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它既需要有言论自由,_____。特别是作为公众人物的网络大侠,______,置法律法规和社会责任于不顾,那么,党和人民的合法权益就会受到损害。要知道,______,但并不意味着允许各种杂音、噪音充斥。社会空间是如此,网络空间也是如此。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古人面对日食,有人以为末日来临,惊恐万分;有人以为天降处罚,跪地求饶;有人举火照明,鸣锣击鼓。在人类对日食的原理还不了解时,也不可能对日食的发生作出预报时,出现这样的现象毫不奇怪。     日食是一种正常的天象,    每次能观察到日全食的地方不过一百平方公里,只占地球面积很少的一部分,   那些地方未必有人居住,观察时还会受到时间和气候的影响,      一个人一生中能看到日全食的机会并不多,不可能积累多少直接的经验。      以往见过,      听长者说过,一旦日全食真的出现,还是免不了会产生恐惧。

 

A

尽管

况且

于是

即使

并且

B

虽然

但是

并且

于是

如果

并且

C

尽管

并且

所以

即使

或者

D

虽然

但是

况且

所以

如果

或者

 

 

A. A    B. B    C. C    D. D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关于中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缺乏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中学生的阅读量少以及阅读面窄。

B. 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据说当时被定名为“马踏飞燕”,后因各种复杂原因,无奈之下才更名为“铜奔马”。

C. 梁任公先生的演讲之所以感人至深,让听讲者终生难忘,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在演讲时倾注了饱满真挚的情感造成的。

D. 在菲律宾总统杜特尔即将前往南部陷入动乱的省份视察之际,作为先导部队的总统府卫队车队于11月29日遭到炸弹袭击,导致9人受伤。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个人说话要算话,不能出尔反尔。当今社会,无论你做人或做事,从事什么行业,都要做到一言九鼎 

蚌病成珠似乎是中国文学的一条定理,它是中国无数诗人创作过程的写照,如杜甫、苏轼等等,无一例外。 

③身为国家的公务员,一定要危言危行,注意自己的生活工作作风,为百姓做好榜样,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百姓服务。 

④这次作战,我方准备充分,武器精良,而且还在战前仔细研究了对方的形势,可以说做到了知己知彼,一定能够铩羽而归 

⑤此次比赛,我们在战术上出现了一些失误,尽管打得很努力,可最终还是不孚众望,没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⑥成龙用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喜剧的内涵,一想到他在影片中的表情、动作,我就禁不住哑然失笑 

A.②③④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①③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孙万友

牛黄,中药名,黄牛或水牛的胆囊结石。性凉,味甘苦。功能清热、解毒、定惊。牛黄分多种,有葡萄黄、米碜黄、鸡心黄。最宝贵的为“人头黄”,黄大如人头,价值昂贵。疯癫如狂的患者沏上一杯牛黄茶灌了,当即就可清醒。“人头黄”为稀世珍宝,一般人极少见到。

陈州解三,就曾得到一颗“人头黄"。

解三以宰牛为生,也靠牛黄发财。平常买牛,多买瘦牛。牛胆结石,是永远吃不肥的。有一日,解三购得一头老牛,剥开一看,脏内如黄花盛开,解三第一次目睹“人头黄”,简直有点儿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禁失声叫道:“人头黄!”

不料隔墙有耳,被邻家夏二听了去。夏家与解家只一墙之隔,墙上爬满丝瓜秧。夏二搬梯爬墙,把脸匿在丝瓜秧里,一下子看了个清楚。

夏二是个皮货商,往常解三晾晒的牛皮牛鞭,多由他购去再到南阳倒卖。夏二自然知道“人头黄”的价值,回到屋里,怔怔然许久,决定要盗得解三的人头黄。

半夜时分,夏二登梯爬上墙头,用系牢的绳索溜到解家院里。他先静耳听了听动静,然后用尖刀拨门。不料门没栓,他深感不妙,心想可能解三有防,便急忙藏了尖刀,匆匆顺原路而回,躺在床上,心中还在“扑腾”。他很是懊悔自己见财眼开干了愚事,为此翻来覆去折腾了一夜,直到黎明前才迷糊过去。不料刚想沉睡,突然听得解三来借梯子。

