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 人

老舍

汪太太最不喜欢人叫她汪太太;她自称穆凤贞女士,也愿意别人这样叫她。她丈夫很有钱,她老实不客气地花着;花完他的钱,而被人称穆女士,她就觉得自己是个独立的女子,并不专指着丈夫吃饭。

穆女士一天到晚甭提多忙。不说别的,就先拿上下汽车说,穆女士——也就是穆女士!——一天得上下多少次。哪个集会没有她?哪件公益事情没有她?换个人,那么两条胖腿就够累个半死的。穆女士不怕,她的生命是献给社会的;那两条腿再胖上一圈,也得设法带到汽车里去。她永远心疼着自己,可是更爱别人,她是为救世而来的。

穆女士还没起床,丫环自由进来回话。她嘱咐过自由们不止一次了:她没起来,不准进来回话。丫环就是丫环,叫她“自由”也没用,天生的不知好歹。她真想抄起床旁的小桌灯向自由扔去,可是觉得自由还不如桌灯值钱,所以没扔。

“自由,我嘱咐你多少回了!”穆女士看看钟,快九点了,她消了点气,是喜欢自己能一气睡到九点,身体定然不错;她得为社会而心疼自己,她需要长时间的睡眠。

“不是,太太,女士!”自由想解释一下。

“说,有什么事!别磨磨蹭蹭的!”

“方先生要见女士。”

“哪个方先生?方先生可多了,你还会说话呀!”“老师方先生。”

“他又怎样了?”

“他说他的太太死了!”自由似乎很替方先生难过。“不用说,又是要钱!”穆女士从枕头底下摸出小皮夹来:“去,给他这二十,叫他快走。”

自由拿着钱要走,又被主人叫住:“叫博爱放好了洗澡水。”

自由走出去后,穆女士想起来:方先生家里落了丧事,二少爷怎么办呢?无缘无故的死哪门子人,又叫少爷得荒废好几天的学!穆女士是极注意子女们的教育的。

“博爱,开饭!”她赌气似地大喊。

穆女士的早饭很简单;一大盘火腿蛋,两块黄油面包,苹果果酱,热一杯加乳咖啡。吃着火腿蛋,她想起方先生来。方先生教二少爷读书,一月二十块钱,不算少。不过,方先生到底可怜,她得设法安慰方先生:“自由,叫厨子把鸡蛋给方先生送十个去;嘱咐方先生不要煮老了,嫩着吃!”

穆女士咂摸着咖啡的回味,想象着方先生吃过嫩鸡蛋必能健康起来,足以抵抗得住丧妻的悲苦。继而一想,以后索性就由她供给他两顿饭,那可就得少给他几块钱。他少得几块钱,可是吃得舒服呢。她总是给别人想得这样周到;不由她,惯了。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可是谁体谅她怜爱她呢?

想到这儿,她觉得生命是个空虚的东西。工作,只有工作使她充实,使她睡得香甜,使她觉到快活与自己的价值,她到书房去看这一天的工作。

她的秘书冯女士已在书房等一点多钟了。冯女士才二十三岁,长得不算难看,一月挣十二块钱。穆女士的交际多么广,做她的秘书当然能有机会遇上阔人;假如嫁个阔人,一辈子有吃有喝,岂不比现在挣五六十块钱强?穆女士为别人打算老是这么周到,而且眼光很远。

见了冯女士,穆女士叹了口气:“哎!今儿个有什么事?说吧!”她倒在个大椅子上。

冯女士把记事簿早已预备好了:“今儿个早上是,穆女士,盲哑学校展览会,十时二十分开会:十一点十分,妇女协会,您主席;十二点,张家婚礼;下午,”

“先等等,”穆女士又叹了口气,“张家的贺礼送过去没有?”

“已经送过去了,一对鲜花篮,二十八块钱,很体面。”

“啊,二十八块的礼物不太薄——下午一共有几件事?”

“五个会呢!”

“哼!甭告诉我,我记不住。等我由张家回来再说吧。”

穆女士不想去盲哑学校,可是又怕展览会像片上没有自己,怪不合适。她决定晚去一会儿,正赶上照像才好。这么决定了,她很想和冯女士再说几句,倒不是因为冯女士有什么可爱的地方,而是她自己觉得空虚,愿意说点什么……解解闷儿。她想起方先生来:“冯,方先生的妻子过去了,我给他送了二十块钱去,和十个鸡蛋,怪可怜的方先生!”穆女士的眼圈真的有点发湿了。

冯女士早知道方先生是自己来见汪太太,她不见,而给了二十块钱,可是她晓得主人的脾气:“方先生真可怜!可也是遇见女士这样的人,赶着给他送了钱去!”

穆女士脸上有点笑意,“我永远这样待人;连这么着还讨不出好儿来,人世是无情的!”

“谁不知道女士的慈善与热心呢!”

“哎!也许!”穆女士脸上的笑意扩展得更宽心了些。

“二少爷的书又得荒废几天!”冯女士很关心似的。

“可不是,老不叫我心静一会儿!”

“要不我先好歹的教着他?我可是不很行呀!”

“你怎么不行!我还真忘了这个办法呢!你先教着他得了,我亏不了你!”

“您别又给我报酬,反正就是几天的事,方先生事完了还叫方先生教。”

穆女士想了会儿,“冯,你就教下去,我每月一共给你二十五块钱,岂不是很好?”

“就是有点对不起方先生!”

“那没什么,遇机会我再给他弄个十块八块的事;那没什么!我可该走了,哎!一天一天

的,真累死人!”

(有删改)

1.文章画线句子颇有内涵,试作赏析。

2.请概括主人公汪太太的形象,并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刻画的。

3.文章结尾汪太太提出让冯女士来做二少爷的家庭教师,这一情节有何作用?

