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节选自韩愈《祭十二郎文》)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B.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C.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D.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人即早期的人,包括祖先或前人,也可特指父亲。这里指己去世的父亲韩仲卿。

B. 古时探亲,上对下曰视,下对上曰省。由于韩愈是子辈,十二郎是孙辈,故用“视”。

C. 薨和殁是死的委婉说法,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曰薨,小孩夭折和病死的称殁。

D. 斗、斛是两种不同的量器,唐朝时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形容东西较多或丰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身世凄苦,家门衰落。他自幼丧父,三个哥哥也早逝,韩家两代只留下两个年幼的子孙,靠嫂子一人艰难抚养才长大成人,不想十二郎却又先他而逝。

B. 韩愈沉浮宦海,无限辛酸。他十九岁初到京城谋生,十多年间,时而在汴州辅佐董丞相,时而在徐州辅佐军务,客居他乡,四处求食,并未求得高官厚禄。

C. 韩愈身体袞弱,未老先袞。他在前一年委托孟东野捎给十二郎的书信里说,自己刚刚四十岁,就已经视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担心叔侄不能相守。

D. 韩愈自责悔恨,悲痛不已。面对十二郎在壮年突然去世的灾难,他不抱怨其他人,认为是自己的行为辜负了神明所致,责备自己对上不孝顺、对下不慈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2)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蚂蚁、白蚁、蜜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

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压压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白蚁在有一个方面更为奇特: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小室里有两三只白蚁,就会衔起一块块土粒木屑搬来搬去,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有建造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白蚁加入,似乎达到了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于是思维开始了。它们开始把小粒叠放起来,霎时间竖起一根根柱子,造成一个个弯度对称的美丽拱券。一个个穹顶小室组成的晶状建筑出现了。

蜜蜂同时过着几种生活:既是动物,又是动物的组织、细胞或细胞器。离窠外出寻找花蜜的单个蜜蜂仍然是属于蜂窠的一部分。工蜂在营建蜂窠的时候,看上去就像胚细胞在构成一片发育中的组织。分群的时刻来到,老蜂王打算带着它的一半家口离窠而去,群蜂一时来回骚动,它们自动分成几乎一点不差的两部分,一半跟着要离去的老蜂王,另一半跟着新的蜂王,于是,像一个卵子分裂一样,这个毛茸茸晶黑金黄的庞然大物分裂成两个,每一个都拥有相同的蜜蜂基因组。

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并不是昆虫所独有。黏菌的细胞在每一个生命周期都在做着这样的事。起初,它们是一个个阿米巴状细胞在到处游动,吞吃着细菌,彼此疏远,互不接触,选举着清一色的保守党。然后,一阵铃声,一些特殊的细胞放出聚集素,其他细胞闻声立即聚集一起,排成星状,互相接触、融合,构成动作迟缓的小虫子,生出一个富丽堂皇的梗节,顶端带一个子实体,从这个子实体又生出下一代阿米巴状细胞,又要在同一块湿地上游来游去,一个个独往独来,雄心勃勃。

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然而,我们也许是被联在一些电路里,以便贮存、处理、取出信息。但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

(摘编自《作为生物的社会》)

1.下列对生物和细胞行为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己,而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则成为会“思考、筹划、谋算”的有心智的“整个活物”。

B. 两三只白蚁只是一块块土粒土屑的搬运工,但随着群体的变大,它们的思维进一步突显,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能建造出美丽的晶状建筑。

C. 寻蜜的单个蜜蜂是蜂窠的一部分,营巢的工蜂像胚细胞的一片组织,而分群的蜜蜂则会在老蜂王的指挥下成为拥有相同蜜蜂基因组的两部分。

D. 黏菌的细胞能把多个单独的细胞合并成一个生物,当它们是阿米巴状细胞时彼此疏远、互不接触,但能靠“聚集素”聚集一起并构成小虫子。

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蚂蚁、白蚁、蜜蜂等生物的行为表明,它们作为个体是微不足道的,但当凝结成一个整体时,就能够显示出非凡的智结和拥有强大的力量。

B. 人类巴不得把似乎过着两种生活的蚂蚁、白蚁、密蜂看作是异己的东西,是因为它们既是个体,又是扭动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

C. 作者突出群体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智慧,目的不是证明其他生物比人类更高明,而是引导人类反思自己只重个体而忽视集体智慧的行为。

D. 作为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人类,也许是被动地连成一个群体,并不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因为他们意识不到联合智慧的重要性。

E. 本文语言或生动或幽默,拉近了同读者的距离,而且视角独特,见解独到,能给人理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但其观点有牵强偏激之处。

3.作者论证生物的社会性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别里科夫的婚事

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他整天把自己的身体和思想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已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

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有一个新史地教员,名叫密哈益·沙维奇·柯瓦连科的人,派到我们学校里来了。他是带着他姐姐华连卡一起来的。后来,由于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华连卡对我们的别里科夫表示了好感。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也向别里科夫游说:他应当结婚。况且,华连卡长得不坏,又有田产,而且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于是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

有一天,柯瓦连科和华连卡前后骑着自行车,快活、兴高采烈地从别里科夫面前经过。

“我们先走一步!”她嚷道,“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这怎么行?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他大叫着,似乎心里乱得很。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将近傍晚,他到柯瓦连科家里去了,华连卡不在家。

“请坐!”柯瓦连科冷冷地说,皱起眉头。别里科夫沉默了一会儿后压低喉咙说:“我有件事情要跟您谈一谈。我在这儿做了多年的事,您最近才来;既然我是一个比您年纪大的同事,我就认为我有责任给您进一个忠告。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

“怎么见得?”柯瓦连科问。

“难道这不是理所当然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学生只能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件事,那就做不得。你们骑自行车——太可怕了!”

