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说亟待提升诗性品质

仕永波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属于艺术之范畴,必须具有艺木的终极属性,即诗性。诗性当是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突出特征。小说必须立足于现实且对现实进行艺术化和文学化处理,而不能直接描摹现实,过度的绝对的“写实”、过分注重“故事性”,则会使其沦为平庸。唯有“艺术的真实”,才能使小说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恒久的魅力,才能使读者感受到浓郁的诗意。而反观当下的小说创作,一些作品过分注重对于真实的开掘和叙写,偏执地沉溺于故事性追求,而缺乏或者忽略将其提纯为艺术的手段和能力,以至于使作品几近于新闻、纪实等体式,迎合了大众猎艳猎奇阅读心理,却丧失了其原本应有的文学蕴涵和诗性品格。另外,现今某些小说创作者似乎过度热衷于书写“恶”与“丑”,而忽略了对“美”的发掘。小说并非不可以写“恶”与“丑”,但写的话应是为了反衬出“美”,而且要注意限度和分寸,过度书写甚或是带着欣赏的眼光、陶醉的心态去表现“恶”和“丑”,只会使人心生厌恶,而不可能使人感受到“美”和“诗意”,这显然有悖于文学的审美追求和目的。

还有,要重视小说的语言。语言能力始终是一位小说创作者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语言水平也始终是标示小说水准的首要特征。而当下某些作家,在创作诗歌、散文时,也许还能重视语言的运用与雕琢,但在创作小说时,由于过分注重故事性,则往往忽视或者漠视语言。这就造成了一些作品语言水准的低下,准确性欠佳,冗长、粗鄙、直露的语言在小说文本中横行。语言应该是小说的本体,而不应该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物,小说文学性、艺术性的实现以及小说诗性的呈现,都要借助于语言。语言水平的低下,就是作品文学性和艺术性的低下,容易造成诗性的缺失。小说创作者们应该秉持汪曾祺“写小说就是写语言”的理念来进行小说创作,重视炼字造句,重视叙述语言风格的选取,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力求“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无可替代性”。此外,还应充分重视汉语作为表意语言和非形态语言的特点,避免过度使用“欧化”句法,而应从古代文言文中汲取营养,在简约和内蕴上下足功夫,方能彰显出汉语有别于其他语言的特有魅力,使语言更具诗意,从而整体提升作品的诗性。唯其如此,方能在语言层面上为诗性的建构增加一枚沉重的砝码。

最后,要注重意象的营构。“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曾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出彩的因子。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认为创作者应该“窥意象而运斤”。其实,意象并非为诗歌所专属,它广泛存留于各种艺术形式中。如果在小说中能营构出鲜活的意象,必然能够增强其诗性魅力,从而焕发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意象应该成为小说内容和意旨的聚合体与浓缩体,它涵盖、表征、提炼小说文本的终极诉求。一个鲜活的意象能够产生恒久的诗意和震撼力,能够在读者的心中芳华常驻,让读者时时品味——正如“交叉小径的花园”之于博尔赫斯,“边城”之于沈从文,“晚饭花”之于汪曾祺,“野地”之于张炜……带给读者的诗意感受和审美冲击力是何其强烈而持久!凡此诗性十足的小说作品,似乎皆离不开一个鲜活而成功的意象。这昭示出意象的营构对于小说诗性建构的重要性。当代小说创作者们应该从中汲取经验,在自己的作品中苦心经营意象,因为意象是主观和客观、现实与抽象的统一体,如果能够塑造出一个鲜活的意象,不仅能够增强作品的诗性,承载更广阔的思想蕴涵,而且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旨,同时也能够生发出事半功倍的审美效应。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必须具有诗性。诗性是艺术的终极属性,不能直接地描摹现实,而要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和文学化处理。

B. 过分注重“故事性”和绝对“写实”会使小说平庸且缺乏诗意,唯有“艺术的真实”才能使读者感受到浓郁的诗意。

C. 小说作品如果过分注重对事实的开掘和叙写,偏执地沉溺于故事性追求,就会丧失其原本应有的文学内涵和诗性品格。

D. 小说创作者过度书写“恶”与“丑”,忽略对“美”的发掘,就背离了文学的审美追求和目的,使读者心生厌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一项是  (   )

A. 因为语言能力是小说创作者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语言水平始终标示着小说的创作水准,因此必须重视小说的语言表达。

B. 当下某些作家,在创作诗歌、散文时,还能重视语言的运用与雕琢,但在创作小说时,却往往忽视或者漠视语言。

C. 小说创作者们应该秉持“写小说就是写语言”的理念来进行小说创作,重视炼字造句,追求语言耕地这意的准确性。

D. 语言应该是小说的本体,而不应该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物,小说文学性和艺术性的实现以及小说诗性的呈现,需要借助于语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曾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出彩的因子。刘勰认为创作者应该“窥意象而运斤”。

B. 意象不为诗歌所专属,它广泛存留于各种艺术形式中。如果在小说中出了鲜活的意象,则必然会增强小说的诗性魅力,从而使小说焕发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C. 意象应该成为小说内容和意旨的聚合体与浓缩体,它涵盖、表征、提炼小说文本的终极诉求,也能够在读者的心中芳华常驻。

