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人一度预言,纸质书已经进入“生命倒计时”。而现在看来,纸质书非但不会退出历史舞台,还大有重整旗鼓之势。

②网络是把双刃剑,如果利用得当,就能聚蚊成雷,一呼百应,传播社会正能量;如果不加辨析,随意转发,就可能以讹传讹,危害社会。

③为弘扬传统文化,我校语文组和美术组联合举办校园书画展,师生一起舞文弄墨,大展风采。

④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已由14颗卫星和32个地面站天地协同组网运行,其网络实现全球覆盖计日程功

⑤老张65岁才从单位退休,不过不断有人上门请他做事,他总是笑着说“老啦,我只有敬谢不敏啦。

⑥一些经济学家批评特朗普时经济走向的预测只是他耸人听闻、吸引眼球的一次“出位表演”。

A. ①④⑤    B. ①③⑥    C. ④⑤⑥    D. ②③⑤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成分

(1)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上片中描写了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除写陡峭的山崖外,还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视觉和听觉角度,运用比喻生动描写了滔滔的江浪。

(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当年的遗迹还在,英雄人物却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风流云散。

(3)杜甫在《登高》中用“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自己备尝艰难潦倒之苦,两鬓白发日多,悲愁难遣的状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① (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当时已被贬外任杭州通判三年),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灾民唱歌啼哭的声音都令人伤悲,远处灯火夜空疏星渐趋喑淡,营造了除夕夜昏暗冷清的环境。

B.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万家合欢的除夕夜,诗人受命独在异乡,百姓歌哭,音犹在耳,眼疾苦思,辗转难眠,非守乐岁,悲情难抑。

C.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盖着几条被子依然冰冷,说明天太冷了,洗头感到头轻发疏,实是叹岁月不居,人生易老。

D. 这首诗的前六句,写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激愤与忧虑,客中的孤寂,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以及被贬外放,仕途坎坷的忧伤。

E. 全诗以哀情起句,以乐景结句,欲扬先抑,将诗人民生之忧、家国之痛、壮志未酬之苦淋漓以致地表现出来。豪放之情跃然纸上。

2.尾联运用了比拟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韦伦,系本京兆。父光乘,在开元、天宝间为朔方节度使

伦以调蓝田尉,干力勤济。杨国忠署为铸钱内作使判官。国忠多发州县齐人令鼓铸,督非所习,虽篓失苛严,愈无功。伦请准直募匠,代无聊之人,繇是役用减,鼓铸多矣。玄宗晚节盛营官室,吏介以为欺,伦阋实工员,省费倍。

从帝入蜀,以监察御史为剑南节度行军司马、置顿判官。时中人卫卒多侵暴,尤难治,伦以清俭自将,西人赖缓。中宦疾之,以谗贬衡州司户参军。度支使第五琦荐伦才,擢商州刺史、荆襄道租庸使。襄州裨将康楚元乱,自称东楚义王,刺史王政弃城遁。贼南袭江陵,绝汉、沔饷道。伦调兵屯邓州厚抚降贼寇益怠乃击禽楚元以献收租庸二百万缗召为卫尉卿俄兼宁陇二州刺史

德宗嗣位,选使绝域者,擢伦太常少卿,充和吐蕃使。伦至,谕天子威德,赞普顺悦,乃入献。还,进太常卿,兼御史大夫。再使,如旨。伦处朝,数论政得失,宰相卢杞恶之,改太子少保。从狩奉天。及杞败,关播①罢为刑部尚书,伦在朝堂流涕曰;“宰相无状,使天下至此,不失为尚书,后何劝?”闻者惮其公。帝后欲复用杞为刺史,伦苦谏,言恳至到,帝纳之。进太子少师、郢国公,致仕。

时李楚琳以仆射兼卫尉卿,李忠诚以尚书兼少府监,伦言:“楚琳逆节,忠诚戎丑,不当宠以官。”又请为义仓,以捍无年;择贤者,任帝左右。谓吐蕃豺虎野心,不可事信约,宜谨备边。帝善其言,厚礼之。居家以孝慈称。卒,年八十三,赠扬州都督,谥曰肃。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六十八,有删减)

