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厦门至上海的动车铁路线里程约为1127km,厦门与上海两地的直线距离约为813km.小明从厦门乘动车到达上海时,他所通过的路程和位移大小分别是( )
manfen5.com 满分网
A.1127km,314km
B.1127km,813km
C.813km,1127km
D.314km,1127km
如图所示,质量M=8kg的长木板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在长木板的右端施加一水平恒力F=8N,当长木板向右的运动速率达到v1=10m/s时,在其右端有一质量m=2kg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以水平向左的速率v2=2m/s滑上木板,物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小物块始终没离开长木板,g取10m/s2.求:
(1)经过多长时间小物块与长木板相对静止;
(2)长木板至少要多长才能保证小物块不滑离长木板.

manfen5.com 满分网
manfen5.com 满分网如图所示,一可视为质点的物体质量为m=1kg,在左侧平台上水平抛出,恰能无碰撞地沿圆弧切线从A点进入光滑竖直圆弧轨道,并沿轨道下滑,A、B为圆弧两端点,其连线水平,O为轨道的最低点.已知圆弧半径为R=1.0m,对应圆心角为θ=106°,平台与AB连线的高度差为h=0.8m.(重力加速度g=10m/s2,sin53°=0.8,cos53°=0.6)求:
(1)物体平抛的初速度;
(2)物体运动到圆弧轨道最低点O时对轨道的压力.
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m/s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S=13.5m处作了标记,并以V=9m/s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已知接力区的长度为L=20m.
求:(1)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
(2)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
现要验证“当质量一定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这一物理规律.给定的器材如下:一倾角可以调节的长斜面(如图)、小车、计时器一个、米尺.
(1)填入适当的公式或文字,完善以下实验步骤(不考虑摩擦力的影响):
①小车自斜面上方一固定点A1从静止开始下滑至斜面底端A2,记下所用的时间t
②用米尺测量A1与A2之间的距离s,则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
③用米尺A1相对于A2的高h.设小车所受重力为mg,则小车所受的合外力F=______.④改变______,重复上述测量.
⑤以h为横坐标,manfen5.com 满分网为纵坐标,根据实验数据作用作图.如能得到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则可以验证“当质量一定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这一规律.
(2)在探究如何消除上述实验中摩擦阻力影响的过程中,某同学设计的方案是:
①调节斜面倾角,使小车在斜面上匀速下滑.测量此时A1点相对于斜面底端A2的高度ho.②进行(1)中的各项淐.
③计算与作图时用(h-ho)代替h.
对此方案有以下几种评论意见:
A.方案正确可行
B.方案的理论依据正确,但利用所给的器材无法确定小车在斜面上是否做匀速运动.
C.方案的理论依据有问题,小车所受摩擦力与斜面倾角有关.
其中合理的意见是______

manfen5.com 满分网
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
(1)实验室提供了以下器材: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交流电源、弹簧测力计.其中在本实验中不需要的器材是______
(2)如图1所示,某同学由打点计时器得到表示小车运动过程的一条清晰纸带,纸带上两相邻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T=0.02s,其中s1=7.05cm、s2=7.68cm、s3=8.33cm、s4=8.95cm、s5=9.61cm、s6=10.26cm.
下表列出了打点计时器打下B、C、F时小车的瞬时速度,请在表中填入打点计时器打下D、E两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
位置BCDEF
速度0.7370.801____________0.994
(3)以A点为计时起点,在下面的坐标图图2中画出小车的速度-时间的关系图线.