D. 当代小说创作者们如果能够塑造出一个鲜活的意象,不仅能够增强作品的诗性,而且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去年冬天,我在做一个关于旅游的项目,需要找个实习生。有一个女孩,除了没有办公室工作经验之外,其他方面都很不错。于是,我把这个女孩招进来了。

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我有些沮丧地发现,实习生的办公室经验为零是多么重大的问题。又过了一段时间,她依然不行一一很努力,有进步,但没我想象的那么大。

已经半年过去了,我没有时间再等了。有一天晚上,我跟那个女实习生谈到了离开的问题,她很难过。我知道这滋味,几个月来,我能看到她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可就在同一天晚上,我看到一个辞职去创业的前同事发了一个招聘启事,这简直就是为我的实习生量身定做的职位。每一条都是那么适合她。我赶紧把这个信息转给她,并鼓励她去面试。

又半年过去了,我经常能收到她在世界各地游历的照片,听到她的各种开心的好消息。她终于重新回到当初面试时她自己的样子了,而不是勉强待在我这里努力适应工作。

一一节选自《中国青年报》(2014101411版)

上述材料给你怎样的感悟?要求综合材料主要内容及含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是每年88日全民健身的宣传画,请写出其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字。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导学号:08902150】

中国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________。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而中国的古建筑,却像一幅中国画长卷,________,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宫就是最杰出的一个范例,人们从天安门进去,通过一道道门,进入一层层院,一院院景物不同、________。故宫的艺术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了。

 

填入下列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的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报热门专业,理由是能学以致用,  ①  是一种误解。学以致用的真正含义是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  ②  不是看什么东西有用才决定去学。摒弃功利性  ③  使人抱着乐观的态度去学习;  ④  有用才去学习会使人产生心理负担,  ⑤  总要担心以后会不会真的有用。抱着功利之心去挑选专业,在往会牺牲自己真正的兴趣,  ⑥  毕业后谋到了不错的职位,也不一定就工作得很开心。

 

A

其实这

确定

所以

/

B

这其实

/

认为

因为

即使

C

实际上

/

可能

就是

D

当然

就是

如果

/

虽然

 

 

 

A. A    B. B    C. C    D. D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在谈到文学作品影视化时,周大新表示,作家把作品改编成电影电视,应该持支持的态度,但是绝不能为改编而写作,更不能只是粗制滥造一些大家看完就忘记了的作品。

B. 受台风海马影响,粤、闽、赣3省部分地区受灾。据统计,广东省农作物受灾面积近18万公顷,大约有170万人受灾,倒塌房屋456间,直接经济损失3511亿元。

C. 1023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创作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展出了《十送红军》等由中央美院等单位最新创作的12幅宏幅巨制及部分写生稿。

D. 主办方表示,本届冬博会将免费开放,观众只要在网上注册就可以免费进入,体验式的展览,让更多人感受冰雪运动的乐趣,从而提升冰雪项目的普及,助力北京冬奥会。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B. 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C. 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D. 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E. 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1)《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

(2)在《蜀道难》中,李白用“______________” 夸饰山峰之高,用“______________” 衬托绝壁之险。

(3)在《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将自己贬谪江州和琵琶女流落江头的悲惨遭遇联系在一起,酝酿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后世饱经沧桑的人邂逅时的共同感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导学号:08902148】

诉衷情近

柳 永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尽日空凝睇。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对“故人”的思念是全词的中心,所以作者将“故人”写得具体形象,联系柳永其他羁旅行役之词来看,“故人”应指他在京都相识的民间歌妓们。

B. 作者很注意上下阕之间和意群之间的照应和映衬。如“伫立”与“静倚”,“望处”与“凝睇”,“残阳”与“远水生光”等,它们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C. “残阳”“黯然情绪”“愁无际”“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等词语,是词人悲秋所生的迟暮之感与身处异乡所生的怀人之悲的混合。

D. 词的下阕抒发了词人“秋光已尽”的迟暮之感和久望不见的怀人之悲。以词人“凝睇”的动作描写作结,情感表达含蓄蕴藉。

E. 以定格的人物形象作结,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空”字极富表现力,既有望而不见之意又写尽了内心的空落和无奈之感。

2.词的上阕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前后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昭述字仲祖,以父荫为秘书省校书郎。各试学士院,赐进士出身,为刑部详覆官,累迁秘书丞。群牧制置使曹利用荐为判官,郓州牧地侵于民者凡数千顷,昭述悉复之。以太博士知开封县,特迁尚书屯田员外郎、开封推官。坐尝被曹利用荐,出知常州,迁为三司度支判官,改河北转运使。

江陵屯兵喧言仓粟陈腐,欲以动众。昭述取以为奉,且以饭其僚属,众遂定。徙湖南潭州,戍卒愤监军酷暴,欲构乱,或指昭述谓曰:如李公长者,何可负?其谋遂寝。昭述闻之,以戒监军。监军自是不复为暴。比去,众遮道罗拜,指妻子曰:向非公,无噍类矣。徙淮南转运使兼发运使,加直史馆。徙陕西转运使,纠察在京刑狱,为三司户部副使,累迁刑部郎中。陕西用兵,提点陕西计置粮草,还授度支、盐铁副使,以右谏议大夫为河北都转运使。

