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ABCD为竖立放在场强为E=104V/m的水平匀强电场中的绝缘光滑轨道,其中轨道的BCD部分是半径为R的半圆环,轨道的水平部分与半圆环相切,A为水平轨道上的一点,而且ABR=02 m把一质量m=01 kg、带电量q=10-4C的小球,放在水平轨道的A点由静止开始释放后,在轨道的内侧运动g取10 m/s2求:

../../../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3092.tmp.png

1它到达C点时的速度是多大?

2若让小球安全通过D点,开始释放点离B点至少多远?

3若能通过最高点,从A运动到D的过程中,在何处有最大动能?最大动能为多少?

 

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与某一电源相连,它的极板长L=04 m,两板间距离d=4×10-3m,有一束由相同带电微粒组成的粒子流,以相同的速度v0从两板中央平行极板射入,开关S闭合前,两板不带电,由于重力作用微粒能落到下板的正中央,已知微粒质量为m=4×10-5kg,电荷量q=+1×10-8Cg=10 m/s2则:

../../../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3091.tmp.png

1微粒入射速度v0为多少?

2为使微粒能从平行板电容器的右边射出电场,电容器的上板应与电源的正极还是负极相连?电源的电压U应取什么范围?

 

一个带正电的粒子,从A点射入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中,粒子沿直线AB运动,如图8所示.已知AB与电场线夹角θ30°,带电粒子的质量m10×107kg,电荷量q10×1010CAB相距L20 cm.(取g10 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求:

1)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性质,要求说明理由;

2)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3)要使粒子能从A点运动到B点,粒子射入电场时的最小速度是多大。

 

如图所示,光滑斜面倾角为37°,一带有正电的小物块质量为m,电荷量为q,置于斜面上,当沿水平方向加如图所示的匀强电场时,带电小物块恰好静止在斜面上,从某时刻开始,电场强度变为原来的,求:

1原来的电场强度

2物块运动的加速度

3沿斜面下滑距离为L时物块的速度sin 37°=06,cos 37°=08,g取10 m/s2

 

在“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中,使用的小灯泡规格为“6V 3 W”,其他可供选择的器材有:

电压表V1量程6V,内阻约为20kΩ

电压表V2量程20V,内阻约为60kΩ

电流表A1量程3A,内阻约为0

电流表A2量程06A,内阻约为1Ω

变阻器R10~100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05A

变阻器R20~2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2A

学生电源E6~8V

开关S及导线若干

1实验中要求电压表在0~6V范围内读取并记录下12组左右不同的电压值U和对应的电流值I,以便作出伏安特性曲线,在上述器材中,电流表应选用________,电压表应选____________,变阻器应选用________。

2下列实验电路设计合适的是 

按照选定的电路,在开始实验前滑动变阻器移动到______填A或B位置

 

 

有一个量程为05 A的电流表,与阻值为1 Ω的电阻并联后通入06 A的电流,电流表的示数为04 A,若将该电流表的量程扩大为5 A,则应______联一个阻值为_____ Ω的电阻.(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将分压电阻串联在电流表上,改装成电压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接上分压电阻后,增大了原电流表的满偏电压

B接上分压电阻后,电压按一定比例分配在电流表和分压电阻上,电流表的满偏电压不变

C如分压电阻是表头内阻的n倍,则电压表量程扩大到n

D通电时,通过电流表和分压电阻的电流一定相等

 

多选如图所示,氕、氘、氚的原子核自初速度为零经同一电场加速后,又经同一匀强电场偏转,最后打在荧光屏上,那么 

A经过加速电场的过程中,静电力对氚核做的功最多

B经过偏转电场的过程中,静电力对三种核做的功一样多

C三种原子核打在屏上的速度一样大

D三种原子核都打在屏的同一位置上

 

多选如图,A板的电势UA=0,B板的电势UB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电子只受电场力的作用,且初速度为零,则 

A若电子在t=0时刻进入的,它将一直向B板运动

B若电子在t=0时刻进入的,它将时而向B板运动,时而向A板运动,最后打在B板上

C若电子在时刻进入的,它将时而向B板运动,时而向A板运动,最后打在B板上

D若电子是在时刻进入的,它将时而向B板、时而向A板运动../../../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306C.tmp.png

 