“您到底要怎么样?”

“我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忠告您。您是青年人,前途远大,得十分十分小心才成;您却这么马马虎虎,唉,这么马马虎虎!您穿着绣花衬衫出门,经常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现在呢,又骑什么自行车。这事会传到校长那儿,然后又会传到督学的耳朵里……”

“我们骑自行车,不干别人的事。”柯瓦连科涨红了脸说,“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

别里科夫脸色苍白,站起来。“您用这种口吻跟我讲话,那我不能再讲下去了。”他说,“我请求您在谈到上司的时候不要这样说话,您对上司应当尊敬才对。”

“难道我说了上司不好的话?”柯瓦连科生气地瞧着他,“请您躲开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人讲话。”

别里科夫心慌意乱,脸上带着恐怖。这是他生平第一回听到别人对他说这么不客气的话、“随您怎么说,都由您好了。”他一面走向楼梯口一面说,“我得跟您声明一下: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偷听被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去,尽管报告去吧!"柯瓦连科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可是,他滚下楼的时候,偏巧华连卡回来了。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情都可怕。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被别人取笑。万一,全城的人都知道这件事,就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

等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以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纵声大笑:“哈哈哈!”

这响在整个房子里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 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

(摘编自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别里科夫对“长得不坏,又有田产,而且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华连卡没有爱情,只是在旁人的游说下才引发一场闹剧,“差点结了婚”。

B. 华连卡姐弟快活、兴高采烈地骑车,别里科夫看到后却“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这样的对比表现出别里科夫惧怕新事物、惧怕生活中任何变革的特点。

C. 作者善用夸张手法塑造別里科夫的形象,如写“他整天把自己的身体和思想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D. 小说以“昏了头,决定结婚”为开端,以“偶遇骑车”为发展,以“与柯瓦连科面对面的交锋”为高潮,以“婚事失败,生命结束”为结局,情节完整。

2.柯瓦连科是一个“新史地教员”,这里的“新”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3.别里科夫在华连卡“哈哈哈”的笑声中结束了他的人间生活,小说这样安排结局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顰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娥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知:“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气的没有下落,呑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摘编自钱钟书《谈中国诗》)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诗歌虽简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悠远,都能从“易尽”里望见“无垠”。

B. 中国诗歌能够采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创造出意蕴丰富、不可名状的境界。

C. 中国诗歌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力求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D. 中国诗歌富有暗示的特征是一般西洋读者认同的,“我”不赞同此说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诗人有意把读者引诱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突然留下一个深秘的静默,激发读者思考。

B.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人用一个撩人的“不知”不了了之,却引得读者遥思远怅,思考为师所在深山的情景。

C. “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诗人用“何处是”的疑问语气作结,问而不答,以问为答,引导读者思考死亡的不饶恕人。

D. “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维荣《古美人歌》中的这句诗,留给读者一个回肠荡气没有下落、吞言咽理没有下文般的静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诗人“状难写之景,如在口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诗论和魏尔兰“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的论诗条件恰好吻合。

B. “怀孕的静默”这个通俗而形象化的比喻足说中国诗歌语言有“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的种种妙处。

C. “何处是”这个公式出现在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后,被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歌普遍运用过,但在中国诗歌里的应用是最多的。

D.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但简短并不影响它有悠远的意味和一定的延长,就像人们每每皱起眉头、凝聚起目光想耍看得远些时一样。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每年高考结束后总有许多同学纠结于志愿的填报。有的同学会按照父母的行业背景选择专业;有的同学依据近年热门行业选择专业;有的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

根据自己的实际,你会做出哪种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研究者发现,受教育程度和睡眠的时间会影响阿尔茨海默症(即老年痴呆症)的发生概率。①________________,患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也有所不同。花在教育上的时间越多,② ___________。因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更容易知道如何避免痴呆的产生。另外, ③___________。数据显示,每次睡眠时间长期超过9小时的老年人患痴呆的风险是常人的两倍。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哲学①不注重形式上的细密论证,②没有形式上的条理系统,它满足③生活经验的解释,④经验无法说明的现象,⑤诉诸内心的神秘冥证与没有任何科学知识根据的推演,⑥其议论不能不限于空疏妄谈。总之,依科学认知范式,中国哲学欠缺科学所要求的实验、实证这些“科学元素”。

 

A

对于

所以

B

不仅

关于

便

导致

C

至于

因为

D

不仅

至于

因此

 

 

A. A    B. B    C. C    D. D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政府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生态红线观念,创建天蓝地绿的美好家园。

B. 由于多证合一、两证整合、企业注册全程电子化等措施的推进乏力,市场主体注册数量缩小了一倍。

C.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感受音乐的魅力,合唱团团员走下舞台,来到观众席两边的过道上,美妙的乐声在观众耳边响起。

D. 雄安新区应该保持现代性、开放性,但同时要避免泥沙俱下,要让新区成为一座道德之城、文明之城、创新示范之城。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国有企业要自强不息,自我改革完善,不能固步自封,要通过改革补齐短板。