河决澶渊久未塞会契丹遣刘六符来乃命昭述城澶州以治堤为名调兵农八万逾旬而就。初,六符过之,真以为堤也,及还而城具,甚骇愕。初置义勇军,人情汹汹,昭述乘疾置日行数舍,开谕父老,众始安。宣抚使表其能,除龙图阁直学士、知澶州,又为枢密直学士、陕西都转运使。河北始置四路,以为真定府路安抚使、知成德军。大水,民多流亡,籍僧舍积粟为粥糜,活饥民数万计。

改龙图阁学士、知秦州。谏官、御史言昭述庸懦,不可负重镇,留真定府。居四年,入领三班院,以翰林侍读学士知郑州。未几,知通进银台司,判太常寺,复领三班,累迁尚书右丞。从袷享致斋于朝堂,得暴疾卒。赠礼部尚书,谥恪。

(节选自《宋史·李昭述传》)

【注】①疾置:古时为供紧急传递公文的使人途中停宿、换乘马匹等而设置的驿站。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决澶渊/久未塞/会契丹遣刘六符来/乃命昭述城澶州/以治堤为名/调兵农八万/旬而就/

B.河决澶渊久/未塞/会契丹遣刘六符来/乃命昭述城澶州/以治堤为名/调兵农八万/逾旬而就/

C.河决澶渊/久未塞脍契丹遣刘六符来/乃命昭述城澶州/以治堤为名调兵/农八万逾旬而就/

D.河决澶渊/久未塞侩契丹遣刘六符来/乃命昭述城澶州以治堤/为名调兵农八万/逾旬而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斋,指精致的书斋学舍,内涵文房四宝,琴棋书画,茗香绕竹,无不精致,文化韵味浓厚。

B.学士院,官署名,掌起草任免将相、号令征伐等机密诏令,并备皇帝顾问,宋称翰林学士院。

C.转运使,主管运输的巾央或地方官职,宋时该职曾为一个地区实际上的最高行政长官。

D.遮道,又称“拦路”“借留”,典出东汉寇恂,指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昭述恪尽职守,关注民生。他在担任群牧制置使属下判官时,郓州官员随意扩大官官邸用地

B.李昭述子承父荫,累迁高官。他先承父辈官爵出仕,后经皇帝召试赐进士出身,凭借自己的才华和不懈努力,最终升至尚书右丞,死后追赠礼部尚书。 邸用地,侵占当地百姓良田,李昭述把这些占地全部返还给百姓。

C.李昭述德才兼备,深孚众望。他巧妙处理江陵屯兵因库粮陈腐打算闹事的事件,凭借

自身的长者威望消除了潭州戍卒的暴乱计划,离任时戍卒罗拜相送。

D.李昭述善掌大局,政绩显著。朝廷刚设置义勇军时,人心动荡不安,他换乘驿站马匹,

不顾疲劳日行百里,劝谕父老,安定众心,后被举荐,深受朝廷重用。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昭述取以为奉,且以饭其僚属,众遂定。

(2)大水,民多流亡,籍僧舍积粟为粥糜,活饥民数万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导学号:08902147】

寒 色

龙应台

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他问的是:“家,是什么?”

家是什么,这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

问者的态度诚诚恳恳的,我却只能语焉不详蒙混过去。这么难的题啊。

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烫的便当塞在书包里,书包挎在肩上,贴身还热。周末上街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机车上招摇过市。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能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的时间。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绸般的栀子花香,就悠悠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因为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很多人,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很多人,很快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他已经走出门,你又赶上去把滚烫的便当塞进他书包里。周末,你骑机车去市场,把两个儿女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儿女的体温和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一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注重细节描写,而且每一处细节都注满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如三次出现在文中的“栀子花香”,象征着父母与子女之间浓浓的亲情。

B. 文章第五段与第十二段,作者选择的细节和情境虽然相同,但人物的角色身份却悄然发生了变化,含蓄地表达出流年似水、人生易老的惆怅和悲凉。

C. 本文善用衬托手法。如父母健在子女绕膝时的温馨与父母垂暮儿女离巢时的凄清、夫妻相亲相爱时家的温暖与相离相弃时家的寂寞,表现出家的美好而易碎的特点。

D. 本文以《寒色》为题,使得全文笼罩上一层浓郁的伤感况味,让读者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对“家”的认识因此也充满悲剧色彩。

2.文章三次出现“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请简述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文章最后一段发人深省,意蕴十分丰富,请结合文意并联系实际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导学号:08902146】

李尚师:修史·铸鉴·报国

邢兆远 李建斌

1942年出生的李尚师,饱历世间沧桑。血与火、痛与苦,烧灼着他的心,更让他悟出一个理:个人与国运血脉相连,只有国家强大,百姓方可安居乐业;只有治国有方,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生活。

1985年,任中学教师的李尚师的人生出现了转折,当时山西师院的“晋国史研究室”缺少人手,本族叔叔李孟存教授邀他一起编写《晋国史》。而自幼就崇拜“报国修史”的李尚师,此时不禁热血沸腾,下决心步入“漫漫”的修史路,为国家尽一介草民之力。

