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认为古希腊在城邦制的发展中逐渐摆脱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以下选项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A. 梭伦改革中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B. 克里斯提尼改革组成五百人会议,对所有等级公民开放

C. 伯利克里时代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D. 陶片放逐法和津贴制度打击了贵族势力,保障了民主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②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④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A. ①④③②    B. ①②③④    C. ②①③④    D. ①②④③

 

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 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建立

B. 人民民主原则得以体现

C. 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 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制化

 

某班学生在一节探究课上,老师给出一份文字投影,当年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A. 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

B. 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C. 外交的重大突破

D. 外交政策的成熟

 

下表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的目录(部分)摘编。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目录

第三章

南昌起义的参谋长

第六章

长征

第七章

到敌人后方去

第十三章

 

第十六章

决战淮海

 

 

A. 北伐先遣战江南

B. 三次反“围剿”

C. 挥师过大江

D. 千里跃进大别山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其直接出发点是

A. 限制袁世凯权力

B. 维护共和政体

C. 使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D. 实行三权分立

 

1862年,英国人在上海的《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该报刊的观点

A. 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

B. 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

C. 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

D. 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斗争

 

2008年上映的电视剧《中国兄弟连》讲述了:一次战役后国民党军队一个连去营救被日军围困的情报人员,与新四军的一支游击队在途中恰好相遇……两支“友军”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联合杀敌成为生死兄弟。此种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 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地区

B. 七·七事变后的江南地区

C.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时的西北地区

D. 华北事变后的华北地区

 

《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这反映了义和团

A. 滥杀无辜百姓

B. 极端排外情节

C. 盲目排斥洋货

D. 维护传统社会

 

《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序主要体现了

A. 中央集权的强化

B. 等级制度的森严

C. 皇权的独尊

D. 文化专制的扩展

 

《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资本输出阶段的是

A.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B. 赔款白银二亿两

C. 割台湾等地给日本

D. 增开通商口岸

 

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梭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

A. 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 唐太宗:“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C. 宋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 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材料中“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所指的是

A. 世官制

B. 科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察举制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出自《论语•尧曰》。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A.

B.

C.

D.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材料二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表示:“美国的政策目标从长期来看,必须是结束大陆中国与世界社会隔绝的状态和使我们同大陆中国的关系正常化。”

材料三  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崭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1)材料一中“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运用所学知识各举两例论证该观点。

(2)尼克松在任期间,在调整同中国关系方面进行了那些活动?有何历史意义?

(3)“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是什么?你认为这一世界政治格局的出现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一直都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朝贡外交走进历史博物馆同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在中国头上分不开,也就是说,是不平等条约迫使当时的中国政府不情愿地接受了现代外交。

材料二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一起,共同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成为20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最深远事件之一。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中国领导人开始接受国际贸易中“国际分工”的理念,认识到在国际市场上开发自身“比较优势”的重要性。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加强了与世界市场的交往和联系。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的特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与建国初期相比,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美国为什么愿意打破“坚冰”?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80年代以来“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  顺治元年(1644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嘹望,违者死无赦。           

材料三 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竭力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富源的竞争热,——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的作用。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中出现了什么现象?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清政府实行何种政策?如何评价该政策?

(3)据材料三回答"地理上的发现"所指的主要事件是什么?它对世界的主要影响如何?

 

自哥伦布时代起,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世界历史逐渐融合成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实现“统一”的主要方式是     (    )

A. 西方的殖民扩张    B. 东方的借鉴学习

C. 正常的文化交流    D. 人才的流动

 

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4倍多,粮价上涨了5倍,英、法、徳等国的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2至2.5倍。一位西班牙人说:“我们这里有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这种现象              (    )

A. 造成社会动荡,损害国际贸易    B. 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

C. 增加生产成本,阻碍经济发展    D. 表明西欧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

A.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 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C. 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D. 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他不是靠近海岸航行,而是远离海岸,这样既无浅滩之险,海风又吹得强烈而均匀。他在安全地到达预定的纬度(即与好望角相同的纬度)时,便朝正东方向驶去,终于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岸航行……从而开创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这里的“他”指的是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 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    B. 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 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D. 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 大量的荒芜土地被开垦成为农田    B. 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C. 战争频繁及大量的人口逃亡    D.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A. 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 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 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 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 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 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 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明朝中后期,在苏州地区出现了不少专门进行丝织业生产手工业部门,工场主被称为“机户”,工人被称为“机工”,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现象出现的标志是                               (     )

A. 手工业的发展超过农业

B.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出现

C. 商业的繁荣

D. 自然经济的解体

 

(题文)《吕氏春秋·审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 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 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 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在21世纪日趋明显,主要是因为         (      )

A. 美苏两极世界的结束    B. 若干力量中心的崛起

C. 联合国实力得到加强    D. 人们对和平的向往

 

日本是亚洲第一个举办现代奥运会(1964年第18届)和世博会(1970年)的国家,这主要是因为                                        (      )

A. 日本经济的崛起和综合实力的增强    B. 日本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C. 日本已成为政治大国    D. 日本的国际地位、威望的迅速提高

 

1975年,邓小平访问法国时指出“中国是坚决支持西欧联合的。我们认为,西欧国家为维护独立和保证自己的安全,在联合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展,这有利于世界局势朝好的方向发展。”“西欧的联合”在当时客观上有利于(    )

A. 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    B. 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

C. 消除中美间敌对关系    D. 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