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蕴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某一章节中,有这样两个小标题:工商业者要掌握自己的命运;资本家交出企业的心态。围绕这两个标题而介绍的内容应该处于

A. 1949~1956年

B. 1956~1966年

C. 1966~1976年

D. 1976~1992年

 

“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上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这表明毛泽东

A. 认识到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

B. 把国防放在首位

C. 忽视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

D. 要照搬苏联模式

 

1936年,我国现代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0.8%,1949年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我国

A. 历届专制政府的腐败无能

B. 民族资本力量弱小

C.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D. 自然经济根深蒂固

 

1935年8月,蒋介石发表成都通电,称“倍觉国民经济建设为刻不容缓之要图”,号召各省建设、行政之任者,拟定施政纲要时“尤须切实着眼于建设国民经济,视此为唯一之中心。诚使政府人民,呼应一体,坚忍刻苦,共同致力”。蒋介石这一通电

A. 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B. 完全认识到以前施政方针的错误

C. 推动官僚资本在发展中日益菱缩

D. 有效防止了黄金白银的大量外流

 

1913年,华资企业数量大幅增长,其中工厂数增加了698家。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洋务运动的发展对民族工业产生诱导作用

B. 南京国民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和措施

C. 一战期间欧美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毛泽东曾把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端和变革的时间定在19世纪来,因为那时,张之洞开始实施他的工业计划。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曲折性

B. 毛泽东重视工业比例协调发展

C. 张之洞实际上支持维新派

D. 张之洞开民族资本主义的先河

 

有人认为”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因素是多方面的,而这些因素也存在着主要因素”。以下可以作为这一“主要因素”的是

A.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持续发展

B. 民众传统观念的不断变化

C.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

D. 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据记载,19世纪末欧美许多国家的大学教育不再像18、19世纪那样以培养法官、律师和医生等为主,而转向具有功利与实用价值的工科,并且工科院校的数量急剧增加,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科学实验需要大量工科知识人才

B. 为了适应新兴工业发展的需要

C. 社会上人文知识的人才储备过剩

D. 资本家控制了国家的大学教育

 

“工场手工业本身的狭隘的技术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和它自身创造出来的生产需要发生矛盾。”这说明

A. 技术革命势在必行

B. 生产大于市场需求

C. 工场手工业已饱和

D. 手工工场纷纷倒闭

 

“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个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个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15~16世纪)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丧失了其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 殖民争霸战争的失败

B. 贸易通道的改变

C. 英国法国的竞争

D. 世界市场的形成

 

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中称印地安人为”西印度人”,为区别起见,称真正的印度人为“东印度人”。下列航海家中率先到达印度的是

A. 迪亚士

B. 哥伦布

C. 达·伽马

D. 麦暂伦

 

明期万历年间规定:出海贸易者,均须经海防同知批准,领取“引票“(出海贸易的凭证),到指定地区贸易,并在规定的期限回港。这表明

A. 明朝政府对外政策没有建树

B. 当时中外经济交流受到一定限制

C. 明朝政府此时放弃海禁政策

D. 当时中国在外交中处于被动地位

 

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期,杭嘉湖与苏松常地区市镇稀落;明代,该地区市镇分布密度之高已相当惊人,两镇间距平均不过三十里,最远的村落也只需行程约十五里即可上镇。下列选项中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该地的商品经济繁荣

B. 该地区农民弃田园经商

C. 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D. 农村出现了雇佣关系

 

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度地,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它水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该“工程“是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灵渠

D. 大运河

 

唐诗《贡余秘色茶盏》中写道,“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这首诗

A. 揭示了唐朝制瓷业的政治属性

B. 反映了唐朝秘色瓷生产目的

C. 体现了当时白瓷的外形特点

D. 反映了青瓷的生产目的和特点

 

有学者指出,商周时期“私田仅指产出归个人所有”。这一观点与下列说法一致的是

①工商食官

②开阡陌封疆

③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④

D. ①③

 