多选如图所示的电路中,AB是两金属板构成的平行板电容器先将电键K闭合,等电路稳定后再将K断开,然后将B板向下平移一小段距离,并且保持两板间的某点PA板的距离不变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容器的电容变小

B电容器内部电场强度大小变大

C电容器内部电场强度大小不变

DP点电势升高

 

铜的摩尔质量为m,密度为ρ,每摩尔铜原子有n个自由电子,今有一根横截面为S的铜导线,当通过的电流为I时,电子平均定向移动速率为 

A光速c   B    C   D

 

关于电源的电动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电动势越大的电源,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越大

B电源就是产生电荷的装置

C电源的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电源在搬运单位电荷时非静电力所做的功

D电源的电动势由电源自身决定,与外电路的组成无关

 

如图所示为一空腔球形导体不带电,现在将一个带正电的小金属球A放入空腔中,当静电平衡时,图中A,B,C三点的场强E和电势φ的关系是 

AEa>Eb>Ec、φabc

BEa=Eb>Ec、φa=φbc

CEa=Eb=Ec、φa=φb=φc

DEa>Ec>Eb、φabc

 

如图所示,虚线abc代表电场中的三条电场线,实线为一带负电的粒子仅在电场力作用下通过该区域时的运动轨迹,PRQ是这条轨迹上的三点,由此可知 

A带电粒子在R点时的速度大小大于在Q点时的速度大小

B带电粒子在P点时的电势能比在Q点时的电势能大

C带电粒子在R点时的动能与电势能之和比在Q点时的小,比在P点时的大

D带电粒子在R点时的加速度大小小于在Q点时的加速度大小

 

两个带等量正电荷的点电荷,O点为两电荷连线的中点,a点在连续的中垂线上,若在a点由静止释放一个电子,如图所示,关于电子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子在从aO运动的过程中,加速度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大

B. 电子在从aO运动的过程中,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大

C. 电子运动到O时,加速度为零,速度最大

D. 电子通过O后,速度越来越小,加速度越来越大,一直到速度为零

 

在匀强电场中,将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小球由静止释放,带电小球的运动轨迹为一直线,该直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如图所示,则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大小为( )

A. 若大小为则为最大值

B. 若大小为则为最小值

C. 若大小为则是唯一的

D. 若大小为则是唯一的

 

质量为m1m2的小球分别带同种电荷q1q2,它们用等长的细线吊在同一点O,由于静电斥力的作用,使m1球靠在竖直光滑墙上,m1球的拉线l1呈竖直方向,使m2球的拉线l2与竖直方向成θ角,m1m2均处于静止,如图所示.由于某种原因,m2球的带电量q2逐渐减少,于是两球拉线之间夹角θ也逐渐小直到零.在θ角逐渐减小的过程中,关于l1l2中的张力FT1FT2的变化是( )

A. FT1不变,FT2不变

B. FT1不变,FT2变小

C. FT1变小,FT2变小

D. FT1变小,FT2不变

 

使带电的金属球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箔片张开下列四个图表示验电器上感应电荷的分布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A../../../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3016.tmp.png     B../../../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3017.tmp.png

C../../../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3018.tmp.png      D../../../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3019.tmp.png

 

 

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光滑斜面倾角为θ,斜面底端固定一个与斜面垂直的挡板,一木板A 被在斜面上,其下端离地面高为H,上端放着一个小物块B,如图所示。木板和物块的质量均为m,相互间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kmgsinθk> 1,把它们由静止释放,木板与挡板发生碰撞时,时间极短,无动能损失,而物块不会与挡板发生碰撞求:

1木板第一次与挡板碰撞弹回沿斜面上升过程中,物块B的加速度;

2从释放木板到木板与挡板第二次碰撞的瞬间,木板运动的路程s

3从释放木板到木板和物块都静止,木板和物块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小球在外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从A点出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到B点时消除外力。然后,小球冲上竖直平面内半径为R的光滑半圆环,恰能维持在圆环上做圆周运动,到达最高点C后抛出,最后落回到原来的出发点A处,如图所示,试求小球在AB段运动的加速度为多大?

 

 

一个质量m=2kg的滑块在倾角为θ=370的固定斜面上,受到一个大小为40N的水平推力F作用,以v0=10m/s的速度沿斜面匀速上滑。(sin370=06,g=10m/s2

1)求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若滑块运动到A点时立即撤去推力F,求这以后滑块再返回A点经过的时间。

 

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从甲站开往乙站,起动加速度为2m/s2,加速行驶5秒,后匀速行驶2分钟,然后刹车,滑行50m,正好到达乙站,求汽车从甲站到乙站的平均速度?

