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1926—1936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图(单位:百分比;工业有纤维、食品等;重工业有机器、金属等)由该图可以看出:

A. 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B. 外国加强了对华资本输出

C. 民族工业发展受挫

D. 中国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的发展状况用下列哪句诗来形容最恰当(  

A.千呼万唤始出来             B.小荷才露尖尖角

C.忽如一夜春风来             D.无可奈何花落去

 

黄河清在《“洋”族词的兴衰》中说:“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洋”族词在这时期达到鼎盛的原因有

①列强侵略的加剧

②西方文化的参透

③崇洋风气日盛

④历任政府都大力倡导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①③④

 

发昌机器厂是由铁匠方举赞和孙英德在上海合伙设立的一家打铁作坊,资本为200元左右,工人有四五个,专门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到1890年其已发展成为拥有车床10多台,可以容纳200人工作的工厂,仍然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这些情况反映出

A.上海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源地

B.民族工业逐步改变了规模较小的状况

C.民族工业对外国企业有一定的依赖

D.民族工业在当时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

 

轮船招商局成立后,天津、广东多地拟筹股经营航运,久经章求未能获准,只得转而经营小火轮,开发一些短途航线,即便如此,轮船招商局也横加干扰,无奈之下,多数小火轮公司只得采取“诡寄经营”的形式。材料说明

A. 洋务运动旨在与洋商争利

B. 外国资本扶植民营企业

C. 轮船招商局享有优惠待遇

D. 民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汉文帝曾下令:“开关梁,驰山泽之禁”,之后汉代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对此理解,最合理的是

A. 汉代实行盐铁官营与民争利政策

B. 汉代重视商业并保护商人的利益

C. 商人“子孙不得仕宦为吏”现状得以改变

D. 封建社会的某些时期抑商和惠商政策并存

 

1977年11月,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明确提出:“农村中心问题就是要把农业生产搞好,各级领导、各个部门,都要着眼于发展农业生产”“我们是一个方针——以生产为中心”。1978年4月,中共中央文件特别提到:“企业是生产单位,必须以生产为中心。”这些主张

A. 利于全面贯彻“八字方针”以恢复国民经济

B. 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始形成

C. 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转变

D. 标志着经济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胡适说:“张季直(张)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称其为“英雄”的主要依据是

A. 为挽教民族危机放弃仕途

B. 提出“教育救国”,大搞教育

C. 投身“实业救国”,兴办实业

D. 促进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

 

据统计,从1895年到1900年的五年内,属于官督商办、官办企业的资本额,由占77.6%下降到30%,属于民族资本的商办企业的资本额,由占22.49上升到70%,资本额增长数量近三倍。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末“新政”的有力推动

B. 民间设厂受到政策支持

C. 洋务运动的破产带来契机

D. 列强对中国投资的剧增

 

朝奉本为官名,后来有些徽商由仕而贾,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称之以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称老板,本质上说明(  

A.徽商文化上的谦虚     B.明清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

C.走官商结合之路      D.徽商虚伪的反映

 

《新唐书卷54·食货志》(唐)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对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增加了政府货币的供应量

B. 减低了铜钱的需求,缓和了钱币的不足

C. 便利了商品流通

D. “飞钱实质是一种汇兑业务,不行使货币的职能

 

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一号上整理出大量珍贵的文物以下文物不可能从该船发现的是

A. 丝绸

B. 白瓷

C. 铜钱

D. 彩瓷

 

以下为商代出的青铜器

上图所包含的信息有

①商代青钢铸造业发达

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③人类进入金石并用时代

④青铜农具广泛应用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 农民生活艰辛    B. 土地兼并严重

C. 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 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代田法是西汉农学家赵过在总结劳动人民保苗抗旱的生产经验基础上推广的。它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所表现的特点是(    )

A.刀耕火种     B.精耕细作     C.依赖灌溉     D.男耕女织

 

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 铁犁牛耕的出现

B. 耕犁技术的成熟

C. 精耕细作的开始

D. 单位亩产量提高

 

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嬴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 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 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 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元史》中载:“(元朝)国家初定中夏,制作有程,仍撰(纠集)天下之工,聚之京师,分类置局…匠以籍为定,世承其业,其子女……婚嫁皆由政府控制。”材料中所述的管理模式是

A. 官营手工业

B. 私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工厂制

 

《左传》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记载,郑国和鲁国不经周天子同意,擅自相互交换了枋田和许田。对此,周天子也只好默许。这说明

A. 重农抑商政策确立    B. 土地公有制形成

C.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 井田制遭到破坏

 

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 ②③④①

B. ②④③①

C. ③②①④

D. ④②①③

 

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B. 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C. 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D. 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 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 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 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

D. 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垦荒高潮,其根本原因是

A. 大量可供开垦荒地的存在

B.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

C. 统治者鼓励垦荒的措施

D. 劳动者积极性提高

 

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下边的“卜”字,表示竖在地上的杆子及其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这表明

A. 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

B. 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

C. 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中国文化博大精神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奠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到19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英美等过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

——据耶金等《制高点》

材料三1999年的最后一天,叶利钦(1991—1999年任俄罗斯总统)在辞职讲话中说:“我已经完成了我一生的主要任务。俄罗斯永远不会再回到过去,俄罗斯将永远向前迈进。”

——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美国政府实行什么经济法令?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80年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几次经济体制改革?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应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阶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的粮食应立即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这批粮食自然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人民委员会的指令执行。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在纳税后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可以……——《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斯大林文选》下卷

材料四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1)材料一在农业方面提出了什么措施?概括实施这项措施的原因。

(2)材料二是什么样的农业措施?产生了什么作用?

(3)结合上述材料三、四及相关知识,评价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工业化建设。

 

1957-1966年是我国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   

 A、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958年北戴河会议把农村出现的打破社界、乡界的大协作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说成是共产主义的,是群众性的行动,加以肯定。并提出建立规模较大的工农商学兵合一的、乡社合一的、集体化程度更高的社会组织。这导致了

A.农村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出现         B.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出现

C.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         D.现代化工业和农业的建立

 

据《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率每年分别约为3.8%18.7%。这反映出一五计划

A. 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B. 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 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D. 经济工作中存在着严重冒进倾向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