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台湾诚品以书店为品牌核心,运营范畴逐步扩展,不再是简单的卖书,更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场所,以其个性化、高品质的特点黏住了自己的特定粉丝,成为台湾文化提升的指标。

B. 由陈向东创建的“跟谁学”作为目前全球领先的学习服务电商平台,通过跟踪学员的个性化需求及偏好,帮助他们找到最合适的老师,同时也帮助老师最大化地实现自我价值。

C.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筹备组阁期间,让纽约市民不胜其扰,原因是他生活、工作所在的 “特朗普大廈”位于纽约人群最密集的地区所造成的,给当地警方带来极大的安保压力。

D. 中国经济正经历L型发展阶段,从2016年下半年数据来看,银行业不良资产有见底迹象,但是否已到拐点尚无定论,银行利润在短期内很难一时恢复高增长。

 

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罗尔的文章发到朋友圈后,大家纷纷倾囊相助,公众的关注者也逐渐上升。文章赞赏金也获颇丰,到9 月21日,关于笑笑的几篇文章赞赏金已达32800元。

②儿时的曹文轩常趴在父亲的背上,听得如痴如醉,忘却了饥饿。在食不果腹的年代,有故事听可以暂时转移对饥饿的注意力。

③正在他(孙少安)心不在焉地摸揣机器的时候,他弟少平突然紧张地跑来叫他,说秀莲肚子疼得厉害,大概要临产了!

④如果不是所有的生命(所有的人)都有着对意义的描画与忧虑,那就是说,意义并非与日俱增。意义不是先天的赋予,而显然是后天的建立。

⑤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只有三个字“忍”“拙”“狠”。这三个字看起来简单,却成为他平步青云的阶梯。他在官场的每一个阶段,都体现了这三个字。

⑥老舍就这样误打误撞地成了新文学的小说大师,文学界和他自己都顺理成章地接受了这一现实,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和谐。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③⑥    D. ②⑤⑥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同舍生衣着光鲜,作者却丝毫不觉羡慕的原因是:“ _______” 。

(2)《赤壁赋》中,苏轼用 “______________”抒发其思慕“美人”而不得的迷惘惆怅的思绪。

(3)《氓》中作者用桑叶作比,表现女主人公年轻貌美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阳羡歌

贺铸

山秀芙蓉,溪明罨画。真游①洞穴沧波下。临风慨想斩蛟②灵。长桥千载犹横跨。

解组投簪,求田问舍。黄鸡白酒渔樵社。元龙③非复少时豪,耳根洗尽功名话。

【注】真游:犹仙游。阳羡有张公洞,相传汉代天师张道陵曾修行于此。②斩蛟:西晋周处,少年时凶强使气,谓为“三害”之一,后斩虎杀蛟、折节向学。③元龙:三国名士陈登的字,曾对来拜访他的求田问舍的许汜表示鄙弃之情。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芙蓉”两句是”芙蓉山秀,罨画溪明”的倒装,目的是突出阳羡境内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美境,给人以江山如画、美不胜收的感受。

B. “真游”句写阳羡的溶洞,词人用“沧波下”三字表现“真游洞”天工造化的神奇,表达词人对阳羡的热爱和生活在阳羡的快乐之情。

C. “临风”两句咏史,通过当年斩蚊处的长桥如今依然横跨河上与名溪一时的英雄豪杰却杳无踪迹的对比,表达了词人对昔盛今衰的感伤。

D. “临风”两句表达了对周处的倾心赞誉,但更多的是感慨;从结构的角度分析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既总结上片,又为下片描写做了铺垫。

E. 下片的“黄鸡白酒渔樵社”句与“小桥流水人家”“人迹板桥霜”“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都用了列锦手法,即整个句子都是名词组合而成。

2.请简要解说“元龙非复少时豪,耳根清净功名话”两句词和辛弃疾的《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中的“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百朋,字维锡,义乌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永丰知县。征拜御史,历按淮、扬、湖广。擢大理寺丞,进右少卿。四十二年夏,进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改提督军务,巡抚南、赣、汀、漳。与两广提督吴芳讨平河源贼李亚元、程乡贼叶丹楼,又会师破倭海丰。初,广东大埔民蓝松山、余大眷倡乱,流劫潼、延、兴、泉间。官军击败之,奔永春。与香寮盗苏阿普、范继祖连兵犯德化,为都指挥耿宗元所败,伪请抚。百朋亦阳罢兵,而诱贼党为内应,先后悉擒之,惟三巢未下。三巢者,和平李文彪据岑冈,龙南谢允樟据高沙,赖清规据下历。朝廷以倭患棘,不讨且十年。文彪死,子珍及江月照继之,益猖獗。四十四年秋,百朋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上疏曰:“三巢僣号称王,旋抚旋叛。广东和平、龙川、兴宁,江西龙南、信丰、安远,蚕食过半。不亟讨,祸不可言。三巢中惟清规跨江、赓六县,最逆命,用兵必自下历始。”帝采部义,从之。百朋乃命守备蔡汝兰讨擒清规于苦竹嶂,群贼震慑。隆庆初,吏部以百朋积苦兵间,稍迁大理卿。给事中欧阳一敬等请留百朋剿贼,诏进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巡抚如故。百朋奏春夏用兵妨耕作宜且听抚帝从之寻擢南京兵部右侍郎乞终养不许改刑部右侍郎。父丧归,起改兵部。万历初,奉命阅视宣、大、山西三镇。百朋以粮饷、险隘、兵马、器械、屯田、盐法、番马、逆党八事核边臣,督抚王崇古、吴兑、总兵郭琥以下,升赏黜革有差。又进边图,凡关塞险隘,番族部落,士马强弱,亭障远近,历历如指掌。以省母归。起南京右都御史,召拜刑部尚书。逾年卒。

(选自《明史吴百朋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朋奏春夏用兵/妨耕作宜/且听抚帝/从之/寻擢南京兵部/右侍郎乞终养/不许欣刑部右侍郎。

B. 百朋奏/春夏用兵妨耕作/宜且听抚/帝从之/寻擢南京兵部右侍郎/乞终养/不许欣刑部右侍郎。

C. 百朋奏/春夏用兵/妨耕作宜/且听抚帝/从之/寻擢南京兵部/右侍郎乞终养/不许改刑部右侍郎。

D. 百朋奏/春夏用兵妨耕作/宜且听抚帝/从之/寻擢南/京兵部右侍郎/乞终养/不许改刑部右侍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巡抚,意为巡视安抚;也是职官名,明代开始设置,职责是代替君王来巡视天下。