4.有人评论,这篇文章鲜明地反映了老舍的漫画式的讽刺手法,试做赏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靡有朝矣。(《诗经》)

(2)皇览揆余初度兮,             。(屈原《离骚》)

(3)             ,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4)钉头磷磷,             。(杜牧《阿房宫赋》)

(5)             ,攘除奸凶。(诸葛亮《出师表》)

(6)渔舟唱晚,              。(王勃《滕王阁序》)

(7)            ,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8)书痴者文必工,             。(蒲松龄《聊斋志异》)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玉蝴蝶

柳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注】: ①宋玉悲凉:指宋玉《九辩》,引申为悲秋。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②星霜:星一年一周天,霜每年而降,因称一年为一星霜,亦以之喻年月也。

(1)全词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刻画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

(2)上阕如何写景?请简要赏析

(3)俞陛云评价此词“可抵江淹《别赋》,令人增《蒹葭》怀友之思。”请简析诗人如何抒发怀友之思。

 

文言文阅读

《与陈给事书》

韩愈

愈再拜:愈之获见于阁下有年矣。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贫贱也,衣食于奔走,不得朝夕继见。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愈也道不加修,而文日益有名。夫道不加修,则贤者不与;文日益有名,则同进者忌。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以不与者之心,而听忌者之说。由是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

去年春,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温乎其容,若加其新也;乎其言,若闵其穷也。退而喜也,以告于人。其后,如东京取妻子,又不得朝夕继见。及其还也,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邈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退而惧也,不敢复进。

今则释然悟,翻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不敏之,无所逃避。不敢遂进,辄自其所以,并献近所为《复志赋》以下十首为一卷,卷有标轴。《送孟郊序》一首,生纸写,不加装饰。皆有揩字注字处,急于自解而,不能俟更写。阁下取其意而略其礼可也。

愈恐惧再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属乎其言,若闵其穷也属:连续

B. 不敏之诛,无所逃避诛:诛杀

C. 辄自疏其所以疏:分条陈述

D. 急于自解而谢,不能俟更写谢:请罪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认识陈给事多年,开始受到一些称赞,后来为生计奔波,不能经常拜见。

B. 韩愈认为陈给事因为地位变得尊贵,伺候他的人变多,因而对贫贱之人和旧友的情感不再如以前专一。

C. 韩愈从东京回来后拜见陈给事时,态度较冷漠,并无法理解陈给事的苦衷与情义。

D. 韩愈最后不敢立刻去拜见陈给事,就写信阐明缘由,并将近日写的十篇文章赠与他。

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道不加修,则贤者不与;文日益有名,则同进者忌。

(2)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

4.“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的原因是什么?简要概括。

 

对这则漫画的意蕴表达最准确的一项是

A. 表达了对果农不务正业的批判。

B. 表达了对画中人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赞赏。

C. 讽刺了不切实际,纸上谈兵的行为。

D. 赞赏了画中人善于利用科学知识的行为。

 

                             。而这,正是仰仗自己经验所带来的局限。

①然后无比坚信它的正确性

②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处世哲学

③放在另一刻上未必可行

④很多人习惯将自己多年的经验用于某一刻

⑤但是,在这一刻上行得通的经验

A. ②①④⑤③    B. ②④①⑤③

C. ④⑤③②①    D. ④②①⑤③

 

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语句不同的一项是

A.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

B.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拍闼送青来。

C.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D.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朝方炮弹疑似落入野山而非军事区,韩国军方于当地时间下午4时15分向江华郡乔栋面大约130名左右居民下达回避命令。

B. 之前,奥巴马政府向韩国施压,要求韩总统朴槿惠不要参加将在北京举行的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活动。韩官员进一步表示,朴槿惠尚未就是否出席中国政府的纪念活动做出任何决定。

C. 近日,哈尔滨市警方破获犯罪嫌疑人冒充手机机主补办手机卡,继而转走手机绑定的银行卡存款的系列非接触性盗窃案件。

D. 事实上,中国网速的问题早已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业界就此已探讨多年。根据网络民调显示,多数消费者对于网速及网价的体验并不满意。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史上大人物的名字___  ,可真正禁得住光阴测试和道义检验的却寥寥。有的凭权势或时运,固可    ,但验明真身后很快即       ,甚至被弃汰如粪,沦为恶名。

A. 俯拾皆是盛极一时杳无音信    B. 比比皆是烜赫一时暗淡无光

C. 俯拾皆是烜赫一时杳无音信    D. 比比皆是盛极一时暗淡无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前,放眼各新闻网站与社交平台,“痛感新闻”扑面而来。

31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手机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旁亡;被南京邮电大学录取的18岁女生徐玉玉,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9900元学费后心脏骤停离世……

有人说,这些新闻,会让我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无益于正能量的传播;也有人说,正是这些新闻,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有人说,社会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应该淡定面对才是。

面对“痛感新闻”,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是某校团委学生会活动举办流程图,请将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请言连贯,不超过84个字.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关于中国文化符号的调查显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外国公民有着比较统一的认识,即长城和龙,而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符号,__________,比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令人震惊的新式建筑等。诚然文化符号有助于中国 __________,被外国民众所认识。但是它也限制了外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全面认识。应该让外国民众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不同侧面,以便__________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句是(   )

A. 通知:兹定于6月5日下午3时在报告厅召开高考考务会,请全体工作人员按时参加。

B. 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C. 询问:家严大人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D. 请柬: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两孩政策在全面放开后,“能不能生二孩”“该不该生二孩”“生二孩后怎么办”之类的话题一直被民众热烈讨论。

B. 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主旨,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是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

C. 丛书的作者大都是长期从事新闻研究的学者,他们以言简意深之笔,勾画出那些名家的人生历程,使他们的形象光彩照人,读后深受启迪。

D. 站在2016年的起跑线上,回望曾经的风云激荡、远瞻前方的漫漫征途,我们不禁感到自豪和喜悦,不由得不生出憧憬和渴望。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中国共产党在反腐倡廉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制度建设,强调标本兼治,从源头预防腐败,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

②余秋雨认为,“大、德、中”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断的秘密。因“大”气魄而进退维谷不易分裂;因“德”而心存善念;因“中”走一条踏实、和谐、可行的路。余秋雨说,中国一直在这样的路上。

③在这期《叮咯咙咚呛》节目中,尚雯婕再次使出了这一绝招:她用法语演唱,与渔鼓道情传承人苗清臣合作了一曲《夜之缪斯》。这种搭配的现场效果还是不错的,不仅主持人赞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蔡国庆、赵忠祥等评委也都给出了好评。

④在农民工的眼中,银行的地位高高在上,取款机门前有保安,室内有摄像头。屋内宽敞明亮一尘不染,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这一切都与农民工浑身脏兮兮,脚下一鞋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仅让农民工相形见绌,更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压力和威慑力。

⑤按照我们中国文艺圈的理解,鲍勃·迪伦更接近于一个文人,只不过音乐给他带来了更大的名声。如果诺奖颁奖词能够从诗人或者文字书写者的角度撰写,鲍勃·迪伦获奖会显得更水到渠成。