夏二一听借梯子,大惊失色,心想这解三大概是故意来试探虚实!更可悔的是昨夜只顾害怕,竟忘记把梯子从墙边挪开!为不让解三看出破绽,他急忙披衣穿鞋,想把解三稳在屋里,然后悄悄把梯子挪开,以除解三的疑心。不料他还未下床,却被解三拦住了,说:“二哥你睡你睡!进门时我就看到了梯子,在墙上搭着呢!”

夏二一听此言,如傻了一般,直等解三走了,他还未醒过神来。这一天,夏二如得了重病,心郁如铅,脑际里全是解三的影子。那墙上被绳索勒的痕迹他是否看到了……一连几天,这等问题在夏二脑子里来回翻腾,吃不香睡不宁,双目开始痴呆,偶尔还自言自语,时间一长,夏二失去了理智,开始在满街疯跑。

夏家人很着急,以为夏二患了什么邪症,又求神又烧香,均不济事,最后请来了一名老郎中。老郎中进门并不急于给夏二看病,而细心观察。几天过后,他才对夏家人说:“你们当家的病是心疾所至,一般药物只能顾表而不能治里,眼下只能用人头黄可以根除!只是这人头黄为稀世珍物,一般药店是买不到的!”

不想在一旁自言自语的夏二一听到“人头黄”三字,突然瞪大了眼睛,下意识地接道:“解三家有人头黄!解三家有人头黄……”

夏二的妻子为治夫疾,就以试探的心理去解家求要人头黄。谁知解三一听脸色惧白,连连地说:“我没有人头黄!我没有人头黄……”

夏妻失望而归,对老郎中说:“解三说他没有人头黄!”夏二一听怔然如痴,许久了,突然倒头睡去。夏二一睡三天三夜,像达到了某种心理平衡,竟奇迹般地好了。

可是,没过几日,解三竟也疯了,而且比夏二疯得还厉害,到处嚎叫:“我没有人头黄!我没有人头黄……”

解家人急忙请来那老郎中给解三瞧病,老郎中望着解三,让人请来夏二,暗地安排了一番,然后让夏二对懈三说:“你没有人头黄!”

不料解三一听此言,更是惊恐,“忽”地挣脱了老郎中的手,边跑边喊:“我不是不给夏二治病,我压根儿就没人头黄呀!”

老郎中望着疯跑的解三,痛苦地摇摇头,对解家人说:“解师傅的病没救了,没救了!”

夏二觉得很惋惜,想想自己的所为,很是有点儿后怕!

几年以后,解三被冻死野外。解三死后,其子承父业,数年后翻盖新房,扒旧屋的时候,扒出了那个人头黄。解三之子只认得一般牛黄,却不认得人头黄为何物,便求夏二指教。夏二望着那人头黄,面色冰冷,许久了才说:“是一块普通的药草,你留它没用,放我这儿吧!”

解三之子把人头黄送给了夏二。夏二后来用人头黄救了许多人,分文不取,有求必应。这样过了三十余年,夏二已年近八旬。临终的时候,他唤过家人,从怀里取出那颗人头黄,安排说:“这块药物,只可施舍,不可贪利!”

不料夏二死后,其子夏仲不守诺言,将人头黄卖了,成了方圆几十里的富户。家中子女都因家中富有而不行正道,夏仲最后也因此悬梁自尽。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解三比较聪明,知道瘦牛有牛黄,因此,平常买牛时不买肥牛,靠摘取牛黄出售发财,后来也因牛黄而疯。

B夏二听到解三来借梯子,以为解三已知道自己到他家行窃,一连数日都心郁如铅。良心的不安使他失智发疯。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情节,融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于一体,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D小说构思巧妙,以“牛黄”为线索,通过人物对待人头黄的不同态度,集中呈现了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判。

