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特立独行的特斯拉

特斯拉发明的交流电系统以及三相交变电机,开启了人类的电气时代,他还是诗人、哲学家、养鸽专家、语言学家。他精通8种语言,能阅读11种文字,可以用6种语言进行复杂的专业沟通。科学界有一个共识: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两个公认的旷世天才——达•芬奇和特斯拉。特斯拉的天才之处还在于,他的发明是完全在头脑中完成的,“我会想象出一台涡轮机,并且对其进行测试。”

为什么对这个伟大的科学家,我们知之甚少?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科学家们的圈子也不例外。而特斯拉,注定是一个遗世而独立的人。

19世纪末,是直流电与交流电争锋的大时代。在爱迪生发明了直流电之后,1882年,26岁小伙子特斯拉发明了交流电。两年后,特斯拉前往爱迪生的实验室工作,但一年后就辞职了。因为特斯拉告诉爱迪生,自己可以改进他的直流发电机,爱迪生给出了5万美元报酬的承诺;结果,特斯拉做到了,爱迪生却拒不付账。分道扬镳的背后,是两人主张以及性格的分歧。

离开了爱迪生公司的特斯拉做苦力、开公司、被踢出公司、再做苦力,直到西屋公司开始把他发明的交流电用于商业化。作为反击,爱迪生则在众多记者面前做了一个可怕的实验,高压交流电可以瞬间电死小猫或小狗,以此证明交流电不安全。而特斯拉依旧疯狂地完成一项又一项发明,尽管很多根本不具有商业可行性。直到1895年尼亚加拉大瀑布的交流发电站建成,这场科学大战才终于消停了。

特斯拉有着欧洲绅士的翩翩风度,又有着天才常见的怪癖——严重的强迫症,手帕、领带、手套都只用一次;对数字3有特别的偏爱,进入一栋建筑前要绕街区走3圈,每次都要用18张(3的倍数)餐巾来擦餐具。他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特殊嗜好——在广场喂鸽子。如果实在没时间喂鸽子,他会付钱让人代替自己去。

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嗣,这个高贵而孤独的灵魂从未有人真正了解,他说自己的最爱是一只纯白色的雌鸽。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媒体常在头版报道他的科学预测,但没人将那些报道与这个衣着过时、每天在广场喂鸽子的老人联系起来。

1943年1月7日,特斯拉孤独地死在纽约客酒店,此前他因为拖欠住宿费换了几家酒店。总有人说他晚景凄凉,其实这并不恰当,因为这个执着于内心感受的人,并不属于世俗的评价体系,就像他放弃了交流电专利,让其永远成为免费资源。几十年来,我们一直享受着特斯拉留下的丰厚遗产,却欠他一份迟来的尊重。

42年后,也就是1985年,一个12岁的密歇根男孩读了特斯拉的传记后哭了,他就是谷歌的创始人拉里•佩奇。2003年,为了纪念偶像特斯拉,埃隆•马斯克以他的名字命名了特斯拉汽车。

1.下列对文本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对特斯拉这个伟大的科学家知之甚少,是因为特斯拉的遗世而独立的个性,让他在科学家的圈子里无法被接纳。

B. 1882年,26岁的特斯拉发明了交流电后,前往爱迪生实验室工作,分道扬镳的根本原因是两人主张以及性格的分歧。

C. 爱迪生用高压交流电瞬间电死小猫小狗的实验证明交流电不安全来反击特斯拉。后来“尼亚加拉大瀑布”交流发电站的建立,才让这一场科学争论得以平息。

D. 多年后,特斯拉终于赢得了世人应有的尊重。谷歌创办人拉里·佩奇少年时代读特斯拉的传记被感动得哭,埃隆•马斯克用特斯拉的名字命名了一款汽车。

2.下列对文本的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两项是(   )

A. 特斯拉用他的发明开启了人类的电气时代,但在他的有生之年,世人却没有给予他应有的尊重。

B. 特斯拉是公认的旷世天才,在电气领域成就卓著。此外,他还是诗人,哲学家,语言学家,他认识11种文字,并能进行复杂的专业沟通。

C. 爱迪生自食其言,拒不兑现对特斯拉的酬金诺言,并在众多记者面前做可怕的实验来反击特斯拉,可见爱迪生并非一个人格高尚的人。

D. 风度翩翩的特斯拉有着许多天才常见的怪癖,他有严重的强迫症,偏好数字3.特别喜欢鸽子,这与他的家庭出身和人生经历有关。

E. 晚年的特斯拉经济条件窘迫,多次因拖欠食宿费而被迫换酒店,最终孤独地死在酒店里,但这样一个伟大天才的内心未必就是凄凉的。

3.特斯拉是一个“遗世而独立”的人,他的“遗世而独立”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鱼苇之事

孙犁

很多年不到白洋淀去,关于菱茨鱼苇之事,印象也淡了。近日,一位妇女,闲时和我谈些她家乡的事,引起我对水乡的怀念。

她家很贫苦,父亲好赌博,曾在赌场上,把土改分得的地,当场卖掉,家里的人都哭了。但他有妻子和五个小孩,也要照顾一家人的衣食。一年之中,他除去赌博,不是给人家去打坯,换些粮食;就是在河边治鱼,卖些零钱。

她是头大的孩子,很小就知道为生活操劳了。她先学会编席,母亲告诫她,织席这勾当,“抬头误三根,低头-大片”,整天忙得连梳头洗脸的工夫都没有。母亲见她太疲乏、太困倦,就给她讲故事。她回忆说,那些故事,古老,冗长,千篇一律。故事中,总是有一个傻子,傻子又总是很走运,常常逢凶化吉,转危为安,娶到漂亮的媳妇,发家致富。

有一年,发了一场大水,她家的房冲倒了,搬到堤坡上,临时搭了一间小屋。秋后,水渐渐落去,河里出了鱼,全村的人,买网捕捞。买一片大缯,要一百多元,她家买不起。父亲买了几丈蚊帐布,缝制了一具小缯。小网有小网的好处,除去她父亲,母亲和她都可以去搬缯捕鱼了。

鱼实在很多,特别是一种名叫石鲢的小鱼,浮满了河面。这种小鱼,一寸多长,圆身子黑花条,没有刺,油很多。炖熟了,上面漂着一层黄油,别提多香了。外地的鱼贩子都来了,就地收货加工。但因为鱼太多,后来就只收大鱼,不收小鱼。

她只好自己卤了,和大弟弟挑到上高地集市上去卖。她从小逃过荒,出过工,也作过运输,就是没有卖过东西。她看好一个地段,把鱼放在地下,和弟弟站在那里,弟弟比她还腼腆,只是低着头着着自家的鱼。赶集的人从他们眼前走过,可是没有一个人照顾他们的鱼。她想吆喝几声,心里十分害臊,喊不出来。最后还是红着脸吆喝起来:

“买鱼呀,好香的鱼!”

