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曾说:拟请设立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群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外省由督抚代奏。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量之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此推断其中的上下议院

A. 皇帝的随从顾问    B. 国家的权力中心

C. 朝廷的咨议机构    D. 政府的执行机构

 

“—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利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刚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机,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就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

A.鸦片战争中的新思想的代表

B.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

C.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

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代表

 

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A. 开始开眼看世界

B. 关注西方科技

C. 坚持“中体西用”

D. 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认为:“西学”为“西政、西世、西史”等社会科学,“西艺非要,西政为要”。这说明此时张之洞

A. 其思想已与康有为完全一致

B. 主张放弃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C. 其思想与时俱进

D. 主张清政府应进行“预备立宪”

 

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时指出:倭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由此可知,康有为

A. 维新思想已形成体系

B. 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

C. 对皇帝软弱表示不满

D. 关注日深的民族危机

 

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基本上是一部中国对西方做出反应的历史。古代中国相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此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大的文明。对此文明首先做出积极反应的是(  )

A. 地主阶级    B. 农民阶级    C. 工人阶级    D. 资产阶级

 

1920年,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写道: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注:指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这里,梁启超最可能赞同黄宗羲的思想是

①“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②“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民间吉凶(礼仪),一依朱子《家礼》行事

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公其是非于学校’’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有学者认为:18401895年,用中国原有的政治思想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选择性吸收,以儒学经世致用为主导应付重重危机,从而产生中国近代观念,这里所说的近代观念的代表人物有(     )

林则徐     洪秀全     张之洞     严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其中主保中国,次保大清是指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晚清时期,有言论曰:“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这一言论

A. 批评了顽固派的冥顽不化

B. 反映了顽固派与洋务派的激烈交锋

C. 是洋务派对洋务运动所进行的宣传

D. 体现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近代中国一些人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这些人可能是

A. 王韬、郑观应

B. 李鸿章、张之洞

C. 康有为、梁启超

D. 慈禧、光绪帝

 

有人认为中国掀起洋务运动时,整体社会环境非常有利于引进新事物、实现近代化。尤其是中国人(尤其是男人)的文化水平,要比欧洲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的文化水平高出很多。以下支撑这一观点的最主要理由是

A. 印刷术发明早、出版业发达

B. 男耕女织的社会生产模式

C. 科举考试等文化政策导向

D. 中国的学校教育非常普及

 

1898年问世的《无锡白话报》是当时在中国极具影响力的一份报刊,其创办者裘廷梁有言“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欲民智大启,必自广学校始,不得已而求其次,必自阅报始。报安能人人而阅之,必自白话报始”。这说明

①白话相比文言更有利于报刊的普及

②文学革命对报业形成了一定影响

③裘氏希望通过办报推动社会变革

④报业的发展有利于国民素养的提升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某同学对中国近代一人物总结了三个要点,即“宣扬自由民主”“翻译外国书籍”“赞成改良道路”。据此判断该人物是

A. 魏源

B. 洪仁玕

C. 李鸿章

D. 严复

 

梁启超认为:“欲解决社会问题者,当以解决资本问题为第一义,以解决土地问题为第二义。且土地问题,虽谓为资本问题之附庸焉可也。”这说明梁启超

A. 突出强调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性

B. 明确反对进行社会革命

C. 其思想与“平均地权”思想相一致

D. 主张逐一解决社会问题

 

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由此可见,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A. 照搬西方思想学说

B. 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

C. 固守儒家传统思想

D.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科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之一。1609年,创制了天文望远镜,并用来观测天体。1610年,伽利略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学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标志着哥白尼学说开始走向胜利。借助于望远镜,伽利略还先后发现了土星光环、太阳黑子、太阳的自转、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现象、月球的周日和周月天平动,以及银河是由无数恒星组成等等,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他非常重视数学在应用科学方法上的重要性,他的工作为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了答复地心说对哥白尼体系的责难,他提出了相对性原理,被爱因斯坦称为伽利略相对性原理,是狭义相对论的先导。他创立的实验和数学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是近代自然科学研究问题的一般程序和经典方法。

——整理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伽利略科学成就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伽利略科学成就的历史意义。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美国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痛快淋漓地“修理”伊拉克,再次向世界证明了其无与伦比的“一超”实力。然而’美国“先发制人”的军事政治战略使朝鲜等国家坚定了获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甚至是核武器的决心。如朝鲜在战前就声称“拥有核武器”,战后更明确表示已经拥有核武2003希望以此作为对抗美国、防止美国打击的筹码。伊战的结果使国际社会的反恐怖主义斗争更加尖锐'2003年全球恐怖袭击事件比2002年增加了45%,证明单纯用武力打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布什政府一再赞许中国在“朝核”问题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放下身段”同朝鲜谈判。这些“反常”举止证明,面对国际反恐局势的持续恶化'美国不得不调整反恐策略,由“硬反”退向“软反”。

——摘编自虞峻《“单极独霸”与美国战略利益的得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实施“先发制人”战略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调整反恐策略的原因。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改革开放开启时,邓小平同志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依法治国的要求更加迫切。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郑重提出,并把过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提法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极其鲜明地突出了法治的理念。1999年,全国人大修改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大部署.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法治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推动。