E解三不肯拿人头黄治夏二,一是不想泄露自己有宝的秘密,招来灾祸;二是知道夏二到自己家偷过人头黄。

2.开头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夏二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以“牛黄”为题,用意很深。请从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方面选择其一,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分析。

 

补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________________”从侧面写出洞箫声的魅力和吹奏效果。

(2)《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的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描绘出两幅山间对比鲜明的朝暮画面。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

瑞鹧鸪                  辛弃疾

期思溪上日千回,樟木桥边酒数杯。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

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飞轻菊半开。不是长卿终慢世,只缘多病又非才。

【注】①期思:地名,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罢官后的辛弃疾长期闲居并终老于此。②长卿慢世: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慢世:傲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事。
1.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怎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6分)
2.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初为桓伟辅国主簿。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以与毅舅甥,制不相纠,使治书侍御史丘洹奏弹毅辄宥传诏罗道盛。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谓宜从旧,于义为允。”从之。帝少事戎旅,不涉经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臵之。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十二年,武帝北伐。以为右长史。及入咸阳,帝遍视阿房、未央故地,凄怆动容。前至渭滨,帝叹曰:“此地宁复有吕望邪?”鲜之曰:“昔叶公好龙而真龙见,燕昭市骨而骏足至。明公以旰食待士,岂患海内无人?”及践阼,迁太常、都官尚书。时傅亮、谢晦位遇日隆,范泰尝众中让诮鲜之曰:“卿与傅、谢,俱从圣主有功关、洛,卿乃居僚首,今日答飒,去人辽远,何不肖之甚!”鲜之熟视不对。鲜之为人通率,而隐厚笃实,赡恤亲故。游行命驾,或不知所适,随御者所之。尤为武帝所狎。上曾内殿宴饮,朝贵毕至,唯不召鲜之。坐定,谓群臣曰:“郑鲜之必当自来。”俄而外启尚书郑鲜之诣神兽门求启事,帝大笑引入。景平中,徐、傅当权。出为豫章太守。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窃谓人曰:“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今徐、傅出以为郡,抑当有以。”元嘉三年,弘入为相,举鲜之为尚书右仆射。四年卒。 

(节选自《南史·郑鲜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

B. 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

C. 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

D. 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武帝是皇帝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

B. 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其祖先因功封于吕地,后来代指辅佐国君的贤才。

C. 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奏章的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为最高行政长官。

D. 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如景平、元嘉、贞观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鲜之性格刚直,极尽官责。他的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擅自赦免人;按制度规定,鲜之不能弹劾刘毅,他便让治书侍御史丘洹奏表弹劾刘毅。

B. 郑鲜之敢于犯颜,直论是非。与皇帝交谈,他总是驳难,一定要让皇帝理屈词穷,才肯罢休;皇帝有时感到惭愧,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

C. 郑鲜之被人讥诮,不做分辩。范泰当众讥讽他虽功劳不下傅亮、谢晦,而地位和恩遇远不及傅、谢;他狠狠地瞪了范泰一眼,并没有回应。

D. 郑鲜之道德纯朴,受人敬仰。景平年间,他任豫章太守一职虽被调离京城,但他的德行与才干还是得到了有识之士的认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少事戎旅,不涉经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

(2) 昔叶公好龙而真龙见,燕昭市骨而骏足至。明公以旰食待士,岂患海内无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美丽《诗经》

鲍鹏山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物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析】
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戳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1.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下列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班固和何休提出了诗经起源的“采诗说”,但司马迁和《左传》都没有提到。

B.关于《诗经》,司马迁虽然说到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证据。

C.我们想要驳斥班固和何休的观点,但是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为合理的说法。

D.虽然学术界对《诗经》各抒己见,但这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2.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

B.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的美感比不上《陈风·月出》的美感。

C.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D.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喜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是“献诗”说,但这种说法只有《国语》中的一个孤证。