过了一会儿,又喊:

“买鱼呀,贱卖呀!”

终于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有几个人蹲在她们的摊子前面了。

买卖开始了,她掌秤,弟弟收钱。卖出几份以后,围上来的人更多了,你挑我拣,她简直忙不过来。

她很兴奋,买卖做得也很顺利,不到晌午,鱼就卖完了,一共卖了十多元。赶紧收摊,带着弟弟去赶集。

她手里有十五元钱。她手里从来没有这么多的钱,但她除去衣食二字,没有想到要买什么别的东西,她首先想到的是父亲。

“谁要这件皮袄?”

有一个老太太,提着一件破旧的短皮袄,在大声吆喝。她心里一动。天渐渐凉了,父亲一早一晚还要去河上搬缯。她只见过别人家的老人穿皮袄。她从来也没想到过自己的父亲穿皮袄,现在,好像父亲也有穿一件皮袄的份儿了。

她走上前去,摸了摸皮袄。毛色很旧,有的地方,还露着皮子。但这总是一件皮袄。她问:

“多少钱?”

“不还价,你给十五元。”老太太说。

“值吗?”

“不值,你就走你的。”老太太又吆喝起来。

她走了几步,终于又回去,把钱交给老太太,换来这件皮袄。

回家的路上,虽热天气并不冷,她还是往自己身上,披了披这件皮袄,确实暖和呀。

现在,父亲早已去世,她讲起这段事情,还很得意。

她对我说,为了不再织席,她和家在这个大城市的人结了婚,现在很少再回娘家住。那里的河,早已经干了,更不会有鱼;也没有人再织席,人们有别的致富之路了。

我听到的,好像也是一个古老的故事。

一九八六年五月二十七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说“印象也淡了”,结尾也提到是“古老的故事”,实际上却蕴含着作者对水乡的浓浓怀念。

B. 小说中的父亲好赌博,但也照顾一家人的衣食,只是把养家的重担推给了大女儿,比如织席、捕鱼、卖鱼。

C. “她讲起这段事情还很得意”透露她内心的自豪,虽然父亲不够称职,但她还是尽到了一个女儿的孝心。

D. 作品语言简洁朴实,体现了孙犁小说语言清新的风格,读来如同一股清泉。

2.结合作品分析小说中“她”这个人物形象。

3.小说结尾为什么说“也是一个古老的故事”,请结合文本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精准扶贫应结合当地文化需求

什么是文化精准扶贫?它是通过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品供给、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扶持、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开展因需而异、因地制宜的精准扶贫活动,从而有效提升贫困人口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技能,逐步改善和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在这里,仅从手段、原则与目标三个方面对文化精准扶贫逐一说明。。

文化精准扶贫手段。主要包括:夯实文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贫困地区的硬件环境;加大文化产品供给,输送各类优质资源和项目;建立科学高效的综合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帮助开发地方文化资源,创新发展本地文化产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向贫困人口传播现代文化思想理念和先进的文化价值观念。

文化精准扶贫原则。一是要精确定位。精准掌握贫困对象和贫困区域,以及当地文化建设的现状、人口文化教育水平及实际文化需求,明确不同地区和人群间的文化差异,找准导致地区贫困的涉及文化领域的相关问题和症结。二是要精准实施。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施精准的文化扶贫措施,坚持“因户制策、对症下药”的原则,制定个性化、差异化的文化帮扶计划,集中力量提供有针对性并能切实满足当地文化需要的优质文化基础设施、资源、产品及服务。

文化精准扶贫目标。从整体上提高贫困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是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首要目标。在这方面,可立足贫困地区的优秀文化背景和资源禀赋,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带动力强、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或独特产品,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链,从而提升当地文化吸引力和文化附加值,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人口生活品质。

实现文化精准扶贫需要在“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基础上,做到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因势利导。真正实现精准扶贫,就要了解和把握当地的需求,切忌“大水漫灌”。有些贫困村里的图书馆里都是一些一般性的图书,可能80%以上都不是农民需要的。当他们提出具体需求以后,马上设法解决,这样才能对接需求,实现文化精准扶贫。

对全国的图书馆和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来讲,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可以通过“结对子”做一些文化精准扶贫的实事。如果各县或镇的图书馆和文化馆都能通过志愿服务同相关贫困村“结对”,如果各地科研院所、特别是农科院所有更多的技术术人员同农民“结对”,那么到2020年最后5000多万人全面脱贫的目标是一定能够实现的。所以,现在是用自己的专业资源和专业优势为扶贫、脱贫做贡献的冲刺阶段了。

(摘自2017年3月7日《解放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逐步改善和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是文化精准扶贫要达到的目标。

B. 一个地区的文化设施等硬件环境以及文化思想理念会很大影响精准扶贫的进程。

C. 一个地区的经济条件发展状况和群众的生活品质高低与文化精准扶贫目标的关系不大。

D. “因户制策、对症下药”这是文化精准扶贫需要坚持的最重要的原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文化精准扶贫的概念入手,然后分三个方面为我们阐述精准扶贫的手段、原则、目标。

B. 文化精准扶贫的手段和原则是为目标服务的,所以文章阐述的重点在扶贫目标上。

C. 文章列举了文化精准扶贫的诸多手段,意在表明实现文化精准扶贫渠道众多,并非难事。

D. 文章末段通过假设与展望,表明作者对实现各地文化全面脱贫目标的坚定信心。

3.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精准掌握扶贫对象和贫困区域,以及当地的文化建设现状,才能实现文化扶贫的精准定位。

B. 如果做到了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因势利导,实现文化的精准扶贫就会成为可能。

C. 只有了解和把握了当地文化需求,实现需求对接,才能真正实现精准扶贫。

D. 只要接下来的几年,各县和镇的图书馆和文化馆能同贫困村“结对”,各地农科所能同农民“结对”,那么到2020年全面脱贫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陕西府谷交警在官方微信上制作了交通违章者“表情包”,现实中不同情况下的违章者的头像在图片中被放大,并佩戴上“墨镜”,形似大头贴,在每组图下面,还配发了带有网络语言风格的说明。针对这一事件的公众意见分为两种:支持者为其“点赞”,称其形式新颖,让人印象深刻,也有助于树立交管部门形象;质疑者则直指其是否能起到警示作用,并提出这样的形式涉嫌侵犯个人隐私。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从材料中的两方中选择一方,以此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4岁起在父亲开办的私塾里读书,10岁就考入商丘工学院,最近,一名河南女孩儿“火”了。即使这名河南女孩儿真是个“神童”,或者说被培养成了“神童”,但有些问题还是不可忽略。因为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我国的义务教育只可能设计为9年。况且,这个女孩儿考上的商丘工学院是一所民办普通高校,学历为大专,在这样一所民办高校,不可能实现孩子成才的梦想。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行,不是一次短跑竟赛,仅仅追求“赢在起跑线上”并没有太大意义,赢了开头却会输了最后。