为搜集史料,李尚师走遍了晋国古地,晋侯墓地、陶寺遗址、尧都、天马—曲村遗址、晋献侯墓的车马坑、晋国铸铜遗址、侯马盟书出土遗址、牛村晋国宫殿遗址等都出现了他的身影。

为考察传说中的晋国大宗之都——翼,李尚师曾住在翼城南梁农家,骑着自行车奔波于翔山之下、浍河之滨,观其山如大鹏翱翔之状、察其遍地灰层、绳纹陶片遗存比比皆是,从而确定“翼”乃是南梁故城。

李尚师千方百计地参加各种研讨会,与史学界的朋友交流信息,追踪最新研究成果。北大教授、著名史学家李伯谦感慨地说:“李尚师对文献史料的重视和掌握,是很少有人能够匹敌的。百万字的手写书稿,装满整整一大箱子,仅写一遍,改一遍,再誊抄一遍,工作量可想而知,个中清苦甘甜,唯有自知,他完全可以称得上‘中国当代民间修史第一人’。”

研究晋国史,疑点、难点很多。比如晋国始君叔虞所封的唐究竟在何地?历史就有七说,其中东汉班固、西晋郑玄等认为唐在今太原,后世在今太原晋源区建有晋祠,更使“太原晋阳说”不胫而走,家喻户晓。

面对诸多大相径庭的观点,李尚师的大脑在梳理着一个个信息团,一遍又一遍地翻阅着诸多古籍文献,查找考古资料,实地观察地形,理清各种说法的偏差,毅然选定“临汾盆地说”,并确定唐国地域覆盖范围。

挑战与创新的激情燃烧着李尚师的心,他不断审视权威史书:《春秋》只有1.8万字,由于只记事件结果,不记事件的经过和背景,过于简略,用语隐晦;《史记》以文学笔法写史,有许多地方“失实”。他将《左传》与《春秋》《国语》等中的记载进行梳理、比较,将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加以互为印证,理清了主线脉络和史实。谈及此,李尚师说,修史之人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独立之思想,敢于突破禁区,超越前人。

2011年,李尚师开始编撰《治国方略史鉴》。他俯瞰五千年漫漫长史,在揭开一层层面纱后发现,源远流长的儒家,提倡“德治”“仁政”“中庸”,使国家和谐,社会安定,然而其以宗法制为核心,讲等级,守旧保守,不易于社会变革,造成社会进步缓慢。法家崇尚法治,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建立一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规范有序的社会。其缺点是,由于手段强硬,滥用之,则容易激化矛盾,甚至造成社会动乱。

在《治国方略史鉴》中,李尚师理清了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思想的主线脉络:尧舜时期始创“明刑弼教”“德主刑辅”,于孔、孟时期发展成熟;与此同时,法家学派在晋国孕育、发展,然后儒、法思想通过晋人卜子夏在晋(魏)发生碰撞、融合,并形成了“儒法兼容”思想。战国末期,荀况在“儒法兼容”思想的基础上,将儒家的“礼制”与法家的“法治”有机融合起来,形成了“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的思想,转变形成历时两千年的治国思想的主线。

观云卷云舒,思潮起潮落。李尚师以大量的史实在讲述着,战国时的魏文侯尊崇“重法尊儒”,让魏国成为当时的最强盛国家;到了秦始皇,实行纯法家思想治国,结果15年短命而终;汉宣帝以“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治国,使汉代因此而强盛;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实行“王道”治国,结果仅存15年。从东汉至清朝,凡是灵活运用“儒法并用、德主刑辅”思想治国的,国家就走向繁荣昌盛;凡是偏离了这条治国思想主线,就会导致或专权暴政、人民揭竿而起,或政治腐败、民心怨恨的结果。

2014年逝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中国先秦学会原常务会长孟世凯评价李尚师,他独立完成了一个重大理论性课题,具有创新意义。他根据有关文献和新的考古成果,围绕“治国思想主线”,以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梳理出中国两千载治国思想的主流:“隆礼重法”,这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当今也具有借鉴意义。

这位“宿儒”,身居山村,耐住清贫与寂寞,历时三十余载,以心与魂熔铸着长史。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宫长为评价李尚师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天下河东,无出其右。”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7月16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李尚师认为儒家提倡“德治”“仁政”“中庸”,法家崇尚法治,两者各有优点与缺点,在互相碰撞融合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了“儒法兼容”的思想体系。

B. 战国末期,荀况在“儒法兼容”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历时两千年的治国思想的主线即是“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的思想。

C. 李尚师在阐述《治国方略史鉴》时,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两种思想的对比,表现出各自的长处与不足,突出了两种思想的本质特征。

D. 宫长为对李尚师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作了整体概括,孟世凯则从李尚师的学术地位进行评价,从侧面突出传主李尚师的贡献及其在学术界的地位,其中包含有评价者及作者对李尚师的赞美和崇尚之情。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饱经世间沧桑的李尚师,在血与火、痛与苦的经历中,体会到个人生活境遇与国家命运的关系,因此走上了漫漫修史路。