B.学术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得过且过是因为这种疑问不影响我们喜爱《诗经》。

C.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曾提出过理据充分的质疑,但学术界少有反响。

D.我们只有把《诗经》当“诗”来读,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下面是某中学国庆七日游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近日,测“颜龄”游戏刷爆了朋友圈__?专家解释说,相关网站事先收集了大量人脸特征的数据,根据数据规律,建成了年龄模型。当你上传一张照片后,__,从而猜出你的年龄。__。因为人体皮肤随着岁月的流逝会变得松弛,深浅不一,嘴角及鼻翼的法令纹尤为明显。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古人阅读最早  ①  是携带不便的羊皮、竹简等。  ②  眼下的我们,阅读的途径与方式就丰富多了,手机、网络、电子阅读器等都是可以利用的工具,  ③  十分便捷。但手机、网络之类的阅读  ④  可以获取大量信息,  ⑤  是一种浅阅读。要进入深阅读状态,达到一定的思考、创新层次,  ⑥  纸质文本最佳。

选项

A

/

可是

因而

即使

自然

B

相反

于是

如果

/

C

/

不仅

而且

D

虽然

还是

 

 

A. A    B. B    C. C    D. D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此次参会,姚明带来的“推广专项体育课”的提案,在他看来,专项体育课与目前正在大力发展的校园足球工作是可以接轨的。

B.能否正确处理好古今文化之间以及中外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体现了一个文艺工作者艺术智慧的高低,同时也决定着文艺作品的优劣。

C.为切实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我市进一步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加快学校建设和改革创新的力度。

D.中国的国学智慧是非常博大精深的,它不排斥什么东西,也不和什么东西相对立,它永远都是在吸收不同的传统,然后扩大和丰富自己。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透彻,解释得那么轻松。

②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③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和李胜素的京剧唱段将演出推向了高潮,其声穿云裂石,其曲荡气回肠,真有金戈铁马、气壮山河之慨。

④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⑤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青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了踪影,而在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

⑥真正的读书,需要一种不急不躁、不愠不火的从容心境。在淡泊的氛围中,上溯远古、下及未来,含英咀华,沉思遐想,思绪跟随古色古香的书味尽情飞翔,内心就会进入一种清净、清幽的幸福境界。

A.①④⑥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虞美人》作者李煜面对江山易主,人事皆非的现实却不敢明言,勾起无穷幽怨之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论语>十则》中孔子论述兴趣在学习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后世之人对秦亡一事如果只哀叹但不以之为鉴,就会落得“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  思

陆  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注】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1203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②元龙:陈元龙,即陈登,三国时人,素有扶世救民的志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 “江湖浪迹一沙鸥”中的“沙鸥”这一意象和杜甫的《旅游书怀》中的“天地一沙鸥”的“沙鸥”特征相同。

B. 诗歌的颔联写“事大如天醉亦休”,可见诗人整天惦记国家大事,有时甚至借酒浇愁,以致有度日如年的感觉。

C. “砧杵敲残深巷月”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将妇女的砧杵捣衣之声与月亮残缺之形相结合,烘托了诗人落寞的心境。

D. 诗歌的颈联借助“寒砧”“残月”“梧桐落叶”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凄清冷寂的画面,借景抒情,情寓景中。

E. 诗歌的尾联借助陈元龙的典故,写出诗人已入暮年的无奈以及欲获高位而不得的惆怅心情。

2.此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诗人过着闲适生活但又不安的矛盾心情,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

B.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

C.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

D.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稽首的意思就是头触碰地上且停留一会儿,也称为“顿首”。

B. 《诗》,即《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C. 右,即车右或骖乘。古人乘车以左为尊,一车乘三人,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车右陪乘,一般是由武士担任。

D. 书法,译为“记事的原则”。这一记事原则,即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它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一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灵公奢侈暴虐,加重赋税来修饰宫室,因为熊掌没炖烂,竟然杀了厨师,把他的尸首装在畚箕里,让宫女抬着从朝堂上经过。