①我国的义务教育并非只可能设计为9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不能一提读经就退学读私塾,陷入读死经的泥淖之中。如果把读经____,却不知其意,实为本末倒置。媒体曾报道,某读经少年“花了10年时间背诵了30万字的儒家经典,结果____,一篇800字的作文错字连篇,这是不折不扣的读经悲剧。今人读经,____。王国维认为:“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读进去才有可能读得懂,知其深邃,跳出来才能更客观地审视经典,并在审视过程中观照内心,有选择地指导自我。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市场规范研究会”将于下周在市歌剧院举行选举,我们特推荐您忝列为“市场规范研究会”的理事候选人。

B. 一位同学在学习经验交流会上发言说:“我殷切地期待同学们能够努力地学习,在考试中取得优秀的成绩。”

C. 徒弟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个大问题,于是他向师傅请教说:“我今天来不耻下问,请师傅赐教,帮我解决问题。”

D. 他看完老师的作品诚恳地说:“老师,您的大作我已拜读,对其中几处,我认为不太恰当,就斗胆改了一下。”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通过一系列网络安全参与活动和成就展示,吸引了众多业内专家为网络安全事业发展建言献策,有力地推动了全民共同参与网络安全建设。

B. 古建筑自从过度开发以后,有的地方就总按捺不住朝“开发”上走,还以“要发展要吃饭”为理由,把好端端的古建筑搞得丧失了历史风貌。

C. 虽然热爱事业和尽职尽责是职场伦理,然而对事业的热爱不等于对某家单位的留恋,在岗位上尽职尽责也并不意味着不会没有另觅高枝的想法。

D. 有些干部工作时专挑“因风吹火,费力不多”的小事情做,对需要下苦功夫才能做成的大事情就回避,只是把口号喊得震天响,却不见行动。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现实中,有许多“闲事”倒是值得管一管,像王建军和葛红旗这样管“闲事”的人就很多,他们做得风风火火,老百姓也满心感佩。

②有三大改革令人期期艾艾,一是户籍制度改革有望提速,二是加快推进价格改革,三是金融改革有望实现重大进展。

③它的故事虽然简单,但讲故事的方式别具只眼,以四个女孩子的成长经历为切入点,以一个较小的视角表现宏大的革命主题,故事详实不空洞。

④“当年能找到遗体的红军战士都由村里人就地安葬了……”伍佰顺老人说,当年村民冒着生命危险安葬红军烈士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⑤马拉松在国内究竟还将演绎出故事和问题,不得而知;正如众多的全民健身项目一样,马拉松运动也要正视成长的烦恼和焦虑。

⑥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与审美标签,挖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心开拓新的文化内核,首当其冲的是中国影视创作者。

A. ①③④        A.①④⑤        A.②③⑥        A.②⑤⑥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表示追求“逍遥游”的境界,神圣的人不求自我、无功利、不立名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叹息是诗人遣兴抒怀时常见的做法,在古代诗文中也屡见不鲜,李白《蜀道难》中在写山高用手可触摸星辰之后发出了“ __________ ”的叹息;杜甫在《登高》中用“ __________”写自己人生坎坷、青丝转白的悲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

杨万里①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②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注】①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②无那: 无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诗中虽然写“梦入”,但诗人其实并没有做梦,是诗人看到今日春风和煦,春暖花开,感觉恍若梦境。

B. “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并非眼前的实景,为虚写。

C. 诗人从春日海棠开花、万物春回,联想到自己老了,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人的衰飒老气形成了对比。

D. “万物皆春”明点“春”,“一年过社”说的是春社,暗点“春”。海棠花开、燕子飞回,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

E. 空中浮云似青如白,或浓或淡,天晴欲雨: 柳絮将堕又飞,飘个不停; 五、六两句对仗工整,用笔工巧,语言典雅。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文表,其先天水西人也,后徙居南郑。累世为二千石。文表少而修谨,志存忠节。便弓马,能左右驰射。好读《左氏春秋》,略举大义。起家为太祖亲信。魏恭帝元年,从开府田弘征山南,以功授都督。复从平南巴州及信州,迁帅都督。又 从许国公宇文贵镇蜀,行昌城郡事。加中军将军、左金紫光禄大夫。保定元年,除许国公府司马,转大都督。五年,授畿伯下大夫。又为许国府长史。寻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仍从宇文贵使突厥,迎皇后,进止仪注,皆令文表典之。文表斟酌而行,皆合礼度。及皇后将入境,突厥托以马瘦,行除。文表虑其为变,遂说突厥使罗莫缘曰 :“后自发彼藩已淹时序途经沙漠人马疲劳且东寇每伺间隙吐谷浑亦能为变今君以可汗之爱女结姻上国曾无防虑岂人臣之体乎 。”莫缘然之,遂倍道兼行,数日至甘州。以迎后功,赐食邑六百户

天和三年,除梁州总管府长史。所管地名恒陵者,方数百里,并生獠所居,恃其险固,常怀不轨。文表率众讨平之。迁蓬州刺史,政尚仁恕,夷獠怀之。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又进位大将军,爵为公。

大象中,拜吴州总管。时开府于顗为吴州刺史。及隋文帝执政,尉迟迥等举兵,远近骚然,人怀异望。顗自以族大,且为国家肺腑,惧文表图己,谋欲先之。乃称疾不出。文表往问之,顗遂手刃文表。因令吏人告云“文表谋反 ”,仍驰启其状。隋文以诸方未定,恐顗为变,遂授顗吴州总管以安之。后知文表无异志,虽不罪顗,而听其子仁海袭爵。

(《周书·赵文表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后自发彼藩/已淹时序/途经沙漠/人马疲劳/且东寇每伺间隙吐谷浑/亦能为变/今君以可汗之爱女/结姻上国曾无防虑/岂人臣之体乎

B. 后自发彼藩/已淹时序/途经沙漠/人马疲劳/且东寇每伺间隙/吐谷浑亦能为变/今君以可汗之爱女/结姻上国/曾无防虑/岂人臣之体乎

C. 后自发/彼藩已淹时序/途经沙漠/人马疲劳/且东寇每伺间隙/吐谷浑亦能为变/今君以可汗之爱女/结姻上国曾无防虑/岂人臣之体乎

D. 后自发/彼藩已淹时序/途经沙漠/人马疲劳/且东寇每伺间隙吐谷浑/亦能为变/今君以可汗之爱女/结姻上国/曾无防虑/岂人臣之体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氏春秋》,又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B. 公,文中指我国古代的一种爵位。我国春秋时期有王、公、侯、伯、男五等爵位。

