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从1992年到1997年,台商在祖国大陆的合计投资项目约20125个,投资额约11034亿美元,年平均项目3354个,金额1839亿美元。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两岸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停火

B.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共识的达成

C. 两岸长期隔绝状态开始被打破

D. 两岸实现了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自由选举产生的领导人对村民更负责任,他们的土地管理的决策反映了对公平的再分配的大众偏好。……选举往往导致村民委员会主任把投票人的利益放在乡镇机关和党支部之上。”材料反映了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A. 有利于农村重新公正分配土地所有权    B. 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C. 不利于农村基层管理    D. 得到进一步普及

 

“……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材料是哪一政治文献对中国国家性质的表述?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1954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

 

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是指

A. 《双十协定》

B. 《论联合政府》

C. 《共同纲领》

D. 《论十大关系》

 

改革开放早期,我国学者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关注更多的是从阶级本质出发,意识形态色彩较浓。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学者们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西方政治制度,无论在体系结构还是在制度分析上较80年代都有很大进步。史学研究出现此种变化是

A. 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原则的需要

B. 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需要

C. 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需要

D.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

 

1959年3月,台湾当局“外交部”规定,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称“红色中国”或“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到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这些提法的改变反映出其

A. 放弃了敌视大陆的原则立场

B. 坚持了“一个中国”的理念

C. 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D. 响应了“一国两制”的方针

 

由古至今,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朕”上古为人们的自称,无贵贱之分。秦灭六国后,定为皇帝自称,他人禁止使用。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一切臣民皆不得使用。因秦始皇名政,下令改正月为端月。

——摘编自《中国历史文选学习参考资料》

制曰:“……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第二十九条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中国现代化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成立之初政治制度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由哪些基本制度构成。

(4)依据上述材料,指出中国政治文明演进的基本轨迹和大趋势。

 

下列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曾经代行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

B. 人民民主原则最早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

C. 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随着新中国建立就开始实施

D. 中共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

 

建国初,我国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都得到了确认。这是因为三大政治制度

A.具有人民性、民主性特点         B.有利于建立联合政府

C.体现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         D.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随后一系列法律、法令相继出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同时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识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

A. 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

B. 完善了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

C. 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 保障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部宪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A.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D. 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立法权    B. 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C. 与之前相比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D. 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历代政府关于少数民族管理的各项举措中,不正确的是

A.秦朝在相当于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同级别的地方行政机构

B.元代的宣政院是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

C.清朝时期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民主人士张澜在谈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时说:“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这表明

①《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民主人士对《共同纲领》表示认同

③《共同纲领》确立了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④《共同纲领》确立了新中国建国的大政方针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④

D. ③④

 

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二者的成立

A.体现了新政协会议组织法的精神

B.是大跃进的具体表现

C.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断续发展的表现

D.由中共中央委员会直辖

 

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民主“独特”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属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B. 中国实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中国推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A. 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 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 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 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 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 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 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之初,“所谓民主党派也被吸收进了统一战线和政协”,“在24名新政府部长中,有11人是这些小党或无党派‘民主人士’”。其记述在客观上体现出

A. 新中国政权具有鲜明的民主性

B. 新中国各政党共同执政

C. 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D. 民主人士拥有政治特权

 

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制度。各下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加委并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均服从中央政府。”这说明当时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

B. 新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

C.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臻完善

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上述材料最有可能来源于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其表现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B. 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

C. 《共同纲领》通过

D.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民主在中文里的传统意义,是为人民谋福祉的君主专制统治;当现代西方的政治制度被介绍到中国后,民主演变成带有民选元首和人民统治的含义;经历了共和政治的兴衰,民主又被用于指称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提出的直接原因是(  

A.工人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

B.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C.中共即将取得全国的政权

D.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

 

1954年12月25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人民政协要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这些规定

A. 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 反映出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 明确了人民政协是国家权力机关    D. 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职能

