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图书传播迅速,时人笔记或言“即日传播”,或云“家至户到”,或曰“不日传都下”。此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B. 科举制度的适时改革

C. 雕版印刷业的发展

D. 重教兴学的文化氛围

 

如图为我国古代科学家学科贡献分布示意图。据此推知,我国古代

学科

地理

医学

数学

物理

天文

比重

17.80%

23.80%

16.70%

3.40%

22.90%

学科

生物

农学

化学

工程

技术

比重

8.90%

8.50%

3.80%

11.90%

15.70%

 

 

A. 科学成就数量巨大

B. 从事科技研究人员众多

C. 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 传统科技居于主导地位

 

解缙十九岁中进士,后进翰林院,朱元璋对解缙“甚见爱重,常侍帝前”。他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朱元璋有爱才如子情怀

B.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C. 纲常伦理成为治国手段

D. 儒家思想重回正统

 

程朱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王阳明也提出了“天理即是人欲”的观点。这表明二者相同之处是

A. 注重道德培养

B. 主张理在心中

C. 继承先秦儒学

D. 追求民主自由

 

南宋思想家叶适认为,要实现对道的全面认识,就必须要全面观察事物,并亲身实践然后进行考核验证。据此分析叶适

A. 主张万物皆理

B. 主张理是万物的本源

C. 主张格物致知

D. 提倡经世致用

 

有学者认为,“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被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 “独尊儒术”也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 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 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 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地吸收

 

冯友兰先生说,在一个社会从一种社会制度转向另一种社会制度的过渡时期……旧的统治思想已失去了统治的地位;新的统治思想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中的各个阶段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并在一定程度上系统化、理论化。下列现象(或思想)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 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    B.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C.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D. 宋明理学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他是在强调

A. 民贵君轻

B. 教育的教化功能

C. 以德治国

D. 性本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环球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以及广州的《述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览,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在澳门创办的《知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的《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等,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70年代中国办报者的主体是什么阶层。报刊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中国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

(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在描写抗日战争的一本小说中,作者描绘了几种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A. 蒋介石通过广播发表抗战宣言

B. 某国民党连队,观看影片激发抗日热情

C. 共产党通过报刊揭露日本侵华罪行

D. 日军随军记者通过互联网传递军情

 

中华民国成立后,我国境内出现了大量通俗性报刊,其主要特点是

A. 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B. 更加强调商务信息传递

C. 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D. 多数是由西方人创办的

 

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诞生的是下列哪家电视台的试验播出

A. 北京电视台

B. 上海电视台

C. 广州电视台

D. 哈尔滨电视台

 

由张石川、郑正秋合作导演的《洞房花烛》拍摄于1913年,故事片(无声,黑白),片长三十分钟,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有编剧、开始讲故事的电影,是中国现代影片的开山之作。这部影片又名

A. 《定军山》

B. 《难夫难妻》

C. 《歌女红牡丹》

D. 《西太后》

 

1882年,顺天(北京)乡试发榜,江南士子仅隔24小时就在《申报》上获知考试结果。则当时最可能采用的通讯方式是

A. 铁路运输

B. 航空运输

C. 驿站传递

D. 电报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首次通过电视转播,共有16.2万观众。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时世界各地有40多亿人次通过电视转播收看奥运会比赛和相关活动。这主要说明

A. 世界人口增长迅猛

B. 奥运会比赛对观众的吸引程度不断增加

C. 伴随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

D. 伴随技术的发展,电视快速传播资讯的功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1873年1月22日上海县令通知各制鞋不得在鞋上用文字结标写店号,12月3日两江总督李宗羲通知各处纸坊铺“不准于草纸等纸边加盖记号戳记,更不许将废书旧账改造还魂纸”。材料反映了

A. 官员劝诫百姓敬惜字纸的良苦用心

B. 工商业者的商标品牌意识

C. 商品意识对传统伦理意识的挑战

D. 工业化推动了社会风尚的变革

 

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这表明战前

A. 中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

B. 国人对国情分析比较透彻

C. 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

D. 国人的心态具有盲目自信

 

1908年,《申报》在光绪去世前的几个月里,一直密切关注其病情的变化,连续报道约30次,并多次刊出御医入诊的“脉案”和药方,在报道中还经常标明“据内廷人云”“据内监云”等,据此可知,当时《申报》

A. 刊发的消息来自官方通报

B. 难以获得独家新闻

C. 重视刊发消息的准确性

D. 新闻报道标准杂乱

 

1896年8月11日,上海著名游乐场所之一——徐园在杂耍节目中穿插放映了“西洋影戏”,大受观众欢迎。这是电影在中国公众娱乐场所的第一次公开放映。由此可见电影发明后很快传入中国的原因不包括

A. 电影作为艺术形式的新颖性

B. 清政府笼络民心的需要

C. 公众娱乐活动的进行

D. 电影放映带来丰厚利润

 

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自上映以来票房飘红,片中所展现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大学的校园生活,用浓浓的怀旧场景激起了一代人对青葱岁月的回忆。以下场景可能在这部电影中出现的是

A.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 男主角陈孝正正努力迎接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高考考试

C. 郑微大学辅导员动员同学们参加“上山下乡”运动

D. 宿管大叔迷上CCTV引进的台湾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习惯,它有利也有弊。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欲从各方面调查互联网对社会和中学生的影响,他们所拟定的调查报告的题目最贴切的是

A. 互联网给人类带来巨大挑战

B. 中学生上网利弊谈

C. 互联网促进教育发展

D. 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创刊于清咸丰年间(1861年)的《上海新报》,其《本报谨启》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以上可看出其创办的目的是

A. 娱乐大众

B. 报道国内外大事

C. 宣传政治主张

D. 传播商业信息

 

主旨是揭露旧礼教对妇女精神毒害的影片

A. 《定军山》

B. 《歌女红牡丹》

C. 《难夫难妻》

D. 《故都春梦》

 

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A. 电视

B. 电影

C. 报纸

D. 广播

 

如果你想查阅有关新文化运动的文章,可以看看下列哪个报刊

A. 《红色中国》

B. 《新青年》

C. 《解放日报》

D. 《时务报》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由宏大叙事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大时代的小故事”,展现生活的低吟浅唱和个人的沉浮起落,使人感同身受并寄寓对真善美的的美好渴望。这一变化

A. 反映了消费市场快速成长

B. 体现了传统道德的回归

C. 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D. 得益于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歌手周杰伦在《上海1943》中唱道:“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下列情况与歌词中的描述不可能同时出现的是

A. 青年男女着西服婚纱在教堂中举行婚礼

B. 《申报》刊登上演国产电影的广告

C. 公司职员坐电车或骑自行车上班

D. 林小姐边喝咖啡边欣赏当地电视节目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关于中国报业的发展,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 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办报热潮

B. 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报业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C. 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

D. 19世纪5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创办近代报刊

 

“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

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②开阔了民众的视野

③大大丰富了下层民众的精神和物质生活

④进步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维新失败后,天津的《国闻报》连续报道谭嗣同拒绝出国被捕受戮的消息:由英国注资的上海《新闻报》刊出康有为来信,揭露慈禧迫害光绪的内幕;有日本背景的《亚东日报》发表了梁启超从日本寄来的长诗《中国行》。一系列报道表明当时

A. 中国近代新闻业开始起步

B. 维新变法运动得到舆论支持

C. 大众传媒对时政紧密关注

D. 变法对思想产生启蒙作用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