B. 赵盾、士季向晋灵公进谏,晋灵公巧言遮掩,还想方设法要杀掉赵盾。他派遣的力士鉏麑不愿执行他的命令,于是头撞槐树自杀了。

C. 晋灵公准备在宴会上杀害赵盾,他手下的武士灵辄却在关键时刻帮助赵盾幸免于难,以报答赵盾昔日的送饭之恩,赵盾自己只得逃亡了。

D. 晋大夫赵穿杀了晋灵公,晋国太史董狐写“赵盾弑其君”并在朝廷公布。赵盾难以辩白,大有感慨,孔子也为他蒙受杀君之名感到可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⑵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开放包容中培养理想、抱负和情怀

——访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

历史上由陈嘉庚先生捐资始办的厦门大学经过发展、积淀,如今学校特色鲜明,还被誉为我国最美丽的几所大学之一。日前,记者到厦门大学,就培养高质量人才等问题专访该校校长朱崇实。

记  者: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怎样认识并把握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关系?

朱崇实: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定要追求并保持我们民族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同时,尊重、理解、接受多元文化。厦门大学从办学伊始就是开放、包容的学校,就把学校的发展放在全球范围进行思考和行动。建设一流大学应该以一流学科为抓手,大学的基本元素是学科,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强势学科,把学科办出特点,才能把大学办出特色;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一流的理念要先行,中国的大学不仅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应该有世界眼光。在此基础上,脚踏实地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做出大学应有的贡献。

我们学校积极走向世界,在马来西亚建立了一个占地900亩的分校,成为我国第一个在海外建设独立校园的大学。学校已经在今年2月正式开学,目前有1300多名学生在读。我们将全力办好马来西亚分校,把分校建成促进中国与马来西亚及东南亚其他地区教育及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点,努力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典范。11月3日,在北京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马来西亚联合新闻声明》称,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是两国高等教育合作新的里程碑,将为当地社会培养急需的优秀人才,夯实中马关系的民意基础,深化中马两国友谊。

记  者:培养学生的理想、抱负和情怀的基础是什么?

朱崇实:我们的目标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健全的人,对国家和社会有自觉奉献精神的人。当年陈嘉庚先生捐出所有的家产兴办厦门大学,其背景就是祖国贫弱,受人欺负,他以自身行动倡导爱国精神、家国情怀,提倡培养“伟大人格之人”。我们学校办学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抱负和情怀,校歌中“致吾知于无央”“充吾爱于无疆”的歌词,就是引导青年学子要有大爱之心。

青年学生有理想、有追求的基础在于有本事、有本领,特别是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学校从抓好每一堂课、每个学习环节入手,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平台,帮助他们掌握扎实的理论和专业知识,锻炼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记  者:我在厦门大学校园的林间道路边,看到几名学生在弹钢琴,这为美丽的校园又增添了亮色。您怎样看待校园文化建设?

朱崇实:一所一流大学仅仅有美丽校园还不够,应该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一个美好校园。“好”体现在内涵上,就是和谐、友爱、充满活力的校园,我们积极为学生们提供体育和艺术设施,让他们愉快生活,健康成长。

记  者:在电子阅读风行的情况下,您认为应该如何引导大学生读书?

朱崇实:在学校一有机会,我就提倡学生们多读些纸质书,多读些中外经典类的书。读书不只是系统地读,还要认真地读,坚持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面对知识爆炸和电子读物,一些学生学习采取实用主义,结果知识碎片化、零碎而缺乏系统;一些学生对知识浅尝辄止,只知其一,不想知其二。这些都是读书人最忌讳的。虽然摄取知识的渠道多了,青年学生仍然应该坐得下来,多读几本书。

(2016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董洪亮)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由陈嘉庚先生捐资始办的厦门大学,创办之初就目标明确、特色鲜明,即在开放包容中培养有理想、抱负和情怀的有用人才。