B. 为考察传说中的晋国大宗之都——翼,李尚师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分析了大量的历史遗存,从而确定“翼”乃是南梁故城。

C. 修史过程中,李尚师重视文献史料,写一遍,改一遍,再誊抄一遍,形成了百万字的手写书稿,个中艰辛只有自己知道。

D. 在考查晋国始君叔虞所封的唐究竟在何地时,李尚师推翻了历史上的七说,理清各种偏差,确定了唐国地域覆盖范围。

E. 李尚师突破禁区,超越前人,将《左传》《春秋》《国语》等中的记载进行梳理,比较,从而理清了主线脉络和史实。

3.李尚师被称为“中国当代民间修史第一人”,他的事迹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情怀?请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祭祖是一个极为重要且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

中国人祭祖的历史十分悠久。最初,人们对于梦和死亡现象非常困惑,试图给予合理的解释,于是人类发明了灵魂的概念,并认为,灵魂是独立的,会在人睡觉或出神时离开身体,当人死了就会永远离开身体。亡人的肉身会腐烂消失,但灵魂一直存在。应如何对待这些神秘且不死的灵魂呢?人们的选择是举行祭祀。

到目前为止,可以追溯到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记载,如”“”“等。这些祭祀性文字表明祭祀是商王朝为了祈福求吉而举行的。在殷人的头脑中,祖先是令人恐惧的死者,这些人经常制造各种灾祸。为了防止祖先作祟,他们定期举行祭祀活动,通过奉献栖牲的方式取悦祖先等神灵,祈求祝福。这和《说文解字》对的解释相符合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

商时期的祭祖行为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色彩,到了周代,祭祖礼仪增加了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含义。从社会结构上看,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周王自称天子,是大宗,同姓诸侯尊其为大宗子。这种宗法关系直接体现在宗庙设置上。《礼记·王制》谓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通过礼制严格限定不同身份群体的庙数差异,彰显了他们的社会等级差异。周代创制的宗庙体制没有被后世延续,但祭祖的文化传统却经久不衰,成为维系家族人伦关系、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凭据。

到了汉代,汉儒将孝道思想和祭祖礼仪结合了起来。汉儒找到了中国人祭祖的本源孝,并进行了深度的理论阐发。自罢默百家,独尊儒术后,孝成为汉王朝治国的重要思想根基。汉朝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诵读《孝经》等方式,将孝文化提升为稳固国家政治统治的高度。同时,汉代统治者将孝道推广到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各个层面,并形成了以家族伦理为核心,逐步向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扩展的孝文化。

汉代以后,祭祖礼仪追寻着以孝为核心的价值取向,长期活跃在人们的节日礼仪生活中。但在传统社会,礼被认为是区分社会等级身份的工具。根据礼不下庶人的古礼规定,庶民长期被排斥在国家礼仪制度之外。在祭祖礼仪方面,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当时受科举制度推行引起了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士庶阶层的界限被打破,祭祖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

中国祭祖礼仪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是朱熹《家礼》的出现,它深刻改变了祭祖礼仪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形态面貌。《家礼》是朱熹编写的冠、婚、丧、祭四礼指南。朱熹考虑到人们举行祭礼时可能遇到的诸多难处,认为不用构泥于繁琐的礼仪要求。为了保证可操作性,朱熹对传统祭礼进行了提炼,按照祭祀时间、地点、人物、器物、仪节五个主要方面制定了祭礼基本模式。这个模式成为宋明以来中国人举行祭祖礼仪的标准范式。

自《祭祖礼仪的文化传统》,作者邵凤丽

1.下列关于中国祭祖礼仪发展过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梦和死亡现象的困惑促使人们去思考,于是发明了灵魂的概念出于对灵魂的敬畏,人们举行了祭祀活动,这是祭祖的源头。

B商王朝祭祖的口的是祈福求吉,其祭祖行为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色彩而周代的祭祖则含有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含义。

C到了汉代,祭祖礼仪和孝道思想结合了起来。汉儒找到了中国人祭祖的本源孝,并完善了相关理论,对祭祖的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D宋代是祭祖仪式发展的重要阶段一是不同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祭祖的权利,二是形成了祭礼的基本模式。这两者和朱熹的贡献密切相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说文解字》对的解释是用手持肉,献给神灵。商朝人举行祭祀活动时的的含义和这个解释一致。

B在周代,宗庙设置体现了周天子和同姓诸侯之间的宗法关系,因为就社会结构而言,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

C汉朝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诵读《孝经》等多种方式弘扬孝文化,其口的是巩固国家政治统治。

D朱熹《家礼》的出现对中国祭祖礼仪的发展意义深远,它深刻改变了祭祖礼仪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形态面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祖已经成为我国一个极为重要而且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举行祭祖礼仪可以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B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我国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记载,”“”“等是当时的祭祀性文字。

C在周代,人们的社会等级不同,其所拥有的庙数也不相同,如天子有七庙,诸侯有五庙,大夫有三庙,士有一庙。

D很长一段时间,祭祖礼仪是贵族的特权,庶民不能进行祭祖,这是因为礼在当时被认为是区分社会等级身份的工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最近,中国女登山家王静在登顶珠峰的过程中,先搭乘直升机从海拔5200米的大本营飞到海拔6400米的二号营地,再攀登到8800米以上的珠峰峰顶。此举打破了历来攀登珠峰的传统:用脚从大本营攀登到峰顶。尽管这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但它早已在登山界达成了共识,也是评判登山者是否登顶成功的首要标准。王静在接受采访时表明,当时选择乘直升机是因为该路段因冰崩已被封闭,无法穿越。此举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有人认为,王静没有遵照标准登顶,不能算作登顶成功,并觉得此举亵渎了体育精神;有人认为,王静在没有其他解决办法的前提下选择搭乘直升机,算是一种变通的方法,最终达成了目标,值得肯定;还有人认为,如果把攀登珠峰当作一种人生体验,王静的做法无可厚非……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议论文的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⑤书写工整。