【注】①关播:由卢杞推荐担任宰相。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伦调兵屯邓州/厚抚降贼/寇益怠/乃击禽楚元/以献收租庸二百万缗/召为卫尉卿/俄兼宁陇二州刺史/

B. 伦调兵屯邓州/厚抚降贼/寇益怠/乃击禽楚元以献/收租庸二百万缗/召为卫尉卿/俄兼宁陇二州刺史/

C. 伦调兵屯邓州/厚抚降贼寇/益怠/乃击禽楚元以献/收租庸二百万缗/召为卫尉卿/俄兼宁陇二州刺史/

D. 伦调兵屯邓州/厚抚降贼寇/益怠/乃击禽楚元/以献收租庸二百万缗/召为卫尉卿/俄兼宁陇二州刺史/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荫,庇荫,即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才学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 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之为节度使。

C. 赞普,在吐蕃诸王的名字中多有此词。《新唐书·吐蕃传》云:“其俗谓雄强曰赞,丈夫曰普,故号君长曰赞普。”

D. 义仓,是一种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最初仓库设在“闾巷”,由“社司”管理,所以也叫做“社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韦伦治政有方,在担任铸钱内作使判官时,提出合理建议,改变了一些不当做法,收效显著。

B. 韦伦为官清廉,面对宦官禁军大肆侵夺,他坚守原则,自我约束,不与其同流合污。

C. 韦伦英勇善战,在平定楚元叛乱中,虽然刺史弃城而逃,但他毫不畏惧,采取策略平定了叛乱。

D. 韦伦公正刚直,上朝时敢于直言,不畏权势,对皇帝的不当做法委婉劝谏,直至皇帝采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宰相无状,使天下至此,不失为尚书,后何劝?

(2)谓吐蕃豺虎野心,不可事信约,宜谨备边。帝善其言,厚礼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史海远航

章开沅在华中师大历史系任教初期,对太平天国很感兴趣。1954年,德国贝喜发博士专程来武汉搜集辛亥革命史料,接待与陪同的章开沅不由想: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前来搜集辛亥革命史料,而就在首义之地武汉从事历史教学的自己为什么对辛亥革命史漠不关心呢?接待期间,章开沅与辛亥老人朝夕相处畅谈往事,激发了对辛亥革命史的研究兴趣,从此章开沅走进了辛亥革命历史研究领域。在他的倡议下,第一个全国性纪念辛亥革命的会议——辛亥革命5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武汉举办,章开沅的两篇论文《武昌起义与湖北革命运动》《从辛亥革命看资产阶级性格》受到与会者的关注。

经过数十年刻苦钻研,章开沅出版《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辛亥革命前后史实论丛》等专著,与其他学者编撰多卷本的《辛亥革命史》,在编写组多次讨论的基础上,他写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研究辛亥革命史》一文,总结了1949年以来辛亥革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并着重就指导思想、人物评价、中外关系、资料工作、研究方法等重大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增进了海外学者对中国大陆辛亥革命研究的了解。章开沅和各界人士一起成立了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定期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培养了饶怀民、马敏、严昌洪、赵军等一大批辛亥革命研究者,章开沅赴美国、日本访问,这是中国大陆辛亥革命研究者第一次走出国门,把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推向国际。1981年,《辛亥革命史》正式出版,被称为研究辛亥革命史的经典之作。美国学者称赞说:“在世界上的历史学者与专家当中,章开沅是辛亥革命的学术带头人 。”

1962年开始,章开沅决意研究张謇,以此个案作为研究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突破口。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章开沅前往南通张謇的出生地、故居和相关历史遗址实地调研,走访当年对张謇了解较多的高龄老人;到馆藏丰富的北京图书馆阅读并抄录珍贵原始文献,经过认真的梳理和编纂资料后,章开沅完成了3万字的论文《论张謇的矛盾性格》写出了约40万字的《开拓者足迹——张謇传稿》。章开沅在潜心研究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过程中,意识到商会研究是从整体上考究资产阶级的重要课题,于是着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在漫长的治史生涯中,章开沅一贯重视“原生态”史料,视“档案是具体研究课题的生命”。他前往苏州档案馆查阅商会档案,随着资料的深入挖掘,他认识到商会研究对中国近代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章开沅把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结合起来研究,把商会置于更为广阔的的世界范围加以关照。 章开沅认为,要还原历史的本质,探究历史的的奥秘,应将人类历史视为一个整体,用全人类和大史观的理念进行研究。

