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1890年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除挪用若干“官款”,又请准了专利10年的特权。按照这个特权,除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外,并可减免税厘,而李鸿章请准这一专利的借口是为中国挽回利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这里的利权应该指列强在华办厂权    B. 不利于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

C. 清廷对技术专利权的保护非常严格    D. 体现了李鸿章捍卫国家主权的立场

 

夏东元在《洋务运动发展论》中指出:“洋务运动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变革开始,以应该变革而不去采取变革措施因而违反时代潮流而结束。”对这句话的最准确理解是

A. 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相背离

B. 中体西用与近代工业相冲突

C. 科技变革与政治变革相脱离

D. 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矛盾

 

《炳烛里谈》载:道光年间,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衣有洋绉……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这一现象表明

A.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渗入中国         B.外国各种商品充斥中国的市场

C.近代中国的社会风俗已经欧化         D.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

 

何一民在《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中认为:“近代以来,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出现这一新变化,主要是因为(  )

A. 民族工业占据优势    B. 废除重农抑商政策

C. 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D. 西方工业文明冲击

 

从19世纪中叶起,中国农村开始生产供出口的大宗商品,趋向于转入新的商业渠道。但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地区,传统的市场结构正欣欣向荣,直到1949年都很少有衰落的迹象。这说明中国近代(  

A.工业化的进程缓慢                    B.小农经济欣欣向荣

C.市场结构殖民地化                    D.新的商业渠道兴盛

 

彭泽益的《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中记载:洋布幅宽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巨。对材料所述现象的本质理解正确是(    )

A. 洋布完全占领中国的棉布市场

B. 西方的商品输出瓦解着自然经济

C. 洋布质优价廉有利于获取利益

D. 中国人开始认识到西方的先进性

 

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同影响主要有(   )

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②引起了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  

③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④提高了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能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重要工业部门大多数集中在几十个垄断组织手里。关于垄断组织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 垄断组织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B. 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

C. 垄断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D. 垄断组织的出现消除了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的时代,这是理性的时代,这是困惑的时代,这是迷信的时代,这是怀疑的时代。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拥有一切,人们一无所有。由此将坠入地狱,由此将升上天堂。(狄更斯《双城记》)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因素是 

A.经济危机       B.工人运动       C.黑死病         D.工业革命

 

“从中国经济史来看,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制度与材料中“干预”的观点相符合的是

A. 闭关锁国

B. 朝贡贸易

C. 官营专卖

D. 市坊制度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耕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专制制度的衰落

C. 西方文明的影响

D. 抑商政策的松动

 

明清时期山西外出经商者众多,达到“挟轻资牵车四方者,则十室九空”的地步,但是依旧“壮者服贾,老者归田”。这主要说明

A. 商品经济占据主导

B. 重商主义观念盛行

C. 重本抑末观念仍影响深远

D. 社会逐利风气不断增长

 

民谣山西人,大褥套,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反映了古代山西人外出经商的普遍追求。从中也可解释近代晋商衰落的原因是

A.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      B.以农为本传统观念的逐步松弛

C.财富流向无益于资本原始积累        D.投资周期过长致使资金大量积压

 

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 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 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 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叫卖配上词曲,曲牌中有《甜水令》《包子令》等,韵味十足。结合材料,你认为造成宋代广告形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市民通俗艺术的兴盛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    D. 市民阶层广告意识的增强

 

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

A. 制瓷业开始兴起    B. 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C. 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D. 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

 

成都某中学几位同学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看到以下藏品后,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 白瓷、秘色瓷、唐三彩是唐朝极具代表性的三大瓷器系统

B. 珐琅彩瓷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 制造的瓷器

C. 宋朝的五大名窑均分布在黄河流域

D. 瓷器在唐朝时大量输往国外,欧洲国家开始生产

 

(题文)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表明

A.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 小农经济遭遇危机

C. 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D. 农民生活艰难困苦

 

据统计,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国家控制的人口是1 699万人,其中纳税人口只有237万人。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商业人口猛增,农税锐减    B. 土地兼并加剧,依附关系松弛

C. 税收制度混乱,官吏腐败    D. 经济重心南移,人口大量南迁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包括(   )  

①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②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④以土地国有制为主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推动这一模式形成发展的是…

①耕作工具不断改进

②生产组织的小型化

③水利设施逐渐完善

④土地兼并日趋加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某学者指出:成功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制度的发展,较容易在同质文明内部产生。冷战后的世界发展已经表明,同质文明之共通性,已取代政治意识形态与传统势力平衡的考虑,成为合作与结盟的首要基础。冲突与暴力即便会发生在同质文明的国家与集团内,但此类冲突较文明间冲突更为温和,也不易扩大。作者主要强调的是

A. 文明的冲突将取代其他形式的冲突

B. 同质文明易形成成功的区域一体化

C. 同质文明的内部差异性逐步的消失

D. 同质文明比其他文明具有先天优势

 

英、法、美、德在近代都建立了代议制民主,它们的相同点是

A. 政府首脑均由选举产生

B. 民意代表均由普选产生

C. 国家元首拥有行政实权

D. 法律规定立法权归议会

 

罗马史学家普鲁塔克在评价雅典的政治时提到:“判处陶片放逐并不是对卑鄙行为的惩罚,不,表面上这是对威望和权势过高的人一种凌辱和贬抑的办法,但实际上这只是散发嫉妒仇恨情绪的一种温和的手段”。这说明古代雅典的民主

A. 缺乏权力之间的制约平衡

B. 忽视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C. 容易受到非理性因素影响

D. 民主程序存在重大缺陷

 

1972年2月尼克松访问上海,全体市民如临大敌,政府规定不准上街,窗户只能开1/3,挥手时,手不能伸出窗外,只能微笑,因为他们是帝国主义分子,但又不能不笑,因为他们是毛主席请来的客人。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的国内环境对尼克松访华不利    B. 尼克松访问上海是非政府间的秘密活动

C. 个人崇拜现象严重    D. 以上记载不是历史的真实反映

 

1972年的《中美上海公报》中确认“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这表明

A. 中美结盟以遏制日本重新崛起    B. 美国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C. 中美共同反对苏联在亚洲扩张    D. 中国成为与美国对等大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与上述条文出自的法律文件相关的是

A. 建国初期起到治国安邦总章程作用    B.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C. 实行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    D.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军事科学院专家岳思平曾刊文表示“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1931年至1937这六年间,中国军民发起的东北抗联、一•二八抗战、长城抗战等局部战争为抵抗日本侵略做出了巨大牺牲,这段历史不应忘记。”因此,“十四年抗战”的说法

A. 体现了抗战的全民族性

B. 突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场间的合作

C. 强调了东北抗战的重要性

D. 着眼于抗战的全程性、完整性

 

《地缘变化:长征不为人知的意义》中写道 “经过长征之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与蒋介石集团的地缘矛盾明显缓解,在中日民族矛盾日渐加剧的情况下,出现了国共两党和平共处乃至联合抗战的可能性,所以说当时国内政治格局和国共政策的所有变化都与长征带来的地缘变化有关。”此材料认为长征(   )

A. 消除了国共两党的分歧    B. 有利于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

C. 是中国共产党成熟的标志    D. 留下了坚忍不拔的长征精神

 

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屠杀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遭遇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这表明,当时列强的主要目的是

A. 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

B. 实现瓜分中国的迷梦与阴谋

C. 恢复和强化不平等条约关系

D. 恢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