B. 会师,行军之时,各路人马在某一地点聚集起来,也可比喻几个方面人员的会合。

C. 僭号,冒用上级尊号;“僭”,古代指雌在下的胃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

D. 屯田,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汉以后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税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百朋能文能武,颇有战功。吴百朋是嘉庆二十六年进士,先后担任了御史、右少卿等职务,后来改任为提督军务,与两广提督共同讨伐河源贼寇。后二人又在海丰打败倭寇。

B. 吴百朋有勇有谋,冲锋陷阵。对广东的三处盗贼巢穴朝廷有近十年没有征讨,吴百朋认为他们接受招安后会马上反叛,若不快速征讨会招致大祸,就上书献计并亲自率兵征讨。

C. 吴百朋娴于军旅,屡受升迁。朝廷认为吴百朋长时间在军旅很辛苦,就任命他为大理卿,但欧阳一敬等人上奏求朝廷留下吴百朋剿灭乱贼,皇上就任命他为兵部右侍郎等官职。

D. 吴百朋考核官员,做事认真。万历初年,吴百朋巡视宣、大、山西三镇,用粮饷、险隘等八事考核边地大臣,并根据官员情况对督抚总兵以下的官员进行升降奖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百朋亦阳罢兵,而诱贼党为内应,先后悉擒之,惟三巢未下。

(2) 又进边图,凡关塞险隘,番族部落,士马强弱,亭障远近,历历如指掌。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公鸡

岑燮钧

杨瑞凤曾是剡剧界的头牌老生。 

在舞台上,她气场极大,任是怎样的名角,都得喊她一声“爹爹”或者“老爷”,看她行事。她一开腔,声若洪钟,丹田震动,喷口激越,气势磅礴。可是,到了台下,卸了妆,人们发现她只是一个小老太。

晚年的杨瑞凤已很少登台,因力她身体好,眼睛也不好。

剡剧是小生小旦戏,清一色的女演员。女孩子自然不大喜欢演老生,所以,来杨瑞凤处拜师的不多。

目下倒是有个学生,是自己剧团的,叫李敏。可惜李敏先天不足,长得太秀气,声音也不够洪亮,时有雌声,是为大忌,这让她很是操心。每次来上课,她都逼着学生喝人参汤,希望她能长壮些。偏是李敏对气味过敏,捏着鼻子,喝参汤如喝毒药。渐渐地,她来得不如以前勤了。

杨瑞风一个人过活,住在底楼因为眼晴不好,很少出门—日,天蒙蒙亮,忽听得公鸡的叫声,她立马来了精神,想起多年前自己模仿公鸡的叫声.对着“狮子短缸”,(一种盛物的瓷器)练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终于练成剡剧界最苍劲的老生腔。看来,李敏也得试试这一绝招。

她沿着小区细细探听,原来是不远处的邻居家传来的她一连敲了几次门,都没反应,直到晚饭时分,才等到主人。

她在院中果然看见了一只金黄威武的大公鸡,原来是邻居家乡下的客人送来的。杨瑞风说明来意,邻居似乎脸有难色。杨瑞凤出了高价,邻居才舍得,她抱到家里,很是高兴,因为市场上很难买到大公鸡。

没有鸡笼,只得散养。结果,院中到处都是鸡屎。

每天早上,她听到公鸡的鸣叫,就如公鸡看到母鸡而颈毛奓起一样,也是热血上涌,以至于一度还产生了眩晕公鸡一声长鸣,她也一声长鸣,公鸡听到应和,更加叫得欢于是,院中叫声此起彼伏,仿佛有一群公鸡在打鸣,引得四邻“侧耳”。

可惜,李敏一直不来上课她等得心急,就打电话过去,那边李敏说,身体不爽,杨瑞凤只能徒呼奈何。

这天晚上,她实在等不住了,看月色如昼,街灯如市,觉得自己固然目力有限,似乎仍可一试。于是,缚了公鸡,放到藤篮里,一手提着,一手搭着人行道内墙,摸索前往。一则看看李敏身体怎样,二来也与她深入探讨一下女子老生的唱腔问题。这些年,偶有她出席的会议,她必振臂高呼剡剧须重视老生当,可惜应者寥寥。倒不是她难耐寂寞,她是寂寞惯的,只是艺不传人,心有不甘,就仿佛做婆婆的总不见媳妇肚子大起来心里着急一样。

她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在城市平坦的大道上,不敢走路中央,就是人行道也是靠边站。有几个小孩子看看她古董般的藤篮和一只雄鸡,感觉遇到了魔法世界的巫婆。好不容易总算摸到了李敏家。这一路足足有好几公里吧。 “李敏在家吗?李敏在家吗? ”

她的喊声在夜空中显得特别铿锵有力,带着舞台腔,完全像一个老头。

过了半晌,李敏下来了,脸蛋又是苍白又是红扑扑。 “先生,你怎么走来了? ”剡剧界管老师叫先生,无论男女。

“我来看看你,你看我给你买了什么。”

“一只鸡?先生你又破费了。”

“哈哈,这不是一只普通的鸡,这是一只大公鸡,它是先生的先生,是你的太先生!杨端凤说话时带着职业性的舞台夸张。

过了会儿,李敏的老公下来了,让她们落座,看着杨瑞凤忘情地给李敏讲老生唱腔,他只能讪讪地退下。

杨瑞风带着李敏发声,只可惜公鸡还不到报晓时分。她一边自己亲自示范,一边叮嘱李敏明晨早点起来,观察公鸡怎样发声。

“你看小小一只公鸡,它的声音这么饱满,可传教里为什么你的声音在舞台上推送力了不强?我们戏曲界有一句行话,叫字字送听,你要好好练习。

这一教就是三个小时,李敏的老公儿次下来又上去终于,他耐不住了,说今晚就到这里吧,否则要累着杨老师了。

“不妨,不妨! ”杨瑞凤依然沉浸在舞台上。

“你送送先生吧。”李敏对老公说。

送到半路,杨瑞凤不再让李敏老公送,说自己来得就去得,并教育不是剡剧中人的李敏老公多担待,让李敏多吃些,养胖些,才有力气唱戏。

“杨老师,李敏她怀孕了,吃不下! ”

“什么,李敏怀孕了?太早了吧……”杨瑞凤想说说什么,终于咽下,“啊哟,那我应该送一只老母鸡! ”

这一晚,杨瑞凤半夜进的门。

小区里有人听到,凌晨两三点,有公鸡报晓。

(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小说通过剡剧界头牌老生杨瑞凤用公鸡教徒弟李敏练嗓的事情,写出了剡剧老生这一优秀传统戏剧行当逐渐衰落,即将失传的严峻现实。