⑥这方面的教训可以说不胜枚举,近有今年8月闹得沸沸扬扬的连云港核废设施选址风波,远有2009年河南杞县“钴60爆炸”传言导致民众集体外出“避难”,以及2010年的大亚湾“核泄漏”虚惊等等。种种教训无一不在警示我们,打破信息闭塞,让核安全“去核神秘化”已是迫不及待。

A. ①③⑤    B. ③⑤⑥    C. ①③④    D. ③④⑤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维在《使至塞上》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苏轼在《赤壁赋》中将短促的人生比作“蜉蝣”,以“寄蜉蝣于天地”进行哀叹,还感慨人的渺小就像沧海一粟,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②禁:消受。

1.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   )

A. 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 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 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 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 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王象巽《游曲江》)[按:应为“明”])

2.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刘师道,字损之,开封东明人。雍熙二年举进士,初命和州防御推官,历保宁、镇海二镇从事,凡十年。王化基、吕祐之、乐史荐于朝,擢著作佐郎,才一月,会考课,又迁殿中丞,出知彭州,加监察御史。转运使刘锡、马襄上其治迹,召归。会浦洛之败,奉诏劾白守荣辈,狱成,太宗奖其勤,面赐绯鱼。

川峡豪民多傍户,以小民役属者为佃客使之如奴隶家或数十户凡租调庸敛悉佃客承之时有言李顺之乱皆傍户鸠集请择傍户为耆长①迭主之酬岁劳则授以官诏师道使两川议其事。师道以为迭使主领则争忿滋多,署以名级又重增扰害,廷奏非便,卒罢之。改祠部员外郎,出为京东转运使。真宗嗣位,进秩度支。咸平初,范正辞荐其材堪长民,徙知润州。以漕事入奏,特迁司封,改工部郎中。枢密直学士,掌三班。俄擢权三司使,从幸澶渊

师道弟几道,举进士礼部奏名,将廷试,近制悉糊名较等,陈尧咨当为考官,教几道于卷中密为识号。几道既擢第,事泄,诏落其籍,永不预举。师道固求辨理,诏曹利用、边肃、阎承翰诣御史府推治之。坐论奏诬罔,责为忠武军行军司马,尧咨免所居官,为郓州团练副使。以郊祀恩,起为工部郎中、知复州,换秀州。

大中祥符二年,以兵部郎中知潭州,迁太常少卿。师道敏于吏事,所至有声,吏民畏爱。长沙当湖、岭都会,剖烦析滞,案无留事。岁满,复加枢密直学士,换左司郎中,留一任。大中祥符七年,师道暴病卒,年五十四。

师道性慷慨尚气,善谈世务,与人交敦笃。工为诗,多与杨亿辈酬唱,当时称之。

(选自《宋史•刘师道传》)

注: ①耆长,亦称" 耆户长 ", 古代差役名。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小民役属者为佃客使之/如奴隶/家或数十户/凡租调庸敛/悉佃客承之/时有言李顺之乱/皆傍户鸠集/请择傍户为耆长迭主之/酬岁劳则授以官/

B. 以小民役属者为佃客/使之如奴隶/家或数十户/凡租调庸敛/悉佃客承之/时有言李顺之乱/皆傍户鸠集/请择傍户为耆长迭主之/酬岁劳则授以官/

C. 以小民役属者为佃客/使之如奴隶/家或数十户/凡租调庸敛/悉佃客承之/时有言李顺之乱/皆傍户鸠集/请择傍户为耆长迭主之酬岁劳/则授以官/

D. 以小民役属者为佃客使之/如奴隶/家或数十户/凡租调庸敛/悉佃客承之/时有言李顺之乱/皆傍户鸠集/请择傍户为耆长 迭主之酬岁劳/则授以官/

2.下列对文中划横线的黑体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考课:按一定的标准对各级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并根据官吏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给予赏罚。

B. 擢:意思是在原官上提拔。古代表示提拔官职意思的词还有升、陟、迁、拜等。

C. 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掌全国土木兴建、水利工程及各项器物制作等事,部长官称为工部尚书。

D. “幸澶渊”:皇帝到澶渊。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师道被人推荐,受到赏识。王化基等人向朝廷举荐他,他被提升为著作佐郎;刘锡等人上报他的政绩;范正辞举荐他可 以担任地方长官。

B. 刘师道恪尽职守。他奉命弹劾白守荣等人,结案后,皇帝给予他奖赏;他被朝廷派往处理川峡棘手事务,他分析实情予以上报。

C. 刘师道因弟弟的事被贬官。他的弟弟在进士考试中作弊,他坚持申辩,要求朝廷派曹利用等人调查,结果他和考官陈尧咨都被贬官。

D. 刘师道有治理才干,也有文才。他勤于政事,所到之处有名声,受人敬畏、爱戴;他善于写诗,常和杨亿等人唱和,当时受到好评。

4.把文中画横线的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几道既擢第,事泄,诏落其籍,永不预举。

(2)长沙当湖、岭都会,剖烦析滞,案无留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江平:我所能做的是呐喊

10月4日,江平搬离养老院,回到位于北京南四环温泉公寓的住所。公寓里的一切保持原貌:几盆绿植长势喜人,墙壁上挂着他最中意的一幅照片——某次演讲时,他双手分开,向上延展,整个姿态仿佛在呐喊着什么。

尽量减少外出时间,让自己习惯于老年生活——他即将迎来85岁生日,“老去”的困境无法逃脱,只能接受。让他矛盾的是,某些重大时刻,他又忍不住在公众场合出现,思考、发声、呐喊。

纵观江平的一生,法治二字始终贯穿。他参与和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立法的历程,尤其是从起草民法典到《物权法》出台,长达近30年。面对争议,江平选择与一众法学家集体高调回应。2007年3月16日,“五年八审”的《物权法》终于高票通过。十多年后,回顾这段历史,江平总结,当时遭遇的最大困难,是法律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或者说,法律本身也被当作一种工具,容易受领导意志和行政力量干预。

江平是那一代人中声誉最隆的法学家之一,更重要的是,终其一生,他都在为推动中国的民主法治和宪政思想无限呐喊。他曾说自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学家,因为掉入时代的缝隙,没有读过多少书,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的法学专著。“我是一个法律活动家,我以社会为舞台,在立法、司法、政府部门和企业等诸多领域为建立现代法治国家助推了一把力。”

