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说:“西方的扩张促进了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和西方化。这些社会的政治领袖和知识领袖用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对西方的影响做出了回应:拒绝现代化和西方化;接受两者;接受前者,拒绝后者。”义和团运动中拳民选择的是哪种方式

A.第一种     B.第二种       C.第三种   D.三种都不是

 

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恩格斯也说过: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能够为这些结论提供支持的史实有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由沿海深入内地  

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进行军事改革

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面对民族危机,中国出现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据《欧洲各国的政治》记载,德皇威廉二世在1897年11月7日给德国外交部的信中说:“中国人终于把我们渴望已久的理由和‘意外事件’提供给我们了……成百的德国商人将要欢呼德意志帝国终于在亚洲获得巩固的立足点。”对此理解无误的是

A. 德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强行获得军舰在胶州湾“过冬”的特权

B. 德国的侵华行动具有历史的偶然性

C. “意外事件”指巨野教案

D. 中国的经济水平代表着当时亚洲最高水准

 

义和团运动期间,清南方各省督抚与外国侵略者达成东南互保协议,协议主要内容是拒不执行朝廷宣战诏书,制止和预防地方战乱,保护西方各国在华的利益和人员的人身安全。该协议

A有利于东南各省的安定和发展

B.使东南各省遭到列强进一步侵略

C清政府在东南各省的统治瓦解

D.导致义和团运动在北方迅速蔓延

 

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对“台湾民主国”认识比较正确的是

A. 是台湾士绅脱离祖国而独立的分裂行为

B. “永清”的含义是台湾永远是清朝的,因此是维护清朝统治的爱国行为

C. 是借清朝割让台湾之机的政治投机,但有效地抵抗了日本对台湾的侵略

D. 是非常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特殊措施

 

据记载,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洋语、及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重则致杀身之祸。陈旭麓先生将其概括成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这里的某一时期是指

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C. 义和团运动时期

D. 辛亥革命时期

 

1841年,广州三元里民众在抗击英军侵略的檄文中写道:(英国人)虽有大呢羽毛,非我湖丝,焉能织就?虽有花边、鬼头,非我纹银、白铅,焉能铸成?其余各物,皆学我天朝法度。天朝茶叶大黄各样药品,皆汝狗邦养命之物,我天朝若不发给,尔等性命何在?对此分析有误的是(    )

A. 体现了三元里民众朴素的爱国情怀

B. 反映当时的中国人对英国缺乏了解

C. 说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D. 夸大了中英贸易中中国的优势地位

 

直到现在,日本国内部分历史学者仍然这样审视甲午中日战争,其一般看法是“虽说战争的事实是日中两国之间引起的战争,然而寻其真因却是文明开化谋求进步与妨碍进步之战,决非两国间的战争”,即“文明和野蛮之战”,“吾人的目的是为惊醒支那,朝鲜战争乃义战”。此种观点的本质是

A. 认为战争有助于中国开化

B. 认为此役非为国家利益乃为文明冲突

C. 认定为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冲突

D. 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视角主观化

 

1902年2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这样报道此前两天太后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况:“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好几分钟没有放开。她浑身颤抖,抽泣哽咽地说进攻使馆区是极大的错误,她后悔莫及。”对于该报道,合理的看法是

A. 记者之言,不足采信

B. 大体可信,尚需其他方面资料佐证

C. 新闻报道,可以采信

D. 站在西方立场贬低慈禧,很不真实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更现代化的政府应该是指

A.君主专制政府                       B.民主共和制政府

C.君主立宪制政府                    D.人民民主专政政府

 

鲁迅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穿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健康,我偏生病„„”他描述的现象出现在(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辛亥革命    C. 义和团运动    D. 新文化运动

 

一百多年来对义和团评价的起伏,折射着这一百多年来中国社会政治的涨落。下列关于义和团的研究评价文章可能是在20世纪60年代发表的是

A. 一场带有盲目排外但正义的反帝爱国运动

B. 一场迷信蒙昧充斥的反现代化运动

C. 一次中国人民反侵略运动集中爆发的英勇斗争

D. 一场不遵守与各国外交盟约的农民发动的暴动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中说: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材料表明

A. 近代中国在列强的侵略下被动近代化

B. 近代中国的发展是对传统儒学的突破

C. 中国近代化是内外作用下的主动过程

D. 中国近代化是自我发展与完善的过程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首诗反映的事件是

A. 中法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日俄战争

D. 抗日战争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曾试图派出使节谒见英国女王,希望英王出面劝止日本割占台湾。但是英国政府拒绝此次觐见,声称:君主接见外国使节,不符合一般外交惯例,也不合乎英国宫廷习惯。这次外交失败的实际原因可能是