C. 突厥,是我国活跃于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等以来又一个重要游牧民族。

D. 天和,文中指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文表年少时候修身严谨,喜好阅读《左氏春秋》,又擅长骑射,能够左右奔驰射箭,具有高强的本领。

B. 赵文表跟随宇文贵迎接皇后回国,但突厥借故拖延,他劝说突厥使者罗莫缘,顺利完成了任务。

C. 赵文表出使突厥时,皇上下令礼法制度都由他掌管,还要他考虑后才行动,他所做的都符合礼节制度。

D. 对依仗险阻牢固的地势而不遵守法度的生獠,赵文表率兵讨伐平定;任蓬州刺史时仁爱宽容,夷獠都归向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缘然之,遂倍道兼行,数日至甘州。以迎后功,赐食邑六百户。

(2)顗自以族大,且为国家肺腑,惧文表图己,谋欲先之。

 

材料一:

肥胖是个世界性问题。研究显示,1975年到2014年间,全球肥胖人口从1.05亿升至6.41亿,而根据2014年的数据,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今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晓峰在卫计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中国人肥胖率是12%左右,不算是世界上最高的,但现在增长的速度非常快,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增长的速度比较快。

经常听人说“一胖毁所有”,其实,肥胖不只毁了美感,还毁了健康。它不仅会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导火索”,更是引起人类致命杀手“癌症”的直接诱因。据专家说,33%的癌症发生在肥胖人群中;其中,肥胖女性比肥胖男性患恶性肿瘤的危险更高。

肥胖是很多慢性疾病的先兆,客观上也造成了社会的集体焦虑。超重和肥胖在当下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从培育健康绿色生活方式上着手治理。面对快速的超重率增长,有关部门应该有所自觉,改变观念,优化改良城市环境,将城市环境、现代生活田园化、绿色化,努力去除种种城市病,把提供健康生活场所作为一件关系民生福祉的大事来办。

(《光明日报》《推广绿色生活   缓解肥胖焦虑》)

材料二:

材料三:

“吃得油,动得少”是全球肥胖率居高不下的主因。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也是导致肥胖的因素之一。美国研究表明,压力会延缓女性新陈代谢速度,导致体重增加。此外,遗传与环境因素也是导致肥胖的因素。

在一些城市里生活,人们想要通过有效运动保持健康,却发现健身房远且贵,步道远在郊区,绿地小若鸽笼,人行道、自行车道或被汽车占据或被尾气包围,周围大院、学校的操场设备很少对民众开放。如此这般,对于控制体重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往往只能听之任之了。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生活方式已经从城市波及至农村,呈全覆盖趋势。很多地方农村已经完全没有了过去“高枝鸣鸟,小川游鱼”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早已经与城市无异,这也是为什么农村肥胖率和城市不相上下的原因,

(《生命时报》,有删改)

材料四:

最近三十年,中国的胖孩子越来越多!5月11日,首部《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正式发布。报告中指出:中国儿童超重和肥胖率不断攀升,我国主要大城市0-7岁肥胖儿童估测有476万,7岁以上学龄儿童超重、肥胖达3496万,加起来近4000万。儿童期肥胖不仅对身体发育造成严重影响,还将增加成年后肥胖相关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儿童时期,培养孩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对肥胖和其他慢性病预防至关重要。肥胖一旦发生,逆转较为困难。因此,防控必须以“预防为主”。

学校是防控儿童肥胖的主战场,在培养儿童健康生活方式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家长应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为孩子做健康生活方式的典范,引导、支持、监督和鼓励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社区应营造有利于儿童肥胖防控的支持环境,提供安全的游戏和锻炼场地。

(《健康时报网》《中国儿童超重肥胖形势严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胖毁所有”肥胖是很多慢性疾病的先兆,客观上也造成了社会的集体焦虑,已成为一个应引起重视的社会问题。

B. 根据材料二,相比而言,在60岁之前,男性超重肥胖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在60岁之后,女性肥胖发生率高于男性。

C. 研究显示,1975年到2014年间,全球肥胖人口飞速增长,目前,中国人肥胖率是12%左右,增长的速度非常快。

D. 最近三十年,中国的胖孩子越来越多。中国儿童超重和肥胖率不断攀升,我国主要大城市的肥胖儿童数量惊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

A. 肥胖不仅有损自身形象,还危害健康,会引发心脏病、中风、糖尿病等,甚至能引发致命杀手“癌症”。

B. 根据材料二中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调查资料可知,人类肥胖是由大家喜欢吃十大易胖食品而引起的。

C. 儿童肥胖不仅对身体发育造成严重影响,还将增加成年后肥胖相关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必须引起重视。

D. 现在,我国农村已经完全没有了过去“高枝鸣鸟,小川游鱼”的自然环境,肥胖率和城市不相上下。

E.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校这一治疗儿童肥胖的主要战场的作用,增加学校的体育设施,培养儿童健康的生活方式。

3.针对材料中肥胖的原因,说说如何预防肥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绿  雁

罗旭峰

他是一位乡村邮递员,是衔着我的好消息,经十三公里乡村机耕道向我扑来的绿雁。我叫他吴老师,他叫我小罗。自从我开始热衷于把稿件拜寄给远方,美美的期待就鹄望于每一天,思绪随着吴老师的来去而起落如潮。

我多么欢喜看到邮车轮毂翻飞的样子,多么欢喜听到“报纸哦--书信--来了哦!”这叫卖似的吆喝时常激起我的喜悦,也曾落下无所得的黯然。这种情绪也辐射着吴老师,当我有信件的时候,他就会一脸笑容地向我走来,一边拂开额头上稀疏的白发,一边掏出信件,两手端举,奉在我手中。他不说过多的话,只是呵呵笑着。然后驾起他皮色斑驳、叮当嘶鸣的老铁马,举起的左手向后摇摇,是向我作别,更是策马奔驰……

然而近年来,我总把这份期望重重地压在心底--吴老师不利落了,来去不再准时。人们说他打零工摔断了三根肋骨,我说他不是有工资吗?人们摆摆手,用嘴角抿着轻笑。每每想打个电话问问,问问他的身体,更问问我的信件,但终以叹息之声作罢。我知道我无法再期待这个报喜者,原本的喜悦一旦被时间长期过滤,也变得犹如嚼蜡。我甚至想过行使追究的权利,叫吴老师吃亏,叫这匹墨绿的驽马没过冬草吃,可是晓得个中情由的人又摆摆手,仍然用嘴角抿着轻笑。