B. 当杨瑞凤跟邻居说明想买公鸡的意图后,邻居“脸有难色”,等到杨出了高价,邻居才肯卖,说明杨的邻居很会借机挣钱。

C. 买回公鸡后,“院中到处都是鸡屎”“引得四邻‘侧耳’”说明杨瑞凤尽管老生唱腔造诣很高,但生活不讲卫生,不会处理邻里关系。

D. 李敏老公是小说中的一个次要人物,这个人物的设置既反映出剡剧老生行当不受重视的现实,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烘托了杨瑞凤的形象。

E. 小说结尾“小区里有人听到,凌晨两三点,有公鸡报晓”写出小区里无人关心杨瑞凤的生活,侧面写出剡剧老生行当的衰落。

2.结合全文,分析概括杨瑞凤的形象特点。

3.小说以“公鸡”为题目,请分析“公鸡”在小说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历史机遇,河北易县找准发展定位,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把旅游业作为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来抓,在全省率先提出“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旅游+美丽乡村”、“旅游+优势产业”等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被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为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易县积极推广“旅游+扶贫”模式,把特色扶贫产业发展成特色旅游项目,形成了“旅游经营、旅游务工、旅游产品、旅游分红”四种旅游扶贫业态:通过建立旅游扶贫试点村,贫困群众可以自己汗办采摘园、农家乐,可以在“家门口”的园区、商户里打工,可以制作、销售农家特色旅游产品,还可以加入旅游扶贫合作社,以资金、人力、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旅游产业获取分红.

(摘编自《中国财经时报》,2016年11月14日)

材料二:

2002年,江西赣州市规划开发脐橙基地,鼓励引导农户发展种植脐橙。几年后,单家独户零散经营的局限性显露:资金少、无技术、无销路、风险大赣州市高度重视,市里积极引导果农建立16家脐橙合作社,全面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实施农资供应、技术培训、管理技术、开拓市场、果品销售“五统一”,同时引进脐橙加工企业,兴建大型保鲜库和分级包装车间,帮助果农包装销售,仅此一项每公斤可增收0.8元由“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增强了果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赣州州市积极发挥产业发展对脱贫增收的带动作用,2015年,全市脐橙种植面积157万亩,脐橙产量128万吨,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市场营销体系,实现脐橙产业总产值105亿元,70万果农增收致富,解决了100万农村劳动力就业如今,漫山遍野的脐橙已成为赣州百姓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11月15日)

材料三:

贫困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而且表现在精神、能力等层面,背后的致贫原因更是纷繁复杂。从这个角度看,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从经济维度出发进行政策设计,可能会“治标不治本”,难以确保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因此,应从单一经济维度的扶贫政策转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维度有效衔接的系统扶贫政策一方面,要对贫困地区的社会发展、文化习俗、生态环境等给予高度关注,有序推进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同步改善;另一方面,应将营养健康、教育、医疗、就业等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机有序串联起来,更加注重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让贫困地区实现彻底脱贫。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11月14日)

材料四:

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实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一些地方形式主义比较严重。驻村干部“走读式”“挂名式”帮扶,聪明才智没放在踏实帮贫困群众勤劳致富上,却花在怎么通过“巧算”收入账把贫困群众“算脱贫”。作为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地方政府不认真想办法、出实招帮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却为完成任务搞“数字脱贫”。一些扶贫主体功利主义严重。比如,在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的一些企业,以扶贫为名要优惠要政策扶持,实际上却“扶富不扶贫”,还往脸上贴“扶贫济困模范”“社会责任楷模”的标签。抢摘贫困帽凸显政绩的冲动在一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西部某深度贫困县,目前贫困发生率依然高达30%,却提出今年要“摘帽”。

(摘编自“新闻网”,2016年11月12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介绍了河北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下如何进行精准扶贫、他们的“ 旅游+扶贫”等模式以及被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等内容。

B. 材料二主要介绍江西赣州市有关种植脐橙的问题,文段通过列举一系列具体数字准确的介绍了赣州种植脐橙的面积、脐橙的产量以及总产值等。

C. 材料三比较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文段首先分析了造成贫困户贫困的具体原因和表现,然后分析扶贫干部如何财能达到“精准扶贫”的问题。

D. 材料四是一篇评论性文章,主要从扶贫者的角度讨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目的是告诫人们要正确看待“精准扶贫”问题。

2.河北易县、江西赣州“精准扶贫”工作中有何相同的做法?请结合材料一、二简要分析。

3.你认为我国目前“精准扶贫”,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请结合材料三、四说说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莫高窟创建的历史文化背景

刘进宝

自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中原文化不断传播到敦煌,并生根发芽。同时,由于敦煌地接西域,交通极为便利,也就较早地接受了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西亚、中亚的文化也随着印度佛教文化的东传而到了敦煌中西不同的文化都在这里汇聚、碰撞和交融。

由于敦煌与河西其他地区都偏处西北,远离中原,因而能避免魏晋以降诸如“八王之乱”“永嘉之乱”那样的兵祸之灾,保持境内长期安定的环境,从而使大量避难百姓流亡到此,使河西的文人学士大为增加,并对保留中原先进文化及推动河西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另外,随着汉代对河西的开发,丝绸之路的畅通,河西文化与河西经济一起迂回上升。一批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士",便在西北边陲的河西一隅破土而出因此,自汉以来,河西地区特别是敦煌,已是文化极盛之地,文人学士大量涌现。

河西地区有重大影响的文士学人,大多都出自敦煌。可以说,没有汉魏以来敦煌文化的发展,便不可能孕育出像刘昞这样的儒学大师而一些退隐或隐居的知识分子能够离开中原地区的物质文明,来到敦煌和河西各地,固然有当时政治上的原因,但也说明当时的敦煌已具有了他们从事著述和讲学的物质条件而这些都说明汉晋文化传统在河西,尤其是在敦煌已打下了坚实而深厚的基础,以敦煌为中心的五凉文化,不仅继承了汉晋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渐趋成熟。敦煌佛教艺术,正是在这种历史、文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十六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连绵,但佛教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河西地区,佛教之为流行,并相北朝佛教的广泛传播起了桥梁作用。

河西地区佛教的兴盛,首先表现在译经方面。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河西地区出现了不少高僧,他们不辞艰辛,跋涉于冰天母地和荒漠沙碛之中,西行求经,瞻仰圣迹,归来时又携回大量梵文或胡语佛经。在河西境内开窟建寺,或聚徒讲经,或从事译著,对佛牧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做出了贡献。

河西地区佛教活动的兴盛,还表现在开窟建寺的活动十分活跃,石窟寺是佛教治动的标志。河西地区现存的石窟寺之多,在全国是少有的。这些石窟寺虽没有兴盛于汉魏,但若追溯其建窟渊源,则大都产生于十六国时期。