 

填入下列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的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报热门专业,理由是能学以致用,  ①  是一种误解。学以致用的真正含义是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  ②  不是看什么东西有用才决定去学。摒弃功利性  ③  使人抱着乐观的态度去学习;  ④  有用才去学习会使人产生心理负担,  ⑤  总要担心以后会不会真的有用。抱着功利之心去挑选专业,在往会牺牲自己真正的兴趣,  ⑥  毕业后谋到了不错的职位,也不一定就工作得很开心。

 

A

其实这

确定

所以

/

B

这其实

/

认为

因为

即使

C

实际上

/

可能

就是

D

当然

就是

如果

/

虽然

 

 

 

A. A    B. B    C. C    D. D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为了解决电脑使用者经常忘记密码的问题,科学家推出操作者皮下植入射频识别芯片的方法,这对于电脑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B. 大多数受访者表示,为了缓和人口迅速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有必要延迟退休.然而,谁都不知道具体该如何实施。

C. 我国计划在2020年前使所有现役电厂每千瓦时平均煤耗低于310克,新建电厂平均煤耗低于300克,这意味着每年煤的消耗量将减少1亿吨。

D. 历史博物馆展出了两千多年前的新出土的一大批文物。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①小剧场正上演昆曲《游园惊梦》,云台上那青衣眼神流转,碎步生莲,才一开腔便先声夺人,楼上楼下的看客皆轰然叫好。

②饶宗颐,这位被称为当代“最后的通儒”的国学大师,与季羡林先生并称“北季南饶”,他拥有百科全书式的深厚学养,令后辈学者难以望其项背

③自安倍上台以来,日本经济就一直处于悬崖的边缘,目前已是如履薄冰,尤其是今年6月23日的英国脱欧事件,更是给了日本经济当头一棒。

④两人的矛盾本来可以通过友好协商解决,他却铤而走险,实施打击报复行为,最终害人害己,锒铛入狱。

⑤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在大众创业蔚然成风的今天,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⑥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

A. ②⑤⑥    B. ①③⑤    C. ①②④    D. ③④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渔鼓

刘绍英

芦苇砍倒后,长哥把丝网一条条收进了船舱,又从舱底翻出用布兜裹着的渔鼓,就上了岸。

渔鼓自是好材料做成,鼓筒溜溜的光滑,竹纹清晰,看得出来,夏天的时候已经喂过桐油了。上端系了 一块红绸布,好似姑娘辫子上的红绸结。下端绷上了蟒皮,用手拍上几下,那梆梆的声音浑厚經锵,便会直往心里钻去。

渔鼓是长哥父亲留下的。每到芦苇欲倒后,父亲就会与长哥背着布兜,抱着渔鼓,沿澧水河挨家挨户地送吉祥。父亲的声音浑然低沉,有了些苍凉,长哥的声音清脆高亢,透着年轻,鼓声打出的节奏则沉闷敦厚,似八月隐雷。这时,农闲下来的乡亲,渔鼓打到哪,他们就 会跟到哪。走过整个村子,送给各家的唱词都各不相同。回来的时候,糯米糍粑、绿豆皮、米 泡芝麻糖之类的,就会装满布兜。更有些小把戏,好奇地偶尔伸出手去摸一把渔鼓,便一路 跟着父子俩,直到父子俩上了船,他们才怏怏地转去。每到这个季节,乡亲们似乎伸长脖子 等着父子来,一年上头,家家图个吉利热闹。父亲死后,长哥就没再一个人上岸打渔鼓。

长哥翻过了堤坡,就走进了堤坡下的村子。 

村子里很安静。有几只鸡在路边悠闲地抓着草堆。长哥走到第一户人家的门前愣住了,门上了销。长哥记得这家有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姑娘红唇白齿,长得好看。每次父亲与长哥 来,她都会给父子俩泡上一杯茶,茶递到长哥手里,姑娘就会说:“喝茶润嗓哩! ”长哥看她, 她就红了脸,头一低,进到里屋去了。等到长哥渔鼓的声音响起,她又会从房里出来站到旁 边很认真地听。记得那年回到船上,长哥晚上就做了个梦,梦里自己娶了这个姑娘。

长哥有些沮丧,拿渔鼓的手很自然地垂了下来。

长哥走到第二家去,刚到院门口,一条黑狗冲了出来,对着长哥狂吠,吓得长哥手里的 渔鼓差点掉到地上。

“谁来了? ”院里一个气力不足的声音。

“我,打渔鼓的。”长哥忙回答,还是抬起腿进了院门。狗伸着红舌头,望着长哥已不再吠。

长哥看见了一个老人衷着床被子躺在藤椅上,在屋檐下晒太阳。太阳正照在老人的脸 上,那脸便有些生动。长哥走到老人的跟前,老人眯着眼,看着长哥的渔鼓咧嘴就笑了 :“哦,打渔鼓的呀。我耳朵背,听不见。儿子到乡政府去了。”