从某种意义说,江平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学工作者的生命,从50岁才真正开始。那是1979年,他终于摘掉戴了22年的“右派”帽子,回到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法律课程。重回学校不久,江平便提议开设复兴民法传统的罗马法和西方民商法课程。他用当年留学苏联所积累下来的理论和资料编写教材,法大所有选修这两门课程的学生都由他授课。

曾任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副庭长的孔祥俊是江平的博士生,他说听姜老师的课,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他的思维方式,“我们这些学生,更多的是从具体层面、制度层面看待案例,他却能把制度融进案例,从里面抽出一个精神来”。孔祥俊回忆,当年的课堂上,江老师常常给他“醍醐灌顶”之感。

江平常说,包括他在内的这一代法律人,在法学界的作用,就是一架“人梯”,在接受过现代法律教育,拥有法治理念后,被投放到教育岗位,为硕士生、博士生,花费七年甚至十年的时间,搭建一架学习法律的梯子。他用这样一种方式唤醒未来中国的法律人。直到现在,法大每一个学生都会在毕业的时候穿上一件文化衫,上面印着江平在30年前手书的一句话:只向真理低头。

63岁那年,江平卸任一切公职,继续通过写文章、发表演讲和在公共法律事件上表达意见来发挥影响力。到广东打工的湖北大学生孙志刚在收容所被殴打致死后,江平激烈抨击收容遣送制度。重庆李庄案第二阶段,已经81岁的江平顶着巨大的压力,加入李庄案法律顾问团,为捍卫中国律师制度和律师合法权益鼓与呼。

总有人问这位跌宕一生的老人,对中国的未来怎么看。他总是笑眯眯的:“这个社会总是朝向一个更美好的前景发展,这是我始终相信的。所以在困难的时候,我也总是乐观的。”在江平看来,属于自己的时代正在缓缓落幕。“我们这一代法律人的历史使命,就是承上启下,培养出一批具有现代法律意识、法律观念的学生。”他愿意一点一点地看着国家改变,“希望能够看到我们国家的自由、民主、人权更好一些”。

(选自《人物》,有删改)

链接材料:

①从《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到《合同法》《公司法》《信托法》,再到近年来《物权法》等多部法律的起草与颁行,被称为“中国法学界良心”的江平,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喊,扮演着法治“布道者”的角色。

②在北京西山劳动反省时,一次抬重物过铁轨,由于心力交瘁,他被风驰电掣的火车带倒,直拖出去十来米远,性命保住了,但无情的车轮碾碎了他的一条腿。江平写下的诗中有我们难以体会的心境:“残肢逆遇何足悲,伤情失意安得摧……愿将惭怍五尺躯,送与世炉万般锤。”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搬离养老院回到住所,即将85岁的江平虽接受了“老去”的困境,尽量减少外出,但某些重大时刻又忍不住在公共场合发声、呐喊。

B. 从起草民法典到《物权法》出台,多年来,法律从未受到重视,只是被当做工具,受到领导意志和行政力量的干预,江平对此极为不满。

C. 摘掉“右派”帽子的江平回到大学,教授复兴民法传统的罗马法和西方民商法课程,教材则用他留学苏联时所积累的理论和资料编写。

D. 法大每一个毕业生在毕业时都要穿一件印有江平手书“只向真理低头”的文化衫,这既是对江平的敬仰,又是对法律精神的继承。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物权法》的出台是江平参与和见证的中国立法进程的一个缩影。面对争议,江平和一众法学家高调回应,《物权法》最终高票通过。

B. 我国的法制建设,不仅需要在专业领域著作等身的法学专家,也需要像江平一样著作不多而以社会为舞台为法制助力的法律活动家。

C. 江平这一代法律人甘当学习法律的人梯,他们能带领学生从具体层面、制度层面思考法律,更能把制度融会贯通,向学生传递法律精神。

D. 江平在北京西山劳动反省时,因为所抬物品过重行走艰难,被火车带倒而碾碎了一条腿,但他身残志坚,赋诗表达了对命运的不屈。

E. 江平信心满怀,在他看来,他的时代已经终结,其承上启下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但是他认为中国的自由、民主、人权会越来越好。

3.对中国法治建设,江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活着

男人的病是突然发作的,病情危急。女人急得手足无措。

我叫女人在手术单上签字时,女人的手抖抖的。

医生,求求您,一定要把他治好。不管花多少钱,我们都会想办法的,只要能救他的命。女人乞求说。

从医多年,病人家属的心情我能理解。我对女人说:“请放心,我们会尽最大努力的,但情况不容乐观,你们要做好心理准备。”

女人一听,眼泪唰地就下来了。

“不!医生,求您一定把他治好。他是家里的顶粱柱。”女人哭着,两腿一弯跪在了我面前。

给医生下跪的家属我见得多了。女人这一跪.跪出了我的反感。我冷冷地说:“请不要这样。我说了我们会尽最大努力的,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

“不,您不答应,我就不起来。”女人的泪不停地流。

克制着内心的不快,我用平和的语气说:“好吧,我答应你,我们一定尽全力救治──你快起来。 ”

女人抹了把泪,站起来。这个乡下女人三十出头的样子,脸颊丰满润泽,衣着齐整,家境应该不错。

历经三昼夜的抢救,男人终于挺了过来。

看到男人睁开眼,女人紧锁的眉头一下舒展开来,连声说:“李医生,谢谢您!您不仅救了他,更救了我们全家。”第二天,她提来一篮鸡蛋,坚持要我收下。“李医生,这是自家喂的鸡下的蛋,一点心意,您不要嫌弃。”

男人第二次病危是在半年后,一入院就进了重症监护室。女人晚上才急匆匆赶来,一见我就问:“李医生,您看有多大的把握?”

跟半年前比,女人明显憔悴了,脸瘦了一圈,面色灰暗,神情疲惫,穿一件蓝灰色的工作服,显然是直接从工厂赶来的。

我想说,有上次的抢救经验,这次应该没什么问题。可想到前不久另一个科室发生的医疗纠纷.我改口说:“大概有百分之八十的把握吧。”

女人“哦”了一声,张了张嘴,似乎要说什么,又没有说。她把目光移向别处,喃喃道:“那还得花多少钱呀──孩子马上就要上幼儿园了。”

我说:“作为家属,首先要树立信心。精神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家人的鼓励和关心,是病人最大的精神支柱。有了精神支柱,病人才能战胜疾病。”

女人摇摇头:“我不懂支柱不支柱,我只知道,首先我得活下去,我还有孩子呢。 ”

“但愿他能快点好起来,我真的快撑不住了。”女人说着,眼眶红了。

这次,男人两天就脱离了危险。对男人病情的好转,女人没有表现出半点喜悦,也没有对我们医护人员说一句感激的话。

随后的几天,女人常望着窗外发呆,不时发出一声沉沉的叹息。

夏季刚过去,男人的病再次复发,病情比前两次更凶险。

第二天上午,女人才赶到医院。

见到我,女人问“李医生,请您跟我说实话,这病好不了,是吗?”