从早期佛教在敦抆传播的历史看,憎人崇尚开窟建寺,静坐修禅,因此选择了鸣沙山下这片沙漠绿洲。由于它既远离闹市,又能得到人间烟火的供应,在这里凿窟修禅,的确是很理想的。早在西晋时,就有月氏后裔竺法护在敦煌译经布道。前凉时,单道开、竺昙猷等高僧又在敦煌修习禅法到了前秦建元二年,沙门乐傅便在鸣沙山上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个石窟,敦煌佛教艺术之花从此绽开。

(摘编自《文史知识》,2016年第11期《中西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敦煌与莫高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敦煌从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成为文化交流中心,中原和西亚、中亚文化在相同时间传播到敦煌并不断汇聚、碰撞和交融。

B. 敦煌与河西其他地区位居偏僻、远离中原使得该地区避免了一些战乱,这种安定环境对推动河西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影响。

C. 汉魏以来,敦煌文化发展十分迅速,使得这里产生了很多有着重大影响的文人学士,更孕育出了如刘昞这样的儒学大师。

D. 五凉文化是以敦煌为中心的,它继承了在敦煌打下坚实而深厚基础的汉晋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发展而渐渐趋于成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敦煌佛教文化兴盛与其地域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敦煌地接西域,加上交通的便利就比较早地接受了印度佛教文化。

B. 敦煌成为文化极盛之地,文人学士大量涌现是汉代对河西开发、丝绸之路畅通使得河西文化、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的结果。

C. 对佛经的翻译也使河西地区佛教得以广泛传播,河西很多高僧不辞艰辛,西行求经,回到河西地区后开窟建寺翻译佛经等。

D. 敦煌地区的佛教传播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竺法护的译经布道,但在敦煌鸣沙山开凿洞窟的时间要晚些,可追溯到前秦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西地区的安定环境使河西文人学士大量增加,河西地区物质条件的丰富使一些退隐或隐居的中原知识分子来这里著述和讲学。

B. 十六国时期的社会动荡、连绵战争使得当时的佛教更为迅速发展,河西地区的佛教更为流行,并影响了南北朝佛教的广泛流行。

C. 河西地区开窟建寺活动的活跃体现了这个地区佛教活动的兴盛,这里现存的大多产生于十六国时的石窟寺数量之多也全国少有。

D. 僧人们在鸣沙山上开窟建寺的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鸣沙山下有一片绿洲,并且这里远离闹市,但又能够得到人间烟火的供应。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某中学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十八岁成人礼。在成人礼上同学们依次踏上红毯,由家长给他们戴上“成人帽”,同学们向父母恭行“拜谢礼”。然后父母和孩子携手步入“成人门”,踏上“成才路”,面对一只巨型蜡烛,许下愿望,并在《感恩的心》的动人旋律中,家长和学生互换书信。接着,几个身穿汉服的男女学生走上舞台,献上诗朗诵《青春的十八岁》。最后全体学生起立,庄严宣誓。

对于诸如此类的仪式有人大加赞赏,有人则不以为然。你有没有参加过类似的仪式,怎么看待?

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是北京烟花爆竹“禁放限放”措施落实后其中两年的统计表,请概括图表的内容。

2015年及2016年春节期间北京市pm2.5浓度变化情况

注:农历除夕至初一可以燃放,正月初二至十五限时燃放,其他时间不得燃放。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人们见过山羊都会认为它很温顺,见到野猫就会觉得它很凶残,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秘密在于动物的瞳孔:   ,而猫科等动物的瞳孔却是垂直的窄缝。动物的瞳孔形态为什么不同呢?一项针对200多个物种的研究显示,   。竖条状瞳孔和圆形瞳孔有助于一些肉食动物捕猎,而水平状的瞳孔有助于另一些物种从远处发现捕猎者,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大学综合排名存在难以避免的不合理性,  ①  与大学办学质量水平密切相关的校园历史文化积淀、教学管理、学生工作  ②  后勤服务等等,都难以通过显性的数据来表达,具有特别重要性的教学质量  ③  难以量化。  ④  ,一些所谓综合实力排行,并不能真正反映大学的水平,  ⑤  其价值和  ⑥  学校的借鉴意义也不如学科排名。

 

A

究竟

乃至

/

因为

/

对于

B

究竟

甚至

非常

/

同时

C

毕竟

乃至

因此

/

对于

D

毕竟

甚至

然而

同样

关于

 

 

A. A    B. B    C. C    D. D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14年抗战史能够最大程度地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烈士,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这是对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

B. 文件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面临许多重大考验。

C. 在网络文学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很多作家喜欢用穿越的方式,打通时光隧道让人物交错出现在古代与现代,来体现自身的理想。

D. 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关注文明素养,特别是对如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问题,尤其为全社会所关注。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

① 李小文身上既有传统知识分子追求本真、超凡脱俗的一面,又有和现代科学精种的相通之处,他的特立独行,堪与魏晋名士相比。

② 从年初业内喊出全年600亿票房的目标,到最终以457亿差强人意地收官,电影市场沧海横流,希望与失落、野心与焦虑众声喧哗。

③ 儿子走后,母亲除了倚门倚闾外,每天晚上都在窗前点一盏灯,终夜长明。每晚睡前都收拾孩子的床铺,把被子打开,枕头摆好。

④ 新的课程改革鼓励中小学分层教学,这一举措将改变以往班级学生固定化模式,有利于彻底解决当前有教无类的教育问题。

⑤ 正常的社会关系对于每个人而言,犹如布帛菽粟一样不可缺少,一个人从上学到就业、退休,都与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⑤

 

默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 ”两句,借用燕昭王重金求士的典故,表达主将甘愿为国捐躯以报答君主知遇之恩的豪情壮志。

(2)韩愈《师说》“____________ ”两句,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心理原因。

(3)《诗经·氓》中“_________ ”一句,是女子向男子解释婚期推迟的责任不在自己,而真正的原因是“子无良媒”。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

向子湮②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③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②向子湮,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上片前两句写景,有虚有实。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这是词人想象北方之景,是虚写;“易水寒”为词人路上所见眼前之景,是实写。

B. 上片后两句写远望中原的情形。词人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遥望“三关”,只见群山连绵不断,可是见不到国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肠寸断!