我知道的是,吴老师本是小村庄的代课老师,一干就是十年。四十岁的时候被聘请到乡镇工作,十五年后因文化年龄等原因遭到清退,带着委屈和无奈,回到邻居的冷言冷语之中。雪上加霜的是,吴老师有一个弱智多病的妻子,还有七十多岁的老父母,膝下又没有子女。想到他这样的家境,我也便不再忍心追究了——凭他现在的情况,恐怕在这一行也干不久了。

我是分毫不指望他了。怪就怪自己没能耐,十几年了还窝在深山野地。然而这种牢骚发来无用,平添不快而已……

恍惚间,好像看到了吴老师的样子——“小罗,你的信,好像是一本大大的书。”没有吴老师那熟悉的呵呵声陪衬,我觉得是做梦。“小罗——”这声音十分微弱,在我耳边徘徊,又忽隐忽现。他双手端举着一个信包。他头发花白而稀疏,颧骨尖耸,眼睛眍。

从那以后,我几个月没收到信件了,直至那天,一辆崭新的四轮机动邮车大声武气驶进单位院坝,让我确认了:吴老师确实不会再来送信了。

就在那之后不久,我无意间听说了吴老师那“事故”的前因后果。

为了贴补家用,吴老师当邮递员的同时,还兼了一个按农村人说跟鬼打交道的“工作”,就是给死去的人净身、穿寿衣,这倒是一个紧俏活,还常能有两三百元的额外礼赠,但总不能天天死人吧!后来,吴老师狠了狠心,向村长要了一个“金刚”名分,农村里抬棺材的人就叫金刚,大都身强力壮者所为。每当执事大声喊道:八大金刚抬不抬?抬!八大金刚更大声地应到,但是吴老师像一棵枯树一样折了,弄断了三根肋骨……

现在,连邮递员工作的每月二百六十元补助金也泡汤了。

我突然想到,那次吴老师送来那本大大的书,或许是他邮递生涯的最后一站了。我又想到,吴老师一定时时关注着我的每一次信件,充当着我的第二双眼睛,因为他说我是大文化人的时候,那浑浊的眼睛就像父亲一般温暖。

万幸的是,不久又有消息,吴老师的双老已经被民政部门安置在了福利院,他的妻子跟在吴老师左右。而因为吴老师对弱病家人的不离不弃,他的家被县上评为最美家庭,也因此被安排到福利院从事护理工作。

今年3月,我因公去了一趟福利院。当我再次看到吴老师的时候,他已经把白发梳成了小偏分,干净而精神,腰杆也直了些,见了我,突然端直了双手,呵呵笑着说:小罗,来接喜——我一愣,立正,接过了他手中并不存在的“信包”。我们都笑了。

我们喝着茶聊着天。他说,他不仅给丧失自理能力的老人穿衣喂饭,也给去世的老人净身穿寿衣。他还叫我好好做文章。他很想表达些什么,可没能说出来,但我知道吴老师想说的话是:做文章就要像送信一样诚信,像照顾家人一样温暖,像对待逝者一样敬畏。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交代主要人物吴老师及其工作情况,交代我们之间的关系,这既点题,又为下文埋下伏笔。

B. 吴老师送信不准时后,“我”对吴老师充满埋怨,甚至想要叫他吃亏,但在知情人的一再劝说下忍住了。

C. 文章交代吴老师“事故”的前因后果,使故事情节曲折,为“我”重新认识他做铺垫、也为下文政府照顾他张本。

D. 文章最后交代吴老师被政府安排到福利院工作,改变了他自身的生活,这使文章的主题和社会意义得到了提升。

2.吴老师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文章以“绿雁”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芮德菲尔德在分析乡村社会文化时,提出了大传统和小传统这两个概念,作为分析框架,以此来说明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层次的传统。他认为,大传统是指上层人士所代表的文化,小传统是指在乡村中农民所代表的文化。“大传统是在学堂或庙堂之内培育出来的,而小传统则是自发地萌芽出来的。。”

近代之前,以儒家道德文化为核心的大传统伦理与乡村社会的小传统伦理一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但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学东渐和中国在与西方列强对抗中的一次次失败,国人对自身道德文化传统的评价越来越低,对待民族文化传统的态度也从自信逐渐转变为自卑。然而,乡村的文化传统有着强大的韧性,即便遭受“革命式”的大规模摧毁,它的生命力依然强盛。

作为小传统的中国乡村道德文化,为什么能够起死回生,在今天重新焕发勃勃生机?这是因为自然生发于民间的小传统伦理已然成为乡村社会的文化基因,渗透于乡村社会的日常习俗和仪式之中。而以习俗和仪式文化为代表的小传统伦理之所以能够世代相传,缘于小传统伦理“活”在民间、“活”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即便在当今社会受到市场经济机制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这些“活着”的小传统伦理依然还在发挥着应有的行为规范作用。某些习俗和习惯一旦确立起来,就会成为稳定的、不易改变的乡村社会共同体成员普遍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中国的乡村社会有着不同的、多样的小传统伦理,这也使得大传统伦理与小传统伦理的融合呈现出不同的方式和路径,而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实施方案,这就为各地方乡村社会充分挖掘自身小传统伦理文化的独特性,与当代社会的大传统伦理进行有效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

强调对乡村小传统伦理的尊重和认同,并不是刻意突出它的特殊性,更不是否定普遍性道德知识这样的大传统伦理,而是要表达这样一种观点:大传统伦理中那些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价值观念如自由、平等和公正的实现,不可能脱离地方性的道德文化小传统,它们的实现方式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必然带有各自民族或乡村文化的特色。以习俗、仪式等乡村道德文化为代表的小传统伦理,并不排斥自由、平等和公正等普遍性道德知识和和价值观,因为传统虽然“是现存的过去,但它又与任何新事物一样,是现在的一部分”。当代中国社会的大传统伦理和小传统伦理不可能固定不变和抱残守缺,而是不断生成、创新和发展的。

(选自《中国当代乡村伦理的“内卷化”图景》,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普遍认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存在着大传统和小传统两种不同层次的传统,大传统是刻意培育的,小传统是自然萌发的。

B. 大传统是上层人士所代表的文化,小传统是乡村中农民所代表的文化。大传统文化的层次高于小传统文化层次。

C. 因为国人对自身道德文化传统的评价越来越低,所以以儒家道德文化为核心的大传统伦理与乡村社会的小传统伦理无法再有机融合。

D. 生发于民间的小传统伦理已然成为乡村社会的文化基因,渗透于乡村社会的日常习俗和仪式之中,所以乡村文化传统的生命力十分顽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大传统”与“小传统”进行对比论述。