manfen5.com 满分网
(4)根据你画出的小车的速度-时间关系图线计算出的小车加速度a=______m/s2
manfen5.com 满分网如图所示,从地球表面发射一颗卫星,先让其进入椭圆轨道I运动,A、B分别为椭圆轨道的近地点和远地点,卫星在远地点B点火加速变轨后沿圆轨道II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卫星沿轨道II运动的周期小于沿轨道I运动的周期
B.卫星在轨道II上机械能大于在轨道I上的机械能
C.卫星在轨道II上B点的加速度大于在轨道I上B点的加速度
D.卫星在轨道II上C点的加速度大于在轨道I上A点的加速度
如图所示,不计所有接触面之间的摩擦,斜面固定,两物体质量分别为m1和m2,且m1<m2 若将m2由位置A从静止释放,当落到位置B时,m2的速度为v2,且绳子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则这时m1的速度大小v1等于( )
manfen5.com 满分网
A.v2sinθ
B.manfen5.com 满分网
C.v2cosθ
D.manfen5.com 满分网
物块从光滑曲面上的P点自由滑下,通过粗糙的静止水平传送带以后落到地面上的Q点,若传送带的皮带轮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起来,使传送带随之运动,如图所示,再把物块放到P点自由滑下则( )
manfen5.com 满分网
A.物块将仍落在Q点
B.物块将会落在Q点的左边
C.物块将会落在Q点的右边
D.物块有可能落不到地面上
2007年4月24日,欧洲科学家宣布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一颗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类地行星Gliese 581c.这颗围绕红矮星Gliese 581运行的星球有类似地球的温度,表面可能有液态水存在,距离地球约为20光年,直径约为地球的1.5倍,质量约为地球的5倍,绕红矮星Gliese 581运行的周期约为13天.假设有一艘宇宙飞船飞临该星球表面附近轨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飞船在Gliese581c表面附近运行的周期约为13天
B.飞船在Gliese581c表面附近运行时的速度大于7.9km/s
C.人在Gliese581c上所受重力比在地球上所受重力大
D.Gliese581c的平均密度比地球平均密度小
manfen5.com 满分网某质点从O点开始以初速度v作平抛运动,其运动轨迹如图所示,以抛出点O为原点建立图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从质点离开O点开始计时,在T、2T、3T、4T时刻,质点依次到达A(x1,y1)、B(x2,y2)、C(x3,y3)、D(x4,y4).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质点经过A、B、C、D任一点时,其水平方向的分速度可能不为v
B.质点经过D点时,竖直方向的分速度为4gT
C.质点经过B点时的速度方向与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相同
D.y1:y2:y3:y4=1:3:5:7
manfen5.com 满分网如图所示,A、B球的质量相等,弹簧的质量不计,倾角为θ的斜面光滑.系统静止时,弹簧与细线均平行于斜面,在细线被烧断的瞬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个小球的瞬时加速度均沿斜面向下,大小均为gsinθ
B.B球的受力情况未变,瞬时加速度为零
C.A球的瞬时加速度沿斜面向下,大小为gsinθ
D.弹簧有收缩趋势,B球的瞬时加速度向上,A球的瞬时加速度向下,瞬时加速度都不为零
manfen5.com 满分网如图,质量为m的物体置于倾角为θ的固定斜面上.物体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先用平行于斜面的推力F1作用于物体上,使其能沿斜面匀速上滑,若改用水平推力F2作用于物体上,也能使物体沿斜面匀速上滑,则两次力之比manfen5.com 满分网为( )
A.cosθ+μsinθ
B.cosθ-μsinθ
C.1+μtanθ
D.1-μtanθ
manfen5.com 满分网如图所示,倾斜轨道AC与有缺口的圆轨道BCD相切于C,圆轨道半径为R,两轨道在同一竖直平面内,D是圆轨道的最高点,缺口DB所对的圆心角为90°,把一个小球从斜轨道上某处由静止释放,它下滑到C点后便进入圆轨道,要想使它上升到D点后再落到B点,不计摩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释放点须与D点等高
B.释放点须比D点高manfen5.com 满分网
C.释放点须比D点高manfen5.com 满分网
D.使小球经D点后再落到B点是不可能的
放在粗糙水平面上的物块A、B用轻质弹簧秤相连,如图所示,物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今对物块A施加一水平向左的恒力F,使A、B一起向左做匀加速运动,设A、B的质量分别为m、M,则弹簧秤的示数为( )
manfen5.com 满分网
A.manfen5.com 满分网
B.manfen5.com 满分网
C.manfen5.com 满分网M
D.manfen5.com 满分网M
如图所示,在一个桌面上方有三个金属小球a、b、c,离桌面高度分别为h1:h2:h3=3:2:1.若先后顺次释放a、b、c,三球刚好同时落到桌面上,不计空气阻力,则( )
manfen5.com 满分网
A.三者到达桌面时的速度之比是manfen5.com 满分网manfen5.com 满分网:1
B.三者运动时间之比为3:2:1
C.b与a开始下落的时间差小于c与b开始下落的时间差
D.三个小球运动的加速度与小球受到的重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设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a、速度为v、位移为s.现有四个不同物体的运动图象如图所示,假设物体在t=0时的速度均为零,则其中表示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的图象是( )
A.manfen5.com 满分网
B.manfen5.com 满分网
C.manfen5.com 满分网
D.manfen5.com 满分网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子弹,以速度v水平射入用轻绳悬挂在空中的木块,木块的质量为M,绳长为L,子弹停留在木块中,求子弹射入木块后整体能够上升的最大高度?

