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报道:“对西方而言,这一事件已是巨大灾难;对共产主义而言,这是自俄国革命以来取得的最伟大胜利;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样将意味着和平。文中这一事件隐含着作者某种强烈的价值判断的是

A. 中国赢得民族抗战伟大胜利

B. 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 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

D. 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当日本企图取代欧洲在中国的位置.如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利时,它倒提高了中国的民族主义精神。这次民族主义精神高涨带来的重要影响是

A.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B. 促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C. 动摇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统治根基

D. 取得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我们要保证,一方面红军只要有适当驻地与相当给养,不但不向白区做任何攻击行动,而且停止打土豪,目前红军已实行此两点。”从这份电报的内容可以判断,当时(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正式建立        B.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矛盾已消失

C.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土地革命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这些情形出现于

A. 辛亥革命时期

B. 五四运动时期

C. 国民革命时期

D. 全面抗战时期

 

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新民学会学员蔡和森的信中说:  罗素在长沙演说,主张共产主义,但反对劳农专政,谓宜用教育的方法使有产阶级觉悟,可不至要妨碍自由,兴起战争,革命流血……我对于罗素的主张,有两句评语,就是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俄国就是个明证,所以我对于中国将来的改造,以为完全适用社会主义的原理与方法。材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    )

A.认为俄国革命道路要和中国实际结合     B.主张思想启蒙以唤醒民众

C.认识到劳工阶级取得政权的必要性     D.主张用宪政手段改造中国社会

 

蔡元培在1916年说:“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在此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

A. 与现代化进程相悖

B. 主要由民族矛盾引起

C. 是维新变法的继续

D. 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临时约法》

A. 强烈的反清色彩

B. 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C. 明显的限袁倾向

D. 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A. 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 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 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 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中华文明史》记载:“中国的近代化运动很大程度上是由军事所牵动,近代化改革也多从军事改革开始,……但中国的近代化由军事所牵动也有相当的负面作用,当转型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时,……军事体制中那种与生俱来的层次化、制式化、纪律化、统一化又恰恰具有某种反现代的品性,这不能不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影响。”材料的核心观点是(     )

A. 中国近代化开始于对外战争    B. 统治者局限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C. 军事部门是推动中国近代化的核心    D. 军事改革牵动的近代化转型缓慢

 

中国步入世界的进程中,太平天国起到了一个正面作用。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这个插曲,中国融入世界还会晚若干年。这里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

A. 打击了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B. 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世界潮流

C. 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D. 激发了汉族士大夫致力于自救变革

 

17世纪40年代,伴随着明王朝的灭亡,清王朝建立起在全中国的统治。而同一时期的英国,也经历了一场不同含义的“革命”,这一“革命”最终结束了旧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东方的没落和西方的崛起都明显加快。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东西方“天平”失衡主要是指

A. 东西方文明的衰亡和兴起

B. 东西方经济实力的对比和变化

C. 东西方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

D. 东西方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 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 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 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 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有学者认为,正是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本身葬送了大秦帝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皇权高度集中导致暴政加速覆亡

B. 争夺皇位的战争瓦解了大秦政权

C. 朝议制度未能制约皇帝独断专行

D. 皇帝制度超越了社会的发展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这种从根本上讲是(    )

A. 对国家统治权的争夺    B. 对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争

C. 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D. 学术思想与智慧的创新

 

《史记·货殖列传》说:“孝(秦孝公)、昭(秦昭襄王)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辅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都市人口膨胀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变化    B. 对外贸易兴盛带来了社会风气的恶化

C. 城市规模扩大引发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 商品经济发展造成了社会观念的转变

 

《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国语• 晋语》曰:“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这两段材料说明统治者都重视(  

A.道德规范 B.宗法关系

C.战争祭祀 D.儒学思想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以来,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33年3月9日,罗斯福签署《银行紧急法令》,授权总统以整顿破产银行之大权,由政府提供35亿美元贷款,帮助大银行复业。同时,又公布《存款保险法》,由政府保障存款,以恢复存户对银行的信心。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接受新自由主义是对那一时期经济不稳定的回应。公司利益集团认为凯恩斯的干预方法对其不再有利,必须寻找其他出路,并找到古典自由主义,认为它至少可以为削减被看作是赢利障碍的政府计划提供理论依据。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和持续统治可以用世界资本主义竞争结构的变化加以解释。世界资本主义竞争结构的变化形成了至今仍然发展着的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特殊形式。资本主义这种变化了的竞争结构改变了大企业对于经济政策的政冶立场,使大企业从国家管制资本主义的支持者变成反对者。

——摘编自【美】大卫•M科茨《全球化与新白由主义》

材料三20世纪70-90年代,是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全盛时期。新自由主义信奉“市场万能论”,力推自由市场经济,解除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和监管;削减社会福利;实行“大市场”和“小政府”。当新自由主义处在高峰期的时候,从2007年夏季开始,西方许多国家先后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这是一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系统性危机。这一切有力地证明,自由市场配置资源不仅没有达到最有效率的状态,而且相反,出现了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市场失灵”,即市场配置资源无效率。