一些当代俄罗斯学者认为,正是由于苏联的扩张政策挑起了对苏广泛的敌对,也导致了苏联最终的解体,在此,俄罗斯学者认为苏联解体的起源是

A. 苏联的扩张政策

B. 美国的遏制战略

C. 美苏的利益争夺

D. 美苏的政治分歧

 

陕甘宁边区分别在1941年和1944年建立了蒙、回民族自治区,开始了民族区城自治的实践。这表明我国

A. 抗战时期已经建立省级民族自治机构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有经验可循

C. 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的依据是《共同纲领》

D. 民族区域自治已是当时的基本政治制度

 

1870年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一书序言中指出。“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依靠圣西门、傅立叶,欧文这三位思想家而确立起来的。”对材料相关内容分析正确的是

A. “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

B. “社会主义”是指空想社会主义

C. 思想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都一致

D. “社会主义”建立在农民战争基础上

 

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林伯渠曾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在林老看来,辛亥革命

A. 政治意义常被低估

B.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在反封建方面意义重大

D. 因群众基础薄弱而失败

 

马克思曾说:“实际上从这次海盗式的英中战争中取得实利的唯一强国是俄国,英国根据条约所得到的商业利益是很微小的。”马克思所说的“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有学者评价古雅典文明时说:“这里没有臃肿的官僚体制,没有庞大的皇室家族,”其理由是古雅典

A. 广大平民居于统治地位

B. 广大居民能够平等相处

C. 农业和海外贸易较发达

D. 民主政治的形成和发展

 

明永乐帝即位后,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但诸司奏章并不经过内阁,一切批答皆出自皇帝。这表明明代内阁

A. 已成为法定中枢机构

B. 避免了专制制度的弊端

C.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D. 加速了政治近代化进程

 

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这说明西周的分封制

A. 固化了社会阶层

B. 加剧了民族矛盾

C. 发展了封建政治

D. 传播了中原文化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唐甄(1630-1704年)号圆亭,清达州人。顺治十四年举人,任山西长子县知县,不久坐事革职,寄居吴下,潜心着述,家徒四壁,父母、兄死不能葬,仍振笔着书不缀,乐在其中。谓君子当厄,正为学用力之时。自负甚高,交往甚少。已之书稿,爱之如宝。批判“君权神授”,认为君主只不过是“匹夫”、“独夫”而已。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认为杀人之事,帝王居其半。官吏杀人,皆非彼之所杀,“天子实杀之”。其将官吏之“贪”视为天下最大的虐政之一。认为多官害民,天下难治,非民而官。认为人相处应如兄弟,同处天地之间犹同处一帐之内,并认为此“天地生人之道”。主张允许“士议于学”、“庶人谤于道”,“让庶民干政”。呼吁治不平必须富民,提出富在编户,不在府库,若户空虚,虽府库积财如山,实为贫国。著有《衡书》,含有权衡天下之意,后改名为《潜书》,另有《潜文》、《潜诗》等。

——摘编自《中文百科在线词条资料》

(1)根据材料,概述唐甄的主要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唐甄的思想主张。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没有庆祝活动。关于停战协定签字的消息在时代广场灯光新闻牌上闪烁着,人

们驻足读着这一通告,耸耸肩膀继续走路,不像欧洲胜利日和对日作战胜利日,没有欢呼的人群聚集在一起……艾森豪威尔显然是实现了他结束战争的竞选诺言,但是这一结局丝毫也未能振作美国的民族精神。

——解力夫《朝鲜停战实录》

    材料二:冷战结束后,朝鲜半岛局势有所缓和,但依旧处于不安状态……冷战时期的战略格局和旧的冷战时期安全秩序尚未改变,这也是导致地区局势不稳定、军事对峙的根源……建立一个均衡的、各国共同参与的、平等的、彻底摆脱冷战影响的东北亚安全机制,是顺应时代、能代表各国利益、真正起到维护本地区安全的机制。

                        ——高海宽《相关大国对朝鲜半岛的和平与安全的影响作用》

(1)据材料一,这场战争为什么“不像欧洲胜利和对日作战胜利日”那样受到美国人的“欢呼”? 

