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称美苏“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下面是四位同学就美苏“冷战”对世界造成的影响的看法,说法最确切的一项是              (      )

A. 使世界长期陷于战争的动荡之中

B. 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处于剑拔弩张的紧紧状态中

C. 维护了世界和平

D. 虽然加剧了世界形势的紧张,但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相聚上海,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一外交实践

A. 形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

B. 开创了发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C. 确立了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D. 丰富了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1950年,中国政府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悬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上述措施所体现出的外交政策是

A. 求同存异

B. “另起炉灶”

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一边倒”

 

新华网2012年9月28日电:正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21次会议表决通过摩洛哥、沙特等国提交的名为“叙利亚人权状况”的决议草案。俄罗斯、中国投了反对票。此举表明中国                        (      )

A. 坚决维护联合国安理会的权威    B. 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C.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 反对周边国家干涉叙利亚内政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推动祖国大陆对台湾政策发展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      )

A. 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B. 中美关系的改善

C.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 欧共体国家反对美国控制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华盛顿邮报》评论说:如果尼克松先生透露他要去月球,也许不会在公众中引起这样大的反响。这简直超出任何想象。中美关系缓和的主要影响不包括

A.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B.推动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C.遏止了苏联霸权主义行为     

D.发展了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在国际外交舞台上,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以超凡的气度、过人的智慧,维护了国家主权,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具体体现在               (      )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②倡导“求同存异”,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③“一国两制”的设想和实施,开创了国际先例④“小球推动大球”的外交艺术,在国际社会传为佳话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香港的确没有变:驾驶汽车依然右舵左行;每到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人们依然会涌入赛马场。但香港的确又发生了变化:一些关注政治的市民有了被街坊们选为立法会议员的可能,而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这里的变与不变

A. 说明“一国两制”得到很好的实施

B. 说明香港回归没有对民众产生深刻的影响

C. 体现了香港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D. 反映了回归前后香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一位村长说:“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成员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老百姓负责。”以上村官任务的变化与哪一制度的实行有关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中国共产党大会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2008年3月在西藏拉萨市区发生了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其意图是挑拨藏族同胞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分裂祖国。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对待西藏一直给予特殊照顾政策,这一政策主要是指

A. 人大制度中共领导

B.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D. 一国两制政策

 

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1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真正的人民大会的主要功绩是(    )

A. 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B. 规定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开始成为国家主人

C. 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 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8月到1949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 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 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 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 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入关以前,凡军国大政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入关后,这种传统被继承了下来。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族上层贵族组成,也称“国议”(或公议),权力很大,“诸王大臣佥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

雍正七年(1729年),为方便及时处理西北地区与准噶尔部的作战军务,始设军需房,以亲王、大臣充任。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雍正十年三月,颁军机处印信。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诸王参预政务的权力。军机处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即所谓的“无专官”。凡被选入军机处的大臣,都是皇帝宠眷的亲信,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军机大臣不过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二当辉格派在政治上长期处于优势地位期间,他们的领导人罗伯特·沃尔波尔长期(1721—1742年)担任政治上的重要职务。1714年辉格派在大选中获胜以后,次年沃尔波尔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不久被解职,但于1721年重新被任命为财政大臣。在当时的内阁大臣中,财政大臣总是处于首要地位.也就是首席大臣。人们有时直接称他为“首相”,意指他的地位在各大臣中在重要性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首要的地位。事实上,沃尔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内阁首相。他虽然是由国王任命的,但他的权力实际上来自下院中辉格派的支持。在他的内阁中,大臣们都依附于他,尽管他们名义上也是由国王任命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英两国在政治形态方面各发生了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英两国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英国是世界史上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国家,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现代化模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二元制的君主立宪。《权利法案》只是对王权加以限制,国王的权力依然很大,在某种程度上君主仍是权力的中心。到18世纪初,国王手中的特权越来越少,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在辉格党人长期把持政权、托利党人退居乡间时期,形成了内阁对议会下院负责的制度,君主“统而不治”的时代渐渐拉开了序幕。但议会下院的这种“中心”地位在事实上是虚假的,因为下院受上院控制,政权牢牢地控制在贵族手中,所以18世纪也被称作是“贵族的世纪”。

材料二在18世纪早期的农业社会中,土地是英国主要的财产形式,由土地贵族集体掌握政权,因而克服了专制的王权,显然具有某种合理性。但这种贵族政治自工业革命开始后就越来越不合理了,由此而引发了议会改革运动。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扩大选举权,增加选民人数。伦敦和北部工业区的大中城市议席席位得以增加。改革法消灭了衰败选邑,贵族操控下院议员选举的影响力减少。1832年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英国从贵族制向民主制迈出第一步。这以后,改革就在不断进行,直至20世纪完全确立现代民主制度。

——以上材料摘编自钱乘旦主编《英国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权利法案》确立的权力机制,指出推动英国进入君主“统而不治”时代的主要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为什么说工业革命导致英国贵族政治越来越不合理?据材料二,归纳1832年议会改革解决的英国议会制度的问题。