B. 文章第二段从近代之前写到鸦片战争以后论述了小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

C. 文章第三段论述了小传统能够起死回生,在今天重新焕发勃勃生机的原因。

D. 文章第四段紧承第三段,说明了小传统伦理与大传统伦理相互之间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传统伦理包含习俗和仪式文化等,“活”在民间、“活”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当今社会依然发挥着应有的行为规范作用。

B. 只有对乡村小传统伦理有了充分的尊重和认同,才能挖掘出乡村小传统伦理文化的独特性,使其与当代社会的大传统伦理进行有效的结合。

C. 中国的乡村社会有着不同的、多样的小传统伦理,所以大传统伦理与地方性小传统的结合方式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普遍适用的实施方案。

D. 传统是现存的过去,与任何新事物一样也是现在的一部分,小传统伦理并不排斥普遍性道德知识和价值观,与大传统并不矛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③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

④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李颀)

⑤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高晓松)

⑥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金庸先生今年迎来了92岁生日,影视界各位大咖纷纷祝他寿比南山,长命百岁。

B. 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专家,王教授谦虚好学,经常就一些新鲜事物向小青年们垂询。

C. 每次我的作品出版后,我都会亲自签上名字赠送给他,请他惠存。

D. 周末,受朋友邀请,我们夫妻光临其新购府第,喝茶聊天,好不惬意。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虽然刘强东在采访中称自己脸盲,被网友调侃,但是谁也不可否认,这位当初以搅局者身份出现的企业家,如今已经无人不识了。

B. “石济客专”于12月28日全线开通运营,石家庄通达济南所用时间节省了一倍以上,原来最快4小时的路程现只需2小时。

C. 今后,宗教财产继承、使用、占有的法律保护,宗教教职人员权益及社会保障,宗教慈善活动的法律规制等问题,都应按照该法的规定进行调整。

D. 为促进汽车市场健康发展,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商务部颁布《汽车销售管理办法》于7月1日起实施。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年引进片大规模登堂人室,仅12月就有五部进口片上映,毋庸置疑,今年贺岁档的质量将会被大大拉升。

②以郭德纲为首的德云社与以苗阜为首的青曲社积不相能,双方网上不断“开撕”,令粉丝们大跌眼镜。

③在我市,懂得礼让斑马线的司机也越来越多,“礼让斑马线”已蔚然成风。

④山东省规模最大、业态最全、体验感最强的地标性城市文化综合体“青岛城市传媒广场”将在西海岸新区粉墨登场。

⑤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这首《江城子》写尽了他与妻子王弗的生死离别之痛,让人不忍卒读。

⑥互联网时代,讯息早已挣破了口耳相传的途径,稍有风吹草动,瞬间便能满城皆知。

A. ①②④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③⑤⑥

 

下列对相关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借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侧面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峻。

B.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天的芳菲早已消歇,王孙自愿长留山中,诗人借景抒情,流露出归隐之意。

C.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诗人借人们反常心理的描写,表达战争对人们的摧残,这是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

D.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词人借用许汜、刘备典故,既表现了不愿贪求个人安逸,希望为国效力的愿望,又流露出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愤慨。

 

下列对相关文体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旧体诗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大类。近体诗是相对于唐朝而言的,讲究格律,一般分为绝句和律诗两大类;古体诗又叫古风,指唐朝以前的诗,不拘形式,比较自由,包括 “歌” “行”、“吟”等样式

B. 词又叫长短句、诗余等,产生于宋代,故又称宋词。词牌是词的调子。不同的词牌对字数、句数、句式、平仄都有不同的的要求,词人必须按词牌要求来填写内容,因而又称填词。

C. 骈文是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句式上,以四六句式为主,两两相对;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D. 元杂剧是一种戏剧形式,剧本大都是一本四折,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分别为“末本”或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译文:我很想奉旨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

B.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译文: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文:(大鹏)飞到九万里高空然后再去南方干什么呢?

D.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文:原本知道把生和死看做一样是无稽之谈,把长寿和夭折等量齐观是荒谬不经的。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世间荣辱、不因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舟”是古诗词种常见的意象,一方面,它代表漂泊无依之感,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方面,它象征辞官归隐之意,如李商隐《安定城楼》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清照作为女性词人,对“花”有着特殊的情感,有时以人写花,如《如梦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时以花写人,如《醉花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次韵王定国扬州见寄

黄庭坚

清洛思君昼夜流,北归何日片帆收?

未生白发犹堪酒,垂上青云却佐州!

飞雪堆盘绘鱼腹,明珠论斗煮鸡头

平生行乐自不恶,岂有竹西歌吹愁?

注:①元祐初,黄庭坚的好友王定国因直言进谏遭贬,出为扬州通判。②洛:洛河,可通扬州。

③鸡头:鸡头米,一种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软糯香嫩,营养丰富,是水八仙之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从题目可以看出,诗人的朋友王定国先从扬州寄赠他一首诗,他又依照原韵、原字相和了这一首诗。

