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美国经济增长速度表》。以下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年代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生产总值年增长率(%)

1.9

2.5

3.6

6.8

3.4

2.8

3.4

 

 

A. 反映了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B. 反映出“自由放任”政策适应了新发展

C. 反映出“混合经济”带来了新效应    D. 反映了“新经济”模式推动持续增长

 

法国和德国是两个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以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十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是

A. 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B. 自力更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开始欧洲一体化的探索

 

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比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是

A.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 北约组织的成立

C.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 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

 

1932年,罗斯福竞选基金的25%来自银行家和经纪人的捐助。1936年,罗斯福第二次竞选,这25%下降到4%。罗斯福曾说:“有组织的大财团,在美国历史上……紧紧抱成一团,反对一个总统候选人,这还是第一次!”下列哪项措施最易导致上述现象

A. 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

B. 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

C. 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

D. 大力推行“以工代赈”

 

下图是列宁在1917年8月9日越过俄、芬边境时使用的假身份证。列宁使用此身份证回俄国的主要目的是

A. 领导俄国人民推翻沙皇统治

B. 建立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

C. 号召人民转向社会主义革命

D. 组织暴力革命推翻俄国政府

 

下面是某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示意图,最适合作为其标题的是

A. 《多样性的政治文明》

B. 《民主政治的起源与发展》

C.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D. 《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2017年2月28日,联合国安理会就英国等国起草的有关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由于中国、俄罗斯等国投了反对票,草案未获通过。中方认为此草案无助于解决叙利亚化武问题,无助于推进叙利亚问题的政治解决进程。中方坚持通过和平、对话和政治方式来解决叙利亚问题。中方这一做法主要表明

A. 中俄通过结盟来共同对抗西方国家

B. 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 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组织的有关活动

D. 中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针对香港立法会部分候任议员在宣誓仪式上公然宣扬“港独”,侮辱国家和民族,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的解释,其中包括“未进行合法有效宣誓或者拒绝宣誓,不得就任相应公职,不得行使相应职权和享受相应待遇”。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法律解释

A. 有助于促进香港回归和社会稳定

B. 是海峡两岸交流往来的政治基础

C. 是坚持“九二共识”的直接体现

D. 是维护“一国两制”的重要举措

 

“10月16日下午3点,在一道炫目的光芒闪过之后,随着一声巨响,新疆罗布泊升起了中国自己的蘑菇云。无独有偶,这一天,不相信中国人的赫鲁晓夫被苏共中央宣布下台。”材料中提到的事件是指中国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 “神舟5号”成功返回地面

D. 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中,最有利于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地位的是

A. “另起炉灶”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一边倒”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A. 《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实施

C.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下图为《1952年与1957年中国农业经济主要数据对比》,1957年中国农业经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农业耕作工具的改进

B. 农业合作化的推动

C. “包产到户”的推广

D. “南方谈话”的发表

 

下表是摘录于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部分)。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A. 北伐先遣战江南

B. 三次反“围剿”

C. 千里跃进大别山

D. 挥师过长江

 

1935年,由张寒晖创作的歌曲《松花江上》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歌中唱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与这首歌曲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 九一八事变

B. 卢沟桥事变

C. 太原会战

D. 辽沈战役

 

1923年召开的中共三大通过的决议指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遵行此议决”。依据这一决议的精神,中国共产党

A. 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B. 推动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运动

C. 发动武装起义,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 停止反蒋斗争,进行全民族抗战

 

据北洋军阀政府农商部统计,1914年工业企业注册资本是6200多万元,1920年增长为15500多万元,增加150%;同时,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大企业,1914年只占总数的4%,1920年增为14%。这一时期

A. 政府开始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 纺织和面粉业发展最为迅速

C. 列强加大了对中国资本输出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得以开展

 

鲁迅说:“凡是关心现代中国文学的人,谁都知道《新青年》是提倡‘文学改良’,后来更进一步而号召‘文学革命’的发难者。”最早提出“文学改良”的是

A. 陈独秀

B. 蔡元培

C. 胡适

D. 鲁迅

 