②市领导深入项目一线,协调解决项目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力以赴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③如今,我们见到很多学生出现成长危机,都是与错误的家庭教育休戚相关 

④画报的绘画者们所绘的往往是他们耳闻目睹的生活,其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⑤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想要逃离快节奏的城市,到乡下去过瓜田李下的慢生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③④⑤    D. ②④⑤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前贤坚守正道来表明自己的心志。

(2)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认为人的认识是受制于认识角度的富有哲理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者提出假设,如果秦国能够爱惜六国的百姓,那么 “_________________ ”,也没有人可以灭亡秦国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南归阻雪  孟浩然

我行滞宛许,日夕望京豫

旷野莽茫茫,乡山在何处。 

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                          

积雪覆平皋,饥鹰捉寒兔。                           

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                          

十上耻还家,裴回守归路。

(选自《全唐诗》)

【注】①宛许:泛指今南阳许昌一带。②京豫:指东都洛阳。③十上:指作者十次上京赶考④裴回:一作“徘徊”。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滞宛许”“望京豫”点明诗人滞留的地点及遥望之所,照应了标题的“南归”。

B. “旷野”“孤烟”“归雁”等意象既勾勒出苍茫的环境,又暗指诗人的心境。

C. “饥鹰捉寒兔”,貌似写鹰在积雪天的饥饿难耐,实则还隐喻作者自身景况。

D. “少年”句诗人为自己少年时只知舞文弄墨、专注于诗词歌赋而心有悔意。

E. 全诗语言不事雕琢,清新简朴却又能淡而有味,意境清旷又不失飘逸韵致。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让字仲和,颍昌人。让幼颖悟好学,及壮,推择为吏。擢南台御史。劾江浙省臣听诏不恭及不法事,帝遣使杂问,既款服,诏令让与俱来,人皆危之,让恬然若无事者,台纲以之益振。大德间,诏立陕西行御史台,以让为都事,凡御史封章及文移,其可否一决于让。入为中书省右司都事,迁户部员外郎。时东胜、云、丰等州民饥,乞籴邻郡,宪司惧其贩鬻为利,闭其籴,事闻于朝。让设法立禁,闭籴者有罪,三州之民赖以全活者甚众。至大元年,转户部侍郎。时京仓主计吏以仓廪多罅漏惟久雨米坏请覆糠粃其上因揉诸米中以给内外工人及宿卫者让察其奸以藁秸易之奸弊悉除仁宗即位,加让正议大夫。初,尚书省柄臣构杀留守郑阿尔思兰,籍其家,中外冤之;尚书省罢,未有直其冤者。让明其事,以所籍赀产给还之。有旨:六部事疑不决者,须让共议,而后上闻。刑部有案,让未署字,而误用印,吏惧,遂私效让署。事觉,度无损于事,且怜吏以罪废,遂视之曰:“吾署也。”其宽厚多类此。让上言:“古今有天下者,皆有律以辅治。堂堂圣朝,讵可无法以准之,使吏任其情、民罹其毒乎!”帝嘉纳之。乃命中书省纂集典章,以让精律学,使为校正官,赐青鼠裘一袭、侍宴服六袭。二年,朝廷以吏多滞事,责曹案不如程者。令下,让曰:“刑狱非钱谷、铨选之比,宽以岁月,尚虑失实,岂可律以常法乎!”乃入白于宰相,曰:“尚书言是也。”由是刑曹独得不责稽违。四年十月,卒于官,年六十有六。

(节选自《元史谢让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京仓主计吏/以仓廪多罅漏/惟久雨米坏/请覆糠粃/其上因揉诸米中/以给内外工人及宿卫者/让察其奸/以藁秸易之/奸弊悉除/

B. 时京仓主计吏/以仓廪多罅漏/惟久雨米坏/请覆糠粃其上/因揉诸米中/以给内外工人及宿卫者/让察其奸/以藁秸易之/奸弊悉除/

C. 时京仓主计吏/以仓廪多罅漏/惟久雨米坏/请覆糠粃其上/因揉诸米中/以给内外工人/及宿卫者让察其奸/以藁秸易之/奸弊悉除/

D. 时京仓主计吏/以仓廪多罅漏/惟久雨米坏/请覆糠粃/其上因揉诸米中/以给内外工人/及宿卫者让察其奸/以藁秸易之/奸弊悉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员外郎”简称外郎或员外。唐宋时,与郎中通称郎官,皆为中央官吏中的要职。直至明清,各部仍设有郎中、员外郎、主事。

B. “律学”于此处是指中国古代研究、注释法律的学问。始于西汉,原为经学的一个分支。因古代法律多称“律”而得名。

C. “铨选”是唐宋至清选用官吏的制度。吏部主管官员的任免、升降、调动。各级职官均由吏部按照规定铨选举官。

D. “刑曹”是指分管刑事的官署或属官。“曹”有等辈、群类之义,后引申成分科治事的官署和部门,比如兵曹、功曹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谢让一身正气。担任南台御史时,皇帝让他与被他审理过的江浙省臣一同入朝,众人为此担忧,他却能仪态安闲,如若无事。