长哥点了点头,心里明白,家里没有其他人,老人耳朵又听不见,这渔鼓要打给谁听呢? 长哥还记起,这是村主任家。平常这个日子,村主任家是最热闹的了。

长哥向老人告辞,抬头看一眼明晃晃,却有些寒冷的日头,就走出了院门。

长哥想:自己还要不要继续往前走呢?这样想着,脚步却没有停止,又走到了第三家。这家很热闹,堂屋里有十来个人在看电视。电视的声音特别响亮。长哥把渔鼓拍了两 下,声音沉闷低回。没有一个人回头。长哥把渔鼓又拍了两下,这次的声音有了些激越。两声渔鼓响过,长哥自顾自地唱了起来。屋里的人这才齐刷刷地转头。一大嫂从椅子上站了起 来,走到长哥跟前说打渔鼓的,等我们把这集电视剧看完。 ”

长哥看见,那些转过来的头,马上又转向了电视机。

长哥说:“我到其他人家去了再来吧。”

大嫂说你不要去了,村里的人基本上都在这里。”看着长哥满脸的疑问,大嫂继续说:“大部分人都出去打工了,老弱病残留着看家。”说着,给长哥拉了把椅子,便不再理长哥,眼睛又盯向了电视。

长哥依照大嫂的招呼坐下了。坐下的长哥没有看电视,手摩挲着渔鼓有些粗糙的蟒皮。渔鼓上端的红绸布已经很旧了,那还是爹在的时候,在镇上用两斤鱼换的。

坐了一会儿,电视插播广告,那些头扭了过来。有几个半大的孩子起身围住了长哥打 渔鼓的,给我们唱流行歌曲吧。”

“唱两只蝴蝶。”

“唱老鼠爱大米。”

长哥起身。这些前几年还流鼻涕的小把戏,像野地里的蒿草,窜高了。

长哥歉意地说:“我不会唱流行歌,我打渔鼓就送吉祥,说水浒,说好汉故事。”说完,长哥就把渔鼓敲了两下,和着节奏,用他逐渐低沉浑然的声音唱了起来:“ 一送恭喜二送财,三送……”

这时,广告已插播完毕,那些头又都扭向了电视机,不知谁把音量开大了一些,渔鼓的敦厚的梆梆声和长哥逐渐有了些苍凉的声音就一点也听不见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颇有诗意地写长哥那年做了一个梦,梦里自己娶了那个长得好看的姑娘,表明长哥是个想入非非的民间艺人。

B. 作者善于通过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理,以形写神,如“手摩挲着渔鼓有些粗糙的蟒皮”就写出了长哥当时的紧张、感动。

C. “村子里很安静。有几只鸡在路边悠闲地扒着草堆”的环境描写,写出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冷清、自在,与下文“大部分人都出去打工了,老弱病残留着看家”相呼应。

D. “小把戏”喜欢听的是流行歌曲,对渔鼓不感兴趣了。说明渔鼓是一种髙雅艺术,曲高和寡,不是普通人能够欣赏的。

2.小说两次写到长哥说唱时的声音,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人抓住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描绘出一幅莽苍雄阔、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图。

B. “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C. “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 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2.“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这句诗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补写出下写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绘了自秦入蜀途中山势高峻,甚至可以摸到星宿,令人惊恐不已,长吁短叹的情景。

(2)《登高》一诗,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师说》中,韩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意从师学习的心理。

(6)《念奴娇•赤壁怀古》描绘了周瑜有儒将风度,且指挥若定的英气勃发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时驰骋战场,所向披靡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动物鸣叫之声的悲切来烘托出了诗人被贬此地后居住环境的恶劣。

(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英雄的流风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李清照《醉花阴》中回忆起她和丈夫东篱对酒赏菊共度佳节的美好环境,然而现在夫妻离别,这佳节美景反而勾起词人的离愁别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吕坤,字叔简,宁陵人。万历二年进士。为襄垣知县,有异政。调大同,征授户部主事,历郎中。迁山东参政、山西按察使、陕西右布政使。

疏入,不报。坤遂称疾乞休,中旨许之。于是给事中戴士衡劾坤机深志险,谓石星大误东事,孙光滥杀不辜,坤顾不言,曲为附会,无大臣节。给事中刘道亨言往年孙丕扬劾张位,位疑疏出坤手,故使士衡劾坤。位奏辨。帝以坤既罢,悉置不问。

初 坤 按 察 山 西 时 尝 撰 闺 范 图 说 内 侍 购 入 禁 中 郑 贵 妃 因 加 十二 人 且 为 制 序 属 其 伯 父 承 恩 重 刊 之。士衡遂劾坤因承恩进书,结纳宫掖,包藏祸心。坤持疏力辨。未几,有妄人为《闺范图说》,名曰《忧危竑议》,略言:“坤撰《闺范》,独取汉明德后者,后由贵人进中宫,坤以媚郑贵妃也。坤疏陈天下忧危,无事不言,独不及建储,意自可见。”其言绝狂诞,将以害坤。帝归罪于士衡等,其事遂寝。

