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 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 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 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 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鬼子”顾名思义“鬼的儿子”,由于英、法等西洋人“肤白、金发、蓝眼、高鼻子”,与中国人的外貌明显不同,故称他们为“鬼子”。后来“鬼子”却成为日本人的“专利”,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人们所说的“鬼子”就是指日本人,中国人普遍称他们为“鬼子”大概是

A. 鸦片战争时期

B. 九一八事变后

C.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D. 改革开放时期

 

“对于黄海海战爆发的原因,日本认为是中国北洋舰队首先开炮;中方记载是日本的吉野舰首先开炮轰击济远舰。”这说明

A. 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 有时历史真相很难弄清楚

C. 通过文献记录可以弄清历史真相

D. 中国的记载正确,日本的记载错误

 

地名的变迁往往记载着历史的变化。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使馆大街(Legation Street),兵部街改名为李尼微支路(Rue Linevitch),台基厂街改名为马可波罗路(Rue Marco Plol)……东长安街被改名为意大利街,崇文门内大街改名为克林德街等。这一现象说明了(  )

A. 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门户    B. 中国允许列强在中国开矿设厂

C. 中国已彻底沦为殖民地    D.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即将彻底形成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占了中国的辽东半岛,没想到却遭到了俄、法、德三国的激烈反对,甚至不惜对日作战,日本被迫将辽东半岛还给中国,这是下列哪组矛盾的结果

A. 外国侵略者之间争夺中国的矛盾

B.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 外国侵略者和清政府的矛盾

D. 日本与美俄之间的矛盾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清政府的腐败落后

B. 英国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C. 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

D. 落后就要挨打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 统一度量衡、货币

B. 开创皇帝制度

C. 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 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某次考古活动中发掘出古代刻石一方,上有刻文:“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据此判断得出的历史信息不符合史实的是

A. “乱世”与“分土建邦”有着直接的内在因果关系

B. 秦始皇兼并天下,建立起统一的封建王朝

C. “家天下”结束了乱世,彻底消除了由分土建邦带来的割据战乱

D. 这块刻石的出现最早不会早于秦代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指

A. 春秋战国

B. 秦代

C. 汉代

D. 唐宋时期

 

图一是北京天安门东侧后院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图二是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这种现象源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其特点不包括

A. .嫡长子继承制

B.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C. 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

D. “国”与“家”结合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指的是

A. 分封制

B. 封建制度

C. 君主专制制度

D. 中央集权制度

 

经过一百多年的工业化探索与奋斗,中国逐渐以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舞台。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曲折发展,造成其曲折的根本因素是什么?

(2)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担负起工业化建设的历史重任。为此,党和政府在发展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分别有什么意义?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开始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主要措施是什么?

1984年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4)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经历了由“模仿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转变”指的是什么?

 

识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材料二、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此,有人认为新航路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殖民掠夺之路”。

材料三、

图1瓦特及其发明的改良蒸汽机

图2爱迪生及其发明的电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③的航行路线以及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两项发明成果分别在哪个国家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长期以农业发展为主,商业发展作为农业的辅助,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材料三、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地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材料四、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

——《清世宗实录》卷57

材料五、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模式具有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三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有何消极影响?

(4)材料五中“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这种新经济指的是什么?

 

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包括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按我国对外开放的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③②④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技术水平明显高于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诗经·大田》中说:“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这一诗句反应了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晚清诗人黄遵宪在1890年作《今别离》:“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其描述的是

A. 报刊杂志

B. 有线电报

C. 轮船运输

D. 无线电报

 

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这一社会景象不能说明

A. 自由恋爱结婚被一些人接受

B. 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

C. 传统婚俗受到西方文化冲击

D. 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

 

肖恩·马洛尼说:“互联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他的评价是在强调互联网

A. 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

B. 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C. 比其他媒介更加快捷与方便,信息量更大

D. 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这表明当时我国

A. 彻底结束了计划经济体制

B. 明确了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 已经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D. 强化了计划调控经济的手段

 

下表反映的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部分年份的出口商品结构数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年份

出口商品结构

初级产品(%)

工业品(%)

1982

45

55

1986

36

64

1990

26

74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 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刘少奇在建国后的一次会议上说:“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次会议应该是

A. 中共七大

B. 中共八大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四大

 

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有关其表述正确的是

A. 结果都保护了农民利益

B. 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 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

D. 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深刻细作产量高,一棵玉米穿云霄。彩云栓着玉米腰,吓得月亮弯弯腰”。这是50年代中国某地的一首民歌。如果将其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A.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 “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 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景象

D. “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与下图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A. “一五计划实施    B. “大跃进运动开展

C. 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    D. 工业化基本实现

 

据北洋军阀政府农商部统计,1914年工业企业注册资本是6200多万元,1920年增长为15500多万元,增加150%;同时,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大企业,1914年只占总数的4%,1920年增为14%。这一时期

A. 政府开始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 纺织和面粉业发展最为迅速

C. 列强加大了对中国资本输出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得以开展

 

1896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在无锡开办的业勤纱厂尽管日夜开工,仍无法满足常州、江阴、镇江等地的需要……1907年,业勤纱厂声誉鹊起,盈余50万两白银。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南京临时政府的推动

C. 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