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施琅早年是郑艺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阵营。郑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施琅,施琅借故杀之而得罪郑成功,郑成功诛杀施琅家人,施琅再次降清。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率清军大举进攻,不久占领澎湖。台湾郑克塽败局已定,但施琅却不忙于进军台湾,建议朝廷“颁赦招抚”郑氏,以争取和平统一台湾,获康熙帝同意。郑克塽投降归顺,从此台湾成为清的一部分。

统一台湾后,施琅认为,台湾乃娶害之地,“红毛”“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促成康照帝决心留守台湾,并于1684年(康照二十三年)设立台湾府。

施琅攻占台湾后,夺占的田产几乎占据南台湾已开展土地的半之多,名为“施侯租田园”、后世对于施琅评价,民间有较大争议,传统史学家也难以将他的形象正面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施琅在国家统一方面所做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分析施琅为什么在后世的评价不高。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对外宣传是国家塑造海外形象,推进外交政策的重要方式。太平洋战争期间,罗斯福总统专门成立了美国官方宣传机构战争信息署。美国对日宣战后,战争信息署在中国相继设立了重庆、昆明等八个办事处,通过报纸、图片展、电影和广播等媒介,在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把美国描绘成“自由民主的典范”、“国际主义斗士”和“中国人的忠实盟友”。20世纪40年代,当大部分中国民众对美国和美国人尚无清晰概念时,战争信息署在形成中国人的“美国印象”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摘编者王睿恒《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宣传塑造的美国形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决策者在华塑造正面光辉的“美国形象”的原因。

(2)抗日战争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中国做了哪些不符合其塑造的“美国形象”之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部分机构译书情况统计

 

时间

机构名称

性质

编译出书概况

19世纪40-50年代

墨海书馆

英国伦敦会(新教)自办出版机构

翻译出版宗教读物为主,19世纪50年代陆续翻译出版少量的科技书刊约30余种。

1860-1913年

美华书馆

美国长老会(新教)自办出版机构

翻译发行书40万册,宗教书籍和科技书籍为主,多为教会学堂采用为教材。

1868-1908年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清廷官方译书机构

译书158种,其中史志、公法、教育等18种,军事32种,商学书8种,科技书90种。

1901-1904年

译书汇编社、科学书译辑社、湖南译书社

留日学生译书机构

译书533种包括各国史志以及哲学、法政、教育、外交、兵制、农政、矿务、工商、理化、卫生等;其中政治较多,有《民约论》、《万法精神》《代议政治论》等。

 

 

——据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一种世界观,也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达尔文主义”不仅在欧美思想界拥有极其广泛的影响,诸如“生存竞争”、“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核心概念已经成为当时的“时代标签”,“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理论根基和思维范式已经成为当时许多重大社会政治实践的“合法性”依据。历史学家斯登黑尔称,在当时,“社会达尔文主义”实际上已经获得了一种准“宗教”的地位。

——摘编自周保巍《“社会达尔文主义”述评》

材料二

1894年,赫胥黎发表《进化论与伦理学》,对进化论的原理作了哲学上的阐释。他认为社会伦理关系不同于自然法则,因为人类具有高于动物的先天“本性”,人类社会的进展不应该模仿宇宙过程,而应当在同它斗争中不断走向完善。严复选译了其中的导言和第一部分,命名为《天演论》,内容上加以增减、改造,又以“按语”的形式借题发挥。他认为进化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严复:《<天演论·导言十五>按语》)

——摘编自张昭军、孙燕京《中国近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核心思想,分析“社会达尔文主义”在欧美备受推崇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天演论》增改进化论的原因并指出其存在问题?

 

2010年,中国、印度以及其他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表现都大大好于美欧发达国家。2012年,亚洲在全球贸易总额中占三分之一,美国在亚洲的直接投资远远超过西欧,亚洲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这表明

A. 形成了欧美亚三足鼎立的局面

B. 世界经济重心转移趋势明显

C. 美国大力实施“重返亚洲”战略

D. “一超多强”格局日趋模糊

 

19世纪上半期,德国盛行科学崇拜,历史学追求“绝对客观”,主张“让史料自己说话”,档案特别是国家档案成为描述历史的唯一可靠依据。其直接结果是

A. 否认了历史学的主观属性

B. 以社会空间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元

C. 增进德国民族认同和国家统一

D. 历史学成为以国家为本位的政治史学

 

公元212年《卡拉卡拉敕令》宣布:所有罗马帝国出身自由的男人将被给予完整的罗马公民权,同样地,所有帝国自由出身的女人拥有与罗马女人相同的权利。由此可知

A. 帝国的税源发生变化

B. 逐步实现了公平与正义

C. 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

D. 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下表是中央部属企事业单位数目的变化表下表

年份

1957

1958

1962

1965

企事业单位数(个)