“这──”我不想女人失去信心,但为了避免医疗纠纷,还是以实相告:“这种病治愈的希望几乎为零,只能延缓病情的发展。”

“那何时才是个头哇?”女人小声说,好似在自言自语。

“人家只准了我七天的假。”女人答非所问,看不出任何表情。女人似一根经年的晾衣杆,整个人都干枯了,连眼神也是干枯的,蓝灰色的工作服空荡荡的。 这时一位护士进来说:“李医生,39床已欠费5000多块,财务科催了好几次了。”

“什么治病救人?什么创造奇迹?我看你们就是为了多赚钱,我一个月累死累活还拿不了3000块,全给你们都不够,你们都是强盗,吸血鬼!”女人突然情绪失控,大声叫嚷起来,引来不少病人和家属围观,小声议论。

“别激动。”我忙给女人倒了一杯水,“来,喝口水,冷静一下。”

女人双手捂脸呜呜地哭了。哭了一会儿,女人擦去泪水,小声对我说:“李医生,对不起,我能去看看他吗?”

看看钟,快到十二点,我点头道:“好吧,请跟我来。”

重症监护室里,男人躺在病床上,一动不动,身上插着各种管子和仪器女人快步走到男人身边,蹲下,握住男人的手,轻轻的哭道:“对不起,我没有能力救你,我只能……”

看一眼男人的心电图,只微弱地有一点起伏。我转身叮嘱护士:“这两天是高危期,千万不能大意。一旦有情况,马上通知我。”

待我再回头,男人的心电图已成一条直线。我一惊,目光转向男人,男人的呼吸机歪在一边。

女人慌乱地避开我的目光,将头伏在男人的胸口哭了,越哭越伤心。

我掏出手机,按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关寥寥几句话,爱丈夫,希望竭尽全力治疗丈夫的女人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她的下跪、流泪、把丈夫看成家里的顶梁柱也表现了她的脆弱。

B. 小说中我提到的另一科室的医疗纠纷”“为避免医疗纠纷和女人情绪失控后大骂强盗,吸血鬼,暗示了小说的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反映了整治医闹的现实问题。

C. 小说结尾写我掏出了手机,按下……”后就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空白,读者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填充。这样写显得耐人寻味,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D. 小说的题目活着是指与死亡相对的活着,也指不同境遇的人的艰难的生存,这引发了人们如何活着的思考,传达了作者对精准扶贫的关注。

2.小说中三处划线句子在内容、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墓志铭与墓碑文考辨

王珂

  世人常把墓碑文当作墓志铭。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我们可以从墓碑和墓志的演变来了解它们的区别。

  墓碑的使用是在东汉以后。东汉之前,碑的用法典籍记载有三种。一是竖立在宫室前测量日影记时。二是在宗庙前用来拴牲口。碑上有洞,叫穿,绳子可以从中穿过,拴住那些用来祭祀的牲口。三是用作下葬时绑系棺椁的柱子,一般竖立在墓的两旁,其规制有严格的规定。按照郑玄的解释,天子可以用四个木碑,穿六根绳索下葬,诸侯两个木碑、四根绳索……而到了低等级的士,则不能有碑,只能用手挽着绳索下葬了。

  从这些记载来看,石碑是用在宫庙前面的,而墓地前的碑,为木质,没有文字,只起到承载棺椁下葬的作用,与后世的墓碑,作用显然不同。

  东汉立墓碑的习俗,应当和先秦、秦汉时期的刻石纪念、歌功颂德的传统有关。“物不朽者,莫不朽于金石”(蔡邕《铭论》),由于金铜材质较少,所以纪念性的墓碑就用石碑代替。我们今天发现的东汉初期的墓碑,如袁安碑、甘陵相尚府君碑都是有穿的石质墓碑。

  而墓志是在魏晋以后兴起发展的。墓志是埋在坟墓里的石碑,所以它的别称都带有入土的意义,如埋铭、葬志、圹志等。西汉中后期,世家大族建立祠堂、家庙,广立碑铭,刻石记其祖先功德,为的是团结族人,增强宗族的凝聚力。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曹操以禁止厚葬为名,禁止立碑,其实是为了淡化士大夫们的群体意识,淡化世家大族的凝聚力。曹操立法的威严,使立碑之风受到遏制,但是人们依然按照立碑的风俗,把石碑立在坟墓之内,这就是墓志。魏晋时期的墓志,仿照墓碑而制,直立在墓内,不像后世的墓志都是平放。

  南北朝时期,墓志经过不断发展,已经逐步确定了其形制。我们看到的过渡期最具代表性的墓志就是南朝宋大明八年的《刘怀民墓志》,这个墓志是方形石质,但是还没有盖,加盖的墓志是洛阳发现的北魏正始二年的《寇臻墓志》。这一时期墓志基本定型,为后世所效仿。

  禁止立碑的政策至隋唐之时,已基本解禁。但是相较于碑,墓志的使用却更加频繁。由于竖立在墓地前的墓碑,会因战乱灾害人事变迁等原因被损毁,而随同棺椁埋在一起的墓志,则一般不会被毁坏,它的长久保存性更强,因此,虽然禁碑之令有所松动,但墓志因具有独特的优势而被保存并传承下去了。

  再说墓碑文与墓志铭。墓碑文包括序和铭。序主要叙述死者的姓氏、籍贯、世系以及生平事迹等;铭在序之后,以韵文的形式来对死者进行歌功颂德。而墓志上的文字前一部分是“志”,即简述死者生平;后一部分是“铭”,即用韵语概括前一部分内容,并加以褒扬和悼念之意。墓志上的文字虽由墓碑文发展而来,但二者是有区别的。黄金明在《汉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中说得很详细:“就文体功能而言,碑文更注重铭颂德勋,墓志虽也记德铭勋,又很注重记事。碑文于序中更见辞彩,墓志于铭中更显文丽,故古代文章选集如《艺文类聚》碑文主要选其序,墓志则多选其铭。”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212日第391期)