(2)据材料二,冷战结束后,朝鲜半岛“依旧处于不安状态”指什么? “建立一个均衡的、各国共同参与的、平等的”东北亚安安机制是大家共同的愿望,据此,你如何理解战争与和平?

 

2016年12月13日是国家公祭日,为了追悼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南京全城鸣笛致哀,并组织开展青少年公祭诗歌朗诵活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2年l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了所谓的“史汀生主义”,它规定,凡有损中国独立和领土完整、违背“门户开放”政策的条约,凡使用违反《巴黎公约》的手段而造成的条约,美国一概不承认。这一规定几乎没有产生实际效果,因为日本军队只对优势力量起反应,而当时没有一个国家强大得可以勇敢地与在远东的日本相对抗。此外,所有西方政府都为紧迫的国内问题所烦扰。

一一《全球通史》

材料二   这些陆军医院都非常简陋,不卫生,完全谈不上舒适。伤兵们就穿着他们肮脏的烂军衣躺在硬邦邦的木板上,有的就只能在地上躺着。被单是稀有的珍品,蚊帐在夏秋季应该是必需品,但几乎没有。食物也非常差。有许多地方,米不多是唯一可食的东西。伤兵每人每天有两角钱的给养,完全可以买来一些较好的食物,而且有些医院确实这样做了,可是更多的医院都在想方设法克扣这两角钱。到了天气寒冷的时候,连足够暖和的毛毯或睡褥也没有。

——弗雷达·阿特丽《扬子前线》(外国人看中国抗战系列)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史汀生主义”提出的相关中国和世界历史背景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弗雷达·阿特丽眼中的中国的抗战有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怎样的贡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苏州的会馆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兴盛于清朝康乾年间,是时“姑苏为东南一大都会,五方商贾,辐辏云集,百货充盈,交易得所,故各省郡邑贸易于斯者,莫不建立会馆”。讫于晚清,苏州会馆共约50所之多。这些会馆大部分由工商业者(民商和绅商)创建,如钱江(绸商)会馆、仙翁(纸商)会馆、东越(烛商)会馆、大兴(木商)会馆、武安(绸商)会馆、毗陵(猪商)会馆等;其次还有地方官员与商人合建的会馆,如岭南会馆、三山会馆、江西会馆、吴兴会馆、安徽会馆等。

                                 ——摘编自吕作燮《明清时期苏州的会馆和公所》

材料二  苏州商务总会创立于1905年,为全国著名商会之一,1914年,成立商事公断处,仲裁商人间商事之争议。1914年7月至1919年5月,该公断处总共受理各类商事纠纷案39起。苏商总会于1916年按照《商会法》之规定,改组并制定《苏州总商会章程》,规定“凡在苏州商埠范围内经营商业,开设商店,民国商法视为有能力者,经众认可,均得为本会会员”,“每选举时,一选举人一选举权”。1919年5月18日,苏州总商会议决“本会各商愿为政府后盾,不用日货,并应提倡国货”。苏州商会还组织商人参加外国商品博览会,积极出面为工商业者办理创新产品的申报手续,协助治安防疫事宜,参与娱乐行业管理,整顿钱债积弊,协调捐税征收等。

                                 ——摘编自朱英《民初苏州商会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州会馆的特点,并简析苏州会馆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会馆相比,苏商总会有哪些方面的进步,并对苏商总会的活动予以简要评价

 

为重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1943年英国推出凯恩斯计划,指出拥护自由贸易的前提是必须强制顺差国花掉顺差余额;美国推出怀特计划,认为捍卫自由贸易的目的是允许顺差国积累债权。这表明英美两国

A. 激烈争夺世界经济主导权

B. 在经济实力上仍不相上下

C. 阻碍了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 都在否定自由贸易的准则

 

观察下图,图中的②对应的行业应该是

A. 工业

B. 农业

C. 交通

D. 教育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