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

A. 君主专制的削弱    B. 宗法制的消亡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分封制的巩固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A. 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 选官须注重才学

C. 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 选官应注重品行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 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 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 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 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国家行政事务日益增多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密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A. “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 孟子的仁政思想

C. 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 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 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 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 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 不事生产

B. 不尊儒术

C. 不敬宗族

D. 不纳租税

 

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    )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 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争议最大的是(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均输法 ④市易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北宋中期,士大夫忧患意识的形成因素不包括

A. 土地兼并,贫富分化

B. 财政危机,积贫积弱

C. 辽夏威胁,边患严重

D. 权臣当政,政局动荡

 

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但北宋兵额却渐增,建国初20万人,宋仁宗时140万人。这说明(    )。

A. 边患日益严重    B. 立国政策改变

C. 军人地位上升    D. 藩镇拥兵自重

 

“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配)之弊。”这段话反映的是(    )。

A. 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B. 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 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 新法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下列对市易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这是利用封建国家权力干预经济 ②有利于限制大商人控制操纵市场 ③它能稳定物价调节市场 ④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王安石理财新法的主要作用包括(    )。

①抑制兼并 ②保障农业生产 ③增加政府收入 ④增加农民负担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王安石变法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

A. 政府财政收入问题    B. 大地主的特权问题

C. 农业生产发展问题    D.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

 

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发生的下图现象中可借鉴的反面教训不正确的是(    )。

A. 关注民生    B. 吏不得人则法不得行

C. 变革应符合社会现实    D. 应用严厉手段推行法规

 

造成北宋政府财政困难的原因不包括(  

A. 地主隐瞒占有的土地    B. 宋太祖对行政制度的改革

C. “冗官”、“冗兵”现象严重    D. 集中军权于皇帝,分散将领权力

 

对北宋中期军队现状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军队数量不断扩充 ②领兵权与调兵权分开 ③军队指挥效率高,战斗力强 ④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获胜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③④

 

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A. 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    B. 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 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 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北宋中期,兴起变法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①北宋统治黑暗腐朽 ②财政危机的困扰 ③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 ④阶级矛盾的突出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④

 

鲜卑民族创造了北魏文明,北魏融合了中原文明。透过下图能获知(    )。

①北魏骑马武士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情景 ②北魏是“马背上得天下”的政权 ③北魏时陶瓷艺术水平高④北魏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

A. ①②    B.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北魏推行的均田制(    )。

①确认受田农民对国有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 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 ③有利于黄河流域农业和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④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③

 

史料里说北魏洛阳贸易不绝,“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它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

A. 洛阳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B. 洛阳商业兴盛,市场繁荣

C. 迁都洛阳是正确的    D. 洛阳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商业城市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移风易俗的主要措施有(    )。

①易服装 ②讲汉话 ③改汉姓 ④通婚姻 ⑤改籍贯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②③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 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C. 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D. 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 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以下因素对北魏的发展最为有利的是(  

A. 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B. 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魏国

C. 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

D. 439年,北魏统治区域的变化

 

关于孝文帝改革中傣禄制的评述正确的是(  

A. 是世界最早给予官吏物质补贴的    B. 是孝文帝整顿吏治的重要措施

C. 能从根本上解决官吏的贪污    D. 每月发放一次俸禄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