manfen5.com 满分网
汞原子的能级如图所示,汞原子从n>2的某一能级直接跃迁到n=2的能级时辐射出能量为3.9eV的光子.现让一束单色光照射到大量处于基态的汞原子上,汞原子能辐射出该能量的光子,则:
(1)该入射光光子的能量最小为多少电子伏特?
(2)汞原子可能辐射的光谱线条数.

manfen5.com 满分网
5 10B核俘获一个中子后转变为 37Li核,并放出一个α粒子,则在这一反应过程中放出的核能为多少?(已知 510B核的质量为10.012938u,Li的质量为7.016004u,中子的质量为1.008665u,氦核的质量为4.002603u)(1μ≈930Mev)
(1)在汤姆孙发现电子后,对于原子中正负电荷的分布的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模型,最后他们认定:占原子质量绝大部分的正电荷集中在很小的空间范围内,电子绕正电荷旋转.此模型称原子的有核模型.最先提出原子有核模型的科学家是    .他所根据的实验是   
(2)写出下列两个核反应的反应方程
manfen5.com 满分网Al(铝核)俘获一个α粒子后放出一个中子.      α粒子轰击manfen5.com 满分网N(氮核)放出一个质子.   
已知能使某金属产生光电效应的极限频率为υ,当用频率为2υ的单色光照射该金属时,所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    .当照射光的频率继续增大时,则逸出功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普朗克常量为h)
相向运动的A、B两辆小车相推后,一同向A原来的方向前进,这是由于( )
A.A车的质量一定大于B车的质量
B.A车的速度一定大于B车的速度
C.A车的动量一定大于B车的动量
D.A车的动能一定大于B车的动能
一个静止的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放在垂直于纸面向内的匀强磁场中,它发生衰变后产生的径迹是两个外切的圆,则可能( )
A.是α衰变,半径较大的圆是α粒子的径迹
B.是β衰变,半径较大的圆是β粒子的径迹
C.在半径较大的圆径迹上运动的粒子的绕向是逆时针的
D.在半径较小的圆径迹上运动的粒子的绕向是逆时针的
原子核聚变可望给人类未来提供丰富的洁净能源.当氘等离子体被加热到适当高温时,氘核参与的几种聚变反应可能发生,放出能量.这几种反应总的效果可以表示为612H→k24He+d11H+21n+43.15MeV由平衡条件可知( )
A.k=1d=4
B.k=2d=2
C.k=1d=6
D.k=2d=3
静止的镭核manfen5.com 满分网Ra发生α衰变,释放出的α粒子的动能为E,假设衰变时能量全部以动能形式释放出来,则衰变过程中总的质量亏损是( )
A.manfen5.com 满分网
B.manfen5.com 满分网
C.manfen5.com 满分网
D.manfen5.com 满分网
一个静止的质量为M的不稳定原子核,当它放射出质量为m、速度为v的粒子后,原子核剩余部分的速度为( )
A.-v
B.manfen5.com 满分网
C.manfen5.com 满分网
D.manfen5.com 满分网
关于核反应方程manfen5.com 满分网manfen5.com 满分网,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X是manfen5.com 满分网,该核反应属于聚变
B.X是manfen5.com 满分网,该核反应属于裂变
C.X是manfen5.com 满分网,该反应中的核燃料是当前核电站采用的核燃料
D.X是manfen5.com 满分网,该反应中的核燃料是当前核电站采用的核燃料
关于天然放射现象,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使某放射性物质的温度升高,其半衰期将减小
B.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外的电子电离形成的
C.在α、β、γ这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α射线的电离能力最强
D.铀核(23892U)衰变为铅核(20682Pb)的过程中,要经过8次α衰变和10次β衰变
氢原子能级图的一部分如图所示,a、b、c分别表示氢原子在不同能级之间的三种跃迁途径,设在a、b、c三种跃迁过程中,放出光子的能量和波长分别是Ea、Eb、EC和λa、λb、λc,则:
①λba+λc    ②manfen5.com 满分网=manfen5.com 满分网+manfen5.com 满分网    ③λba•λc   ④Eb=Ea+EC
以上关系正确的是( )
manfen5.com 满分网
A.①③
B.②④
C.只有①
D.③④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