——摘编自高尚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和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依法治国理念发展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依法治国理念发展演变的历史背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上海格致书院创建于清同治十三年

于清光绪二年(1876)正式落成,是晚清最具特色的书院,同时也是晚清传播西学,特剐是近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课艺是格致书院最重要的活动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的季课和春秋加开的特课。季课由热心科学和时务的官绅或教习出题,始于1886年'止于1894年。特课由南洋大臣和北洋大臣命题,始于1889年,止于1893年。

1886~1894年格致书院课艺命题分类统计表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57年,商人托马斯-加韦在伦敦首次向公众售茶。中国的茶叶在当时被人们普遍视为是一种神奇的药物。促使茶叶从药物变身为饮品,进而实现饮茶生活化的是英国的凯瑟琳王后,她不但自己喜欢饮茶,还积极宣传茶的功能,说饮茶使她身体苗条。在凯瑟琳王后的引导下,饮茶很快成为当时英国上层社会的时尚。但是整个17世纪,饮茶之风只在皇室、贵族和富豪阶层中流行。18世纪初,英国茶叶的输入开始快速增长,茶叶价格大幅下降,茶叶开始由贵族富人的饮料向平民开放。18世纪中叶以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与同时期的欧洲其他国家相比,茶在英国更受人们的欢迎。这一方面与英国王室的推崇有关,另一方面,英国人在饮茶的过程中也逐渐感受到了茶叶的益处,如提神、明目、健肾、强脾、健胃、增进记忆等。当时英国社会普遍酗酒成风,与使人变得醉醺醺的酒类相比,茶叶自然更受欢迎。

材料二19世纪华茶输英变化较大。1838~1842年间,华茶输英年平均出口量为4235.03万磅,比1834~1837年间年均下降了1600万磅之多。1844一1860年间,华茶输英增长迅速,从1844年的7047.65万磅上升到1860年的12138.8l万磅。19世纪60年代以后,华茶输英开始出现转折。1868~1885年间,大多数年份华茶出口英国的数额没有什么增长,基本维持在每年100万担以上。1885年以后,华茶输英出口额趋于下降。1886年输英华茶的出口额为94.953万担,1892年以后下降为30万担左右。与之对应的是,1885年以后的英国茶叶市场上,华茶的主要用途是与印度茶掺和,以利用其低价来扯抵印度茶的较高价格,同时利用其清淡气味,减轻印度茶的强烈气味?这种混合茶是当时英国销售最好的饮料,而且是以印度茶的名义出售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朴兵《略论英国茶文化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英国饮茶之风的变化并归纳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华茶输英的阶段变化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下表是1948~1970年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出现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B. 西欧加强经济合作成立了欧共体

C. 关贸总协定消除了各国关税壁垒

D.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

 

二战后,戴高乐曾经多次指出,从1875年到1940年,法国更换过一百零二届政府,而英国只更换过二十届政府,美国仅更换过十四届政府。这说明戴高乐意图

A. 强化议会权力完善权力制衡

B. 实行国家干预促进经济恢复

C. 加强总统权力维护政局稳定

D. 扩大选举范围完善政党政治

 

美国学者埃里克·方纳认为,1787年制宪会议代表们的意图是使“全国政府不为大众狂热所挟持,保证名正言顺之人能够担任政府公职”。以下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 各州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B. 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

C. 政府部门间的权力制衡

D. 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十二铜表法》的前三表内容属于诉讼法,是程序法的范畴。从第四表到第十表的内容属于实体法。这种程序法优先于实体法的理念从本质上反映了罗马法

A. 遵循自然法的理念

B. 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 注重维护司法公正

D. 严格遵循先例原则

 

2017年热映的国产影片《战狼2》,国内票房创纪录的突破56亿元人民币,远超《敢死队》、《速度激情》、《变形金刚》等好莱坞大片。2018年,与《战狼2》同题材的国产影片《红海行动》也受到热捧'截止3月21日,国内票房突破35亿元人民币。这两部影片的热卖从根本上反映了

A. 国内电影消费市场快速成长

B. 新时代国人价值观念的变化

C. 新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 新技术手段推动电影业进步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规定用三到五年时间,基本上扫除文盲并普及小学教育,农业生产合作社要社社有中学;十五年内要使每个有条件的自愿的人都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这突出反映了

A. 教育领域的大跃进趋势

B. 教育为工业化建设服务

C. 基础教育的大众化趋势

D. 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

 

1936年12月15日,苏联《真理报》针对中国的西安事变发表社论:“毫无疑问,张学良部队举行兵变的原因,应当从不惜利用一切手段,帮助日本帝国主义推行奴役中国的事业的那些亲日分子的阴谋活动中去寻找。”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苏联急于掩盖自己是事变主谋的事实

B. 事变的发生助长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C. 苏联的态度受到当时国际局势的影响

D. 推动事变和平解决是苏联的根本目的

 

魏源的《海国图志》在1843年正式出版后少有人问津,甚至有守旧官吏主张将其付之一炬。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自1898年出版后,10多年间在国内发行了30多个不同的版本。产生上述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海国图志》只学习西方器物

B. 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C. 《天演论》主张学习西方制度

D. 清政府放松舆论管制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