章开沅中学、大学的学历都不完全,也没有多少师承,却在辛亥革命史、教会大学史和南京大屠杀历史文献等多个领域成绩斐然。弟子桑兵说:“章师治学,大度大气,绝不畛域自囿。他专深的研究背后有一套大的叙事框架,带动研究水准不断攀升。”

面对当前重科技轻人文导致的精神文明缺失、道德滑坡、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以及学术界急于求成的浮躁学风 ,章开沅提出“参与史学”,他认为,历史学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整个社会,历史学家应该成为把现实与过去及未来连接起来的桥梁,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丰富与影响现实。作为历史学家,需要发掘的不仅是历史真实,而且是蕴藏于史实深处的智慧。

相关链接:①章开沅,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在辛亥革命史、中国资产阶级研究、中国商会史研究、中国教会大学史、南京大屠杀历史文献等研究领域都有开创性的学术贡献,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②做学问的最佳精神状态是什么?一是“虚”,一是“静”。虚即是虚空,脑中没有丝毫杂念, 没有项目,没有考核,甚至于没有自己以前的理论知识,将自己完全放空。静即宁静,不生活在热闹场中,不为外界诱惑所动。能虚能静,便能神游万古,心神专一,思虑清明。虚静的学者是纯真的学者,一个学者最终能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和纯真度大有关系。

(章开沅《中国学者出路何在?》)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上世纪50年代,章开沅接待德国研究辛亥革命的学者,又与辛亥老人畅谈,反思和激励使他把研究重点转向辛亥革命史。

B. 章开沅在辛亥革命史、中国资产阶级研究、中国商会史研究、中国教会大学史等领域都有开创性的学术贡献,获得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

C. 章开沅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史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因而倡导史学研究者进入“虚”和“静”做学问的最佳精神状态,做纯真的学者。

D. 针对当前社会重科技轻人文产生的诸多问题,章开沅提出“参与史学”,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丰富、影响现实,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章开沅研究辛亥革命史,做出了哪些方面的贡献?请简要分析。

3.作为享有盛誉的史学家,章开沅教授治学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三爷的棋

孙兆贵

早在解故前,小镇上出了个棋王,他就是我三爷。

我三爷长得瘦小枯干的,体重始终没有超过一百斤。他对别的都没兴趣,就喜欢下棋。

我三爷说过,他只要一闭上眼,眼前就会出现一盘棋,上面码着三十二颗棋子。没人跟他对弈的时候,他就跟自己下棋。

这天有个叫王虎的人来到小镇上,公开向我三爷挑战。王虎人高马大的,一脸络腮胡须,看上去像个战神金刚。

摆上棋子,王虎瓮声瓮气地问道:“这盘棋你输了咋办? ”我三爷一怔,随后哈哈一笑:“那你就是这小镇上的棋王!”

拱卒,跳马、出车……才一交手,我三爷不由得抬起头来,重新打量了对方几眼。这王虎貌似莽汉,但此人粗中有细,精明无比,棋技也相当的厉害。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了。再走十七步,我三爷忍不住问了句:“咱下盲棋?”王虎点头同意了。这时有人过来把棋盘撤走,他俩盘腿坐在炕上,开始微闭双眼口述棋步......