1.下列各项中,对“墓志”与“墓碑”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墓志是埋在坟墓中的墓碑。因其埋在地下,一般不会被毁坏,长久保存性更强,墓志的别称有埋铭、葬志、圹志等。

B. 墓志由墓碑发展而来,主要是社会原因。曹操为了削弱世家大族的凝聚力,禁止立碑,

于是人们把石碑立在坟墓之内。

C. 墓碑起于东汉,它继承了秦汉以及先秦刻石纪念、歌颂功德的传统,立墓碑主要是为了对死者进行纪念和歌颂。

D. 墓碑采用石质材料且有“穿”,这是继承了原来宗庙前石碑的特点,而且石材是廉价易得、不易损坏的材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墓碑与东汉之前的碑功用不同。根据史料记载,东汉之前碑主要用于测量日影记时、拴祭祀的牲口以及承载棺椁下葬。

B. 西汉中后期,为团结族人,增强宗族凝聚力,世家大族纷纷建立祠堂、宗庙,立碑纪念先祖功德,一时立碑之风盛行。

C. 就文体功能而言,碑文和墓志都注重歌功颂德,但后者更重记事;就文采来说,碑文中的“序”不如墓志上的“铭”华丽。

D. 墓志铭和墓碑文有渊源关系。墓志上“志”的内容和功用类似于墓碑文中的“序”,墓志上的“铭”也源于墓碑上的铭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汉之前,用来承载棺椁下葬的木碑的规制有严格的规定,身份低于诸侯而高于一般士的大夫,其规制可能是“两个木碑,两根绳索”。

B. 东汉初期的袁安碑、甘陵相尚府君碑,南朝宋的《刘怀民墓志》,北魏的《寇臻墓志》都很注重记述死者的生平事迹,且富有辞采。

C. 墓志包含很多文化信息,考古工作者可以根据墓志,了解墓主的时代、身份,甚至社会背景和文化风俗,墓志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D. 最初的墓志因仿照墓碑而制,所以是直立在墓内的,顶部也无盖;后世的墓志顶部加盖,形制基本定型,并且都转为平放在墓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各种P图软件盛行的今天,网络和各种社交平台上出现了许多漂亮而相似的面孔,这种“网红脸”图片只需“一键美颜”戎几个简单步骤就能美化人物,却缺失了真我;简单便捷的美化大行其道,却饱受诟病。与此相反,摄影师小李却是先拍摄黑白照片,又用类似工笔画的手法在电脑上一层层上色,每幅照片的后期处理大约都要二十多天,他从不省去任何一个步骤,不怕麻烦与复杂,一笔一笔地“画”出了极具中国古典韵味的作品,他走了一条很窄的路,却独树一帜。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白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他们留在了农村。这个特殊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请阅读下面某省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部分调查数据,完成各题。

1)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每个结论不超过15 个字,不能出现具体数字。

2)请针对留守儿童现象,写一句公益广告词。(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崔永元老师在主持时说了一句话:语文的魅力就在于一个乞丐和一个诗人晒太阳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语文是什么? ②                         ,在物理学里,场是一个以时空为变量的物理量;而在语文课堂里,场是一个以时空为变量的生命量。语文学习经历告诉我,语文素养的核心就在于阅读。而且,我认为,③                           。因为中学生的时间是紧张有序的,中学生的生活是单纯而无干扰的。青春的空白期需要书籍来充实,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这个时间很关键。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崇文抑武”是宋王朝所采用的具有纲领性的治国思想与方略。这一思想源于专制集权主义,又会对专制集权推波助澜,强化了专制皇权。这一制度同时也表示,朝廷凭借军队,还依靠意识形态化的儒家道德规范和纲常伦理来控制社会,维系人心,求长治久安。

 

A

并且

/

而且

不仅

而且

B

并且

而且

但是

尽管

/

C

/

从而

而且

如果

D

而且

因此

/

只要

而且

 

 

A. A    B. B    C. C    D. D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人们要求知情权和信息公开的声音背后,是对转基因食品一直存在的巨大忧虑。人们担心,人类食用过转基因的作物后会不会有“无法预料”的后果。

B. 近年来,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我国目前高速铁路的建设技术已经跻身世界领先水平。

C.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加拿大社会有贫富两极分化的趋势,根据吸烟和自我精神健康评价等指标显示,加拿大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健康差距也在加大。

D. 越南人对称呼很讲究,不同称呼体现出越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时至今日,胡志明主席一直被越南人民称为胡伯伯。因此,称习近平为“伯伯”,体现了一种亲切感。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宣传《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意在增强居民的控烟意识,拒绝吸烟和二手烟的危害,让控烟令落地生根,不走过场,最终达到真正禁烟的目的。

受强冷空气影响,黑龙江多地降雪,气温持续下降,空中喷温水秒变冰雾,地面倒水瞬间结冰,人们在室内座位上坐了半天,仍然觉得席不暇暖,冰凉透骨。

旧时代的凄风苦雨和战争的血火考验,铸就了老一辈革命家始终不渝的理想信念。反观我们,和平与安逸好像消解了我们的精神钙质

在市区有些只允许单向通行的小街巷,却经常遇到逆向行驶的车辆,司机对交通指示标识习焉不察,给这些单行道添堵。这引起市民不满。

古巴在政治上深谙左右逢源的生存之道。它积极改善古美关系,又深化与俄罗斯的战略合作关系,还与拉美几乎所有国家特别是巴西和委内瑞拉保持良好的双边关系。

家园被毁,亲人受伤,但战士何伟说:我知道家中亲人没有生命危险就可以了,这里的群众更需要救援。这是一种境界。无独有偶,这样的事也发生在武警四川总队中队长杨昌军身上。

A. ①③⑤    B. ①③⑥    C. ③④⑤    D. ②⑤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张充和,她选择留在自己的世界里

慕容素衣

在不知道充和的存在之前,我以为闺秀这种生物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绝迹了。完全无法想象,时至今日,在与我相隔数万公里的大洋彼岸,一位101岁的老人仍保持着上个世纪初的生活方式:每日晨起,即磨墨练字,吟诗填词,偶尔和同好们举行昆曲雅集,拍曲互和,以乐终日。

