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不得回头。结果柏拉图走到麦田尽头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爱情”。这则故事反映了苏格拉底

A. 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 否认绝对权威,并批判道德

C. 对爱情提出更高的美德要求

D. 强调理性,并主张认识自我

 

文艺复兴名义上是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实际上是创造一种反对封建神权的新文化,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是世界的主体,应该从神学教条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恢复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可见,人文主义之“新”的意义在于

A. 推动“新航路”的开辟

B. 有助于共和制取代君主制

C. 奠定了近代人权的基础

D. 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

 

下图是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说唱俑。作为历史材料,它

①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

②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生活

③证明了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

④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这一变化折射出

A. 刻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B. 士人价值追求发生改变

C. 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

D. 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明清之际,有人指出“以西法为有验于今,可也,如谓不易之法,务事求进,不可也”,并反对“喜立异而缺稽古之功”。这反映出当时

A. 兼采中西已成为学界共识

B. 对西学东渐的现象有所反思

C. 西学作为夷狄思想被排斥

D. 西学中源仍旧束缚民众观念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专论李贽时说:“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社会环境”:儒学家提倡“三教合归儒”

B. “个人理智”:强调“三纲五常”以巩固君权

C. “廉洁和诚信”:揭露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

D. “形成丛林”: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名儒邵雍说:“室中造车,天下可行,轨辙合故也。苟顺义理,合人情,日月所照,皆可行也。”张载认为:“天下国家无皆非之理。”由此可见,二人均认同

A. 天理与人欲的对立关系

B. 先义后利的儒家追求

C. “理”是万物的本源

D. 家国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并成为黄巾起义的工具。而东晋道教代表人物葛洪认为黄巾军领袖张角“诳眩黎庶,纠合群愚,招集奸党,称合逆乱”;同时强调“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信道求仙者应“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葛洪的主张

A. 体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B.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C. 反映了下层民众的诉求

D. 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某思想家指出,“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出。”春秋战国时期实践这一思想最成功的地区是

A.

B.

C.

D.

 

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先引《春秋》,然后说:“《春秋》之义,立子以贵。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这表明儒学在当时

A. 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

B. 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

C. 作为政府选官制度的标准

D. 成为封建君主的政治利用工具

 

《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帐似的记录的总称。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后人所谓的“断烂朝报”,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原因在于其

A. 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B. 具有了伦理教育的功能

C. 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

D. 确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波义信先生把南宋时杭州的商品集数和流通划分为三个层次(环)的市场圈。一环市场由杭州和它的近郊区组成;二环市场圈是杭州的中距离商业运输图,它直接供应杭州150万人口的日常需要物资,如米谷,薪炭,油脂、鱼肉、生鲜食品、原料,建筑材料、茶、盐等,其范围涉及明州、衢州、镇江黄池等地;三环市场圈是杭州的远距离商业运输圈,它联络全国,甚至波及海外。其实各个城市都能够划分出大小不等的市场圈,市场圈是通过商品的消费和商品的吐纳构筑的。”……如果说市镇的兴起是宋代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那么市镇兴起的原因之一就是城市的辐射带动。……这些市镇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城市的周边,依次递进,构成了市场网络的联结支点,它们的兴起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是分不开的

——李晓《宋代城镇综合经济功能的增强与城乡经济一元化》

(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送,解放较早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宁克平《城市与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主要措施。

材料三在1978年的时候,全国个体户只有14万户,私营企业一户都没有。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到2002年底,我国有雇工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243万多户,从业人数3400余万人,雇工在7个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2377万户,从业人数4742万人,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数超过8000万,加上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人数超过2.2亿,国有企业的从业人数从1.2亿,下降到现在的不足五千万,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左右,占每年GDP增量的贡献率已经超过60%。

(3)材料三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析材料三中的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开始有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在通商口岸举办了一些商办的近代企业,但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得到清政府正式承认而处于“不合法”的地位,直到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才颁布奖励实业的措施,表示要“提挈工商”

材料二资产阶级黄金时代的乌托邦在现代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反映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现实一一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但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有人用一幅示意图(见下图)来表示民族工业的发展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为何要奖励实业?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黄金时代”是一个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的F2可能是哪些因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僯力本业,耕织致(交纳)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家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隆庆元年(1567年),进士蒋以化记载:“我吴市民,罔籍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西台漫记·记葛贤》

(1)概括材料一的主旨经济思想。

(2)材料二中的“大户”和“小户”各指什么?“大户”和“小户”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这反映了何种性质的社会经济形态。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两则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之间的关系。

 

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 建立四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

B. 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 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动,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    )

A. 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B. 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C. 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D. 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

 

“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橫批“综合平衡”,这是周总理1962年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联是对当时党中央为纠正哪一方针路线通俗易懂的注解

A. “一化三改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路线

D.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中国人过年有写对联的习惯,一副好对联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下列对联所反映的时代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②“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③“柳暗花明万木春坚持科学发展喜桑田好雨,鹏程丽日三十载促进市场繁荣庆经贸惠风

④“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 ①②④③    B. ①②③④

C. ④②①③    D. ②①④③

 

海派旗袍是以传统旗装为基础并广泛吸收西式裁剪方法制作的。1921年,旗袍在上海妇女界流行,继而迅速扩大到全国各个阶层,这种海派旗袍逐渐成为专属妇女的日常服装。旗袍流行的主要原因

A. 面料考究剪裁得体

B. 是文明与新潮的象征

C. 晚清政府大力推行

D. 更适合中国女性穿着

 

被誉为“第四媒介”的是

A. 报纸

B. 广播

C. 网络

D. 电视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不料,太后仅坐一下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说明的最主要问题是

A. 慈禧生活俭朴

B. 中国不需要汽车

C. 中国汽车依赖进口

D. 中国的近代化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

 

1909年发行的《图画日报》描绘了当时上海人看电影的情景。当时的票价还比较低,是普通民众可以接受的。以下叙述,你认为没有正确反映当时情况的是

A. 电光电影即电影,票价只卖二十文

B. 活灵活现景物真,观众面露诧异情

C. 交头接耳说紫禁,争看清帝丢皇位

D. 电影初创寂无声,旁有吹吹打打人

 

读下图可知,我国当时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B. 公有制主体地位发生了根本改变

C. 积极借鉴西力模式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 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到深圳、珠海等地进行考察研究,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为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所以有学者说中国人今天仍然生活在南方谈话的延长线上。下列属于延长线上的是

A. 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B. 创办经济特区

C.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D. 建立上海自贸区

 

1982年,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该“一号文件”着眼于

A. 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B. 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C.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2年,邓小平头像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时代》周刊介绍到:“‘航空母舰’在13年里转了第二圈。”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他倡导“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B. 他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C. 他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规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 他的南方谈话,为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提供基础

 

图为《公私合营江苏省南通市杂货业股票》,这种股票出现于

A. 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B. 20世纪六十年代后期

C. 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

D. 20 世纪九十年代初期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讲话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其中“不折腾”是吸取了建国以来哪些历史事件的教训

①农业合作化运动

②大跃进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其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对我国建国后某个时期的评价甚高:从经济增长的数字看,……是相当成功的,国民收入年均增长8.9%……具有决定性加速作用,但是这个成就也是有代价的,它使中国的供求关系由市场机制参与调节的基本平衡转变为国家按计划实行资源配置的短缺经济。这一时期指的是

A.一五计划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中共十四大之后    D.改革开放初期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