B. 谢让正直敢言。郑阿尔思兰遭遇冤屈被诛杀抄家,尚书省罢免了权臣,却无人敢为郑  伸冤,谢让明正其冤,把抄没的家产归还他家。

C. 谢让深受皇帝信任。他的建议多为皇帝采纳,皇帝甚至下令六部凡有疑而不决的事情都要让他参与商议,再上报朝廷。

D. 谢让宽厚待人。下属官员私自模仿谢让笔迹签署的事情被发现后,他认为对事情没有影响且担心该官员被免职,便说是自己签的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让设法立禁,闭籴者有罪,三州之民赖以全活者甚众。

(2)堂堂圣朝,讵可无法以准之,使吏任其情、民罹其毒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水在水之外活着

葛水平

①一条宽阔的谷地间,曾经有一条河流过,如今一群羊恰似河的洪峰滚出山间,更远处四散而去。这生殖的土地,鲜花盛开,青草繁茂,正适合羊们的口粮。一切都是晴朗的光照,数丈宽的河道,下游一位年长的老汉说:“往山里走是它的源头,公家人叫它沁河源。走到我的脸前头我们喊它秋水河,因为当年秋天雨水多它的声音大便有了这个外名。”

②沁河,南北贯穿晋东南。我们立足的这个县就叫沁源。沁源,因三晋名水沁河六出其源于山中而得名。山间沁河的六个源头清泉喷涌,碧水成溪,汇成了绿水沁河。

③它魅惑了天地两界。更主要的是魅惑了我。

④车开入河道,河卵石高低起伏着,有青草填补了它们的缝隙,黄绿交织,有繁荣,有寂灭,也有疼痛。

⑤河谷两岸没有人烟。云朵让天空无限扩大,空了的村庄让我六神归位。这样的时候,因了空气的绝对新鲜和纯净,声音的穿透力也特别强,不知名的小鸟啁啾声声,在空旷中游走,那啁啾声便遥远了一切,透明了一切。我们奔跑而去,让景色生动起来。一条道被水漫过,人走在水道上,两行杨树形成密匝匝绿色拱道,在一个马蹄形的缺口前水流分开到两边山脚下。“源”至此而出。

⑥泉水清澈,冰凉清甜,东边泉眼水流湍急,西边泉眼水流平缓,两股泉水流出数十米后汇成一股,顺河谷而渗入地下。山崖壁上有大小不一的洞,能感觉到在远古那些洞都有水出,水流分散,涡流丛生该是怎样的景致!浅浅的一汪至山间流出,我把手伸进去,它的深度淹不住我的胳膊肘。水流出泉眼,慢铺开来形成小河,水面刚能把我平放的巴掌淹住。走过河对岸,鞋面不小心会被水打湿,也许是故意的,此时的我居然对水生出了敬畏之情。水面上因了阳光的不同折射,看上去呈颗粒状,有别一番模样。对岸有碑亭,新修却已经残破,是山西省人民政府在此设立下的“沁河源头纪念碑”。

⑦它不是原来就这个样子,如今,羊群代替了它成为河道里流淌的植物。开着五朵花瓣的黄花,自在地生动着,羊群走来,放羊人撒了细盐,我听见羊舌头抹布一样擦着,像一支曲子在低声部回旋。放羊人挥着皮鞭,鞭梢带着响,羊群聚集在一起,那一只头羊昂着头,相比于那些勾着头吃草的羊,那只头羊扩大了我的视野。源头在我身后一百米远的地方,就已经看不到水了。我坐下来,粪蛋蛋落在草丛间,索性躺下,我的情绪复杂。源头的河床这么宽,那是常年流水落下的影子,我现在只能用幻觉来填补它的空缺。这个世界已经失去了用心灵与眼睛观察的习惯,快乐是持久的,痛苦则是刹那之间,而人都喜欢飞蛾扑火,为眼前的利益狂欢而死。

⑧明代诗人王徽诗云:“沁水河边古渡口,往来不断送行舟。”在沁河两岸的冲积平地和原有台地上,由于沁河总体水量的减少和沁河水被过度的开发利用,昔日汹涌的河水变成了今天的涓涓细流,日常流量从过去的每秒几百立方米下降到几立方米。放羊人说:“也就几年光景。”台地上的秋庄稼卷曲着叶子,旱大了。放羊人说:“看着是河的源头,却使唤不上水。”一条河的旺衰总有一定的规律可寻,领导人在社会转折关头的抉择也非常重要。对资源的争夺,可以爆发最激烈的战争,谁都知道。无节制地开采资源,使一座城市变为一片废墟,一座最繁华的都会变成一片草场,沧海变桑田,有谁知道我们少了什么?走走走走走,汲取什么才能够让水茁壮成长?我看到薄淡轻疏的云彩,正俯视数十万烟灶的生命,并不是太久的岁月,放羊人说:“河道里的水再都不敢喊河了。”那些植物和人一样喜欢喝清水,黄花遍开,如经脉一样的腰肢风姿绰约在阳光下,放羊人甩开鞭声,羊群们奋力撂开蹄子顺着河道走往山外,放羊人的鞭声坚硬而空旷。

⑨谁能知道眼泪是生命最后一抿唾液?