这位老人,就是现居于耶鲁的张充和。

她从遥远的民国走来,在旧时月色和习习古风中长大。她的名字,曾经和沈从文、卞之琳、俞振飞等人相连,一同成为那个年代的传奇。如今,故人早逝,时移世易,属于她的时代已经永久地过去了,她却仍然选择活在她的时代里,在去国离乡数万里之外。这是一个奇迹,独属于她的奇迹。

和林徽因、唐瑛等民国名媛不同的是,张家四姐妹属于传统仕女。她们的爱好、才艺乃至心性都很“旧派”,即使时代再跌宕起伏,生活再颠沛流离,她们仍固执地保持着她们闺秀式的生活方式,时代影响了她们的生活轨迹,她们的生活本质却并未改变。这一点,在充和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她考北大,国文是满分,数学却拿了零分;她嫁给了洋人傅汉思,可他是个汉学家,对中国历史比她还要精通;她在美国的耶鲁大学任教,教的却是中国最传统的书法和昆曲;

她常和一位叫咪咪的美国女士切磋中国艺术,后来那位女士成为了比尔盖茨的继母;年少的时候,她在苏州拙政园的兰舟上唱昆曲,如今,她仍在耶鲁的寓所和人拍曲。

充和出生于合肥一个大家庭,曾祖父张树声曾是淮军将领,官至两广总督。到了充和父亲张武龄这一代,已经“弃武从文”,他索性离开了合肥,在苏州创办了乐益女子中学。

充和是在上海出生的,后被她的一个叔祖母收养。叔祖母把还只有八个多月的充和带回了合肥老家,在那里,她一直生活到十六岁。叔祖母是李鸿章的侄女,很有见识,相当重视小充和的教育。高薪为她聘请了一位老师,名叫朱谟钦,是吴昌硕的弟子,既有才学也很开通,他教充和学古文,还专门弄来了颜勤礼碑的拓本,教她练字。那时的教育是先生和学生朝夕相处言传身教,充和随朱先生从九岁一直学到十六岁,这七年间,朱先生也只有她一个学生,他留给充和的,应该不仅仅只是深厚的国学知识。

叔祖母去世后,十六岁的充和回到了苏州九如巷。苏州生活让充和的人生路上从此多了项终身陪伴的爱好-----昆曲。

汪曾祺在回忆西南联大的往事时,在文章中写道:“她唱得非常讲究,运字行腔,精微细致,真是‘水磨腔’。她唱的‘受吐’,娇慵醉媚,若不胜情,难可比拟”。抗战年代,她凭着一出《游园惊梦》,惊艳了当时的重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为纪念汤显祖诞辰三百周年,她回国和大姐元和演了一出《游园惊梦》,仍赢得了满堂彩,其中一张剧照被俞平伯评为“最蕴藉的一张剧照”。

二十一岁这年,充和以语文满分、数学零分的成绩被北大破格录取。她听过胡适讲文学史和哲学史,钱穆、俞平伯、闻一多都是她的老师。

抗战爆发后,充和到重庆教育部礼乐馆工作,结交沈尹默、章士钊等名士,并师从沈尹默学习书法,书法可以说是充和一生至爱。她曾说,自己不爱打扮,不喜欢金银珠宝,但笔墨纸砚一定要用最好的。由于长期练习书法,她年老了臂上肌肉仍有如少女般有力。

谈到女子,总绕不过一个情字。充和最初为大众所知,就是源于一段情事。情事的男主角大家并不陌生,他是当时有名的诗人卞之琳。相传那首知名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就是诗人为充和所作。

1948年,充和在炮火声中嫁给了傅汉思。这段婚姻对充和的最大影响是她终于选择了远渡重洋。这个最着迷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最终却选择了去国离乡。她离开的时候还预想不到,二十多年后,她所着迷的文化在故国大地上被粗暴地清除,三姐夫沈从文被迫去扫女厕所,二姐夫周有光下放到农场。而孤悬于海外的她,反倒保存了一方传统文化的小天地。天地虽小,但能够容下一个优雅而干净的灵魂,已经足矣。

充和一生醉心艺术,但始终保持着老派人游于艺的态度,书法也好,诗词也好,都是写了就写了,没想过要结集出版,更没想过要去抢占艺术史上的一席之地。

英国诗人济慈的墓志铭上写着一句话:这里躺着一个人,他的名字写在水上。充和,也是这样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啊。写的过程就是消失的过程,像飞鸟掠过,天空却并没有任何痕迹。

不过,充和这样旧派的人,未必会喜欢这类新诗风味的句子。她自撰的诗中有一句意思和此相仿,足以概括平生: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这一曲微茫,正是民国年间的古韵遗响。随着那个年代的远去,已成绝唱。

相关链接:

2015年6月17日,“合肥四姐妹”唯一在世者、著名书法家张充和在美国家中逝世,享年102岁。她自幼学习古文及书法,十六岁师从沈传芷等学习昆曲。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抗战爆发,辗转重庆,研习古乐,并师从沈尹默习书法。1948年,与德裔美国汉学家傅汉思结婚,1949年移居美国,在耶鲁大学教授书法二十多载,成为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在海外的珍贵薪传。(京华时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张充和借助与诗人卞之琳的恋情走进艺术的殿堂,如卞之琳为她写的《断章》,并在艺术史上占了一席之地。

B.张家四姐妹和林徽因、唐瑛等民国名媛,都领一时风气之先,尤其张充和,读大学、嫁洋人,与时俱进。

C.张充和一生痴迷于中国传统文化,即使101岁了,还每日晨起,磨墨练字,吟诗填词,这是她那个时代所独有的。

D.在21世纪的今天,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张充和依然保持着上个世纪初的生活方式,选择了留在自己的时代里。

E.张充和自撰的“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两句诗,概括她的一生并表达了对现实的反叛。

(2)张充和为何能“成为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在海外的珍贵薪传”?请简要分析。

(3)为什么说张充和是“选择留在自己时代里的人”?请简要分析。

(4)为什么说张充和是一个大家闺秀、传统仕女?当下社会还需要这样的人吗?请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沈从文

场坪上,白日照着,一圈闲人,为小小热闹粘在那里。

一个年过六十的老人扛了一对大傀儡走来,到了场坪,四下望人,似乎很明白这不是玩傀儡的地方,但无可奈何的停了下来。

老头子把傀儡坐在场中烈日下,轻轻咳着,调理着嗓子。他除了那对脸儿一黑一白简陋呆板的傀儡以外,什么都没有!看的人也没有。

他发红小眼睛四方瞟着,场坪位置既不适宜,天又那么热,若无什么花样做出来,绝不能把闲人引过来。老头子便望着坐在坪里傀儡中白脸的一个,亲昵的低声的打着招呼,也似乎正用这种话安慰他自己。

“王九,不要着急,慢慢的会有人来的,咱们呆一会儿,就玩个什么给爷们看看,玩得好,还愁爷们不赏三枚五枚?玩得好,爷们回去还会说:王九赵四摔跤多扎实,六月天大日头下扭着蹩着搂着,还不出汗!可不是,天那么热,你也不累,好汉子!”