C. 下片前三句运用反衬的手法。“此恨难消”的“难”字,与前面的“可”字“能”字对应,天老、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

D. 下片后两句,“鸾辂”本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里代指被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词人多次听说朝廷派遣使者问候他们,只是不知二帝何时归来。

E. 这首词在写法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景物深入细致地刻画,委婉地传达出了词人心中不便明言的情感,情景交融,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尹焞①字彦明。少师事程颐,尝应举,发策有诛元祐诸臣②议,焞曰:“噫,尚可以干禄乎哉!”不对而出,告颐曰:“焞不复应进士举矣。”于是终身不就举。

靖康初,种师道荐焞德行可备劝讲,召至京师,不欲留,赐号和靖处士。户部尚书梅执礼等人合奏:“河南布衣尹淳学穷根本,德备中和,近世招延之士无出其右者。朝廷特召,而命处士以归,使焞韬藏国器,不为时用,未副陛下侧席求贤之意。望特加识擢,以慰士大夫之望。”不报。

次年,金人陷洛,焞阖门被害,焞死复苏。绍兴四年,止于涪。涪,颐读《易》地也,辟三畏斋以居,邦人不识其面。侍读范冲举焞自代,授左宣教郎,以疾辞。范冲奏给五百金为行资,遣漕臣奉诏至涪亲遣。六年,始就道,作文祭颐而后行。

高宗渡江,赵鼎去位,张浚独相,上章荐焞,谓其所学所养有大过人者,乞令江州守臣疾速津送至国门,复以疾辞。上曰:“焞可谓恬退矣。”诏以秘书郎兼说书,趣起之,焞始入见就职。未几,称疾在告,除权礼部侍郎兼侍讲。

时金人遣张通古、萧哲来议和,焞上疏曰:“臣伏见本朝有辽、金之祸,亘古未闻,中国无人,致其猾乱。今又为此议,则人心日去。不识陛下未尝深谋而熟虑乎,抑在廷之臣不以告也?”又移书秦桧言:“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天下之人痛恨切骨,金人狼虎贪噬之性,不言可见。天下方将以此望于相公,觊有以革其已然,岂意为之已。甚乎。”疏及书皆不报,于是焞固辞新命。引年告老,转一官致仕。十二年,卒。

《宋史·列传一百八十七》)

【注释】①焞:tūn②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奸臣蔡京把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司马光等保守派官员视为奸党,称为“元祐党人”,加以打击。程颐名列其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

B. 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

C. 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

D. 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策,指发出的策问。古代科举考试把试题写在策上,令应试者作答,称为策问,内容常关涉国家大事。

B. 处士,古代指有才德而隐居不愿做官的读书人,后成为善于自处,不求闻达于当时的清高代号。

C. 除权,都是指授予官职,类似的词还有拜、授等。其他表示提升官职的词有迁、擢、升等,表示降免官职的词有谪、废、黜等。

D. 致仕,指古代官员交还官职,即退休。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源于周代,汉朝以后形成固定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尹焞敬待老师。他因不愿诋毁老师程颐而放弃科举考试;朝廷征召他,他祭祀老师之后才上路。

B. 尹焞淡泊仕途。他多次受到举荐和征召,但屡次推辞,皇上认为他“恬退”而授予“处士”之号。

C. 程颐德才兼备。户部尚书梅执礼等人认为,在学问和品德方面,近年招揽的士人没有能超过他的。

D. 尹焞反对议和。金人遣使议和,他上书朝廷并致信秦桧,直言陈述和议的危害,但都没有得到回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焞韬藏国器,不为时用,未副陛下侧席求贤之意。

(2)不识陛下未尝深谋而熟虑乎,抑在廷之臣不以告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橘 子

李培俊

他上衣破了,裤子也撕开了一道不小的口子。脸上还有几条浅色的灰道子,其中一条越过眉梢,在腮帮上拐了个S形的小弯,一直延伸到嘴角那里。他显得异常狼狈。天快黑时,他出现在卖橘子的小摊前。橘子又香又甜的滋味,对于又渴又饿的他具有致命的诱惑力,他恨不得立即拿起一个,剥去外皮,塞进嘴里!但他没有。他用力咽下一口口水,手下意识地伸进上衣空无一物的口袋,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

这时,摊主拿起一只又圆又大的橘子递到他手上,那只橘子是摊子上最为鲜亮的一只。摊主笑笑说:忘记带钱了吧?以后记住,男人出门,口袋可不能空。吃吧,吃吧,自家树上结的。

他说了声谢谢,拿着橘子离开了。

两天后,他又一次出现在那个卖橘子的小摊前。没等他开口,摊主就拿起橘子塞给他,不是一只,而是四只。他张张嘴,想对摊主说些什么的,可他欲言又止,终于什么也没说,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走了。晚上摊主收摊,发现了那份报纸,打开一看,摊主惊呆了,上面有一则公安部门的悬赏通缉令,照片上那个通缉犯,竟是他!自己竟两次送橘子给他吃!几经犹豫之后,摊主还是拨通了报警电话。

公安部门调集警力,在小摊周围设伏,静等着逃犯的再次出现。三天后的中午,逃犯果然出现了。他没有马上进入警方的埋伏圈,而是远远站着,朝四周张望一阵之后,做出了一连串令人费解的动作:他先从裤袋里掏出一把尖刀,举得高高的,在空中晃动几下,然后五指一松,尖刀在阳光下划出一缕寒光,哐当一声落到地上。随即,他举起双手,走进警察的埋伏圈。警察一拥而上,给他戴上手铐,推向远处的警车。他说,请等一下,能让我和卖橘子的老板说句话吗?带队的警长犹豫片刻答应了,两个警察架着他,来到卖橘子的摊主面前。他对摊主说:那张报纸是我故意放在你这里的。说完,逃犯如释重负地吐出一口长气,跟着警察上了警车。

摊主连忙找出那份报纸,发现背面有几行用铅笔写下的小字:长期以来,我像一只被猎人追赶的兔子,东躲西藏,白天钻进不见天日的密林,晚上睡在阴暗潮湿的山洞,吃没吃的,喝没喝的,我都快疯了……当我为选择怎样结束自己的生命犹豫不决时,你送给我橘子吃,还对我微笑。老实说,是你的善良感动了我。对你,我无以为报,举报不是有2万元的赏金吗?权作是我对你善良的报答吧。

公安部门按照通缉令的承诺,第三天便把2万元赏金送给摊主。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

8年之后,劳改农场的储油仓库发生火灾,危急关头,他冲进火海,搬出了8桶汽油,避免了一次灾难性的事故发生,又因一辆失控的卡车冲向一个狱友的时候,他及时推开狱友,却永远失去了左腿。

他获准减刑4年。出狱那天,他没有回家去见妻子儿子,而是拄着双拐去了那个小镇,去找送他橘子的摊主。摊主的妻子红着双眼告诉他,丈夫已经在两年前去世了。说着,她递给他一个沉甸甸的纸包,对他说,临死前让我把这包东西交给你,说你用得着。他让你也摆个水果摊,挣钱虽然不多,可那是自己挣的,花着踏实。他打开纸包,里面是那2万元钱的赏金,分文未动。包钱的报纸,也是他当年留给摊主的那张。

几年时间,纸张已经发黄,通缉令上的照片也已有点模糊不清。

(选自《小小说精选》)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到的“他”的衣着、神情、动作、心理等,都暗示出“他”是个逃亡在外的罪犯,并为下文“他”接受橘子,报恩等情节做了铺垫。