这盘棋从掌灯时分一直杀到了黎明鸡叫,把这俩人累得筋疲力尽,汗水把衣服都给湿透了,有一只蚊子飞过来,叮在了我三爷的脸蛋子上,吃得肚子血红血红的,他却浑然不知。最后,这盘棋我三爷还是输给了王虎。

从此以后,王虎就住在了小镇上,并以棋王自居。

“九·一八”事变后,小鬼子占领了东北。我们这镇子在劫难逃,也成了沦陷区。小鬼子烧杀奸淫,无恶不作。对于这帮穷凶极恶的强盗,老百姓们恨得牙根儿痒痒的。

鬼子司令官宫本也很喜欢下棋,他来到北方后战败了不少象棋高手,这家伙雄心勃勃,一路过关斩将,打算雄霸中国棋坛。

王虎被传进了宪兵司令部,人们攥紧了拳头,瞪大了双眼,都在关注这场比赛。

然而,王虎却接连输了三盘棋。

宫本越加狂妄,还贴出了告示:东亚病夫,不堪一击。有谁不服,前来对弈!

我三爷再也按捺不住了,找到了王虎,问道:“这小鬼子真有那么的邪乎?”   王虎脸色蜡黄地蹲在地上,双手抱着头,心有余悸地说:“也不是,可宫本这家伙性情残暴,杀人不眨眼,听说他来到中国后没少杀人。我要赢了,他还不得把我给整死呀!”我三爷听了这话,气得一蹦老高,怒骂道:“没骨气的东西,你还算是中国人?"全然不顾家人的劝说,一甩袖子去了宪兵司令部。

宫本正坐在高背椅上,双眼眯成一道缝,洋洋自得地喝着茶水。卫兵突然闯进来报告,说有个中国人要跟他对弈,宫本鼻子下边的那撮小黑胡不由得往起翘了翘,他立即让卫兵把我三爷带了进去。

宫本瞥了眼我三爷,见他长得又小又瘦的,哪会把他放在眼里,傲气十足地问了句.“王的不行,你的行? ”

我三爷往起挺了挺胸膛,大声说道:“王的不行,我的行,不信你就试试! ”

摆上棋子,我三爷一字一顿地问道:“这盘棋,我要赢了咋办? ”

宫本的嘴角抽动一下,用狼一般凶狠的目光重新打量我三爷几眼,“刷”地抽出军刀,重重地压在了桌案上:“你的赢,军刀的给!”我三爷冷笑一声:“我要是赢了,你就带上你的人马上滚,滚得越远越好!”

马走日、象走田……也就走了十几步,宫本就感觉到不对劲了。过去他跟那些人对弈,并没觉得怎么吃力,对方就招架不住了。可是现在,棋子一个个咋就发挥不了威力了呢?宫本也不傻,他知道这是遇上高手了。

宫本开始改变策略,以守代攻,可还是接连损失两员大将,他的脸色变得有些苍白,呼吸开始急促,豆粒大的冷汗珠子从脸上滚了下来。

我三爷才不管那些呢,他步步紧逼,绝不给对手一点喘息的机会。再看宫本的老帅,已被活活困在了中军大帐,想不投降都不行了。

接下来,宫本试图想要扳回一局,也好找找面子。可我三爷想到小镇上那一个个熟悉的面孔,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死在这帮王八蛋的手里了,早已怒火满腔,他出手特重,只杀得对方片甲不存。

连输三局,宫本有生以来还从没败得这么惨呢!日军的脸面,这次算是让他给丢尽了。 宫本的脸已经扭曲变形,像张魔鬼的面孔,突然嚎叫一声,抄起军刀向我三爷头上劈去……

望着我三爷的遗体,宫本的腿一软就跪在了地上。

(摘编自《小小说月刊》2016.第9期,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写三爷长得瘦小枯干,写王虎人高马大,其主要目的就是为后文王虎战胜三爷赢得“棋王”称号做铺垫。