B. 第一句径直说“清洛思君”,亦实亦虚,运用明喻,把对朋友的绵绵情思比作昼夜不断的流水,化具体为抽象,生动形象,含蓄劲拔。

C. 第二句用“片帆”代指朋友北归的航船,“何日”写出了对朋友的思念之切,这句不仅补足了前句思君的内涵,也表明对朋友遭贬的不满。

D. 以颔联写出了诗人对朋友处境的关切,其中“犹”“却”两字,转接有力,含有无限感慨之意,意思陡下,可谓顿挫有力,曲折有变,诚为奇警。

E. 尾联中指出“扬州”

2.本诗颈联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傅公玮光宅,伯俊其字,别号金沙居士。上世山西洪洞人,国初徙聊城,六传而及米脂,则大父也。米脂公三子,季曰学易,娶汪公湛女,即公母也。一夕梦瑞光满室,寤而生公,曰: “必耀吾宗。”遂以命名。公为人才气倜傥风神闲旷翛然物表姿也孝友乐易情谊周洽于人无所不亲少从从兄受经贵而师事终身不敢与均茵席。隆庆庚午举省试,入游太学,试冠六馆。万历丁丑成进士,授灵宝知县。出而闻父讣也,徒跣奔号,哀毁逾礼。服除,补吴县。吴称江南首邑,财赋甲天下,蠹弊为多。公搜核厘革,析及秋毫;而以仁厚处官,拊循士民;闲则延进诸生,论难经艺,奖拔名流,后多显贵。乙酉,召拜河南道监察御史,首条便宜六事,皆见嘉纳。按行二关,疏荐故蓟帅戚继光,众论快之,庙堂意弗是也,有诏让公。公方受命按晋,因请告归。公结庐河上,矢不复出。里长老皆前劝语,乃以诣阙,补工部郎中,兼摄三篆内工河漕。而会税珰马堂横榷临清,其徒与市人斗,射杀市人,市人因焚其署。守臣以民乱问,公曰:“此所自致发难,不在民也。”疏白堂激变状 , 因请诛之,而附珰者谬谓公为侵官,侧目视之矣 。己亥,播酋作乱,诏发兵诛。少司空重庆赵公言于朝曰:“诚得傅郎为郡守,贤于十万师。”吏部请以公往。公为治粟转输,出纳均平,民皆安堵,师无后爨。制府长垣李公倚之,军中谋画,多所赞决。寇平,请释胁从及枉系,全活以万计。甲辰大计,前所侧目者,则乘间中公,至传白简。公笑而曰:“无伤也,吾固已日夜治装归矣。”抵舍而病,以其年五月二十九日终于正寝,距生嘉靖丁未,得寿五十八岁。 公居恒慨慕勋名,锐然有志当世 , 而以任真毁迹,卒为修隙者所摘,谈者惜之。嗟夫!名迹之间,果足定士品乎哉?

(节选自《国朝献征录》九十八卷,有删改)

注:①税珰:收税的宦官。②白简:弹劾的奏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公为人才气倜傥/风神闲旷/翛然物表姿也/孝友乐易情谊/周洽于人/无所不亲/少从从兄受经/贵而师事/终身不敢与均茵席/

B. 公为人才气/倜傥风神闲旷/翛然物表姿也/孝友乐易情谊/周洽于人/无所不亲/少从从兄受经/贵而师事/终身不敢与均茵席/

C. 公为人才气/倜傥风神闲旷/翛然物表姿也/孝友乐易/情谊周洽/于人无所不亲/少从从兄受经/贵而师事/终身不敢与均茵席/

D. 公为人才气倜傥/风神闲旷/翛然物表姿也/孝友乐易/情谊周洽/于人无所不亲/少从从兄受经/贵而师事/终身不敢与均茵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是指隋唐以后贡士通过殿试而及第者,一般分为三甲,一甲称状元,二甲称榜眼,三甲称探花。

B. 六馆代指国子监,起初国子监统领国子学、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六馆,后渐加合并,仅存国子学。

C. 服除指除去丧服,表示守丧期满,也叫服阙。

D. 大计是指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一般每三年举行一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傅光宅为官清廉,注重教化。他出任吴县知县时,革除弊政,明察秋毫,实行仁政,安抚百姓,并选拔年轻人亲自培养,多人成才。

B. 傅光宅才干卓越,慧眼识英。他出任御史时,积极向朝廷献计献策,都被采纳,尤其是荐举戚继光,受到了时人及朝廷的称赞表彰。

C. 傅光宅虽是文官,却有高超的军事才能。播州作乱,朝廷派其征讨,他负毒后勤,合理调度,精心谋划,解决了军队后顾之忧。

D. 傅光宅心胸坦荡,性情高洁。当他遭受政敌诬陷时,不作辩解,从容隐退,人们对他未尽其才深表惋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疏白堂激变状,因请诛之,而附舀者谬谓公为侵官,侧目视之矣。

(2)公居恒慨慕勋名,锐然有志当世,而以任真毁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那年落雪时分

连俊超

清晨雾蒙蒙。

雾蒙蒙的时候,我们干一些不想让别人看见的事情。那时我一定还在睡梦中,否则我会看见父亲赶着母猪和一群小猪崽子在雾中行走的情形。

父亲把猪从猪圈里赶出来时,在它的脖颈上狠狠地抽了一下,以示对它慢腾腾的不满。父亲很着急,他要在明亮的清晨到来之前,把猪赶出去。他尽量在雾中睁大无神的眼睛,但他仍希望雾气能更浓重些,即使人们和他撞个满怀也看不清他不安的脸庞。

父亲像管理一支纪律散乱的娃娃兵一样,赶着猪走在冬雾笼罩的街道上。当把猪赶进一个小院子时,父亲松了一口气。那是一户人家多年前就废弃掉的院子,草木荒芜。

父亲把猪赶进去时,一定对那个凄凉的院子充满了感激之情·。因为他可以放心地走回家,迎接即将到来的马兄弟。当父亲还是个小老板的时候,他就是我们家的常客,而当父亲一贫如洗的时候,马兄弟依然如故地每年到我们家来——只不过今年把注意力放在了猪身上。因为当小猪长大的时候,他要理直气壮地赶去抵债。

然而,那个雾蒙蒙的清晨,父亲决心敷衍他的马兄弟了。他不能在来年春天两手空空地应付他大儿子的订亲大事。

马兄弟像往年一样在冬天的上午把自行车停在我家的院门口。他热情地跟父亲打招呼,眼睛却关注着靠近西墙的猪圈。但他支起的耳朵并没有得到猪哼哼声的答复,因此他向西挪了两步,空荡荡的猪圈让他大惊失色。

这时,母亲的哭声从厨房飘了出来,穿过渐渐散开的薄雾在院子里飘荡。她凄惨的哭诉让我感到灰蒙蒙的天空也许再也亮不起来了。马兄弟对母亲的哭泣感到不解,父亲冷静地告诉他:“对不住,要让你白跑一趟了。昨夜里母猪和猪娃儿都让人给赶走了。“

马兄弟皱起了眉头。

“怎么会呢?”他念叨着。

父亲把他请进屋坐下,叹了口气说:

“村里冬天一直都很乱,咱家的院墙又矮。夜里我听见母猪叫,也没太在意。后来我听见小猪都叫了起来,就赶紧起来看看是咋回事。我开门看见三个人正往院门外赶猪,其中一个人手里端着一杆大猎枪!”

