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主动实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

A. 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 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侧重点是

A. 以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B. 迁都洛阳

C. 移风易俗

D. 汉化

 

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主要是因为

A. 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

B. 租庸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 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D. 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

 

春秋时期改革和战国时期变法的比较:春秋时期改革和战国时期变法

①变法内容所侧重的领域不同

②春秋时期改革主要是维护旧贵族的统治,战国时期变法主要是冲击旧秩序

A. ①正确②不正确

B. ①不正确②正确

C. ①②均正确

D. ①②均不正确

 

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比较: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

A. 内容相同,性质相反

B. 都废除了奴隶制度确立了封建制度

C. 都壮大了本国进行争霸战争的实力

D. 都改变了所在国家的社会性质

 

造成上述现象的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 建立小农经济

B. 革新社会风貌

C.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 增强社会凝聚力

 

九岁男孩金阳出版的《时光魔琴》一书中写到:通过时光魔琴回到秦国,他看到彪形大汉郑兴的邻居刚成年的儿子在搬家,搬到郑兴对面。商鞅变法中哪一项规定造成上述现象

A. 经济改革

B. 文化改革

C. 政治改革

D. 社会习俗改革

 

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

A. 废除井田制,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B. 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

C.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D. 实行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

A. 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

B. 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

C. 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

D. 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列宁全集》(第42卷)

材料二: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三 罗斯福大胆地采取了一些促使经济通货膨胀的措施,缓解由大萧条引起的饥饿状况。他的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这个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项目被称为“新政”。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俄新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及其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3)根据材料三,概括罗斯福应对危机的措施。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的价格,是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 3. 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生产经营方式?根据材料归纳影响其不稳定的因素?

(2)材料二分析的资本主义统治世界的原因是什么?简要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美国政府在1933—1937年间举办了很多公共工程,如:国有公园20万英亩,桥梁7.7万座,机场285座,公路66.4万英里等,这些工程的兴建所体现的罗斯福新政重要举措是(      )

A. 金融政策    B. 工业生产政策    C. 农业政策    D. 以工代赈

 

下表是根据(美)G.H.埃尔德的《大萧条的孩子们》整编。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家庭收入的变化

社会阶级

1929年的收入

1933年的收入

中产阶级

$3000

$1478

劳动阶级

$2780

$1118

 

 

A. 政府干预失灵    B. 经济危机深重    C. 农业政策破产    D. 自然灾害频繁

 

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1921年,列宁曾说:“内战使一切陷于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以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这种想法后来在什么政策中付诸实施(  )

A. 新经济政策    B. 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C. 农业集体化运动    D. 五年计划模式

 

1918年,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4,失去了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针对这种困难情况,苏俄采取的措施是

A. 征收固定的粮食税

B. 实行余粮收集制

C. 扩大集体农庄规模

D. 大规模开垦荒地

 

观察下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两类资本都在不断扩大,差距有所缩小

B. 民族工业早于外国人所办工业产生

C. 外国资本一直占有优势,两类资本差距在不断扩大

D. 民族工业受外国资本压制,发展十分缓慢

 

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

A. 全球化的历史趋势

B. 西方文明具有强大的优越性

C. 自由、平等的精神

D. 西方文化尚未动摇中国政治制度

 

下面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简单图示。图示中两个“低谷点”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 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 帝国主义的侵略

C. 法西斯侵华战争的破坏

D.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挤压

 

洋务派在兴建军事工业的同时,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为此百方罗掘但仍不足用。于是洋务派开始将工业范围扩大,兴办民用工业以兴商务,竣饷源,图自强。这表明洋务派认为

A.求富求强的先决条件

B.求强求富的先决条件

C.民族富强是民族独立的先决条件

D.民族独立是民族富强的先决条件

 

1864年包世臣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棉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削弱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B、家庭手工业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逐渐破产

C、松太地区棉纺织水平下降       

D、中国手工棉纺织品价格下跌

 

“新的工业部门加工制造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从地球上最遥远的地区运来的原料,并且他们所生产的制造品已经不只是供本国内部消费,而且是供世界各处消费”。这种现象反映出

A. 工厂制度出现

B. 垄断组织建立

C. 世界市场形成

D. 第三产业兴起

 

《全球通史》:“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着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该描述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  )

A. 装备门槛提高    B. 诞生许多科学家

C. 科技投入不足    D.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棉纺织业实现机械化

B. 工厂制度的诞生

C. 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

D. 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1609年,某地成立银行,而后各种银行林立,成为欧洲的储蓄和兑换中心。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此地还开启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和投机,被后人称为“17世纪的华尔街”。“某地”是指(     )

A. 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B. 法国的巴黎    C. 英国的伦敦    D. 意大利的威尼斯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此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其依据是(  )

A.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 “商业革命”的发生

C. 新航路的开辟    D. 地圆学说的提出

 

有学者统计,中国1685年人口约为l亿,1767年约为2亿,1790年约为3亿,此间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来自新的作物从新大陆直接或间接传入中国。“新作物”最有可能是

A. 玉米和马铃薯

B. 小麦和水稻

C. 马铃薯和小麦

D. 水稻和玉米

 

明朝丝织业中出现的机器房被认为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   )

A. 使用机器生产且具有一定规模    B.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时受值”

C. 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商品交换    D. 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史书记载,明太祖意识到通过海路,也可以与番邦交通,如果不禁止老百姓通过海上私下贸易,恐怕大家都会不思劳作,纯事商业。为此,朱元璋(  )

A. 派郑和下西洋    B. 秉承抑商政策    C. 实行海禁政策    D. 废除丞相制度

 

明朝洪武十二年规定:“农家许着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许着绢布。如农民之家,但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许穿细纱。”这反映了当时(  )

A. 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B.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农民的生活水平已相对富足    D. 棉纱纺织技术的进步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