B. 作者详写王虎与三爷下棋的场面是为了说明王虎棋艺高超,与后文对弈宫本连输三盘形成对比,写出了王虎面对侵略者贪生怕死,反衬出三爷的英勇无畏。

C. 三爷前去和宫本下棋,宫本拿出刀来恐吓三爷,由此可以看出宫本的棋艺并不高,所以后面他输棋也是必然的。

D. 三爷之所以被杀害是因为他连赢了三局,没有给宫本面子,如果他不那么固执非要全赢,就不会被杀死。

2.小说中的三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处写到“望着我三爷的遗体,宫本的腿一软就跪在了地上”,这一情节你认为合理吗?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前句是根本的价值观,后句是待人做事的根本态度;总的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以和为贵不是单纯的美好愿望,是以对宇宙的根本认识为基础而提出的根本价值观。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观点。指出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和因素和谐共存的统一体。从自然到人类社会,从家庭、单位、社区、社会、国家、国际,以至生态,都是如此。世界是和的世界;万物以和为基础,存在于和的状态中。以和为贵是在这一根本认识基础上提出的,就是以和为最高的价值。和的实质是各得其所,以和为贵就是要在承认差别的前提和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孔子说“政者正也”,又说如果有机会当政,一定以“正名”为当务之急,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是他治国的根本理念。《子罕》篇又有“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以各得其所释“正”。“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要使君臣父子各得其所。程子说:“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于各于其所而已。”“和为贵”,就是以各得其所为最高的目标。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要承认差别,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和谐,而不是取消差别求统一、和谐。

达到和谐的基本方法是中庸、中道。各得其所的基础是中。只有各个部分、各种因素都无过无不及,达到中的要求,才有整体的和。程子说:“使万物无一失所者,斯天理,中而已。”

各得其所是目标,和而不同是原则,中庸、中道是途径。和与中是从不同的角度说,和是总体的状态和目标,中是各局部应处的状态和要求,二者相合,就是中和,也就是各得其所。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贯穿中华民族发展的全部历史,渗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使我们不同族群、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不断相互吸取、相互融合,形成了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在广土众民的中华大地上,组成统一的国家,长期保持稳定统一的局面,绵延发展。对外,中华民族始终与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友好相处,以爱好和平的民族的良好形象展现于世界。

中华文化的贵和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在承认差别的前提和基础上求各得其所,指示了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危机的方向。今天我们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外交上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也是求“万物各于其所”。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统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求其各得其所;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也要求其内部各因素、各方面,如政府和市场之间,各种经济成分之间,以及城乡,东、中、西部,贫富之间等等,各得其所。可以说改革就是调整各方面、各部分的关系,以达到各得其所的目标;各得其所是改革的目标和实质。

(选自钱逊《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三:和》,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和为贵”是根本的价值观,“君子和而不同”是待人做事的根本态度,二者都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B. 因为以和为贵是以对宇宙的根本认识为基础而提出的根本价值观,所以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观点。

C. 以和为贵是在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和因素和谐共存的统一体这一根本认识基础上提出的,体现了“和”为最高价值的观念。

D. 孔子主张为政者当“正名”,“正”是他治国的根本理念。而他强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也就是使君臣父子各得其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程子认为万事万物无不是各得其所,圣人之所以能使天下顺治,也是因为能使天下苍生各得其所,而使天下万物各得其所,唯中而已。

B.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别,盲目地取消差别求统一是不现实的不合理的,君子都会承认差别,并在差别的基础上追求和谐。

C. 只要坚持中庸、中道的基本方法,各个部分、各种因素都无过无不及,达到中的要求,就会实现整体的和,达到和谐。

D. 要想达到各得其所的目标,就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走中庸、中道的途径。和是总体的目标,中是各局部应处的状态和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正因为如此,才会使广土众民的中华大地长期保持稳定统一的局面。

B. 贵和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使得中华民族始终以爱好和平的民族的良好形象展现于世界,也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危机指示了方向。

C. 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外交上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某种意义是为了达到“万物各于其所”的目的。

D. 力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方面各得其所,就可以改革、调整好各方面、各部分的关系,就可以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

(2)且矫诏纷出,_________________,不敢复有株治。(张溥《五人墓碑记》)

(3)女也不爽,_________________,二三其德。(《诗经·氓》)

(4)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5)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鹧鸪天》)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治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________,子贡属于________

2.一语“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1.本诗前八句叙写_____,后六句叙写_____,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

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上池州李使君

杜牧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旨不传,乃郑玄辈为注解之罪。”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自汉已降,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不似古人穷天凿玄,蹑于无踪,算于忽微,然后能为学也。故曰,生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也。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②缪:通“谬”。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大家。④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然不敢以辈流间足下也       期:期待。

