胡佛所实行的联邦储备政策窒息货币供应,以及其它政府干涉的政策,造成一种市场依赖着政府行动的环境,使得原本只是一次过眼云烟的衰退,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重大灾难。这一观点 A. 认为胡佛政府的经济干预使危机进一步深化 B. 强调胡佛的经济干预程度有待深化 C. 主张胡佛政府应该承担起经济干预的责任 D. 认为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加剧了危机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政治仍“受着封建骑士的子孙和教士的统治”,以普鲁士为例,1910年11个高级行政长官中有10个保持在贵族手中,此外,64%的行政专员和57%的县长也都是贵族。由此可以得知德国 A. 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缓慢 B. 政治现代化充满艰难 C. 封建贵族操纵德意志政权 D. 普鲁士操纵帝国政权
对外征服给罗马帝国带来巨额财富,也使大批富有家庭的战士阵亡,致使其家产落入妇女手中,而妇女又不能和男子为国家出钱出力,导致国家陷入经济困境。执政者从国家的利益出发,让拥有财产的妇女遇到战争时向国家纳税。罗马执政者的举措 A. 限制了妇女对财产的管理权 B. 有利于推护妇女的权益 C. 使妇女获得平等的政治地位 D. 阻碍了罗马的民主进程
中国民间年画几乎是中国民俗文化的图解。因为它不单具有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大量自然和人文信息,能够反映一定时代特征。下图是一幅20世纪50年代初的《入社去》年画,它主要反映了 A. 封建土地制度的彻底废除 B. 农民对“大跃进”运动的支持 C. 人民公社体制的迅速发展 D.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1946年,汪叔棣在其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认为:“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由此可知,汪叔棣认为 A.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B.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C. 九一八事变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D. 二战开端于1931年是客观的历史事实
下表是1894年~1920年间中国产业资本的估计情况.此由可得出认定的史实是 中国产业资本估计
资料根据赵德馨编《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P143所提供数据编制。 A. 国家大力扶植私人产业资本 B. 国有企业已经走向全面衰落 C. 民国政府鼓励发展产业经济 D. 近代工业化的力量不断增强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时“投考者寥寥”,而到光绪年间,随着大量“有用”之西书被翻译和引入,1874年上海“格致书院”创办时得到了李鸿章等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这一变化表明 A. 传统儒学已经丧失主导地位 B. 追求西学已经成为了社会主流 C. “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扩大 D. 官绅阶层已经接受了西政思想
明代洪武三十年科举春榜所录51人全系南方人,故称南榜,这招致北方落榜举人联名上疏,告主考南方人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故称北榜。“南北榜案”本质上反映出 A. 明朝南北方区域矛盾突出 B. 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 C. 北方仍然是经济文化中心 D. 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宋开宝九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
A. 赵匡胤死后其弟继承皇帝位 B. 使者与晋王赵光义合谋政变 C. 赵匡胤主动传皇位给赵光义 D. 赵匡胤之子才德不济难继大统
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15岁至30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此政策被历代王朝所借鉴。而民间则有“女大三,抱金砖”的婚俗。这体现了 A. 政府鼓励早婚和人口繁衍 B. 民间抵制政府的早婚规定 C. 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D. 多子多福的传统伦理观念
孔子在肯定管仲对国事贡献的同时,也批评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孟子认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是人臣的本分。由此可见孔、孟二人 A. 宣扬民本思想 B. 主张重构秩序 C. 追求仁政德治 D. 肯定汤武革命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陶澍,宇云汀。嘉庆七年进士。道光三年,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谢自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馀年之纠葛,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准。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晚年将推淮北之法於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诏轸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賴王凤生、俞德源、姚莹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烟,后俱为名臣。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 (1)根据材料概述清朝一代名臣陶澍的主要政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陶澍的为官之道。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和平与战争) 材料 二战后,美苏是展开冷战和对抗。冷战伊始,美国依仗其拥有的海上地缘优势,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封锁和遏制。在欧洲方向,美国组建了北约,对苏联进出大西洋的出海口构成封锁态势;在远东地区,派驻第7舰队,建立美日同盟等军事集团,利用部署在西太平洋岛上的大量海、空军基地,对东亚大陆形成海上封锁和包围,直至60年代末,美国海军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古巴导弹危机后,苏联海军奋起直追,逐渐在美苏争夺中处于进攻态势。为重新夺回海上优势,80年代里根政府再次祭起海权大旗,美国海上力量再次进入“黄金期”,在美苏争霸中重新占据攻势地位。这为最终击跨苏联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期间,美国海军在突利比亚、入侵巴拿马和发动海湾战争等军事行动中都扮演了主角。苏联解体后,美国海军适时调自身战略,先后提出“由海向陆"“前沿存在、由海向陆”“空海一体战”等战略理论和构想,指导美国海军在联合作战和对陆精确打击能力等方面不断提高。 ——李剑、社立烨《美国海洋霸权的历史轨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美国海军在推行霸权主义中发挥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海军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军衔,是国家给予军人的荣誉,也是区分軍人等级,表明军人身份的称号和标志。我军在1927年8月建军后,一直致力于建立红色政权,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在漫长的战争年代,由于条件艰苦,没有稳定的经济基础,再加上环境残酷及客观条件所限,我军一直未能实行军衔制度。但在国共合作时期,我军曾两次酝酿实行军街制,后来由于战争环境变化和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而被终止,新中国首次实行军衔制度是在195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授予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军官以元帅军術。9月27日,毛泽东主席发布授予朱德等十人以共和回元帅军衔的命令,周恩来总理发布将军授衔命令。此后各部队陆续举行了校官、尉官授衔典礼,各部队首长授予所属部队士兵以军士和兵的军衔,《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实行军衔制是“我国武装力量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中的重要举措”,《解放军报》发表社论阐明了实行军衔制度的意义。 ——摘自徐秉君《新中国两次实行军衔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民军队长期未能授予军衔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军衔制度改革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5-16世纪始,人类社会开始从国别的、地域的历史进入“世界历史”。在西方和东方文明内部都先后生长出现代经济和思想文化等“世界历史”的因素,并按照体现着这一总趋向的各自特殊发展道路而走向对于人类普遍价值的认同。在中国,从明代嘉庆初至清道光二十年,即16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正是一个使古老文明汇入世界历史的特殊发展时期,它既体现着社会发展和人类心灵发展的一般規律,同时又因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既往的特殊性而使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社会发展和思想启蒙的道路具有格外“坎坷”的中国特色, ——萧萐父、许苏民《明清启蒙学术流变》 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论述须史论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