9300

1200

5800

10533

 

 

这表明

A. 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全面调整

B. 经济建设与改善民生同步进行

C.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D. 实施“八字”方针任务完成好

 

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在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间发动了以破坏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矿山为目的的破袭作战(又称晋南游击战),共攻克据点2900余个,歼灭日伪军45000余人。此次战役

A. 致使日本的政治诱降计划遭受挫折

B. 推动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C. 迫使日军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

D. 加速了苏美英等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1894年孙中山指出:“是会(兴中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20世纪初《新民丛报》认为重振会党,奠定政党之基,“实欲为复兴中国计”。而《国学今论》则强调“古学复兴”和“民族主义”对“中国复兴”的根本性意义。这表明

A. 复兴救国成为共识

B. 政党建设是民族复兴的有效途径

C. 民族复兴之路艰难

D. 通过复兴传统文化实现民族复兴

 

1878年中国第一任驻外公使郭嵩焘在日记中写道:“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远之于中国而名曰夷狄。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郭嵩焘旨在说明

A. 优秀传统文化利于救国

B. 儒家秩序观适用于欧洲

C. 列强借夷夏观侵略中国

D. 要主动与西方平等交往

 

嘉靖末年,明世宗先后颁布法令,包括废除皇庄;禁止勋亲奏讨土地;禁止百姓将土地献给豪族;下令王府除了府邸以外,不得私置房宅;贫民卖给王府土地者,也必须登记纳税等等。这些法令

A. 以“心学”作为指导思想

B. 严以驭官宽以治民

C. 有利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D. 使租佃关系普遍化

 

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设立中书省以总理全国政务,后又相继分立行中书,总隶于中书省。元人称其制为:“都省(中书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由此可知,元朝机构改革

A. 奠定了全国各级行政区划的基础

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 属于多民族统一国家内部的产物

D. 使地方最高官府居于主导地位

 

据宋人徐天麟《西汉会要·食货六》记载:“西汉前后共赈济灾荒计三十七次,其前期仅有八次,而此后则多达二十九次。”这反映了西汉

A. 前期黄老思想影响了国家治理成效

B. 自然灾害的频繁

C. 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统治思想的转变

 

周灭商后,“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以藩屏周”:众“藩国”定期向周王纳贡,并奉命征伐。西周分封

A. 为中央集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B. 促进了周人诸侯平等观念的萌发

C. 有利宗族亲疏关系的逐步加强

D. 使天子与诸侯政治隶属关系疏远

 

海昏侯刘贺,汉武帝刘彻孙子。刘贺继承父位,被立为昌邑王。曾经当过二十七天的皇帝,宣帝时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今南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2011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海昏侯墓中共出土了一万多件文物。其中简牍、编钟、编磬、雁鱼灯、孔子屏风、10余吨五铢钱等都已引起外界极大关注。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组如此评价这座大墓:“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丧葬制度价值巨大。从目前来看,海昏侯已经基本达到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要求的标准。”

——引自新浪财经《海昏侯墓:穿越2000年的石破天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罗马法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一项重要内容。它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应的条款,而且特别明晰地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材料二:《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总论》《学说汇纂》和《查士丁尼新赦》。其中,《法学总论》是关于人、物、继承、契约和诉讼等方面的法律。

材料三:罗莫洛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他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公元前450年,罗莫落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莫洛的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将他的家人告上了法庭,结果,法官却判定那些跟随罗莫洛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败诉。

(1)材料一反映了罗马法的什么核心内容?为什么它会成为核心内容?

(2)根据公元前449年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为什么材料三中,法官却判处那些跟随罗莫洛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败诉?

(3)当罗马法学家积极编纂法典时,中国人编纂了《秦律》,从法律体现的意志看,两者有什么异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士绅阶层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或层面。秦灭六国改革旧制,要以中央集权取代宗法制下的多元政治,对血缘势力为代表的地方势力予以限制。西汉的六国贵族、东汉的豪强地主、魏晋至隋唐的门阀士族等血缘势力对中央政权的稳定构成很大的威胁。隋唐的科举制,对贵族力量的消亡和绅士阶层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一批人沉淀下来,形成了一个有稳定的制度性来源的社会群体——士绅集团。自宋至清,随着人口密度不断增加,严重的“官治”不足问题,导致民间宗族的崛起。民间宗族承担着扶济族众、化解纠纷和教化子弟的责任,把原归官吏处理的部分职责揽纳过去,大大节省了行政治理的成本,延缓了官方严刑峻法对乡村的渗透范围和程度。而宗族首领多由经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地方士绅担任。庞大的士绅阶层源源不断地向官僚队伍输送人才,同时,绅权是封建皇权在地方社会的延续,士绅制度的存在是出于维护和实现封建统治的现实需要,是控制地方社会的一种需要。