坤刚介峭直,留意正学。居家之日,与后进讲习。所著述,多出新意。初,在朝与吏部尚书孙丕扬善。后丕扬复为吏部,屡推坤左都御史未得命,言:“臣以八十老臣保坤,冀臣得亲见用坤之效。不效,甘相坐失举之罪,死且无憾。”已,又荐天下三大贤,沈鲤、郭正域,其一即坤。丕扬前后推荐,疏至二十余上,帝终不纳。福王封国河南,赐庄田四万顷。坤在籍,上言:“国初分封亲藩二十有四,赐田无至万顷者。河南已封周、赵、伊、徽、郑、唐、崇、潞八王,若皆取盈四万,占两河郡县且半,幸圣明裁减。”复移书执政言之。会廷臣亦力争,得减半。卒,天启初,赠刑部尚书。

(节选自《明史·吕坤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坤按察山西/时尝撰闺范图说/内侍购入禁中/郑贵妃因加十/二人且为制/序属其伯父承恩/重刊之/

B. 初/坤按察山西时/尝撰闺范图说/内侍购入禁中/郑贵妃因加十二人/且为制序/属其伯父承恩/重刊之/

C. 初/坤按察山西时/尝撰闺范图说/内侍购入/禁中郑贵妃因加十二/人且为制序/属其伯父/承恩重 刊之/

D. 初坤按察山西/时尝撰 闺范图/说内侍购入/禁中郑贵妃/因加十二人/且为制序/属其伯父/承恩 重刊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B. 跋,是文章或书籍正文前面的短文,说明写作经过、资料来源等与成书有关的情况。

C. 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东汉始置吏曹,改自尚书常侍曹,魏晋以后称吏部。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

D. 相坐,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相坐”或“连坐”。如“副使有罪,当相坐”中的“相坐”就是这个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吕坤心计深,野心大。他因为上疏无答复,就称病告退,看到孙光乱杀无辜却不禀告。

B. 吕坤注重学术研究。他在家闲居的时候与“后进”探讨、研习学术,他的著作颇有新意。

C. 有人写《忧危竑议》陷害吕坤,结果,皇帝将罪过归咎于戴士衡等人。皇帝在这个问题上处理得当。

D. 孙丕扬识才重才。他多次为皇上推举人才,曾推荐了三大贤士:沈鲤、郭正域、吕坤。

4.臣以八十老臣保坤,冀臣得亲见用坤之效。

5.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6.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7.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琵琶行》中“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B. 《马嵬》中的“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C. 《张衡传》“遂通五经,贯六艺”: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经书)

D. 《苏武传》“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下列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②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④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⑦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⑧非汉所望也。

⑨连辟公府不就                    ⑩子卿尚复谁为乎。

A. ①②④/③⑤/⑥⑦⑧/⑨⑩    B. ①③⑥/②④/⑤/⑦⑩/⑧⑨

C. ①③ /②⑩/④⑧/⑤⑦/⑥⑨    D. ①⑥⑧/②④/③⑨⑩/⑤⑦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②汉亦留之以相当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④公车特征拜郎中   

⑤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⑥则群聚而笑之。

⑦举孝廉不行                            ⑧数罟不入洿池

⑨衡下车,治威严                        ⑩皆为陛下所成就

A. ③⑤⑥⑧⑨⑩    B. ①②④⑤⑦⑩    C. ②④⑤⑥⑦⑧      D. ②③⑤⑦⑨⑩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欲因此时武 ②天雪 ③羝乃得归   ④相如广成传⑤空以身草野

⑥衡少属文⑦单于其节 ⑧且庸人尚

A. 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B. ①⑤ /②③④/⑥/⑦⑧

C. ①⑧/②/④⑤/③⑥/⑦    D. ①④/③⑤/⑥⑧/②/⑦

 

下列加下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则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②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B. ①秦有余力而制弊                     ②可怪也欤

C. ①而君幸赵王                        ②尤致思天文阴阳历算

D. ①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位居我上      ② 尝一龙机发地不觉动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权衡,比较)②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死(应当)③廉颇老矣,尚能否(吃饭)④吾念之(回头看)⑤且相如贱人,吾羞(向来,本来)⑥衡乃班固《两都》,作《二京赋》(打算)⑦相如车避匿(引:调转)

A. ①③⑦    B. ④⑤⑥    C. ②④⑥    D. ②③⑤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náo)  (fú)   岩(chán)     酒(lèi)

B. (zhǒnɡ) 哳(zhōu)  饿(piǎo)   狼(chái)

C. (diàn)  然(tián)   序(yáng)     马(wéi)

D. 蟆(xiā)  角(bìn)  (huī)    (jiē)

 

作文

山上的寺庙里有尊大理石做的佛像,地下铺着大理石的地板,人们每天都踩着地板来拜这个佛像。地板不服气,说:“喂,咱们都是一个山开采出来的石头,为什么每天踩着我来拜你呢?这不公平啊!”佛像平静地说:“是啊,我们是一个山的石头开采出来的,可你在出山时只被人简单地劈成四方块,而我却忍受了多年反复雕琢的痛苦。上帝其实是很公平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少于800字。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叶子逃离木讷的树干,得到了无限的自由,却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养料。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