 

小张翻阅旧报纸时,发现1949年9月30日《人民日报》在头版用特大粗黑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进行报道。下列对此报道分析正确的是

A. 反映了中国首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诞生的史实

B. “人民大宪章”应该写为“共同纲领”

C. “中国人民政协”应该写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人民大宪章”的提法反映了共同纲领的性质和地位

 

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三大特色政治制度不包括

A.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一国两制

 

1950年,毛泽东说:“民族资产阶级将来是要被消灭的,但是现在要把他们团结在我们身边,不要把他们推开。我们一方面要同他们作斗争,另一方面要团结他们。”为此,中共的政策是

A. 欢迎资产阶级参加新政协第一次会议

B. 吸收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参政

C. 为将来取消各民主党派做好准备

D. 进行基层选举,建立各级人民政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美国海军参谋长赫尔伯特在仔细比较了中国和日本的军事能力后指出,虽然中国陆军战斗力较弱,但中国海军应该稳操鸭绿江海战(指黄海大战)之胜券,因为不论从防御方面还是从进攻方面看,中国战舰的能力都较日本舰队优越。他甚至暗示,中国舰队的某些装备过于先进,“中国应在一点上充满自信,即如果她的军舰上装配的是普通炮弹而不是穿甲弹,她反而更有可能赢得这场海战”,至少,“如果她的军舰装备了更多的快射炮,那她则无疑会赢得这场海战”。著名海军理论家曼翰也提出,由中国舰队发射的一枚直径12英寸的炮弹对敌手显示了如此大的摧毁力,“由此说明,如果中国射手(在战斗中)瞄得再精确一点,中国舰队本可赢得这场海战的全部胜利”。

——摘编自孟悦《什么不算现代?——甲午战争前的技术与文化》

材料三当日本自1868年进入著名的明治维新阶段时,被后人称为“洋务运动”的企业至少已有了十年之久的尝试。被称为“现代化”的那些实践及其成果——有组织地翻译西书计划(1867年)、科技人才的搜罗、外籍技术人员的聘请、现代工业技术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蒸汽机的制造和运用(1863年)、运用工业科技进行的武器制造——都早于明治维新。毫不奇怪,直到19世纪90年代前,清帝国的洋务运动企业的许多军事生产的技术指标都高于日本的同类企业。

——摘编自孟悦《什么不算现代?——甲午战争前的技术与文化》

(1)材料一两张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两位军事家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最终战败的原因。

(4)在不同的背景下,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均以失败告终,说明了什么共同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原来这块克林德碑,是庚子年议和时设立,向德国赔罪的。为何要设立这块碑向德国赔罪呢?因为义和团无故杀了德国公使克林德氏,各国联军打破了北京城,为(此)须要中国在克林德被害的地方设立一块石碑,方肯罢休。你说中国何等可耻!义和团何等可恶!

——1918年陈独秀《克林德碑》

材料二义和团,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重要事件,其重要不减于辛亥革命,然而一般人不但忽略了他的重要,并且对他怀着两个错误的观念:

第一个错误的观念:憎恶义和团是野蛮的排外。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排外,他们不看见义和团排外所以发生之原因——鸦片战争以来全中国所受外国军队、外交官、教士之欺压的血腥与怨气……

第二个错误观念:以为义和团事件是少数人之罪恶,列强不应因少数人之故惩罚全中国人民以巨额负担。他们不曾统观列强侵略中国,是对于全民族的,不是对于少数人的;剧烈的列强侵略,激起了剧烈的义和团反抗,这种反抗也是代表全民族的意识与利益,决不是出于少数人之偶然的举动。

——1924年陈独秀《我们对于义和团两个错误的观念》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对义和团评价有何变化及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历史学家有时也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学家往往修正自己的史学观点的原因。

 

“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这是近代史上《申谕英夷告示》中的一段话,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 黄海海战失去制海权

C.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