B. 可惜也                       可惜:令人惋惜。

C. 使圣人旨不传                 微:精深微妙。

D. 之于上古                     参:检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温慎              举予人

B. 向者仆期足下之心    儿成,则可待乎

C. 有国者成败废兴      远而无所至极耶

D. 能不亡失思念至也    吾尝终日思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

B. 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因果,比较优劣,这样“足以应当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C. 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

D. 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对同龄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情;谈论治学之道,眼界开阔,见解精辟,语言洁净简要。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仆 自 知 顽 滞 不 能 苦 心 为 学 假 使 能 学 之 亦 不 能 出 而 施 之 恳 恳 欲 成 足 下 之 美 异 日 既 受 足 下 之 教 于 一 官 一 局 而 无 过 失 而 已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2)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本文有删改)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陌生的光

(2)陌生的气息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4.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社会传播过程要求至少有两个人。他们结成信息分享关系,共享一套信息符号。结成传播关系的目的是寻求信息、劝说、传授、娱乐或其他。目的不同,参与者的角色也不同。比如,追求娱乐的人愿意“悬置怀疑”;预料对方会劝说的人将加强防范。然而,无论扮演什么角色,参与者总是要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信息代码,将他编制的符号发送给对方。我们将这样的传播行为称为A类传播行为。白纸黑字的符号可以长期保存,手势或面部表情或讲出来的话则稍纵即逝。无论时间长短,在传播过程的某个时刻,这些符号都独立存在,脱离了参与传播的双方。

接受讯息的参与者,将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决定是否接受对方发出的符号。如果接受,他就按照自己的认知地图对这些符号进行加工。我们将这种行动称为B类传播行为。第二个参与者也可能要进行编码,这些编码多半是非正式的、无意的,可能是面部表情,也可能是其他信号,表示有没有兴趣、是否相信、是否理解等的信号;第一个参与者对第二个参与者的信号进行解码,将其当作反馈。如果情况需要,第二个参与者还可能进行正式的编码,发出这些符号,转而进行A类传播行为;反过来,第二个参与者的A类传播行为又可能引起第一个参与者的B类传播行为,如此等等,循环往复。

换言之,任何讯息都不能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显行为。如上所述,讯息不像电流,电能沿电线流动,抵达灯泡,灯泡随即发亮。诚然,有些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例如,一听见汽车喇叭声,一听见“失火了”的呼喊,我们很快就做出反应。然而,即使这些快速反应也要经过一些中间步骤。首先我们要听到那样的声音,然后我们要对它进行解释:“他是在对我鸣喇叭吗?”“哪里着火啦?”外在符号影响行为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改变形势在他心中的印象。外来符号到达时,如果接受者决定利用其中的讯息,他首先要加工这一讯息,加工的根据是他储存的形象;一般地说,产生的结果可能有几种:证实既存的构想,稍许修正原有的界定,或澄清原来不清楚的地方。就像改变信仰一样,彻底改变原有观念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然而,改变信仰的现象的确时有发生;同样,感觉突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比如,听说自己的房子着火时,脑海里对情况的感觉就会突变,迅速的反应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1.下列对文中A类传播行为和B类传播行为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

B. 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种技能接受符号。

C. 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和资源编制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

D. 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种资源接受符号。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传播过程中的双方结成信息分享关系,第一个参与者是讯息的传播者,第二个参与者是讯息的接受者;两者角色可以转换。

B. 劝说参与者和娱乐参与者,由于传播行为目的不同,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接受劝说者会加强防范,追求娱乐者会“悬置怀疑”。

C. 如果需要,传播过程可以循环往复,B类传播行为者可以转为A类传播行为者,A类传播行为者可以成为B类传播行为者。

D. 接受者接受一些讯息,如汽车喇叭声、“失火了”的呼喊声,感觉会发生突变,不需要加工讯息,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根据下面的诗句,描写一个场景。要求:①运用第三人称,有心理描写;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不少于100个字。

小路上,有十八台阶/我坐在最上面/借一束月光/数台阶上的蚂蚁/我要把蚂蚁,数回一个童年

 

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句话。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例句:如果作品水平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后,各参研参试单位纷纷表示,要发奋努力把大型客机打造成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制造强国的标志性工程.