B. 朱崇实认为,厦门大学要有世界眼光,有一流的办学理念才能建设出一流的学科,办好了一流的学科才能建设一流的大学。

C. 培养学生的理想、抱负和情怀的基础是,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宏阔的国际视野,还要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D. 建设一个美好校园,不只在于校园环境优美,更在于其内涵发展,就是要创建一个和谐、友爱、充满活力的美丽校园。

2.作者说“厦门大学经过发展积淀,如今学校特色鲜明”。那么,厦门大学有哪些鲜明特色?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3.关于读书,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有哪些主张?你是否同意这些看法?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狍子的眼睛

梁晓声

当年我是知青,在一师一团,地处最北边陲。鄂伦春族猎人常经过我们连,冬季上山,春季下山。连里的老职工、老战士,向鄂伦春族学习,成为出色猎人的不少。

“北大荒”野鸡多,狍子也多。狍天生是那种反应不够灵敏的动物,人称“傻狍子”。当时,我在连队当小学老师。校长是转业兵,姓魏,待我如兄弟。他是连队出色的猎手之一。冬季的一天,我随他进山打猎。

我们在雪地上发现了两行狍蹄印。他俯身细看了片刻,很有把握地说肯定是一大一小。顺踪追去,果然看到了一大一小两只狍。体形小些的狍,在我们的追赶下显得格外的灵巧,它分明企图将我们的视线引向它自己。雪深,人跑不快,狍也跑不快。眼看那只大狍跑不动了,我们也终于追到猎枪的射程以内。魏老师的猎枪正举平瞄准,那体形小的狍,用身体将大狍撞开了,然后它在大狍前窜来窜去,使魏老师的猎枪无法瞄准大狍,开了三枪也没击中。魏老师生气地说,我的目标明明不在它身上,它怎么偏偏想找死呢!

傻狍子毕竟斗不过好猎手。终于,它们被我们追上了一座山顶。山顶下是悬崖,它们无路可逃了。

在仅仅距离它们十几步远处,魏老师站住了,激动地说:“我本来只想打大的,这下,两只都别活了。回去时我扛大的,你扛小的!”

说罢,他举枪瞄准。

狍不像鹿或其他动物。它们被追到绝处,并不自杀。相反那时它们就目不转睛地望着猎人,或凝视枪口,一副从容就义的样子。那一种从容,简直没法儿细说。狍凝视枪口的眼神儿,也似乎是要向人证明——它们虽是动物,虽被叫“傻狍子”,但却可以死得如人一样自尊,甚至比人死得还要自尊。

在悬崖的边上,两只狍一前一后,身体贴着身体。体形小些的在前,体形大些的在后,在前的分明想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子弹。它眼神儿中有一种义不容辞的味道,似乎还有一种侥幸——或许人的猎枪里只剩下了一颗子弹吧?

它们的腹部都因刚才的奔逃而剧烈起伏。它们的头都高昂着,眼睛无比镇定地望着我们——体形小些的狍终于不再望我们,将头扭向了大狍,仰望大狍。而大狍则俯下头,用自己的头亲昵地蹭对方的背、颈子。接着,两只狍的脸偎在了一起,两只狍都向上翻它们潮湿的、黑色的、轮廓清楚的唇……并且,吻在了一起!

我心中顿生恻隐。正奇怪魏老师为什么还没开枪,向他瞥去,却见他已不知何时将枪垂下了。

他说:“它们不是一大一小,是夫妻啊!”

我不知说什么好。

他又说:“看,我们以为是小狍子的那一只,其实并不算小啊!它是公的。看出来没有?那只母的是怀孕了啊!所以显得大……”

我仍不知该怎么表态。

“我现在终于明白了,鄂伦春人不向怀孕的母兽开枪是有道理的!看它们的眼睛!人在这种情况下打死它们是要遭天谴的呀!”

