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之口,他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理论能被认可,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列关于该理论产生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尝试

B. 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C. 美国经济受到来自西欧、日本的挑战

D. 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干预经济取得了一定效果

 

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在一则广告中说:“37.6万个股东把储蓄投资在通用电器公司,美国近乎每一个公民都是资本家。”这是美国的典型现象,也代表了二战后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状。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 企业的决定权掌握在人民群众手中

B. 企业的经营权由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享有

C. 企业的股票呈现分散化的趋势,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

D. 资本家拥有企业的全部所有权

 

二战后,英国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制度;法国“为大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联邦德国社会保障制度耗资几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社会福利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

A. 刺激社会消费

B. 缓和社会矛盾

C. 改善劳资关系

D. 美化政府形象

 

戴高乐说: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对此评价不正确是

A、戴高乐看到了传统经济体制的弊端 

B、戴高乐的言论体现了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内涵

C、戴高乐主张实行全面的计划经济   

D、戴高乐主张加强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指导

 

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总人口的5%下降到3%,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30%降到13%,从事服务业和信息业的人口从15%升到72%,造成这一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B. 美国国内经济政策的调整

C.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D. 星球大战计划的影响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干预经济政策,使得资本主义国家获得过哪些发展阶段(    )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②摆脱1929~1933年经济危机 ③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黄金时期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

 

“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一些新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②福利国家得到发展,阶级矛盾逐渐消除

③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并促进农业、工业的发展

④“新经济”出现,但受一些因素的制约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文中的“安全网”应理解为

A. 社会保障体系    B. 强大的国防体系

C. 劳动安全保护法    D. 发展粮食生产

 

西欧国家二战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 防止人民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荡

B. 提高劳动积极性,刺激经济发展

C. 实行社会保险制度,巩固社会秩序

D. 实行民主社会主义,缓和矛盾,正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

 

造成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严重的直接原因是 (   )

A.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B. 国家干预经济太重

C. 政府投资太少

D. 石油危机

 

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得到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现代福利国家产生于19世纪中叶

B. 二战中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

C. 罗斯福新政中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

D. 到80年代,福利国家得到更大的发展

 

里根在其就职演说中指责过去为追求“充分就业”,滥用财政、货币手段去人为地扩张总需求,既削弱了储蓄与资本形成,导致生产率的增长率下降,又过度刺激需求,加剧了通货膨胀。由此可知,里根政府

A. 严格控制市场货币供应量    B. 放弃货币主义经济政策

C. 实行凯恩斯主义经济主张    D. 恢复传统自由放任政策

 

1961年肯尼迪就任总统后,提出了“新边疆”的口号,推行包括减税,增加失业津贴等一系列社会经济改革方案。结果年收入100万美元的巨富,收人增加134%,年收入4000美元的工人,收入增加5.6%,通货膨胀和失业率有所下降。这一措施旨在

A. 消除社会中的贫富差距

B. 实践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C. 促进经济繁荣争霸全球

D. 应对经济“滞胀”的问题

 

下列关于“新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苏俄,90年代在美国得以发展

B. 它摆脱了经济周期性波动规律的制约

C. 它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D. 它从根本上推动了各国的经济发展

 

下表是1975~2011年德国、法国财政赤字率(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表,该表格可以说明(   )

A. 德法两国财政赤字逐年增加

B. 欧洲一体化缩小了德法经济差距

C. 福利制度使德法陷入债务危机

D. 两国政府都加大了对经济干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宗法制的封闭性是为了家族的“肥水不流外人田”,而在沉重的赋税负担和激烈的土地兼并下,宗法制则起有强化、自保家族生存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依靠男耕女织,实现自给自足,更具有抵御破产风险,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所以自给自足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也成为农民狭隘的生产目的,客观上也割裂了小农经济与社会的联系,将自己封闭在一个与世无争的狭小空间里。

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方式,使自己所需要的两种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即衣、食得以自给自足,从而加大地减轻了对社会和外界的依赖,避免与社会过多联系。

——摘编自朱筱新《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

材料二当西欧的小农社会正在经历阶级分化和全面向资本主义转化时,中国仍停留在小农社会阶段,当西欧越来越多的小农正在转化为新兴的无产阶级成员时,中国的小农仍旧是小农,只是经历了部分的无产化。这些差别是双方财富与势力的不均衡,是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之害的社会经济背景,同时也是促成十九、二十世纪大规模农民运动的乡村危机的根源。总之。这个半无产化了的小农经济的形成,正是中国解放前农村数世纪以来大规模动荡的结构性基础。

——摘编自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小农经济给近代中国发展带来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在改造小农经济方面进行的探索?

 

范仲淹在一篇赋中写道“器以象制,水以轮济,假一毂汲引之利,为万倾生成之惠”,他所描述的工具是

A. 翻车

B. 风力水车

C. 筒车

D. 水排

 

下列古代生产工具中,基本不需要使用人力操作的是

A. 曲辕犁

B. 耧车

C. 翻车

D. 筒车

 

《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这句话强调

A. 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B. 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明太祖说:“四民之业,莫劳于农,观其终岁勤劳,少得休息。时和岁丰,数口之家犹可足食。不幸水旱,年谷不登,则举家饥困。”这反映出

A. 明朝初年,政府鼓励垦荒,重视农业生产

B. 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C.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D. 水旱灾害成为农民生活贫困的根本原因

 

黄梅戏《天仙配》中七仙女的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反映了中国古代

A. 农业的自给自足的基本特点

B. 农业的经济结构的基本特点

C. 农业男耕女织的基本特点

D. 农业精耕细作的基本特点

 

先秦史官编修的《世本》记载:“汤旱,伊尹(商朝大臣)教民田头凿井以溉田。”当时人们使用的主要凿井工具可能是

①石器

②木制的耒耜

③青铜工具

④铁制工具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享其利。”材料说明这是典型的

A. 灌溉工程

B. 防洪工程

C. 蓄水工程

D. 综合性水利工程

 

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C. 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D. 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在古代中国中后期,江浙地区一直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心,唐宋时期“东南之田,所种惟稻”,到了明朝中后期“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他种以图利”,甚至出现“郊原四望,遍地皆棉”的状况,还有一些地方因“为稻利薄,蔗(甘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这种状况的出现造成的深远影响是

A. 使重农抑商政策越来越松动

B. 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

C. 促使民众衣食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D. 使棉布开始成为人民的主要衣料

 

《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A. 西周

B. 春秋战国

C. 唐代

D. 宋代

 

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农业形态的官僚体系。”材料意在强调

A. 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根本

B. 中国古代经济属于自然经济

C. 古代中国不可能实行民主政治

D.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中国古代民谣: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谣反映中国古代(  )

A. 小农经济的依赖性    B. 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小农经济的优越性

 

《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这句话强调了

A. 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 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据宋代《商州福寿寺天王殿碑》记载,该寺“树珍果,植名花,佛事之庄严,释门之仪范靡不备矣。然后垦山田,造水硙(磨),嘉蔬有圃,柔桑垂荫,兹所以备绀宇(佛寺之别称)之缮完,给缁徒(僧侣)之供养”。据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寺种植有玉米、棉花等经济作物

B. 该寺属于自给自足的寺院经济

C. 此时工商食官体制开始受到冲击

D. 宋朝寺院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