B. 摊主两次送给“他”橘子,一方面显示出摊主对“他”的同情,一方面也有摊主对“他”畏惧,因为摊主拨打报警电话前,有过一番心理博弈。

C. “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其中“颤抖”一词含义丰富,既有得到两万块钱的激动,也有对“他”报恩的感动。

D. 小说叙事紧凑而不散乱,语言细腻而生动,作者匠心独运,通过对摊主这样的普通人善良品质的歌颂,让人们体会到社会风气的转变。

2.文中的“他”三次来到水果摊,试简要分析“他”来水果摊的目的。

3.小说结尾出乎意料,试结合全文,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傅璇琮:他这辈子只干了三件事

傅璇琮1955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担任浦江清先生主讲的“宋元明清文学史”课的助教。原以为就此走上学术坦途,未料两年后被打为右派,从北京大学“贬谪”到商务印书馆。

从北大来到商务印书馆四合院,二十五六岁的傅璇琮感觉自己“心情其实过中年”。他被安排校读、重编云龙旧编的《越缦堂读书记》,索性沉潜文章,以读书为业。傅璇琮在《<学林漫录>忆旧及其他》一文里回忆初拾编辑行当:“一下班,我就搬出一张藤椅,坐在廊下,面对院中满栽的牡丹、月季之类,手执一卷白天尚未看完的线装本《越缦堂日记》,真有陶渊明‘时还读我书’的韵味。”

在商务印书馆悠闲的生涯很快结束,几个月后,傅璇琮被调到中华书局,开始了纷乱繁重的编书生涯。傅璇琮白天审读、加工稿件,夜里读书。每逢星期天,他就到北京图书馆看一天书,中午把早晨带去的馒头就着开水当一顿午饭。

1980年代学界尚且冷清,傅璇琮先生接二连三发表几部重要著作,其中,对学界最有启示作用的无疑是《唐代诗人丛考》。当时学人通常只关注大作家,傅璇琮则把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通过对二三流诗人境况的考订勾勒出当时诗坛的样貌。这部书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除了个人著书立言,傅璇琮也常常“为人作嫁”,在傅璇琮经手编辑的书籍当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当时国内对出版外籍华人的作品还极其慎重。傅璇琮接到稿件通读后,立即写出审稿意见。《万历十五年》原稿由英文写成,作者自己译成中文,因此译稿里有不少诘屈聱牙之处。傅璇琮请他在北大的同窗好友沈玉成对原书做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坚持要亲自审阅各章的修改润色稿。当时传递文稿只能用跨洋信函,书稿来回修改、寄递,直到1981年6月才大致定稿。《万历十五年》首版中华书局初印27500册,几乎顷刻售罄。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料峭春寒风乍起还寒”学术背景下,傅璇琮以史学家的识见和出版人的胆识推进了《万历十五年》的问世。中华书局的出版物是国内外古典学界的“高天风筝”,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

傅璇琮先后主编了《全宋诗》、《唐才子校笺》、《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等煌煌巨制。但对他而言,最为惬意的却是一套小书《学林漫录》。这套丛书收集了文史学界的一些轻松漫谈的文章,所讲不过是“书人书事”。“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傅璇琮以为,只有像老杜那样经历半生戎马战乱,又磨砺了诗艺,集聚了知识,才当得起这信手拈来,漫不经心。这里发表过启功、俞平伯、钱仲联、吴小如等学人的文章,篇篇“如朋友之间,促膝交谈”,亲切可喜。

傅璇琮先生一生都乐于扶植、支持后辈学者。1981年6月,即将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专程到中华书局拜访傅璇琮。傅璇琮读到了他的文章《<全唐诗>误收诗考》,主动邀请他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2005年起,傅璇琮先后被人民大学国学院、清华大学中文系聘为博导,再度回归大学讲坛。傅璇琮在清华开设“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课程,除了文史哲三系的研究生,中文系教授也悉数到场,还有北大、社科院、外地赶来听课的同学,盛况空前。

30年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受到了傅先生成果的影响。他这一辈子,就是在看书、写书、审阅书稿中度过的。他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2016年2月4日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2016年1月23日,傅璇琮先生走了。然而可以置信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集出版家、学者于一身的傅先生曾经成为一座丰碑,永远被仰视,永远受崇敬。

(罗时进《傅璇琮:一座永远被仰视的学术丰碑》)

②他喜欢到学生宿舍和我们小坐谈学,亲自帮我们借论文资抖,他同学生谈论问题时态度和蔼,总是乐呵呵,从不发怒。

(清华学生追忆傅璇琮)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不落学人关注大作家的窠臼,将研究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这说明独辟蹊径在学术研究中十分重要。

B. 作者说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意在赞美傅璇琮无私地帮助了无数学术后辈,引领他们在学术的天空中高飞,远行。

C. 傅璇琮编辑的《学林漫录》丛书虽然被称为“漫录”,但却能记述学人的创作经历,反映学人创作经验,富有深厚的知识底蕴。

D. 傅璇琮虽然学术成就卓越,但他没有大师的架子,为人平易谦和,能够深入到大学生中去,表现出了一个学术大家的修养和风范。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傅璇琮参加工作不久就被打成右派,这给他的内心带来沉重打击,但来到商务印书馆,也让傅璇琮获得了静心读书的机会。

B. 在学术界冷清的情况下,傅璇琮能够不断发表重要著作,得益于他勤奋、肯吃苦的研究态度,他几乎牺牲所有假日休息时间。

C. 傅璇琮请好友沈玉成对《万历十五年》译稿加以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却坚持自我修改,书稿历经了多次跨洋寄递,才得以定稿。

D. 《学林漫录》中“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意在表现所选文章都是作者不经意间,随意创作而成。

E. 傅璇琮主动邀请尚未研究生毕业的阵尚君参加学术会议,因为这位年轻人专程拜访学术前辈的态度,主动求学的精神打动了傅璇琮。

3.为什么说傅璇琮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朝国富军弱的原因

宋朝给我们留下了“幽云十六州”、“檀渊之盟”、“靖康之耻”这样的负面记忆,其积贫积弱、昏聩无能的形象牢牢地刻在人们心中。然而,宋朝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繁荣程度乃当时世界之最。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繁荣景象,千年后的今天仍让西方人惊叹不已。