——摘编自张福坤《论中国古代的绅士自治》

材料二 对于清末民初的乡绅而言,适逢清廷镇压太平军运动,乡绅在近代中国的政治权力结构中已经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拉开了乡村自治的序幕,乡绅从幕后走到了前台。但是,乡绅们更多的是将自治作为扩大绅权以全面控制基层社会的工具,传统的乡绅治理逐渐出现摆脱国家控制和社会监督的强烈的“独立”倾向。科举制的废除使乡绅丧失了对国家的依附性,失去了制度控制和道德约束的乡绅对国家和乡里责任感不断降低。当清王朝作为政权意义上的被革命对象而被推翻后,现存社会一切弊端就自然指向了作为其社会基层的乡绅阶层。乡绅势力的彻底衰败和乡绅治理在整体意义上的消亡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农村“大革命”时期。当国民党努力于民族国家建构而进行国家政权建设之时,打破传统乡绅的权力控制就成为应有之意。所以国民党在其统治期间一直没有放弃“打倒土豪劣绅”的政治口号。所谓“有土皆豪,无绅不劣”,在这种激进的革命话语下,乡绅阶层已经笼统的作为一个敌对阶级而要被彻底消灭。

——摘编自徐祖澜《清末民初国家权力与绅权关系的历史嬗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士绅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二,说明从明清到民国时期,中国的士绅阶层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莫德尔斯基的全球权力周期理论认为国际政治演变模式是循环的,周期约为100200年。如下图: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12分,只写观点不加以论述的不得分)(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人是善变无常的、优柔寡断的、钱薄无知的、容易被操弄的,而政治是一种精细的艺术.需要智慧和良好判断。这不是每个公民都拥有的特质。”存在这一弊端的制度是

A. 古希腊的城邦制    B. 古罗马的法律制度

C. 雅典的直接民主制    D. 欧美的近代代议制

 

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材料意在说明罗马法

A. 不受立法机构的制约

B. 创制过程具有较强的伸展性

C. 不必执行皇帝的敕令

D. 在世界法律史上占重要地位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若论制度,宋代大体都沿袭着唐旧。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知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他们种种措施,自始就不断有人反对。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钱穆这一论述的主旨是

A. 宋初统治者弱化相权

B. 学术中衰导致人才缺乏

C. 宋初承袭五代的积弊

D. 宋朝政治制度没有建树

 

某个同学在学习了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后,奇怪的问老师:“为什么中国和雅典会在政治体制方面呈现出‘专制’与‘文明’的明显差别?”你认为,老师的回答是

A. 地理环境不同

B. 经济形势不同

C. 人口数量差别

D. 思想观念不同

 

议会上院是英国的最高司法机关,可是上院的贵族多数不懂法律,难以胜任这项职能。为此,议会在1876年通过的“上诉裁判法”中规定,英王可以根据内阁首相的建议,在高等法官中加封数名“法律贵族”来执行上院的司法职能。这反映了当时英国内阁

A. 掌握实权不对议会负责

B. 行使对立法机关的监督

C. 行政权力受国王的控制

D. 介入司法程序影响上院

 

有学者指出:“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说明罗马法在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特点是

A. 开放性和灵活性

B. 民主化和程序化

C. 随意性和实用性

D. 主观化和杂糅化

 

历史留下了无尽的讽刺:三十僭主(雅典历史上最残暴的统治者)恨苏格拉底入骨,但不敢杀他;雅典民主派却以绝对公平的陪审团,通过真正民主的程序,判处苏格拉底死刑。从苏格拉底案可以判断

A. 雅典民主政治不及僭主政治开明公正

B. 公民普遍参与政治容易导致权力滥用

C. 雅典民主程序的公正体现了法律的公正

D. 民主程序的公正并不能保证结果的公正

 

有学者指出,秦朝虽然短命而亡,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记。深刻而持久的印记主要指其

A. 消灭六国

B. 制度创新

C. 修筑长城

D. 严刑峻法

 

“历史仿佛在故意卖弄哲理,几次革命都未能巩固共和国,一帮落魄贵族在走投无路中找到的权宜之计,却成了法兰西共和国的真正起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落魄贵族是法国大革命主导力量

B. 直到此时法国才第一次建立起共和国

C. 1875年宪法标志第三共和国建立

D. 法国共和制的最终确立是妥协的产物

 

《尚书》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并将商人失国归咎于德行败坏,其罪名包括酗酒、荒淫、不恤民力等。上述材料主要强调

A. 政权是否合法性取决于道德观

B. 君王统治必须符合上天的意志

C. 君主专制与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D. 天命与君德及民心的关系紧密

 

“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A. 郡国并行制度

B. 郡县制

C. 分封制

D. 察举制度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