——摘编自吴易风《西方经济学中的新自由主义》

(1)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新自由主义兴起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在西方国家的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京条约》以后,江、浙的丝茶,外人直接到江、浙去买,并不经过广州。五口之中,上海日盛一日,而广州则日形衰落。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1852年,广州一位叫做米契尔的英国官员报告了中国的情况:“收获完毕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齐去梳棉、纺纱和织布”,“这个国家十分之九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最粗的粗布到最细的紫花布都有”,“生产者所用的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值”。他不无沮丧地说:“我们工厂主只要稍稍思索一下这种制度的令人赞叹的节俭性,以及它与农民其他活路的可以说是巧妙的穿插配合,那么就会一目了然,就较粗的织造品而论,他们是没有任何希望与之竞争的。”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材料三曼彻斯特最初是个富庶的村落,17世纪出现棉纺织业,人口开始增加。18世纪上半期曼彻斯特方圆已达10~15平方英里,有工厂、有市场……据一个同时代的人说:1786年,人们仅看到了一个烟囱,即阿科莱特纱厂的烟囱,15年后,曼彻斯特有50个纱厂,大多数都拥有蒸汽机。1820年,曼彻斯特占英国棉纺织生产量的四分之一,1835年,曼彻斯特聚集了棉纺织工业80%的工厂工人,1840年聚集了85%的工厂工人。1790年曼彻斯特有5万居民,1801年有7.5万,1831年增长到18.2万,1871年达35.1万人。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编著《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鸦片战争后初期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曼彻斯特的发展变化及其变化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英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萘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二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材料三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3)“18世纪的康乾盛世……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从经济史的角度简单说明理由。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发达国家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经济增长乏力给其福利制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考验。对“经济增长乏力”的正确理解是

A. 国家干预过多,主动性不足

B. 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业繁荣

C. 企业成本增加,竞争力降低

D. 增长模式变化,新经济出现

 

二战前美国总统竞选中,候选人的品德、魅力是取胜的关键。二战后,该因素的重要性明显下降,选民更多关注候选人对国家财政资金如何分配的许诺。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对苏联威胁的担忧

C. 福利政策已经深入了人心

D. 第三产业不断兴起

 

美国学者艾伦•布林克利在《美国史》一书中说到:“在一个万物奇缺,许多家庭遭受营养不良和无食果腹的社会,政府很难解释为什么要消除产品剩余,毁掉牲畜和庄稼的做法在许多年都无法让人理解。”对于农业调整的做法,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A. 稳定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B. 稳定市场,刺激产品出口

C. 减耕减产,降低产品价格

D. 防止投机,保障农民权益

 

“新政是在激烈的反对声中进行的,富兰克林•罗斯福被政治对手描绘成一个‘蛊惑人心的政客’,新政则被称为‘凶政’。”材料旨在说明

A. 新政遭到强烈抵制

B. 罗斯福政治手段圆滑

C. 美国贫富差距扩大

D. 改革措施推进缓慢

 

1933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赋予了劳工组织工会和与雇主集体谈判的权利。这些规定刺激了工会组织的发展,如美国矿工联合会、国际女装工人工会和防治工人联合会等工会会员迅速增加。这反映出美国

A. 劳资矛盾的缓和使危机得以消除

B. 政府注重保护劳工权益

C. 政府加强对工业生产的控制调节

D. 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1929至1932年,美国的私人投资总额从158亿美元下降到9亿美元,降幅达94.3%;同期工业品批发价格指数从91.6下降到70.2,降幅为23%,但危机形势并未得到缓解。这说明

A. 国家干预的方式不可行

B. 应扩大生产规模以提供就业机会

C. 市场的自发性调节失灵

D. 应大幅降低产品价格以刺激消费

 

到1909年,美国的产业集中度要远远高于英国。德国统一之后,德国企业也迅速扩大了企业规模并加强了市场集中度。相比之下,英国的大企业则非常少见,而小型的家庭企业仍是英国最主要的企业形式。材料所述状况

A. 预示着大企业时代即将到来

B. 说明美德经济已超过英国

C. 使英国工业国际竞争力下降

D. 表明英国家庭企业较发达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发明是

A. 蒸汽机

B. 内燃机

C. 发电机

D. 计算机

 

《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于1838年出版的写实小说,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

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该作品

A. 再现了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的环境变迁

B. 揭露了蒸汽时代英国众多的社会问题

C. 反映了汽车泛滥造成伦敦严重的雾霾

D. 暴露了电气时代英国尖锐的社会矛盾

 

下表是英国温彻斯特学院(贵族学校)购买日用必需品的价格表数字单位(先令),

年代物品

1500

1580

1630

1700

红酒(每12加仑)

8

-

64

96

校服布料(每套)

40

80

80

120

蜡烛(一打)

1

2

4

5

牛肉(每14磅)

-

1

2

2

 

 

与表现象相关的是

①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

②英国海上殖民霸权已经确立

③殖民掠夺和三角贸易扩大

④欧洲封建地主势力逐渐衰落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福建的漆器从16到19世纪持续外销南洋和美洲。其外部原因是

A. 中国工艺水平领先世界

B. 世界市场孕育发展

C. 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

D. 区域经济初现端倪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