(3)据材料一、二,说明英国政治现代化转型的演变趋势及其成功经验。

 

法国历史学家基佐在《1640年英国革命史》一书中叙述查理一世被审判时的情景:“第三次开庭在1月23日,情形还是同过去一样,人民向国王表示同情,且变得日益热烈起来。盛怒的军官们及士兵们虽然大声叫喊‘执行法律,杀头!’也是无济于事。……‘上帝拯救国王’的群众呼声在四面八方起伏回荡。”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 国王专制统治的民意基础强大

B. 内战后议会取得了绝对的权威

C. 建立共和政体的群众基础良好

D. 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具有复杂性

 

1911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规定每一届议会期限从过去的7年缩短为5年。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 议员权力逐渐弱化

B. 议会与选民间距离缩小

C. 议会制度开始形成

D. 政党之间斗争日趋缓和

 

据英国史学家估算,1688-1701年之间,英国经济增长迅速,国民财富增加了20%。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资产阶级革命后政局稳定    B. 世界殖民霸权最终确立

C. 责任制内阁的最终形成    D. 工业资产阶级地位提高

 

学者钱乘旦认为,英国“宪政”是由许多先例、律令和司法案例组成的不定型体,其“习惯”起决定性作用。英国宪法有些部分写成文字(如历年的案例),有些部分则不成文,而仅仅是以前发生过的事。材料意在说明英国宪政

A. 保留了习惯法的全部内容    B. 具有多样性、多元化特点

C. 注重发挥历史传统的作用    D. 避免了政局的剧烈动荡

 

马克思说:“代表陈腐世界的清帝国必然要在这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但它是基于禁止毒品的道义原则,而现代社会的代表大英帝国却是为了发财。”英国成为“现代社会”的代表是因为(    )

①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②基本完成工业革命  ③新教成为国教  ④成为殖民帝国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现在沃波尔成了一些渺小不足道的坏蛋们的避难所,这些坏蛋们……趋附着他,并且首先获得他的保护,然后得到他的宠信……而实际上国王除了从首相那儿,很少可能得知某些个别人的优点与品格。”材料说明英国

A. 发生“光荣革命”    B. 需要扩大王权

C. 形成责任内阁制    D. 亟需议会改革

 

伊丽莎白二世是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她见证了英国13位首相的更迭,她几乎不会对任何政治事务进行表态,对任何可能引起争议的事情都保持沉默,以表示她的不干涉和绝对的公平。据此可以

看出,英国君主

A. 为了显示公正,拒绝行使手中的权力

B. 是世袭的君主,是国家最高权力象征

C. 无权任命首相,也不能干涉国家政治生活

D. 是没有实权的虚君,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1689年的《权利法案》到18世纪的《王位继承法》,再到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这一进程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是

A. 追求民族解放    B. 实现国家统    C. 争取自由平等    D. 实行民主政治

 

确立英国近代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标志是

A. 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

B. 宣布了英国为共和国

C. 1688年“光荣革命”

D. 《权利法案》的通过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崇政党轮替,视之为民主政治成熟发展的体现,能增加执政者的监督压力,防止执政党腐败及提高竞争力。”材料表明,英国制度创新主要表现在(  )

A. 议会制度出现

B. 共和政体确立

C. 政党政治兴起

D. 内阁制度形成

 

有人说:“在选任政府方面,不管我们的宪法在理论上授予维多利亚女王多么大的自由,在实践中这种自由是不存在的。”两位同学对此话有如下理解。甲:国王在法律上有选择和任命首相及内阁大臣的权力。乙:国王只能委任在选举中获胜的党的领袖为首相。下列对两位同学的理解判断正确的是

A. 二人理解均正确

B. 甲理解正确,乙理解有误

C. 甲理解有误,乙理解正确

D. 二人理解均有误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英国政治体制的创新,主要表现在

A. 英王丧失了国家元首的地位

B. 议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C. 英国的责任内阁制由此确立

D. 议会成为英国政体的组成部分

 

1694年,英王威廉三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时,议会中的多数派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直到次年大选时,辉格党才成为议会中较为多数的党派。不仅如此,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时期,没有一届内阁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这表明英国当时

A. 英王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B. 两党角逐内阁局面尚未形成

C. 议会至上原则尚未真正践行

D. 英国的责任制内阁有名无实

 

“这次改革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向‘衰败选区’开刀。56个衰败选区被废除,30个小的选区失掉席位。在伦敦和其他新兴城市新设立了40多个新选区;二是规定地主或房主年收入达10磅者、租地经营达50磅者才有选举权。”推动这次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 议席名额分配不合理

C. 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

D. 圈地运动的深入发展

 

有学者认为,英国既是第一个摧毁专制政体的国家,但也是最后建立起民主政体的国家之一。这表明英国

A. 君主立宪政体尚不完善

B. 政治制度具有落后性和保守性

C.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D. 民主进程具有渐进性和连续性

 

2010年3月1日,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向英国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兼外交使团副典礼官马丁递交国书副本。刘大使应该将国书的正式文本递交给英国的

A. 议会

B. 国王

C. 首相

D. 内阁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