B. 《朗读者》开播后,许多广电名嘴、企业职工、机关干部、退休教师、留学生吟诵社等朗诵爱好者,纷纷加入文化经典朗诵的行列.

C.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发展势头迅猛:无论是在大学校园,还是在产业园区,抑或是在街道社区,各类创业创新赛事如火如荼.

D. 桃花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建成生态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乡,制定了五年发展建设规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人曾将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称为“智慧争夺战”。【甲】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欧洲开启了“人脑项目”,集神经科学、医学和计算机等多领域为一体,试图从科学高地上把握技术。这种“智慧竞争”不只是人类脑科学研究的自我赶超,更包括心理与情绪在内的自我认知。

让这场智能革命惠及所有的人群,使得人人可以享受智能的红利,这是时代付与我们的使命。【乙】不管达到临界值,超过人类智能总和的“奇点时刻”能否到来,我们都应当从智慧的延伸中,努力升华那独一无二的想象与思考,理性与善良。【丙】这或许才是人类认识自己、激发潜力的关键所在。

1.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启    B. 付与    C. 不管    D. 独一无二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B.     C.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mí)各大城市的共享单车给大众出行带来了便利,但乱停乱放,妨碍交通,成为城市“烂(chuāng)疤”,则与共享的初衷背道而驰。

B. 某某快递公司陷入“自(shì)”的困境,背后是快速扩张带来的后遗症;加盟模式曾是其业绩突飞猛进的密诀,但也是动摇其大厦基石的蚁(xué)。

C. 近日,《我是范雨素》一文在网上刷屏,开篇一句“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zú)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便让很多人不(jìn)潸然泪下。

D. 作为一部主旋律片,《湄公河行动》真实再现了那场发生在金三角的(jī)毒战役,片中抓捕过程之惊险,战斗场面之惨烈,令人(zé)舌。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给下面短文拟写一个标题。(12字以内)

事实上,“一带一路”推动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合作,更是文明互通的基础建设,是连接世界上不同文明的“带”与“路”。它以文明对话为引领,强调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与交流融合,其路径很清晰:基础设施建设先行,贸易发展紧随,伴着人民交往、文化交流,逐渐实现沿线国家民众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最终达至民心相通,文化相融。

 

下面是2006年度和2016年度有关“天津旅游”的词云图,是根据国内十大旅游网站筛选出的高频词汇生成的,字号越大,表示该词出现的频率越高,关注度就越高。

(1)请对比两幅词云图,简要概括天津旅游十年间发生的变化。

(2)结合2016年度词云图反映的情况,为天津旅游写一段80字左右的宣传推介短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挺拔之姿

朱以撒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庾子山《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内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文章第三段运用了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文意生动,兼之长句短句错杂,富于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

B. 文章第四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王维不能领悟竹的节操,而推许李白和郑板桥能循自然之道的风骨。

C.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是说,每一个懂竹的人都会获得内在支撑,成为有风骨的人。

D. 随着年龄的增长、境遇的改变,同样的竹子,“我”却“读”出了不同的内涵。

E. 文章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综合运用了记叙、说理、抒情等表达方式,谈古论今,托物言志,旨在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对乡村文化的眷恋。

2.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

3.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

4.(1)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

(2)你最欣赏其中哪种精神气质?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80字左右)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2)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4)复道行空,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5)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横道杀伤                    凶:凶险

B. 闾里未尝让                        让:责备

C. 辞师受《论语》《尚书》,日千字    讽:背诵

D. 游必择友,不好交                苟:草率,随便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    盘盘焉,囷囷,蜂房水涡

B. 书丑得鞭            勉行操为基

C. 处逸乐欲不放          涂有饿莩不知发

D. 俗材因微过            孰能讥之乎

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是

①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②礼敬具备,矜庄寂寥

③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④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⑤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⑥行苟离俗

