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晁错复说上曰:)“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求,封建国家历来关注着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汉农民的生活处境。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什么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自耕农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古代历代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来保障自耕农的地位?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此工具名称是 

A.耧车         B.翻车

C.筒车         D.曲辕犁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 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兼并严重

C. 坊市制度崩溃

D. 政府管理失控

 

西汉初的《二年律令·户律》记载:买卖土地要由基层官吏办理相关手续,乡啬夫、田啬夫等主管小吏拖延不办则受罚。材料表明当时

A. 工商业发展迅速

B. 政府保护土地买卖

C. 政府不抑制土地兼并

D. 土地法规比较健全

 

《颜氏家训》中说:“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可见当时的经济形态是

A. 合作经营

B. 集体劳作

C. 重农抑商

D. 自给自足

 

宋代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

A. 财产平均分配    B. 禁止土地买卖

C. 实行土地国有化    D. 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

 

郭沫若认为:虽然《春秋》关于“初税亩”的记载仅仅几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 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 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 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经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A. 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主要矛盾

B. 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

C. 防止地主割据势力的发展

D. 维护中央集权,防止割据

 

苏洵认为井田废,田非耕者之所有,而有田者不耕也。耕者之田资于富民,富民之家地大业广……是以田主日累其半,以至于富强;耕者日食其半,以至于穷饿而无告。这说明废井田(    )

A. 有利于封建土地制度确立    B. 加大了社会的贫富悬殊

C. 有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 有效地遏制了土地兼并

 

《诗经•大田》写道“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从这些充满现实主义古典文学气息的文字中,我们能探究到的古代经济信息是

A. 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B. 井田制趋于瓦解

C. 小农经济发展完善

D. 土地兼并严重

 

孔子审订的《诗经》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

A. 均田制

B. 井田制

C. 屯田制

D. 授田制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没有一定规格,可以自由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的私田。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礼崩乐坏

B. 铁犁牛耕使用

C. 井田制瓦解

D. 赋税制度改革

 

“……它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成为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这段文字介绍的是(    

A.四川都江堰                 B.扬州古运河

C.关中郑国渠                D.河北赵州桥

 

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这一现象说明

A. 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    B. 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

C. 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    D. 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

 

牛是与农耕关系密切的家畜。中国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牛不仅是人们从事农耕的必需,同时也成为人们心目中吉祥的象征,春牛图则成为年画、剪纸、刺绣等领域常见的题材。中国最早的牛耕出现在

A. 春秋战国时期

B. 两汉时期

C. 唐代早期

D. 与农业生产一起出现

 

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下列关于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

B. 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C. 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

D. 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我国历史上,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是

A. 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

B. 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

C. 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

D. 明朝政府绘制“鱼鳞图册”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温源宁说:“出席巴黎和会时,顾博士已经由于是中国权益既有尊严又有才干的捍卫者而闻名于世。”年方而立的顾维钧在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中,位居后进。但当需要向和会最高机构“十人会”报告山东问题时,他的前辈们由于种种原因,或者拒绝出席,或者拒绝发言,是顾维钧勇于任事,出面侃侃而谈,痛陈山东问题的由来以及中国的态度,并从国际法的角度雄辩论证了山东当归还作为战胜国的中国。随后,顾维钧在和会上展开穿梭外交,希望能争取到对于中国最有利的结果。最终,在无望的情况下,中国代表团拒签和约。

——摘编自徐百柯《民国那些人》

材料二顾维钧一生坚毅果敢地为中国人民服务。他对工作的献身精神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他是近代中国伟大的国务活动家和外交家之一,改变了中国屈辱的外交关系.维护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尊严。

——摘编自金光耀等《一代外交家顾维钧》

(1)根据材料一,说明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是“中国权益既有尊严又有才干的捍卫者”。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顾维钧的贡献。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在美国看来,不卷入欧洲纷争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使美国在1812年美英战争后享受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免费的安全”(freesecurity),虽然20世纪军事和交通技术的进步已经使两大洋作为美国安全屏障的价值大大降低,但一直到珍珠港事件前,多数美国人仍然相信美国远离欧洲的地理位置使美国不用卷入欧洲的事务就可以确保自己的安全。而当总统试图推行积极的对外政策、让美国承担国际责任的时候,通常是国会对总统的政策构成挈肘。从一战时起,国会就成为孤立主义的大本营……多次挫败总统的外交倡议。美国人根深蒂固的反国家主义(anti-statism)观念和自由的传统使联邦政府长期以来比较弱小,限制了联邦政府推行干涉主义政策的能力……自独立以来,美国人就把美洲新大陆与世界其他地区分离开来,把自己描绘成自由、民主、乎等和进步的“新界”……纯洁无瑕美国不能卷入欧洲的纷争中,与腐败、堕落的“旧世界”同流合污。这种独特的自我认知支持美国与欧洲主导的国际体系相分离。