宋朝靠兵变建立,为了防范武将拥兵自重进而威胁其政权,宋朝统治者实行崇文抑武、以文制武的策略,千方百计削弱武将手中的权力,武将地位大大降低。实行兵将分离、将从中御,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极大阻碍了作战效能。过去由武将把持的行政、财政、司法权力交到了文臣手中。建立枢密院,削弱武将兵权,将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每次出征前,由优居深宫的皇帝和二三大臣,依据主观臆测,制定作战阵图,交给统兵作战的将领遵照执行,而这也极大抑制了武将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统治阶级有无斗志、进取心和高明的战略,是决定国家和民族崛起的重要因素。从宋太宗开始,过去高度重视和依赖军事与武力的传统发生转变,强军强国的意识逐渐被追求文治和稳定的思想取代,以和缓战的思想逐步形成。宋朝自太宗后期始,即不再以积极防御、开疆拓土为能事,军队转而以维护域内统治为主要任务,军队与边防的意义和价值随之降低,主流意识逐渐对战争手段产生怀疑、抵触和排斥的态度。“澶渊之盟”的缔结,使宋朝统治者自认为一劳永逸地寻找到了“化干戈为玉帛”之路,从此更倾向于以和的方式解决边患威胁。

宋朝的军队的规模不可谓不大,国防投入不可谓不多。然而庞大的军队与慷慨的投入却没有锻造出强大的国防和军事实力。究其原因,其兵员构成和军队组织结构上的缺陷不容忽视。宋代的兵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招募,宋代募兵的对象主要是流民和饥民。二是抓夫,在军情紧急、兵员枯竭的情况下,也实现强制征召。三是配隶,即让罪犯充军。从中可以看出,宋代士兵的来源多是三教九流之徒,各类人员混杂,士兵地位极低。致使很少有人愿意当兵,即使被迫当兵也想方设法逃亡。“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成为社会共识。军队的整体组织结构上推行禁、厢军互补的制度,随着禁、厢互补制度的异化,特别是厢军逐渐转变为吸收消化不合格禁军的重要载体,厢军成为禁军的养老之地,战斗力严重退化。

安史之乱爆发到唐朝走向衰落后,中原王朝重要的战略要地辽东、河套河西走廊一带,还有蓟北之野等产马良地全部丢失。而燕云十六州地区被辽占领后,更是使宋失去了传统上最重要的防御生命线――东段和中段长城。过了幽燕十六州,便是八百里平川,北宋已经无险可守,辽突破长城阻隔后,挥师南下更为便利,因拥有长城以内农业区的各种经济资源,可为军事行动提供充足的补给,极大地增强了军事优势。

历史是一面镜子,富不简单地等同于强。一个缺乏尚武精神、没有强大国防力量作后盾的民族,即使经济再强大繁荣,也同样丧权辱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朝统治阶级崇尚文抑武,以文制武的策略大大限制了武将的权力,武将的地位大大降低,指挥的机动性也相应受到了限制。

B. 宋朝统治者实行消极防御、以和缓战的战略,在“澶渊之盟”后,战争手段被逐渐放弃,军队与边防的意义和价值随之降低。

C. 宋朝的兵员素质不高,军队组织结构僵化落后,致使宋朝兵虽多而战力弱,庞大的军队与慷慨的投入没有得到预期效果。

D. 养马场和战略要地的丧失,使宋军缺少了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和屏障;此消彼长,敌对方的资源得以丰富,军事优势增强。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建立枢密院等措施,其重要目的就是要削弱武将的兵权,由于宋朝是靠兵变建立的王朝,因而要防范武将拥兵自重进而威胁其政权。

B. 缓战的思想逐步形成是由于改变了过去高度重视和依赖军事与武力的传统,追求文治和稳定的思想逐渐取代了强军强国的意识。

C. “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之所以成为社会共识,是因为其兵员构成过于复杂、士兵的待遇低以及宋朝军队组织结构上的缺陷。

D. 控制幽云十六州,就等于镇住了汴京的咽喉,幽云十六州丢失,使宋失去了东段和中段长城,这两段长城是量重要的防御生命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朝的社会繁荣和“澶渊之盟”、“靖康之耻”等负面记忆,对现实都有借鉴意义,能促使我们反思宋朝国富军弱的原因。

B. 以文制武策略,致使武将地位下降,加之剥夺了武将行政、财政、司法等权力,极大挫伤武将戍守边关,报国杀敌的积极性。

C. 宋朝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繁荣程度成为当时世界之最,而崇文抑武、以文制武策略及以和缓战思想并没起到积极作用。

D. 宋朝国富军弱的历史启示我们:富不简单地等同于强。我们在建设强大、繁荣经济的同时,也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条在微信圈流传的“稻草定律”说,路边的一根稻草如果没人搭理,它永远只是一根稻草。卖白菜的人用它捆绑了白菜,它的价值就与白菜一样了;卖螃蟹的人拿去捆绑螃蟹,它就与螃蟹的价值一样了。人的价值有时也像一根稻草,与自身无关,就看你与谁在一起。但也有人觉得“稻草定律”并非人生宝典,稻草什么时候都是稻草,螃蟹什么时候都是螃蟹,螃蟹的美味是稻草永远不会散发的,稻草不要以攀龙附凤来提升自己的价值;稻草的价值在于它是稻米成长的母体,它孕育的米香也是螃蟹所不具备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是关于理想的一个框架图,请把它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

 

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句不超过15个字。

大约公元前4000年,尼泊尔人发明了自己的“楔形文字”。这些文字____,少许几笔即可完成。泥版是尼泊尔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除此之外,___。但是,木板文书不易保存,所以现在___,即便有些存留下来,也是破损严重;坚固的石料在当地又极为稀少,几乎成为神庙或皇室专用。相比之下,泥版成了最好的选择。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学生不爱读书,可以追溯到中小学未能培养起读书的兴趣。中小学语文课本本来应该在个性化的阅读中唤起灵性和兴味的,但__①__只是瞄准高考,纯粹是应试的技能性的培训,__②__容易扼杀兴趣。__③__ ,在中小学阶段,__④__“为高考而读书”,__⑤__应该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自己的爱好与潜力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__⑥__,读书多了,语文素养上去了,也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

A. 假如  也   那么   /    也   其实

B. 倘若  /    因此  不仅  都   实际上

C. 如果  就   所以  除了  还   反过来

D. /    则   而且  虽然  但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A. 街道两边如集会似地摆满琳琅满目的地摊杂货,各种小贩的叫卖声沸反盈天,熙熙攘攘的人群,将整条商业街挤得水泄不通。

B. 众人便都敛声屏气,观望着这丛林,不久便听到悉悉索索的声响,尔后便见到一道白影从丛林里窜了出来。

C. 那些私人别墅相当豪华,就连花园中的中国式亭子也都是雕梁画栋

D. 我们要实事求是,敢于直言,摒弃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拒绝偏激偏执的极端言论,保持从善如登的坦荡胸怀。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百岁杨绛:坐在人生边缘,看时间跑、地球转

傅小平

    2010年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的百岁寿诞。

    有人赞她是著名作家,她说:“没有这份野心。”

    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间。”