⑩我走沁河,水在水之外活着,却是我心里的急事。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尽管沁河两岸少了河水的滋润,但河谷空阔、羊群遍野、空气纯净、鸟鸣山幽,这一切让作者心旷神怡,喜不自禁。

B. 新修却已经残破的“沁河源头纪念碑”暗示当地的人们遗忘和漠视曾经养育了自己的沁河,也就有了今天沁河的干枯。

C. 作者在第⑧段引用明代王徽的诗句,主要是为了点明沁河两岸的风物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增添文章底蕴。

D. 全文语言简洁而富有张力、凝练而富有诗意,如第⑧段连用的五个“走”字饱含着作者对沁河的满腔热情。

2.文章多处提到“羊群”“放羊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我走沁河,水在水之外活着,却是我心里的急事。”请结合全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分享经济,又名共享经济,指的是通过人人参与,借助互联网平台,把各类过剩的消费资源、尤其是数据信息整合在一起,通过倡导人人分享,实现体验式消费,进而促使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创造新的生产红利和消费红利。。

美国著名的Zipcar租车公司,就是把各种闲置车辆及其信息通过网络平台整合起来,Zipcar的会员用车时通过网站或电话搜寻,即可发现距离会员最近的车辆情况和使用价格,然后会员可自主选择并预约用车,用完之后在约定时间内将车开回原处。再比如,大家熟悉的淘宝网,其实也是成千上万大中小企业、成千上万用户借助互联网平台,让成千上万的产品和商品价格、产品数量、广告、厂商、消费者甚至信用等各类信息透明化,通过人人参与,平台分享,公平竞争,大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交易效率,同时也扩大消费需求。

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应,原因就在于分享经济强调分享式消费和消费式分享,即消费既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为他人消费提供供给和创造创新的过程;同时,分享经济的背后也提出了一个今天我们如何更好解决过剩的问题。当今时代,高速工业化和市场化带来的巨大效率提升、生产高速增长,实际上带来了“全球性过剩”,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大量的资源、产品和服务处在闲置和过剩状态,因此分享经济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把大量的“闲置”重新配置,加以利用。这显然顺应了绿色消费、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

从更重要的意义上说,分享经济也意味着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工业化甚至更早时代,经济增长更加强调生产、强调效率、强调产出率,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办法就是实现分工,通过分工产生效率,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达到产出最大化的目标。但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日益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市场分工,在带来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过剩;强调分工促进增长的同时,也由于生产环节细化、甚至全球化分工,产生了信息不对称并由此带来了巨大的市场交易成本,反而降低了交易效率和经济增长效率。为此,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数据等,能借助分享平台整合价值链、产业链,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解决过剩经济时代的供求失衡问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参与的大数据分享正在带领人类从分工型经济走向分享型经济。

当然,要让分享经济真正有效地满足人人参与、人人分享,需要每个参与者、分享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其背后也是对所有市场参与与者的诚信体系的考量。在此情况下,政府通过依法干预和合理监管,确保分享经济建立在诚信有效的基础上,也是分享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权衡《分享经济: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商业模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分享经济借助互联网平台,倡导人人分享,注重体验,对生产、管理、销售、消费等诸多环节产生了积极作用。

B. Zipcar租车公司整合了大量闲置车辆信息,帮助会员找到距离最近的车辆,并提供车况和价格,便于会员用车。

C. 淘宝网聚集了成千上万的用户,他们将各类信息公开和分享,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实现了公平竞争。

D. 分享经济中的消费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而是一种能提高交易效率,扩大消费需求,为他人消费提供帮助的过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随着互联网发展、大数据发展以及对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化,分享经济正在进行着一场经济运行形态的变革。

B. 不断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市场分工,使得工业化时代实现产出最大化和资源配置最优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C. 分工型经济运行方式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由此引发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交易成本,反而降低了交易效率。

D. 只有市场参与者诚实守信,加上政府部门依法干预、合理监管,才能确保分享经济发展建立在诚信有效的基础之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分享经济的特征是鼓励人们通过分享数据信息,相互提供便利。因此,分享经济的实现过程体现出“合作共赢”的理念。

B. 发展分享经济能把过剩的资源重新利用,以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有利于中国经济应对过剩和发展模式转型问题。

C. 文章以Zipcar租车公司和淘宝网为例,不仅直观展示了分享经济的消费体验,也有效论证了分享经济不分国界的优点。

D. 发展分享经济需要政府优化监管职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分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和法制环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知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道子画人物,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予于他画或不能必其主名至于道子望而知其真 伪也

(选自苏轼《书吴道子画后》,有删节)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文中“退之”是唐代___________(限填人名)的字,苏轼曾以“___________”赞誉他发起___________

重振文风的历史勋绩。

3.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吴道子成为“画圣”的原因。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文章。

一位女士早上开车送孩子上学,孩子开门上车时,不小心刮花了旁边宝马车的门把手。因为车主不在现场,而她又赶着送孩子上学,这位女士就写了张留言条,说明原委,表示“如需赔偿,请联系我”,并留下了手机号。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伏击

[美】海明威

[前文梗概】西班牙内战时期,罗伯特·乔丹在安塞尔莫的带领下来到敌后的巴勃罗游击队,奉命 配合共和国政府军队在大规模的反攻开始后炸毁敌人的一座桥梁,使敌人不能增援。

⑴罗伯特·乔丹在公路和桥上方的山坡上,伏在一棵松树后面,看着天色亮起来。他这时看到那哨兵正站在岗亭里,他望望手表,心想,只要我们能把他们牵制在这里,就能困住这些法西斯。瞧,那儿有什么人来了。

