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认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当铺又次之。此观点出现的社会背景是

A.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           B.农民封建地租的沉重

C.国内商品经济的繁荣          D.国家推行海禁政策

 

明朝商人黄汴对苏州市场有这样一段记载:“苏州聚货缎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 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B. 城市商业发展繁荣

C. 地域性商帮开始出现

D. 区域长途贩运兴盛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以下可以印证《全球通史》中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 “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B.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C. “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D. “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

 

唐代贵族官僚经商屡禁不止,寺院僧侣也从事商业活动。京师富寺,往往有邸店多处,所入厚利已构成寺院主要财源。这表明当时

A. 寺院经济普遍发达

B.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C. 社会主流思潮剧变

D. 商业活动异常活跃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对商人产生的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A.社会分工扩大,商朝时商业活动出现

B.商国重商抑农,它国重农抑商

C.工商食官使工商业空前繁荣

D.商亡后,臣民四处迁徙,依靠买卖为生

 

1960年,在河南密县打虎亭1号汉墓(东汉晚期)中,发现有描绘豆腐作坊的画像石。画面完整地表现了浸豆、磨豆、虑浆、点卤、榨水等制作豆腐的主要工艺流程。这则材料

A. 是东汉晚期发明豆腐的有力证据

B. 说明东汉时豆腐已成为南北方主要食材

C. 有助于研究确定豆腐发明的时间

D. 反映出中西交流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

 

明中后期,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这表明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日渐废弛

B. 经济区域性分工日益加强

C.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D. 工商业发展导致农业衰退

 

《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苟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  )

A. 表明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

B. 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

C. 说明手工商业在家族之间传承

D. 反映了家庭手工业居从属地位

 

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助于

A.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 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 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D. 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考古工作者在湖南、江西、河南、陕西、江苏等地区都陆续发现了许多春秋中后期的铁制农具,这表明当时(  )

A. 冶炼技术已较为成熟    B. 冶铁业规模宏大

C. 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大提高    D. 南北经济发展平衡

 

宋高宗时,叶梦得上奏随,“朝廷见收买木棉、虔布万数不少”;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材料表明在南宋时期

A. 中原地区足棉花主产区域

B.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 棉花已经取代丝麻成为衣被原料

D. 衣被原料的种植结构逐渐发生变化

 

《易系辞》记载:“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对该材料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A. 说明了先民种植农作物的成功实践

B. 耒耜是小农经济时代的生产工具

C. 反映了“刀耕火种”原始耕作方式

D. 生产工具尚处于石器、木器时

 

宋代陈旉的《农书》中提出:“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埆,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而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当时人们把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称为“粪药”,意思就是用粪如同用药。由此可以看出

A. 我国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B.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C. 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

D. 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放和利用

 

下面分别是安西榆林窟的壁画《牛耕图》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农作图》(局部)对下图信息的合理解释是唐代

A. 二牛抬杠法推广

B. 耕作技术的进步

C. 农民生活的艰难

D. 佃耕制度的形成

 

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

A. 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

B. 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C. 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

D. 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

 

材料一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

——《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家宅、财产、营业、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居住、迁徒、信仰等自由,有请愿、陈诉、诉讼、任官、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的权利;承担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第一条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正案

(1)明清两代为实现“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采取了哪些措施?造成怎样的后果。

(2)材料二反映了人们对“民主”的认识存在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哪里?有何重要意义?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特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工作相当活跃;1965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却连续十年没有召开。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我国尚未认识到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要性

B. “文革”小组代行其职能

C. 国际形势紧张导致军事体制优先

D. 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制度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新中国建立以后,在民主政治的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时期我国确立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共同管理、团结一致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1982年我国颁布了新宪法,还对它进行了多次修改,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

A. 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B. 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

C. 我国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D. 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已经经历了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四次修正案,对其进行修改。下列内容属于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的是

A.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 “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

C.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78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同时把原宪法条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修订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次修宪

A. 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B. 表明宪政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C. 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D. 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反冤假错案成为中国司法领域一个时常被提起的话题,各种冤假错案相继得到平反,一位位含冤受屈者走出了监牢。这一切离不开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路线指引。”以下能体现依法治国的成就有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方针

②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③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方略

④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傅洋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彭真在主持修订1982年宪法时讲得非常透彻,大体上就是三句话:中共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中共也领导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中共自己也在宪法和法律范围之内活动。”这主要是解决

A. 把依法治国纳入了宪法问题

B. 执政党与法律的关系问题

C. 党的领导地位问题

D. 宪法作为根本大法的地位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成就斐然,其中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A.确立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在各地普遍推行村民选举制度

C.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

D恢复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

 

2009年2月28日,温家宝总理做客中国政府网,与网民就教育、医疗、就业、金融危机、反腐等各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内容进行了在线交流。总理提出“政府也需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关于这一现象,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①网络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

②网络民主已经成为主流民主形式

③网络成为推进民主发展的渠道之一

④网络成为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形式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该讲话的发表(  )

A. 标志着改革开放事业的起步

B. 反映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

C. 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D. 体现了党对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构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的决策是

A. 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B. 主张加强地方政权的建设,撤销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

C. 第一次把“依法治国”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

D. 主张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飞跃是从铲除君主专制政治到奠定现代民主政治。 第二个巨大飞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建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其中,铲除君主专制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   )

A.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54年宪法十一届三中全会

B. 辛亥革命《共同纲领》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

C. 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

D. 辛亥革命 1954年宪法 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

 

学者张鸣说:整个中国,在文革十年,整了上亿人,整死几百万人,把国民经济搞到崩溃的边缘,其中在运动中,很多人即使不是凶手,也做过帮凶,罪魁祸首却只有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那几个人……”他要阐明的是

A.文革罪恶深重涉及面广    

B.文革使普通民众丧失人性

C.林彪、四人帮不是文革罪魁  

D.对文革的清查反思不够

 

文革结束后,党和人民痛定思痛,努力推动民主法制各项事业的重建和健全。1981年时,最迫切的政治任务是

A. 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完善政治协商制度

C. 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D. 筹备和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