魏老师说着,就干脆将枪背在肩上,盘腿坐在雪地上,吸着烟,望着两只狍。我也盘腿坐下,陪他吸烟,陪他望着两只狍。

我和魏老师在山林中追赶了三个多小时,魏老师可以易如反掌地射杀它们,甚至可以来个“串糖葫芦”,但他决定不那样做了。

那一刻,夕阳橘红色的余晖,漫上山头,将雪地染得像罩了红纱。两只狍在悬崖边相依相偎,身体紧贴着身体,眷眷情深,根本不理睬我们两人的存在。

(选自2016年第13期《小小说选刊》,略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开头两段交代故事背景,引出魏老师这一主人公形象,突出他是“出色猎人”,并与下文写他没敢打狍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B. “傻狍子”其实并不傻,它灵巧机敏,见义勇为,面对死亡的威胁,竟能像人一样有自尊,甚至比人还要自尊。

C. “高昂”“镇定”“从容”“义不容辞”“吻”……作者用这些词语来描写狍子,表现了狍子身上的人性光辉。

D. 从小说的描写来看,公狍子要比母狍子更勇敢,更坚毅,更有爱心,更有担当,更不怕死,因而令人肃然起敬。

E. 小说结尾一段把景物描写与对狍子的特写相互映衬,渲染出某种直抵人心的悲壮色彩,可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小说写的是“北大荒”知青的打猎故事,却以“狍子的眼睛”为题,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今的网络流行语,有时候常常“流行”得让人莫名其妙。比如说最近在网上风行一时的“蓝瘦香菇”,仅仅因为一位南方口音的小伙子把“难受,想哭”发音成了“蓝瘦,香菇”,就在网络上得到了病毒式传播,让不少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在近期网上热传的“2016年十大网络流行语”的帖子中,与“蓝瘦香菇”一同入选的还有“洪荒之力”“老司机”“狗带”等。如果说“洪荒之力”还是源于现实社会中的新闻事件的话,那么其他的绝大部分都是源于网络“原生态”,而且常常具有这样的特性:突然爆发、病毒式传播、寿命大多很短——就如同一场流行病。

网络流行语,到底是不是一种语言上的“病症”?这个话题似乎已争论多年。如果说它们都是语言的“毒瘤”,显然有一棍子打死之嫌,因为毕竟有一些网络流行语已在口耳相传中“扶正”,得以登上大雅之堂,成为语言丰富性的有益补充,如“给力”“蛮拼的”等。但无论如何,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对于我们的一大影响是,终会患上“语言贫乏症”。

有人曾对古人的表达和我们的网络流行语作了一番对比:古人形容人漂亮可以用“貌比潘安”“玉树临风”“顾盼神飞”,我们只会说“高富帅”“白富美”;古人形容人难看可以用“东施效颦”“獐头鼠目”,我们只会说“矮穷矬”“颜值低”;古人表达悲伤用“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们只会用“蓝瘦香菇”……也许这种对比有些极端,但如果有一天你张口闭口只会习惯性地说“高富帅”“矮穷矬”,会不会也被自己表达的匮乏惊呆了?

网络世界无穷尽,现代传媒的传播作用和影响不可小觑。一些网络热词之所以迅速被传播,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民的搬运作用。一些热衷于炒作网络热词的推手也正是利用这一点,让一些粗鄙的“网络流行语”蔓延网络。

或许我们应该相信语言的“自净能力”,不用过于担心害怕,因为从古至今语言一直在融合、创新、淘汰,最终沉淀下来的才是精华。但毕竟语言也是一种文化,对于个人来说,选择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文化内涵乃至思想深度,而聪明的人,总会在泥沙俱下的“潮流”中挑选出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放任自己陷入“流行”的旋涡。

(选自长余《流行语与流行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络流行语有时“流行”得莫名其妙,如“蓝瘦香菇”“老司机”“狗带”等被风传开来,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B.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语言上的“病症”,仿佛语言的“毒瘤”,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会使我们患上“语言贫乏症”。

C. 我们不能小瞧现代传媒的传播作用和影响,因为从很大程度上来讲,是网民的搬运作用使得一些网络热词迅速被传播。

D. 在泥沙俱下的网络语席卷而来时,要做一个聪明的人,不放任自己陷入“流行”的旋涡,而应挑选那些有生命的语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蓝瘦香菇”等网络流行语大都源于网络“原生态”,如同一场流行病,突然爆发、病毒式传播、大多寿命很短。