⑵两个身穿毯子式披风、头戴钢盔的哨兵在公路上拐了个弯,朝桥头走来,肩上挎着步枪。一个在桥的那一端停下来,走进岗亭不见了。另一个踏着缓慢而沉重的步子跨过桥来。他慢呑呑地走到桥的这一端,这边的哨兵跟他说了些话,就返身从桥上走回去。

⑶刚上岗的哨兵走进岗亭坐下了。他的上了刺刀的步枪斜靠在墙上。罗伯特·乔丹掏出望远镜,对准了岗亭。

⑷哨兵背靠墙坐着。他的头盔挂在一只木钉上,脸庞清晰可辨。他戴着那顶圆锥形绒线帽。而且他没有刮过脸。他脸颊凹陷,颧骨突出。他长着毛茸茸的眉毛,眉宇间连在一起。他显得很困乏,打着呵欠。

⑸罗伯特·乔丹收起望远镜,伏在那儿望着公路,什么也不想考虑。一只松鼠在他下面一棵松树上吱吱地叫,顺着树干往下爬,半路上停了一下,扭头朝有人在张望着的地方看看。松鼠的眼睛又小又亮,它那尾巴激动地抖动着。接着这松鼠用小小的爪子和过大的尾巴在地上一大跳一大跳地跳上另一棵树。它在树干上回头望望他,然后在树干上绕了一圈,就消失了。这松鼠在松树的一根高枝上吱吱地叫,它在那里平伏在树枝上,尾巴抖动着。

⑹罗伯特·乔丹透过棵棵松树又向下面的岗亭望去。他很想把这只松鼠放在衣袋里随身带着。他很想有件什么东西可以触摸一下。他用胳膊肘擦擦松针地,但那是另一回事。谁也不知道在干这种事时你会有多孤独。

⑺他这时伏在那里,不再望公路和岗亭,转而望着对面的远山。他静静地伏在那里,注视着早晨来临。他闻到了松树的香味,听到水流的声响,这时桥在晨曦中显得清楚而美丽。他伏在一棵松树后面,手提机枪横放在左前臂上,不再对那岗亭望了,以为这次攻势决不会发生了,在这么一个可爱的五月底的早晨不可能出事。直到过了很久,才听到突如其来的密集的炸弹的砰砰声。

⑻罗伯特·乔丹一听到炸弹声,那第一阵砰坪的爆炸声,不等山间传来隆隆的回声,就深长地吸了口气,就地提起手提机枪。

⑼岗亭里的哨兵听到炸弹声就站起身来。罗伯特·乔丹看到他伸手去拿了步枪,从岗亭里走出来倾听。他站在公路上,阳光照在他身上,他头上斜戴着绒线帽,他抬头朝天空中飞机正在投弹的方向望着,阳光照射在他那没刮过的脸上。

⑽抑罗伯特·乔丹这时觉得自己呼吸紧迫,仿佛有一圈铁丝捆住了他的胸脯,他稳住了胳膊肘, 觉得有槽纹的前枪把紧顶着他的手指,就把这时已落入表尺缺口内的长方形准星对准那哨兵的胸腔中央,轻轻一扣扳机。

⑾他感到枪托迅速、滑溜、痉挛地撞在自己的肩上,公路上那哨兵显得吃惊而痛苦,双膝一软, 身子向前溜,前额弯向路面。他的目光从这弯着头躺在公路上的哨兵身上转向桥和另一端的岗亭。 他看不到另外的那个哨兵,就顺着右下方的山坡望去,知道安塞尔莫就埋伏在那里。接着他听到安塞尔莫开枪了,枪声砰地一响,在河谷里激起回声。接着他听到安塞尔莫又开了一枪。

⑿随着第二声枪响,桥下另一端公路拐角处传来了砰砰的手榴弹爆炸声。接着这边公路左方远 处传来手榴弹爆炸声。接着他听到这边公路上的步枪声,而下边公路上传来巴勃罗那支骑兵用的自动步枪的枪声,哒哒哒搭,穿插在手榴弹的爆炸声中。他看到安塞尔莫正沿着陡峭的通道爬下,朝桥的那一端冲来,就把手提机枪挎上肩,顺着陡峭的山坡奔上公路。

⒀他一边奔跑,一边听到安塞尔莫在叫喊:“干得好,英国人。干得好啊!”他越过躺在地上的哨兵,晃着背包奔上桥面。

⒁老头儿一手提着卡宾枪,向他跑来。“平安无事”,他喊着,“没出差错。我不得不补了一枪。必须结果他啊。”

⒂罗伯特參乔丹看到泪水从安塞尔莫脸频上的花白胡子茬上淌下来。

(选自《丧钟为谁而鸣》,吴建国译,有删改)

