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7月,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   )

A. 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B. 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

C.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D. 土地革命总路线

 

《辛亥革命时的乡居记闻》中写道最滑稽的是,我们这穷乡僻壤里也闹什么民主党、共和党。许多秀才、举人、绅士老爷、乡下的读书人又找到新的出路了,有的参加民主党,有的参加共和党,还有的来了个双保险,民主党共和党都加了。”这反映了(  )

A. 辛亥革命得到了广大民众支持    B. 辛亥革命失败有其必然性

C. 地方乡绅成为革命的中间力量    D. 政治革命促进农村大变革

 

图是《时报》在1907826刊登的漫画。图画中间的长柄勺代表官员,他们从代表民众的坛子里舀出资源,再将它经过政府这一漏斗,注入外国人的茶壶中去。这主要说明了

A.清政府已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B.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加剧

C.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                D.清末新政收效甚微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探索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不屈不挠的抗争史。以下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的宣言和口号,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是(    )

①“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②“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③“打倒列强,除军阀”④“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A. ③②①④    B. ②④③①

C. ④②③①    D. ④②①③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 《马关条约》和戊戌变法

B. 《南京条约》和义和团运动

C. 《北京条约》和洋务运动

D. 《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光绪皇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邓世昌英勇牺牲是在

A. 三元里抗英

B. 黄海海战

C. 威海卫战役

D. 平壤战役

 

从1895至1913年,随着通商口岸的外国工业合法化,至少又有136家外资制造业和采矿企业在华建立,它们创办时的资本投资额都超过十万中国元,导致“通商口岸的外国工业合法化”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太平天国前期在《天朝田亩制度》中主张绝对平均分配土地、产品,多余财物要收归国库。而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中却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这种改变

A. 适应了农民战争的需要

B. 挽救了太平天国的危机

C. 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D. 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改良

 

下表为中英贸易中几种主要进口货物新旧税率对照表,导致表中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国海关管理权的丧失

B. 大量英国商品运销内地

C. 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D. 英国商品免交内地税

 

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

秦朝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

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下图所示为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该朝代是(  )

A.     B.     C.     D.

 

下列文献记载,按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之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②“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机房”

③“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④“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A. ④①③②

B. ④①②③

C. ①②④③

D. ③④①②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几度变迁。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设置为路、州、县三级。元朝时期,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 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    B. 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

C. 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    D. 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杨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卷五十四

材料三方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四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1)材料一反映出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出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2)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两晋、唐、宋时北方人口多是在战乱发生、生命受着威胁的情况下南迁的,迁移的方式往往是整个家族的行为即举族迁移,并在迁移地聚族而居、聚乡而居。明清时期湘、鄂、赣地区特别是江西的流动人口则不是这样,除了个别特定时期,他们基本上不存在生命受到威胁的问题,他们是为寻求更为优越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而流动的。因而,这种流动更具有经济特色而更少政治特色,或者说,他们是经济移民而非政治移民。即使在洪武大移民时期,也是将人口密集地区的人口迁往人口稀少地区。人口流动的方式,一般是个人或小家庭的流动,即使是同一家族乃至同一家庭的成员,也未必聚族而居,更不用说聚乡而居。他们融入当地居民之中,或与他乡移民、他省移民杂居。从这一意义上说,他们更少安土重迁的情结。从中也可以看出社会进步所发生的作用。

——摘编自方志远《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移民的阶段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下图反映了我国汉代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特征

A. 发展水平高

B. 地区发展不平衡

C. 农牧平分秋色

D. 经济重心渐南移

 

下图可以用来研究中国古代

①人口南北流动

②经济重心转移

③南北经济发展形势

④饮食结构变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入宋以后,……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文坛领军人物,大多是南方的面孔了。在科举考试中,南方人的优势明显,北宋后期不得不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考试制度的不公平                B. 古代经济中心南移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

 

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A. 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B.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C. 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D. 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新的经济重心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和时间长久。按照这个标准来判断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可能是在

A. 魏晋南北朝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北宋时期

D. 南宋时期

 

“(宋政府)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两浙一带,“所在围田遍满”“昔日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材料所反映的实质是

A. 南方耕地面积增加

B. 南方农田水利发展较快

C.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 江南农业生产技术先进

 

汉代的山东经济区除了包括今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外,还包括

①陕西

②晋南

③苏北

④皖北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据统计,安徽在两汉时共有76座县治城市,仅占全国的5%左右。其分布是淮北36座(47.4%)、江淮30座(39.5%)、皖南10座(13.1%)。安徽有50处确认的汉代城市遗址,大多规模较小。(数据摘自《安徽汉代城市的分布与建设》)这表明

A. 汉代政治中心在我国北方地区

B. 当时郡国主要分布在黄淮地区

C. 两汉时期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D. 统治者不重视江南地区的开发

 

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四大经济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四大经济区是指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B.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特点划分而成

C.各经济区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D.黄河流域始终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

 

吴松弟所著《中国移民》一书中,详细论述了北方人口南迁的具体背景、迁移过程、分布状况和造成的影响。这一南迁现象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A. 南方人口增加,逐步超过北方

B. 对南方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

C. 江南经济开发加快,经济重心南移

D. 南北风俗融合,文化重心南移

 

据《中国古代经济史》记载:“明初的科举,南人及第者十倍于北人,以至于不得不采用南北分卷,勉强维持南北人数的均衡。”据此可知

A. 科举制度逐渐陷入困境    B. 八股取士束缚人们的创造性

C. 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D. 分卷有利于中华文化的繁荣

 

据统计,自上古至隋朝见于记载的88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72件,华南仅占16件。而唐代见于记载的212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101件,华南占111件。这说明(  )

A. 南方水利技术超过北方    B. 南方农业地位上升

C.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 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唐人罗让指出唐朝“根本实在于江淮矣”。杜牧也说:“江淮赋税,国用根本。”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 江淮地区经济发达

C. 唐朝重视江淮的开发

D. 江淮赋税沉重

 

唐朝后期,太湖流域的进士及第的人数增加了,前期没有出现过进士的一些地区也出现了进士。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这一变化反映了  

A士人影响力“南重北轻”       B.政治权力中心转向南方

C.南方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D科举取士规模不断扩大

 

《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此记载反映出

A. 唐朝时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B. 四川成为唐朝重要的粮食产地

C. 唐朝时长安地区经常遭水灾旱灾    D. 唐朝时长安地区经济日益萧条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