    有人说得到她的一本书总要珍藏起来,她说:“我的书过了几时,就只配在二折便宜书肆出售,或论斤卖。”

    有人向她恳求墨宝,她说:“我的字只配写写大字报。”杨绛不惯于向人赠书,她认为赠书不外是让对方摆在书架上或换来几句赞美的话。

    有人请她出国访问,她说:“我和钟书好像老红木家具,搬一搬就要散架了。”她说她最大的渴望是人们把她忘记。

低调:“我不过是一滴清水”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是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

    在许多朋友眼里,杨绛生活俭朴、为人低调。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旧式的柜子、桌子。室内也没有昂贵的摆设,只有浓浓的书卷气。她非常满足于这样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

    她和钱钟书的低调,一度被人误读作清高、孤芳。有权威人士年初二去拜年,钱家都在做事,放下事情去开门,来人说声“春节好”跨步正要进门,钱钟书只露出一隙门缝说:“谢谢!谢谢!我们很忙,谢谢!谢谢!”这让他很不高兴,说钱钟书伉俪不近人情。当然,更多的时候,这种拒绝别人的“苦差事”,还是由杨绛来做,她因此也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虎”。

   诚如钱钟书堂弟钱钟鲁所说,杨绛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善也不喜交际应酬,她就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

    有一年,她的新著出版,出版社有意请她“出山”,召开作品研讨会。杨绛坦陈:“我把稿子交出去了,剩下怎么卖书的事情,就不是我该管的了。而且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她谢绝出席研讨会。她还将自己的稿费和著作权交给清华大学托管,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这项基金,以“好读书”三个字命名,迄今已收到两人版税所得近800万人民币。

成就:文学史上不容忽视

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杨绛涉足剧本,始因《称心如意》一炮走红,继因《弄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一度搞得钱钟书很紧张,生怕风头都叫杨绛抢去。直到钱钟书写出《围城》,这一局面才得到根本改观。这并没有影响杨绛自己的文学成就。在评论家徐岱看来,一部《洗澡》就足以奠定她在百年中国女性写作史上不可轻视的位置。

    1958年,她准备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原著是西班牙文,她不懂。就先找来国外的译本看,如英文、法文、德文的,比较了五种译本以后,发现有些地方差别很大。杨绛想到,要想保证原汁原味,只有从西班牙文翻译。就这样,她开始自学西班牙文。

    两年后,杨绛开始翻译《堂·吉诃德》。1965年1月,第一部翻译完毕,并开始译第二部,很快“文革”爆发,杨绛在外国文学研究所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揪出来”。从此开始了受污辱、受践踏、挨批、挨斗的日子。直到1972年春,从干校回北京,杨绛接着日以继夜翻译《堂·吉诃德》。1976年,《堂·吉诃德》第一、第二部全部定稿。次年,杨绛又将全书通校一遍,于5月初送交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4月底,《堂·吉诃德》出版。因为翻译《堂·吉诃德》,杨绛获颁西班牙国王亲授的“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

魅力: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回首百年人生,杨绛欣慰于自己“甘当一个零”。从做钱家媳妇的诸事含忍,到国难中的忍生活之苦以及在名利面前的深自敛抑,杨绛总能“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在杨绛看来,所以含忍是为了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含忍和自由是辨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她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更多来自于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抗战时期国难当头,生活困苦,她觉得是暂时的,坚信抗战必胜,中华民族不会灭亡。她写喜剧,以笑声来作倔强的抗议。到了“文化大革命”,支撑她驱散恐惧,度过忧患痛苦的,仍是这份坚定的信仰。“我确信,灾难性的‘文革’时间再长,也必以失败告终,这个被颠倒了的世界定会重新颠倒过来。”

    正是这种坚信,让她和钱钟书即使在不幸中,依然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她说:“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文章开头以排比的形式,通过别人的称赞和杨绛自我回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从而使人物形象跃然在读者纸上。

B. 文章虽以朴实的笔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粗线条的勾勒,但人物形象丰满,其低调、智性、坚韧等美德也得到突出的反映。

C. 文章写拒绝别人的“苦差事”,由杨绛来做,她还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虎”,这反映出杨绛与钱钟书相濡以沫,甘心生活在钱钟书的光环底下。

D. 无论抗战时期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她之所以能够度过艰难和痛苦,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原因在于她对文化信仰,对人性信赖。

E. 纵观整篇文章,作者以真挚动人的情感抒写出杨绛不同凡响的人生历程,表达出作者对杨绛的由衷敬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句话在她身上有哪些体现?

3.文章中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补写出下列横线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借“猿”“飞鸟”寄寓漂泊不定、老病孤独的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蜀道凄清景物,杜鹃鸟哀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愁空山。”(3)《琵琶行》一诗中从侧面用环境来烘托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 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全词紧扣“超然”二字,非常鲜明地体现了本诗豪放的风格。

B. 上片后三句是说作者登临超然台远眺,从登超然台望见春水、春花、春雨等美丽春景,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内心的喜悦。

C. 下片紧承上片所写之景,以“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D. “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诗人欲忘却尘世间一切,借诗酒以自娱。

E. 全词意境清丽,韵律和谐,语言质朴无华,堪称佳作。

2.词的上片写景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芋老人传

周 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剌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落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B. 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C. 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D. 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文中的意思指科举考试中的第一等。

B. 井臼,水井和石臼,文中是汲水和舂米的意思,泛指操持家务。

C. 妾媵,媵是指古代随嫁,亦指随嫁的人;妾是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

D. 宗庙,古代帝王或诸侯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天子设七庙,诸侯设五庙,士、大夫和庶人不准设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芋老人与老伴度日,儿子不在身边。其为人善良,乐于助人,能急人之困,文中帮助了一位书生。

B. 文章开头写书生在饥饿时饱食芋老人之芋,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是入情入理的致谢语,也为第二段写他为相国后再次食芋埋下了伏笔。

C. 芋老人身处微贱,而出言发语惊世骇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常有这样的形象。作者常常用以表现下层人民的智慧、道德和精神力量,并与达官贵人形成对比。本文中芋老人就和忘本的相国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对平步青云的相国的批判是尖锐的。

D. 芋老人列举了富而弃妻、贵而绝交、为吏而背学、为官而失节等四个“以今日而忘其昔日”的例子,作者着力鞭挞最后一种情况,充分表现出对某些士大夫的愤怒和鄙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译文:

   (2)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译文:

 

“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阴影会更引人注目/但他朝阳的一面/总在反射着亮光/害怕并躲避阳光的人/阴影会躲过人的眼睛/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也裹在一片黑灰色之中”(杜运燮《光和影》,有删节)。你读了这首小诗之后有些什么想法?体会其中的意义,以“走进阳光”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自选体裁、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