来了个学生,站着,没动。

老头子瞥了眼,微笑着,全身作成年轻人灵便姿势,膀子向上向下摇着,一面自言自语的说话,亲昵得如同家人父子:

“王九,你瞧,先生可来了。好,咱们动手,先生不会走的。你小心,别让赵四小子扔倒。先生帮咱们绷个场面,看你摔赵四这小子,先生准不走。”

他把傀儡扶起,整理傀儡身上的破旧长衫,又从衣下取出两只假腿来,把它缚在自己裤带上,再把傀儡举起,弯着腰,钻进傀儡所穿衣服里面去,用衣服罩好了自己,且把两只手套进假腿里,改正了两只假腿的位置,开始在灰土坪里扮演两人殴打的样子。他移动着傀儡的姿势,跳着,蹿着,有时又用真脚去捞那双用手套着的假脚,装作掼跤盘脚的动作。他既不能看清楚头上的傀儡,又不能看清楚场面上的观众,表演得却极有生气。

大学生笑了,有人注意到了这边,第二个人跑来了。

不久,第三个以至于第十三个皆跑来了。

闲人聚集得越来越多。

众人嘻嘻的笑着,从衣角里,老头子依稀看出一圈观众的腿脚,他便替王九用真脚绊倒了赵四的假脚,傀儡与藏在衣下玩傀儡的,一齐颓然倒在灰土里,场面上起了哄然的笑声,玩意儿也就小小的结束了。

老头子慢慢的从一堆破旧衣服里爬出来,露出一个白发苍苍满是热汗的头颅,发红的小脸上写着疲倦的微笑,又将傀儡扶起,自言自语:”王九,好小子。你玩得好,把赵四这小子扔倒了,大爷会大把子铜子儿撒来,回头咱们就有窝窝头啃了。你累了吗?热了吗?来,再来一趟,咱们赶明儿还上国术会打擂台,挣个大面子!”

众人又哄然大笑。

过一阵,围的人已不少,他便四面作揖说:”大爷们,大热天委屈了各位。爷们身边带了铜子儿的,帮忙随手撒几个,荷包空了的,帮忙呆一会儿,撑个场面。”

有人丢一枚两枚的,与其他袖手的,皆各站定原来位置不动,一个青年军官,却掷了一把铜子,皱着眉走开了。老头子为拾取这一把散乱满地的铜子,沿着场子走去,系在腰带上那两只假脚,很可笑的左右摆动着。

这老头子同社会上某种人差不多,扮戏给别人看,连唱带做,并不因做得特别好,就只因为在做,故多数人皆用希奇怜悯眼光瞧着。应出钱时,有钱的照例也不吝惜钱,但只要有了件新鲜事情,大家便会忘了这里,各自跑开了。

卖莲子小摊,有人中了暑,晕了过去,大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见有人跑向那方面,也跟着跑去。只一会儿,玩傀儡的场坪观众就走去了大半,少数人也似乎才查觉了头上的烈日,渐渐散去了。

场中剩了七个人。

老头子微笑着,一句话不说,两只手互相捏了一会,又蹲下去把傀儡举起,罩在自己的头上,两手套进假腿里去,开始剧烈的摇着肩背,玩着之前的那一套。古怪动作招来了四个人,但不久去了五个人。等另一个地方真的殴打发生后,人便全跑去了。

老头子依然玩着,依然常常故意把假脚举起,作为其中一个全身均被举起的姿势,又把肩背极力倾斜向左向右,便仿佛傀儡相扑极烈。依然在一种规矩中倒下,毫不苟且的倒下。王九又把赵四战胜了。

他从那堆敝旧衣里爬出时,已空无一人。

于是他同傀儡一个样子坐在地下,数着铜子,一面向白脸傀儡王九笑着,说着前后相同既在博取观者大笑,又在自作嘲笑的笑话。他把话说得那么亲昵,那么柔和。他不让人知道他死去了的儿子就是王九,儿子的死,乃由于同赵四相拼,也不说明。他决不提这些事。他只让人眼见傀儡王九与傀儡赵四相殴相扑时,虽场面上王九常常不大顺手,上风皆由赵四占去,但每次最后的胜利,总仍然归那王九。

王九死了十年,老头子城里外表演王九打倒赵四也有了十年,真的赵四,五年前早就黄疸病死掉了。

(有删改)

⑴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中多次描写老头子和傀儡”王九”的亲昵举动,这说明傀儡”王九”不仅是老头子表演的道具,更是老头子儿子的替身,是孤独人生的寄托。

B.老头子在闲人们纷纷离开时依然”在一种规矩中倒下,毫不苟且的倒下”,一方面是希望通过有趣、认真的表演吸引挽留闲人,另一方面也借摔倒来发泄心中的苦痛。

C.小说中的闲人们从”嘻嘻的笑着”到”场面上起了哄然的笑声”再到”众人又哄然大笑”,作者通过接二连三的笑声淋漓尽致地描绘出这群看客的百无聊赖与冷漠无情。

D.小说结尾交代老头子之子王九被人致死已有十年,但老头子十年来表演的傀儡戏中一直让王九在相拼中胜利,作者同情中又有对其人其行”怒其不争”的批判。

E.作者语言朴实,用从容淡然的笔调叙说了一个老卖艺人的悲苦人生,然而平静的文字下却蕴含了作者深沉的感喟和悲悯情怀。

⑵小说主人公老头子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⑶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

⑷小说题目“生”是解读作品主题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谈一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你从这个主题中又获得什么人生启示?

 

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演讲时引用庄子《逍遥游》中关于“水”与“舟”关系的两句话“                ,                ”强调,我们要让中墨两国人民友情汇聚成浩瀚的大海,让中墨友好合作的大船不断乘风破浪前进。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                         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3)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