A. ①②④    B. ①②⑥

C. ③④⑤    D. ③⑤⑥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B. 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C. 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D. 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王充极少说别人的短处,而愿意说别人的长处。他为人清高自重,被人诬陷,也不加辩白。

B. 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

C. 王充做官时不计较俸禄的多少和官位的高低,国君和将领召见时他考虑不周到就不对答。

D. 文章从生活、读书、做官等多方面来写王充的为人处事,多采用对偶句式,既使人物形象鲜明,又言简意赅,富有节奏感。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

(2)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3)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类社会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空间是固定、具体的,而时间则需要通过某种办法加以测定和标识。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参照最初是感知和观察到的物候和气候的变化。什么时间月圆了、月缺了,什么时候气候转暖,种子发芽、庄稼生长了……这些变化就被我们的先人用来作为早期测定时间的依据。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了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13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

协调和规范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是各国的特定历法。世界现行历法最为普遍的有: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太阳历或称阳历,我国当今使用的公历就是这一历法,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还有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或称阴历;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这样说来,我们的夏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

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这种历法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正像我们对光华照人的月亮以及太阳倍感亲切一样,对使用了几千年的阴阳合历我们同样有着深深的钟情和依恋。

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年365天平分为24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如立春、雨水等,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标识制度。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南子》中,就明确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记载了。各个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作为标志,即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我们的先人发明节气,把自然界的变化、动植物以及人体功能的状态和变化都反映出来了,而且相当准确:雨水,草木萌动;立秋,凉风至等。这些都是从人们对自然界的细腻感觉出发而形成的,体现出对客观规律的准确认知,相当科学。

以上在我们中国人生活中合并使用的阴历阳历时间制度,各有其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表面上看来似乎互不关联、彼此相悖,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交错使用、互为补充,形成了协调并用、多元而统一的时间计算体系。这个多元而统一的时间制度就是我们中国人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有删改)

1.下列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 “阴历”也称“农历”“旧历”,即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的“夏历”,是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

B. 从感知、观察物候和气候的变化,到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性的参照物,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方法不断改进。

C. 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是以过去千百年以来通行的阴阳合历为依据而确立的,是我们民俗传统的一部分。

D. 二十四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标志,作为一种时间标识制度,它有利于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2.下列对“时间制度”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 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公共时间制度的实施靠各国特定的历法协调和规范。

B. 历法是时间制度的重要内容,根据参照物的不同,世界上目前普遍分为太阳历或阳历、太阴历或阴历、阴阳合历三种。

C. 作为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有不同的名称,这种情况在《淮南子》中已有记载。

D. 时间制度中阴历阳历各有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国人合并使用,构成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3.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 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指时杆、日晷、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

B. 阴阳合历是我们确定传统节日体系的依据,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的依据太阳历,有的依据太阴历。

C. 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月亮一年内的位置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而制定的。

D. 我国阴历阳历合并使用的时间制度,符合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性变化,能够反映寒暑往来的自然规律。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的干支纪年法中的“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B. 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 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D. 土地孕育五谷,五谷之长为稷,古代帝王对土神“社”和谷神“稷”进行祭祀,后世以“社稷”代称国家。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为迎办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市容园林系统集中力量营造整洁有序、大气靓丽、优质宜居的城市形象。

B. 随着厂商陆续推出新车型,消费者又再次将目光聚焦到新能源车上,不少新能源车的增长在15%到30%左右。

C. 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后,将为尽早实现京津冀北运河全线通航打好基础,并将成为北运河的一个重要旅游节点。

D. 当人类信息以指数级别爆炸式增长时,我们需要能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为我们提供协助,帮助我们让生活更加便捷轻松。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大多数人的       中,真与美并不是一回事,尤其是文艺复兴以后,美成为人文素养中的主要       ,真与美就       了。这并不是说真与美是对立的,而是把美的价值提高,达到与真       的程度。

A. 观点   内含   劳燕分飞   同日而语

B. 观念   涵义   天南海北   平分秋色

C. 理念   涵养   南辕北辙   相提并论

D. 心目   内涵   分道扬镳   分庭抗礼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