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指出:“卜辞称至上神为帝,为上帝,但绝不称之为天,都是把天字当为了大字的同意语。”确实在殷商甲骨中,我们看到的只是帝的命令如何而看不到天发号施令。但在周初青铜器铭文中屡屡出现以天为至上神以及“天命”的概念。其中,有的是“天”与“帝”在同一铭文中并列。据此推测周代

A. 对商的承袭大于变异

B. 天、帝具有了同一性

C. “天”不具有神秘色彩

D. 形成了“天人感应”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如果我们不得不进行战斗的话,那也必须为了比这更为重要的问题。……只要战争还没有开始,总是有希望防止它爆发的。你们知道,我正在为和平而努力到最后一刻。

——英国首相张伯伦的广播演说(1938年9月27日)

材料二如果一旦发生显然威胁到波兰独立的行动……英王陛下政府有责任给予波兰政府全力支持……法国政府已……明确表示,它在这个问题上与英王陛下政府采取相同的立场。

材料三必须静待敌人进攻,并在由堡垒和壕堑构成的无法突破的延伸线前遏制敌人。

——英法联军总司令的命令

材料四要是法国军队在广阔的战线上……发动大规模进攻,那么他们几乎毫无疑问会突破边界。

——一位纳粹军官的自白

请完成:

(1)材料一中,张伯伦是针对什么事情而发表广播演说的?演说反映出英国政府的态度如何?

(2)材料二反映出英国政府的态度有何变化?其原因是什么?联系材料三和材料四,你如何评价这种变化?

 

观察下图中的漫画,此漫画尖锐地指出:存在于欧洲其他国家中的如桥墩般的五种“力量”——懦弱、背叛、恐慌、腐败、讹诈在战争初期“支撑了”希特勒军事侵略的野心和脚步。希特勒的军事讹诈和进攻第一次没有得逞的是

欧洲桥的架设

A. 进攻波兰

B. 进攻北欧

C. 进攻法国

D. 不列颠之战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这是二战初期英国领导人的一段演说。这段话表明英国

A. 继续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

B. 要坚决抗击法西斯的侵略

C. 继续维持“静坐战争”局面

D. 以此恐吓德国而阻止侵略

 

不列颠之战时,在大火冲天的伦敦,英国人表现出非常幽默的一面。一家被炸得七零八落的餐馆的门上,“照常营业”的招牌依然在诱惑着顾客。英国妇女们响应丘吉尔的号召,积极参加各行各业的劳动。这说明了(  )

A. 英国人唯利是图

B. 部分英国人没有爱国心

C. 英国人士气高涨

D. 英国人对战争置若罔闻

 

1940年12月,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时说:“过去两年的经验已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姑息纳粹……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只有以彻底投降为代价才能与纳粹和平。”下列哪个国家的史实证明了罗斯福的这一论断

A. 英国

B. 法国

C. 波兰

D. 苏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曾经扩展疆域,把国界向西推移了几百千米,建立了所谓“东方战线”。此事始于

A. 德军侵入波兰之际

B. 法国被迫投降之际

C. 英国遭受空袭之际

D. 苏德战争爆发之际

 

1940年,德国实施海狮计划,但其图谋没有得逞。观察下图,其海狮计划进攻的主要对象应是

A. 法国

B. 英国

C. 苏联

D. 丹麦

 

丘吉尔说:我们不要把这次救援说成是胜利。战争不是靠撤退(敦刻尔克大撤退)而赢得,但是,这次救援中孕育着胜利。此句话中这次救援中孕育着胜利的含义是(    )

A.粉碎了德国法西斯天下无敌的神话  

B.加强了英法间的联系和合作

C.为日后英国的防御和反攻保存了实力

D.鼓舞了英法两国军队反法西斯的斗志

 

1939年9月1日,德国士兵拆毁波兰边界的检查站进入波兰(如图)。他们的这种行为

A. 遭到了英法等国的迎头痛击

B. 受到了苏联的强烈谴责

C. 将欧洲再次推进到战争状态

D. 使美国放弃“中立”的政策

 

1939年8月22日,希特勒在德国高级军事会议上说:“我明白,迟早会同波兰发生一场冲突,我早在今年春天已做决定……接下来的最近几年里,我考虑应首先对付西方,然后才回头对付东方。”希特勒付诸这一行动的标志是

A. 突袭波兰

B. 突袭法国

C. 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D. 空袭英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环球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以及广州的《述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览,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在澳门创办的《知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的《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等,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70年代中国办报者的主体是什么阶层。报刊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中国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

(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 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 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 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 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20世纪初,戏剧是当时影响最大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而在亚洲,刚刚兴起的话剧尤为其盛,它的教化力量、感召力量在一些人心目中甚至被放到了与宗教相类似的地位。下列关于中国话剧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话剧是由中国传统戏剧演变而来的

B. 话剧成为近代传播新思想的载体

C. 中国话剧在新文化运动前已经兴起

D. 话剧成为近代爱国宣传的重要阵地

 

报纸的产生、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办的中国第一份中文刊物《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就曾发表了这样一段新闻:“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工商未知尽力竭力矣。”这反映出近代报刊的创办:

A. 推动了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B. 有利于稳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C. 促成了国人创办实业的热潮

D. 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不断传播

 

下图是当今互联网上最受大众欢迎的QQ场景,那么互联网有哪些方面的优势

①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

②传播信息快捷迅速,有百利而无一害

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米米奇妙屋快乐男声等电视节目分别受到儿童和青少年电视观众的欢迎,这主要说明了电视具有   

A.艺术鉴赏性                   B.传播信息作用

C.娱乐功能                     D.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作用

 

近代中国电影事业起步的标志是下列哪一部影片首映成功

A. 《定军山》剧照

B. 《歌女红牡丹》剧照

C. 《渔光曲》剧照

D. 《风云儿女》剧照

 

“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

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②开阔了民众的视野

③大大丰富了下层民众的精神和物质生活

④进步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下面是1895~1898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对表中信息的正确叙述有

年份

当年创刊总数

中国人自办报刊

总数

所占百分比

1895

7

3

42.9%

1898

47

39

85.9%

 

 

①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日益成为报业的主体

②维新变法推动了报业的发展

③言论自由的局面已经出现

④报刊成为新思想传播的载体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关于中国报业的发展,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 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办报热潮

B. 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报业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C. 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

D. 19世纪5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创办近代报刊

 

歌手周杰伦在《上海1943》中唱道:“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下列情况与歌词中的描述不可能同时出现的是

A. 青年男女着西服婚纱在教堂中举行婚礼

B. 《申报》刊登上演国产电影的广告

C. 公司职员坐电车或骑自行车上班

D. 林小姐边喝咖啡边欣赏当地电视节目

 

有关下列报纸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都创办于19世纪末

B. 都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C. 都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D. 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观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3)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商鞅变法的措施和结果。(要求:表述应当成文,不得超过180字。)

 

《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一书认为:(王安石)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也都必须接  受贷款。对此以下看法不正确的是

A. 改革方法“一刀切”的做法使解困之举变成了变相剥削

B. 地方吏治腐败,使真正有需要的农民无法获得低息贷款

C. 地方官怕农民不能及时还款,就强制富农和地主贷款

D. 地方官私自提高利息,引起民众不满

 

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

A. 急功近利    B. 动摇不定    C. 反对变法    D. 软弱无能

 

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 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 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 青苗法、募役法

D. 免役法、更戍法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