有人在日记中写道:省城各学校之学生,各执小旗,书讨卖国贼等字,奔走呼号……询系留日学生因驻日公使章宗样将青岛私卖于日本,追章返国至天津,用炮击章,而步军统领捉拿19人下狱,议治该留学生之罪,都中各校一齐罢课,以救在狱之学生。该日记写于(     )

A. 19195    B. 19274    C. 19377    D. 19455

 

1913年,章太炎公开发布自己的征婚广告(下图),它反映出当时

A. 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B. 征婚成为主要求偶方式,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C.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D. 征婚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仍带有浓厚的保守色彩

 

在同一个理由(保护使馆)下,中国被迫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海口之问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据材料信息,与这一现象出现有关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下图为近代日本发动的黄海大战的图片。此战的直接影响是

A. 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B. 中国的海军几乎全军覆没

C. 日本在北京至山海关驻兵

D. 日本控制了该海域制海权

 

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载:“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材料评述的是

A. 太平军西征

B. 英法联军侵华

C. 武昌起义

D. 国民革命军北伐

 

《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为此

A. 秦始皇设立丞相,帮助自己处理政事

B.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C. 唐太宗分割相权,保证皇权的独尊

D.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设立内阁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国家统一、民族融合,青瓷白瓷闻名于世,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A. 西汉

B. 东汉

C. 唐朝

D. 北宋

 

下列图示的工具或技术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实践中不断创制和应用的,其中出现时间最晚的是

A. 耧车

B. 筒车

C. 犁耕法

D. 翻车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有“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风骚”原为文学的代名词,是指古代中国文学中的

A. 唐诗和宋词

B. 《诗经》和楚辞

C. 楚辞和汉赋

D. 《诗经》和元曲

 

秦汉时期是中国大一统国家格局的形成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下列叙述属于这一时期变化的是

A. 通过分科考试选官的制度正式形成

B. 铁犁牛耕逐渐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 雕版印刷开始进入“黄金时代”

D. 政府对市场交易的管理逐渐松弛

 

宗法制度有利于稳定西周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西周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它

A. 缓和了西周的社会矛盾,维护了贵族特权

B. 保证了周天子的权威,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C.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并被历代王朝继承

D. 有助于解决权力、财产继承等方面的矛盾

 

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此极为关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今则不然。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是以廉耻贸乱,贤不肖混淆,未得其真。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夫如是,诸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

——摘编自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二 今一国之士多者千数,或流徙异邦,或取给殊方,面犹不识,况尽其才力。而中正知与不知,其当品状,采誉于台府,纳毁于流言。任己则有不识之蔽,听受则有彼此之偏。所知者以爱憎夺其平,所不知者以人事乱其度;既无乡老纪行之誉,又非朝廷考绩之课;遂使进官之人,弃近求远,背本逐末。位以求成,不由行立,品不校功,党誉虚妄。损政制道五也。

——摘编自《晋书》

材料三 科举考试成为了把各种信仰、种族、观念、家庭背景、经济利益不同的人与国家政治取向联结在一起的纽带,成了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整合社会各种力量的粘合剂。庞大的中国拥有如此众多的民族和各种利益不同的集团、人群,不但没有向西欧那样分裂成众多小国而是不断走向统一,科举考试制度的凝聚作用不可忽视。

——摘编自杨光《科举考试拯救了中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初官僚存在的问题并概括汉代对举荐人赏罚的标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度存在的弊端。

(3)结合材料三说明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变化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互不统属。这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效率迟缓之弊。明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30余处,总督1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在清政府致力于实行立宪政体之后,它处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行政制度的改革。在义和团事件之后不久,政府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整饬吏治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但是这种努力遇到了很多困难。造成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和官僚制度落后过时的原因被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存在着“捐纳”制度,特别是卖官鬻爵。以前当政府需要额外收入时,它就临时求助于卖官鬻爵的办法,但是自从太平军战争以后,这个制度就成了一项长期措施。结果官场中有很多人是以金钱或军功获得他们的官职的。人们认为这种做法造成了大量的贪污腐化。此外,有很多官署几乎没有职守。在中国,子女们被认为应遵循由父母规定的成例行事,因此,由历代皇帝设立的衙署即使在时移世易和需要改组时,仍然被保持了下来。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行政制度改革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目的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