1.第一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2.请简析第五段中作者描写一只松鼠的写作意图。

3.罗伯特·乔丹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谘结合情节,简耍分析。

4.请探究小说结尾“泪水从安塞尔莫脸颊上的花白胡子茬上淌下来”的意蕴及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四只狐崽只有一个多月,没有断奶。母亲用玉米面糊糊每天喂它们,间或也到邻居家讨些羊奶 给它们改善一下伙食。红狐偷鸡是为了这四个小狐崽子吧?我越来越喜欢这四只狐崽,常逗着它们 玩。这种人狐和谐相处的局面刚刚维持了不久,一个月光朗朗的半夜里,院中突然响起了长嗥声。 我扒起窗子上的猫眼洞布向院中一看,只见那只红狐站在那里昂着头长嗥。屋里的四只小狐也哀鸣 起来,屋里屋外的狐叫声凄凉地响成一片,引得村子里的狗也汪汪地叫了起来。红狐仿佛没听见沸沸的犬声,长嗥着立在门扇上,用爪子不停地抓着门。我跳下地,拉开门,红狐退到了院中,哀鸣着伏下前腿。我发现红狐已比那日见时痩了许多,双目黯然无神,表情呆滞,眼角隐隐有泪痕。一股悲哀突然袭击了我,我正用手臂抹眼角上的泪水,爹的喊狗声猛然在院子里响起,我不由得心头 一紧,才发现邻居家那只肥肥胖胖的大狼狗已出现在院子里,喘着粗气,要向狐发出进攻,被爹死死抱住脖子。红狐还没有走,只是嗓子已嘶哑,发出一种揪心的哀鸣声。母亲抱了四只狐崽,轻轻放到了大门外,红狐迫不及待地叼起狐崽看了看我们,便飞快地蹿出,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中。

(节选自《怀念红狐》,有删改)

1.选文画横线部分在对红狐描写时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作用?

2.文末画浪线的句子看似浅豁实则深邃,请说说你对画浪线句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小题。

现在(1859年)我的工作已将近结束了。但是因为要完成它还需要许多年月,又因为我的健康很坏,所以被催促来发表这个“摘要”。特别诱使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华莱斯先生现在正在研究马来群岛的自然史,对于物种起源,他得到了差不多与我完全相同的一般结论。1858年,他寄给我一篇关于这个问题的论文,并且要求我把它送给赖亦尔爵士,赖亦尔爵士把这篇论文交给林那学会,并刊登在第三卷会报上。赖亦尔爵士和虎克博士都是知道我的工作的人,虎克博士曾读过我1844年的“纲要”。他们给我荣誉,认为可以把我的原稿中的若干提要和华莱斯的优秀论文同时发表。

洞察变化和相互适应的办法是极其重要的。我开始观察的时候,便觉得细心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会给了解这个难解的问题提供最良好的机会。结果没有使我失望,我经常获得在家养情况下的变异的知识,虽然不完备,却能给研究提供最良好的和最安全的指导。此项研究虽然通常为自然学者们所忽略,我却要冒昧地表示我对于它的高度价值的确信。

(节选自《〈物种起源〉绪论》)

1.根据选文,概括促使达尔文提前出版《物种起源》的原因。

2.选文中加点词“指导”能否换成“证据” ?为什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夫子____________,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第九》)

(2)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告知下》)

(3)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水浅而舟人也。(《子。道遥游》)

(4)____________,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5)制国有常,____________;从政有经,令行为上。(《史记,赵世家》)

(6)穷且益坚,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7)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冋答问题。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①

辛弃疾

九碗②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③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注]①本词为辛弃疾晚年遭受诬陷、被弹劾落职、赋闲江西时所作。雨岩: 地名,在江西永丰县西博山中。石浪: 丽岩中的一块巨石,篇末“石龙”即指此石。②畹(wǎn): 古时30 亩为一畹。③湘累(léi): 指屈原。冤屈而死叫“累”,屈原投湖南汨罗江而死,故称“湘累”

(1)上阕“芳菲兰佩好”、“自怨蛾眉巧”这两个意象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2)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具体语句,作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责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北,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粮’,请治行者何也? ”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 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

庄始列为九卿,中废,家贫,宾客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

太史公曰: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郑亦云,悲夫!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故人           存:问候

B. 为詹事         秩:官阶

C. 千里不粮         赍:携带

D. 宾客落           益:更加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洗沐:沐浴,借指休假。汉制,官吏每五日洗沐一日。唐宋时,官吏每十日洗沐一日。

B. 黄老:黄帝、老子的合称。黄老之言:分指黄帝的学说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

C. 四夷:古代统治者对四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即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D. 太史公:汉代对太史令的尊称。司马迁曾继父职任太史令,故文中自称“太史公”。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2)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

4.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传主郑当时的个性特点。

 

下列括号中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前太守臣逵臣孝廉(举荐〕              酒,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酣畅〕

右将军独下吏,死,赎为庶人(判决)       乘天地之正,而六气之辩(驾御,把握)

B. 赵盾谏,灵公不听(屡次)                君子穷,小人穷斯滥矣(安守,坚守)

太子逢迎,却行为导(倒退而行)             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酒肴,食物)

C. 明于乱,娴于辞令(安定太平)          侯生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整理)

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焉(符合,相当)         信由此日夜怨,居常鞅鞅(怨恨,责怪)

D. 至邺,魏王令代晋鄙(违背〕            简、襄主之,计胡、翟之利(功业)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运数,定数)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出嫁女子冋娘家省亲)

 

下列诗句中,与下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A.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构。

B.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C. 清霜著柳夜来寒,新月印湖山。

D.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下列对联与传统节日、名胜古迹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①玉宇无尘一轮月    银花有艳万点灯