A. 英国默许和支持日本对华侵略    B. 英国女王是虚君,统而不治

C. 不符合国际外交惯例    D. 李鸿章缺乏国际外交常识

 

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反抗西方列强侵略斗争的不同点是

A. 以武力反抗外国侵略军    B. 为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所镇压

C. 发布文告反对西方侵略    D. 区别对待西方先进文化与列强的侵略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900年8月12日说他“同情中国人”,11月23日更公开宣称他“也是一个义和团员”,“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马克.吐温上述言论的主要依据是因为义和团运动

A. 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

B.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

C. 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D. 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新觉醒

 

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标志最可能是

A.海军的出场与角逐

B.士子群体的关注与震撼

C.清廷的宣战与媾和

D.维新思想与海军角逐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这首诗是赞颂哪位历史人物的事迹

A. 左宗棠收复新疆

B. 曾纪泽收回伊犁

C. 刘永福抗法

D. 林则徐广州销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清政府颁布了《禁海令》。严格禁止商民船只私自入海,不允许用大陆的产品.货物进行海上贸易,有违禁者,不论官民,俱行正法,货物充公,违令者之财产奖给告发之人;负责执行该禁令的文武各官失查或不追缉,从重治罪;保甲不告发的,即行处死;沿海可停泊舟船的地方,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如有从海上登岸者,失职的防守官员以军法从事,督抚议罪。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材料二英国乔治三世于1787年任命马戛尔尼率团访华,要求中国扩大通商,优待英国,并允许英国派使臣访华。因此,还准备提出六项具体的要求,即:一.英船到浙江.天津等处停泊;二.在京设立商行;三.将舟山附近小岛给英商停歇和储存货物;四.在广州附近拨一地方给英国居住,或准许澳门居住之英商出入自备;五.英国自广州下澳门,由内河行走,货物不上税或少上税;六.确定船只关税条例,照例上税。

——《京华续录》(乾隆朝)卷四十七

材料三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称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1984年2曰24日)

材料四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有上海,但那是一般化的。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邓小平《视察上海时的讲话》(1991年1曰28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顺治时期实行海禁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表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目的是什么?这一目的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达到的?据《南京条约》的内容,说明马戛尔尼的要求得以实现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特区的设立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所起的积极作用。

(4)根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中央做出这一重大决策的目的何在?

(5)结合上述材料,就闭关、开放与国家富强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2014年是新中国65年华诞,65年来中国经历了沧桑巨变。从“一五”计划到“十一五”计划,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在探索.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006年3月20日,《中国青年报》刊登《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文章,其部分主题词如下: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大跃进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1986-1990):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八五”(1991-1995):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九五”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1)“一五”期间召开的中共八大在这一探索之初作出了怎样的历史性贡献?

(2)“二五”计划期间,“大跃进”为什么最终导致了“大倒退”?

(3)“六五”计划期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采取的主要形式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分别是什么?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要实现的共同目标是什么?“六五”计划期间,对外开放又取得了哪些新的进展?

(4)“八五”计划期间,邓小平南巡讲话从理论上主要解决了哪一根本问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从此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5)概括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结构发展变化的主要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青岛也变得更加繁荣和美丽。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青岛、厦门、上海浦东和新疆伊宁等四个城市(地区)对外开放的先后顺序应是

A. 青岛→厦门→浦东→伊宁

B. 浦东→厦门→青岛→伊宁

C. 厦门→青岛→浦东→伊宁

D. 厦门→浦东→青岛→伊宁

 

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设立了特区。特区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特区,如深圳、厦门、珠海、汕头等;一类是特别行政区,如香港、澳门。这两类特区的共同点是 (  )

A. 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 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 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 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的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其中“沿江”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以贯通东西,辐射南北。据此判断,实施“沿江”战略的龙头举措是

A. 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B.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C. 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D. 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

 

20世纪50年代“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和七八十年代“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的相同之处是

A.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 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

C. 目的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D. 中共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动,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    )

A. 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B. 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C. 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D. 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要凭粮票才能购买到粮食。1990年,广东省宣布终止粮票的流通,1993年全国终止粮票流通。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供应紧张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大缓解了粮食紧张状况

C. 表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D. 广东省率先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上世纪60、70年代,下岬村人从公社分得生活必需品,人们很少买新衣服,消费被压缩到最低限度。1983年至1990年,……村民的“彩礼”由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老“四大件”转变为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摩托车等新“四大件”。促成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A.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标志着(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       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根据下表分析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原因,解读有误的是

../Application%20Data/Tencent/Users/453060122/QQ/WinTemp/RichOle/@(7332IBM(%5d31M2$F6@F7%5bV.jpg

A.产量初期下降,后期有所上升            

B.产量下降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

C.产量上升的原因主要是经济政策的调整    

D.产量下降与人的主观冒进有关系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