——王立新《踌躇的霸权:美国获得世界领导地位的曲折历程》

(1)报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拒绝领导世界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国谋求世界领袖地位的主要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至1938年,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苏联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提高到1926年的56.6%、1939年的87.4%;预期寿命从32岁上升到69岁;婴儿死亡率从273‰下降到32‰;政府还为公民提供了免费医疗、养老金、疾病和残疾津贴、产假、带薪休假和儿童补助等。五年计划成为伟大卫国战争胜利的基础。但五年计划也结束了布尔什维克与农民之间的联盟。农民们不再与政府合作,从而形成了他们在自己小块土地上的高生产率与在集体农庄土地上的低生产率的鲜明对照。农业上的低生产率反过来又损害了苏联工业的情况。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再投资时,这便意味着低工资与消费品的短缺。一位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他们在付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和美国重要法律文献

 

中国

美国

《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8月27日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公布)

美国1787年宪法(1787年9月完成拟定工作)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分为正文“君上大权”(十四条)和附录“臣民权利义务”(九条)两部分,它采取的是对君主权力作具体规定、对议会权力作明确限制的做法。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凡一切军事,皆非议院所得干预”等。皇帝拥有颁行法律、设官制禄、黜陟百官、总揽司法、召集和解散议院、统帅军队、宣战媾和、赏罚、恩赦和发布命令等大权。

约法指出:“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约法由总统制向内阁制转变,它规定“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暑之。”约法规定:参议院拥有立法权,同时拥有对总统决定重大事件的同意权;在临时大总统对参议院议决事件有咨询复议权时,规定有三分之二参议员仍坚持原议,大总统必须公布施行;参议院在认为大总统有谋叛行为时,得依法行使弹劾权。

宪法规定,“全国各州实行共和政体”,“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13个州成为统一的国家,强调联邦的最高地位,中央与州取得某种权力平衡,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宪法规定按三权分立原则组成政府机构,分别规定了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部门的权力。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归总统,司法权归最高法院及其下属法院。三权分立原则使行政、立法、司法三个权力机构互相制衡,以防止专制的出现。宪法保留了奴隶制,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

 

 

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二战后初期,冷战在愈演愈烈地进行数年之后,到1953年开始减弱。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A. 朝鲜战争和平协议已经签订    B. 欧洲经济援助计划成功实施

C. 美苏两极格局已经正式确立    D. 美苏对外政策作出重大调整

 

下图为1838年英国纺织工业中工人构成图。以下解读最准确的是

A. 圈地运动刺激农业人口流向城市

B. 人们就业观念发生改变

C. 英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D. 机器生产对体力和技能的要求低

 

有学者说,新航路的开辟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单边性贸易"模式: 白银流向东方,商品流向西方。材料中单边性贸易模式反映的是

A. 欧洲经济开始主导世界    B. 亚洲传统经济仍有其忧势

C. 西方殖民扩张步伐加快    D. 东方日益沦为西方殖民地

 

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写的《法学阶梯》中,将契约细分为四种实物契约、四种合意契约、口头契约和文字契约,除此之外还将其它的非典型契约统称为无名契约。可见其

A. 利于在实际操作中准确应用

B. 具有注重形式和程序繁琐特点

C. 为民主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

D. 注重维护身份平等和个人私权

 

1943年:三八”妇女节,延安的妇女领袖蔡畅发表文章,认为妇女的解放要鼓励妇女从事手工业和农业生产劳动。这一看法

A. 说明了核心的问题是大生产的需要    B. 反映出经济的独立促进了妇女解放

C. 体现了妇女解放的时代需要和特色    D. 说明了农业生产中妇女撑起半边天

 

1933年1月26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向满洲省委发出《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提出,党在东北的总策略是造成全民族的反帝统一战线来聚集和联合一切可能的力量,共同地与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斗争。此后满洲省委着手联合其他抗日队伍,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后发展为抗日联军。这反映出

A. 中国共产党是东北抗战的中流砥柱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C. 东北抗战得到了各阶层的有力支持    D. 中国战场成为二战东方主战场

 

《新青年》传播的生物进化论,最初尚且接近其科学本质,但不久即在陈独秀等人的笔下异化为社会进化论。材料主要意在说明,当时

A. 对进化论认识存在较大偏差    B. 进化论的宣传主观色彩强烈

C. 进化论唤起了民族的觉醒    D. 混淆了人与自然的本质区别

 

近代中国关税、盐税、借款等,均存于外商银行,中国对外各种借款及赔款本息的收付,完全须经由外商银行。这一现象意味着

A. 中国金融市场的混乱无序    B. 大量中国资本参与国际投资

C. 中国税收政策日益近代化    D. 列强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命脉

 

顺治九年(1652年)三月初八日,清廷因会试中试的第一名举人程可则的文章“悖戾经注”,将其除名,考官胡统虞、成克巩也因所取试卷不遵经注、文理疵谬甚多,而被分别降下级和一级。清廷此举

A. 导致清初的文字狱大兴    B. 促进了科举制完善

C. 意在加强思想控制    D. 规范了官员依法行政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