 

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所用的电源为学生电源,输出电压为6V的交流电和直流电两种。重锤从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重锤上拖着的纸带打出一系列的点,对纸带的点痕进行测量,即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下面列举了该实验的几个操作步骤:

A.按照图示的装置安装器件;

B.将打点计时器接到电源的直流输出上;

C.用天平测出重锤的质量;

D.释放悬挂纸带的夹子,同时接通电源开关打出一条纸带;

E.测量纸带上某些点间的距离;

F.根据测量的结果计算重锤下落过程中减少的重力势能是否等于增加的动能。其中没有必要进行的或者操作不当的步骤,将其选项对应的 字母填在下面的空行内,并说明其原因。

答:

2)利用这个装置也可以测量重锤下落的加速度a的数值。如图所示,根据打出的纸带,选取纸带上的连续的五个点ABCDE,测出A距起始点O的距离为s0,点AC间的距离为s1,点CE间的距离为s2,使用交流电的频率为f,根据这些条件计算重锤下落的加速度        

3)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发现,重锤减小的重力势能总是大于重锤动能的增加,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重锤下落的过程中存在阻力作用,可以通过该实验装置测阻力的大小。若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公认的较准确的值为g,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试用这些物理量和纸带上的数据表示出重锤在下落的过程中受到的平均阻力大小F_            

 

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时,先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带有绳套的两根细绳。实验时,需要两次拉伸橡皮条,第一次是通过两细绳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的拉橡皮条,第二次是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拉橡皮条。对本实验的要求及减小实验误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哪些(填字母代号)。

E.弹簧测力计使用前要先调到零点,拉橡皮条时弹簧的伸长方向和所测拉力方向要一致

A. 两次拉伸橡皮条只要将橡皮条拉伸相同长度即可

B. 第二次拉橡皮条时要使细绳沿第一次实验所作平行四边形对角线方向上

C. 标记拉力方向时,要铅笔紧靠细绳沿绳移动铅笔画出

D. 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远些

 

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算出小车经过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为了计算加速度,合理的方法是    

A根据任意两计数点的速度用公式a=Δv/Δt算出加速度

B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象,量取其倾角,由公式a=tanα求出加速度

C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象,由图象上相距较远的两点所对应的速度、时间用公式a=Δv/Δt算出加速度

D依次算出通过连续两计数点间的加速度,算出平均值作为小车的加速度

 

一根轻弹簧,上端固定,下端栓一个重物P,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现有外力把它向下拉一段距离,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向下拉的某段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可能大于弹性势能的增加量

B向下拉的任一段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一定小于弹性势能的增加量

C撤去拉力,P在任一段运动过程中, 重力势能的增加量一定等于弹性势能的减少量

D撤去拉力,P在某段运动过程中, 重力势能的增加量可能等于弹性势能的减少量

 

有密度相同的两颗行星AB,已知A星的表面重力加速度是B星表面重力加速度的2倍(忽略行星自转的影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两行星AB的质量之比为8∶1

B. 两行星AB的半径之比为2∶1

C. 两行星AB的第一宇宙速度之比为1∶2

D. 两行星AB的第一宇宙速度之比为2∶1

 

如图甲所示,水平抛出的物体,抵达斜面上端P处时速度恰好沿着斜面方向,紧贴斜面PQ无摩擦滑下。图乙为物体沿x方向和y方向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及速度-时间图象,其中可能正确的是  

 

 

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放着两块长度相同,质量分别为M1M2的木板,在两木板的左端各放一个大小、形状、质量完全相同的物块,开始时,各物均静止.今在两物块上作用一水平恒力F1F2.当物块与木板分离时,两木板的速度分别为v1v2.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F1=F2M1<M2,则v1>v2

B. F1=F2M1>M2,则v1>v2

C. F1<F2M1=M2,则v1>v2

D. F1>F2M1=M2,则v1>v2

 

如图所示,A、B是两只相同的齿轮,A被固定不能转动。若B齿轮绕A齿轮运动半周,到达图中的C位置,则B齿轮上所标出的竖直向上的箭头所指的方向是    

A竖直向上     B竖直向下

C水平向左     D水平向右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