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说:“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的手段取得达到这个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这段话说明列宁主张(   )

A. 实现工业化以赶超西方国家    B. 发动革命以推翻沙皇政权

C.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在俄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

A. 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B. 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C. 没有前人可供借鉴的经验    D. 不成熟的社会状况和阶级状况

 

目前,不少欧洲人的观念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从根本上看,这一变化反映了欧洲

A. 货币一体化    B. 国家一体化

C. 经济一体化    D. 军队一体化

 

1974年,欧洲共同体执行主席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这说明

①西欧在政治上不再唯美国是从②西欧要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③西欧强烈要求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    ④西欧要摆脱美国的控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 

①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  ②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③刺激了经互会的成立  ④标志了“冷战”的正式开始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开始走向联合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深受美国的压迫与剥削

C、苏联威胁日益严重 D、法国与西德已开始和解

 

《全球通史》中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A.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 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 巩固苏维埃政权

 

战后形成了美苏对抗的“冷战”局面。双方的敌对行动,包括(    )

①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   ②外交对抗和封锁禁运

③军备竞赛和组建军事集团             ④发动代理人战争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俄国十月革命实践了马克思主义,但革命过程中具体情况又有所不同,这说明  (  )

A. 要走城市包围农村之路    B. 要制定革命纲领

C. 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D. 要打破理论束缚,进行理论与实践创新

 

恩格斯说:“我们决不想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只想学术界吐露。正相反,我们两人已经深入到运动中去。”对这段话正确的理解是(       )

A. 又想创立科学理论    B. 只想创立科学理论

C. 用科学理论去武装无产阶级    D. 创立科学理论,赢得学术专利

 

《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措施中客观上分别符合上述思想的有(   )

①没收官僚资本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五年计划建设  ④三大改造  ⑤大跃进运动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③⑤

 

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联合    B. 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C. 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D. 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下列关于两极格局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冲突加剧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B. 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C. 北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D. 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是(   )

①工业革命的发展②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暴露③工人阶级在斗争中登上政治舞台④古典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⑤马克思和恩格斯知识渊博

A. ①③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是(   )

A. 没有科学的革命理论作指导    B. 无产阶级还不够成熟

C. 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D. 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70到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铁路发展极为迅速。全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70年的21万公里增加到1913年的110.2万公里,每年平均修建2万公里以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部分投资用于修建铁路,大量钢材用于轧制钢轨。……环世界的铁路网初步形成,大多数国家纳入了世界市场。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及世界市场的扩大,使这一时期的世界贸易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材料二 1875年,英国人在上海修建了长14.5公里的吴淞铁路,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通车后,这个“破坏风水的怪物”引起了清朝保守势力的极大恐慌。1877年清政府用银28.5万两将这条铁路赎回,然后拆毁投入海中。1881年,开平煤矿请英国人设计唐山到胥各庄铁路。顽固派官僚认为火车的轰鸣与振动会“损伤地脉”,最后竟不行机车,而以骡马拖拽,唐胥铁路变成“马车铁道”。

——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三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共建铁路8 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建的铁路占46%,贷款修建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铁路……为总率的14%。

——周积明《最初的世纪》

(1)结合材料一,分析世界铁路在1870到1913年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中国铁路建设的情况。

 

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

A. 西方物质文明完全融入中国社会

B. 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

C. 中西文明抵触矛盾

D. 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图是中国近代时期一张老照片,从中体现发生变化的社会生活领域是   

A.服饰             B.建筑

C.通讯             D.婚礼

 

19世纪末自行车从西方传入中国,成为宫廷贵族的玩具;到20世纪6070年代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一起成为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再到80年代,自行车逐渐成为中国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如今自行车不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交通工具,也是人们健身、休闲的好方式。自行车命运的变迁不能说明(   )

A. 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 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

C. 中国自行车工业世界领先    D. 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

 

近代电车刚进入上海,有人作竹枝词: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天罗。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一段时间后,有人又作竹枝词人坐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电车行驶通租界,市政经营仗市民。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人中国社会       B.西方物质文明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习俗

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D.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

 

近代思想家王韬在论述铁路作用时说,“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他认为铁路主要作用在(   

A.调运快捷               B.连接中外

C.资源开发               D.经济交流

 

下表是1895~1911年近代中国铁路修筑状况图。它反映出(  )

A. 交通改善离不开外资输入

B. 国人对投资新式交通没有兴趣

C. 中国交通近代化开始起步

D. 中国铁路修筑权的大量丧失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  )

A. 电话    B. 电报

C. 邮寄信件    D. 电子邮件

 

下列有关近代中国交通的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   

A.男女杂处,不以为嫌

B.如果华人马车从后面赶超洋人马车,即以违法处理

C.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讨厌汽车

D.华人之坐马车,大率无事之人居多,故马车若专为游观而发

 

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带来了一些城镇兴衰

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

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近代中国交通运输方式发生质的变革是由于    

A.中国传统工具的进一步改进            B.清政府主动引进外来文明成果

C.西方近代化交通工具的引进            D.国民政府鼓励发明创造的结果

 

清代某一谕旨中有以下内容:又谕,电寄张之洞等。日本约内改造土货一节关系最重,江浙等省如丝斤花布可否于出产处先抽厘金方准运出,并招商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上述谕旨中的应是指

A.电车     B.有线电报   C.电话     D.无线电报

 

中国近代交通工具不断进步。下列不属于交通领域变化趋势的是(  )

A. 从国外传入走向自主制造    B. 从封闭保守走向方便平民

C. 向海陆空立体发展    D. 向机械牵引力演进

 

抗日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材料一:“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有感》(1896年春)

材料二: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三: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次历史事件的结果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2)根据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3)结合所学内容,驳斥材料三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结合史实说明抗日战争怎样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革命”一词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材料二“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爆裂的行动”。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材料三 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家、哲学家乃至政治活动家一般认为,暴力斗争只是“革命”的一种形式,创造性的变化才是“革命”的核心内容。

——郭世佑《晚清政治革命新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朝用什么制度打破了“部落政治”?汉朝武帝在位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打破贵族政治的局面?

(2)以近代中国为例,分析属于材料二所定义的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各自产生了什么影响?

(3)结合材料三,试以近代英、美两国为例,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指出“创造性变化”的具体表现。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