②海上蟾生情共寄    天边鸟倦念当归

③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以言诗

④瑞霭浮山,画阁又开洪府宴    韵光流水,绮文永耀子安才

A. ①中秋节    ②元宵节    ③岳阳楼    ④滕王阁

B. ①元宵节    ②中秋节    ③滕王阁    ④岳阳楼

C. ①元宵节    ②中秋节    ③岳阳楼    ④滕王阁

D. ①中秋节    ②元宵节    ③滕王阁    ④岳阳楼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作为中国“四大梆子”之一的豫剧,是拥有剧团最多的全国第一大剧种。它的腿最长,生命力最强。        可别小觑轻贱了这胡乱套,它不仅是豫剧的一大特点,还是迎合自己的“衣食父母”——掏农民腰包的重要因素之一。

①有人统计,单就《朝阳沟》一出戏,便有越调、曲剧、道情和河南坠子等数种。

②由于河南地处中原,五方杂居,便在客观上形成了豫剧兼收并蓄的优点。

③无怪乎当地有俗谚:“一淸二黄二越调,梆子戏是胡乱套。”

④它不像京剧那么多的老框老套,也不像以曲那样的高深古雅,它的全部特征个性,就在于它的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土极且乂俗极上。

⑤不分调名,亦无板眼,乃“郑声之最”。

A. ②④⑤①③    B. ②⑤①③④    C. ④①③②⑤    D. ④②⑤①③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阿Q精神胜利法”是由于恶劣的生存环境、文化环境和非人的生存方式决定了的一种心理调节方式,是一个人身处弱势时自我解嘲的精神避风港。

B. 美国政府要想取信于国际社会,就必须建立起一整套制度性机制以避免次贷危机不再发生,就必须停止这种以邻为壑转嫁风险的所谓“金融创新”。

C.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以诗词为主题的大型全民互动益智节目,其赛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富有新意,力求打造一席特色鲜明的文化盛宴。

D. 由严歌苓编剧、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堪称2017年年末的现象级大作,上映12天累计票房己突破9亿,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文艺片。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喀赖尔心(Calyle)翻译莱辛的作品的时候说:“每人有他自己的文调,就如同他自己的鼻子一般。”文调的美纯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种         的妙处:或如奔涛澎湃,能令人惊心动魄;或是         ,有飘逸之致;或是简练雅洁,如斩钉断铁……总之,散文的妙处真可说是气象万千,变化无穷。我们读者只有赞叹的份儿,竟说不出其         之所以然。

A. 不可言喻   含蓄蕴藉   奥妙    B. 不可形容   含蓄蕴藉   奥秘

C. 不可形容   委婉流利    奥妙    D. 不可言喻   委婉流利   奥秘

 

写作

12月14日,诗人余光中逝世,朋友圈里被纪念文章刷屏。近年来,几乎所有文化名人(杨绛、陈忠实、汪国真、杨洁、冯其庸、周有光、南仁东……)都经受了相似的“命运”。他们生前低调,去世后朋友圈里却一派深情缅怀与悼念。

只读过余光中的《乡愁》、未必读过《白鹿原》;除几句由人杜撰的鸡汤段子外不了解杨绛、根本不知道杨洁导演与《西游记》有什么关系;南仁东去世之后才知道他是“‘天眼’之父”……尽管如此,朋友圈中转发纪念文章、点赞、点蜡烛、双手合十、晒签名和合影层出不穷,“假装很熟”照例次次不缺席。

你怎样看待上述现象?请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

 

六、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下列小题。

杨澜(以下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香港,那一块地方是您最心爱的?

余光中(以下简称“余”):这很难说。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我写过好多乡愁诗,可是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他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那一年到东北访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到,小时候在抗战时就会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城万里长”。那时,我没有去过长城,更没去过松花江,可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我有一篇散文,结尾两句我是这样写的:“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

杨:为荣?

余:没有。

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杨: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觉得您其实并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家庭很美满,生活呢,教书、写诗、写散文、写评论,也是人们想像的比较安定的生活。但您为什么却说“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

余: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职业和家庭。他内心有很多心魔,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比如他的愿望并没有完全达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出来的。我在21岁时就离开大陆,那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我投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而且一个人到了21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念念不忘,也成为我的一个……心结,一个中国结。

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喜欢您的诗,但人们的欣赏对象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年轻人喜欢卡通、流行歌曲等那种节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东西。那么用于看白纸黑字的时间呢,相对就要减少一些了。您对这种现状怎么看呢?

余:这个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大陆、台湾、香港。因为媒体变了,价值观也随之改变了。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可如果你连小众都维持不了的话,那就有很大问题了,像三毛也好,或者余秋雨也好,到底还是不能跟一个流行歌星比,对不对?可是,听流行歌的读余秋雨的散文的还是不一样,所以不能够拿来比较。目前的新诗有相当多的毛病,很多诗人如果得不到知音,也应该反省一下,检讨自己的诗是不是能吸引人,这是多方面的因果现象。

杨:现在年轻一代接触更多的是一种网络上的语言,要想保持中文原来的那种纯粹和一脉相承,已经是越来越难了。您担不担心中文的纯洁度问题,或者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也要听之任之?

余:我是相当担心的,也不能听之任之。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问题是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所以很多人认为语言就由它去,它有它的生命,其实不然,比如说我们目前的中文,如果过分西化的话,中文特色就会荡然无存了。

1.这篇访谈设计到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用文中的词语分别概括。

2.杨澜说“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请问好在哪?

3.余光中先生说“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请结合你的诗歌阅读体验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