马兄弟四顾无语,父亲也只顾抽烟

他们沉默着,母亲忙活着,天阴沉着,北风刮着,我呆呆望着情绪低落的天空。

父亲朝院子里望了一眼,他眼神中的不安和脸颊上的焦躁是因为突如其来的雪。母亲说了声:“下雪了。”马兄弟起身到门口仰脸张望。父亲的眼里这才燃起了希望。

马兄弟推车到门口时,大片的雪花飞扬散落。父亲不停地向马兄弟赔不是,马兄弟则很痛苦地跨上了自行车。当父亲准备转身回家时,他的眼神忽然呆住了——

他清晨安置好的母猪领着它的娃娃们浩浩荡荡地回来了。·它们哼哼着,一路小跑,从马兄弟的自行车旁经过,朝我们奔来。马兄弟停下车,回过头来。父亲低声对母亲说:

“别让它们进家。”说着便上前拦截。母猪调头钻个空子,朝家门冲刺,但门口还有我和母亲这道防线。父亲抄起一根木棍挥去,母猪就围着大门口来回周旋,猪娃娃们叫唤着,在它身后绕来绕去。

父亲忙乱之中还不忘朝马兄弟那边喊一声:“谁家的猪;怎么跑到这来了。”马兄弟不吭声,坚定地站着。

北风呼号,雪花狂舞,母猪肥大的身躯却显得尤为灵活。·父亲胡乱叫骂着,挥动着木棍,跌倒又爬起,驱赶这头死心眼的猪。雪地被践踏得凌乱不堪。父亲手中的木棍终于击中了母猪,它尖叫着在雪地里奔逃,小猪们紧慈其后,父亲穷追不舍,似乎要把它们赶到天边去,他那由于过度激动而扭曲颤抖的身体在雪中趔趄地奔向远处。

我忘记了那天父亲在雪地里跌了多少跤。但我那时觉得,小猪们摇头晃脑地跟随母亲在雪地里奔跑时一定很快乐,因为那是它们一生中难得的欢快时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一开篇,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蒙蒙冬雾”,小说的情节也如同那弥漫的冬雾一样让人看不透,极大地激起了读者的好奇心。

B.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给读者一种如历其事、如临其境的真实感,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C. 这篇小说犹如一出戏剧,展现了激烈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相互依存,尺水兴波,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故事情节。

D. 小说塑造了一位身陷困境的“父亲”,想采取“耍赖”的方式,躲避讨债,不料“弄巧成拙”,狼狈不堪。既含有对父亲耍“小聪明”的嘲讽,又传达了对“父亲”的深深同情。

2.请分析“雪”在文中的作用。

3.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就画他的眼睛。”文中多处描写“父亲”的眼神,请找出并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语文是我国最古老的教育课程,不提更远的传说,只凭史籍记载,周代的宫廷教育科目就有“礼、乐、射、御、书、数”六项,号称“六艺”。其中“书”是识字,属于语文;“数”的教科书《九章算术》一直与“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学)同科,是用语文的方式编写的;“礼”“乐”要训练,但观念、规范写在经书上,也要阅读文本,理解文意,其实是高级语文。西周至今3000余年,不谓不早,这样一门古老的课程自然会有万变不离其宗的体式和特质。

当然,社会变,语文也在变。晚清洋务运动想用西方的学校教育突破封建教育体制,但他们使用的模式却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因为必须保存中国文化,洋务派们“变器不变道”。这种做法保存了传统,但也把封建糟粕带进来了。民国提倡大众教育,遵从西方模式,课程主流是新学内容,语文“道”的内容产生了新旧分歧,白话文和文言文之争慈之加剧。语文教学向大众化、现代化前进了一步,但传统精华渐渐失落,又加深了一层西化危机。1949年以后,古老的国学、西化的体制、欧美的教育理念,再加上学习苏联,古今、中外,东方、西方,感性、理性,观念和方法并不是以本国为中心的多方面优点的融合,而是多种并不兼容的杂糅相处,语文的特质未能凸显出来。

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但各行各业、各类人都不认为语文有自己的规律,人人都能对语文发表意见,于是语文时时要面对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经验、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解释。众说纷纭之下,语文变得无所适从。语法教条化、过度文学化、单纯工具化、知识碎片化等诸多语文教学问题,都是在没有弄清语文课程特质的情况下产生的。

当前,找回语文的专业性,把握语文的特质是最为重要的:每一门进入基础教育的课程都有它的专业特点。越是应用广泛、无处不在的学科,只要进入教育领域,就越应该把学科内涵、外延界定清楚,否则就无法实施教学,无法评价优劣,无法衡量成效。

语文是母语教育,语文应当有时代性。但更重要的是,语文一定不能丢掉民族性。母语教育工作者应该清楚我国语文有自身的传统和特点。西方语言学认为只有抽象的语言形式是科学的,而中国几千年的语文不仅仅是语言形式,而是带着思想、载负情感、富有文化、凝聚美感的话语和篇章,不能把这样的人文符号变成数理符号塞给学生。因而,完全模仿西方不适宜于语文,语文教育不能西化,不能把西化当作现代化。语文教育必须突出中国特色,越是突出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才越可以立足世界。

(摘编自(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语文教育历史悠久,追溯到有史籍记载的周代“六艺”,都属于语文课程的范畴。

B. 近代以来,语文经历了三次较大变革,尽管逐渐发展进步,但语文的特质却渐渐丧失。

C. 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但因为语文没有自己的规律,所以人人都能对语文发表意见。

D. 我国语文是人文符号,不完全符合西方语言学认为的科学标准,因而不适合照搬西方的教育形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直接选取“六艺”为例,论证了语文教育具有的悠久历史及万变不离其宗的体式和特质。

B. 文章运用大量篇幅,详细介绍了各个时期语文教育的特点和演变轨迹。

C. 文章主要从“为什么”“怎么办”两个方面,论述了当前语文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应当遵循的原则。

D. 文章逐层分析,结构清晰,论证严密,最后指出了改进语文教育必须保留其民族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洋务运动之所以“变器不变道“,是因为一方面想突破封建教育体制,另一方面又必须保存中国文化。

B. 语文要不断面对众说纷纭的要求和解释,变得无所适从,致使语文失去了它的特质。

C. 只有把语文学科的内涵和外延界定清楚,语文教育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D. 如果想要搞好语文教育,就必须增强文化自信,突出中国特色。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高校一位大一新生在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之后,最大的困惑,就是感觉与同学、室友很难相处。无奈之下,向长辈们请教。他们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给了一些建议。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要学会宽恕,甚至是对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因为只有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要敢于说不,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前提是自己的理由是合理的、正当的”。

你可能也有过或将要面对这样的困惑,请结合上述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说的是自己所在的地方有什么条件,就依靠什么条件生活。靠山靠水虽然能因地制宜获取生存资源,但是也会带来植被、水源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导致思想封闭。一旦导致思想封闭,势必造成贫困和绝望。现在很多地方提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这样就可以避免导致思想封闭,而且只要提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就能避免植被、水源等环境污染问题,让山更青、水更绿。

①思想封闭不一定会造成绝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启用,引发了新一轮“文白”之争。有人认为,现代人使用的是白话文,没有必要再学习文言文了;而另一方则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大大提高在教材中的比例。但是,这种将文言文和白话文完全对立起来的思路是否有必要?实际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使用着同样的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着同一个民族的所思所想。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