B. 在口耳相传中,有些网络流行语已登上大雅之堂,成为语言丰富性的有益补充,如“给力”“点赞”“蛮拼的”等。

C. 人们张口闭口只会习惯性地说“高富帅”“矮穷矬”“颜值低”“蓝瘦香菇”等,足见古人的表达能力要强于今人。

D. 某些热衷于炒作网络热词的推手正是利用网友盲目搬运的特点,让一些粗鄙的网络流行语迅速蔓延网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现代传媒方式日渐增多,网络、微信、微博、春晚、热播剧,乃至央视新闻,都可能有意无意地成为流行语的“推手”。

B. 古人往往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来进行表达,如用“玉树临风”“顾盼神飞”形容漂亮,用“东施效颦”“獐头鼠目”形容难看。

C. 语言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文化,对于我们来说,选择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文化内涵乃至思想深度。

D. 我们应该相信语言的“自净能力”,完全不必担心流行语,因为语言一直在融合、创新、淘汰,最终沉淀下来的才是精华。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高中有很多社团,如文学社、科技社、摄影社、模联社、动漫社等。高一学生袁施健接到了多个社团的入社邀请。为此,他征求了家长、班主任和朋友的意见。父亲坚决不同意袁施健加入学校社团,认为加入社团会占用很多学习时间,学习成绩难以保证。班主任认为,可以加入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培养一下兴趣专长。朋友则认为,要多参加几个社团,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获得更好的发展。

对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袁施健、父亲、班主任或朋友其中一人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魏倪浩”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运河畅想曲

巴桐

①伫立于姑苏寒山寺侧畔的枫桥上,古运河迂缓地从眼底流过。时序正值初冬,一叶乌篷扁舟,载着唐朝诗人张继从古运河驶入枫桥镇,也许就系缆我身边的石驳。霜天,冷月,捋须吟哦,那咽吞的水声,回响着千古的绝唱:“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②遥想当年,吴王夫差对越国和楚国军事得手后,企图北进中原一试吴钩的锋刃,他调集军民,在长江、淮河之间开凿了长一百八十多公里的邗沟,用来运兵输粮,这就是运河的前身。迨至隋朝,隋炀帝杨广更不惜耗尽国库开凿运河,据说是这个皇帝老儿为着要到扬州去看琼花,而终招致亡国之恨。不过唐朝诗人皮日休则吟诵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确实,千年运河与万里长城同属中国古老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华夏民族的骄傲。它北起北京,南迄杭州,全长一千七百九十四公里,对促进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起过巨大的作用。然而,到了清朝中叶,由于黄河迁徙,水源不足,南北断航,这条中国古老的动脉血管萎缩了。

③这次漫游江苏,令人欣喜地看到运河正在恢复青春,沿途处处可见施工的场面,挖泥船、驳船“突突”奔忙,石驳岸节节延伸,古运河不仅将重振南北水上运输大动脉的雄风,而且将辟为一条“黄金旅游线”。

④古运河,宛如一根银线把长江、太湖风景区,缀连成一串闪光的珠链。泛舟这段古运河中,既可观赏江南水乡风光和人民生活情趣,又可真切地看到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真是其乐无穷!

⑤游览古运河,必须水陆兼顾,时而登岸,时而泛舟。从扬州发船,先作陆上浏览。这里有唐代鉴真东渡扶桑的史迹,宋代欧阳修吟诗宴客的平山堂,“扬州八怪”的诗画……  船出扬州三湾、瓜洲古渡,面前豁然开朗,运河与长江在此交汇,顿觉海阔天空,汪洋恣肆。对岸的金山、焦山、北固山鼎足而立,气势恢宏。三国吴王孙权曾将这里作为江防要地。而《白蛇传》里“水漫金山”的故事,又增添了神秘色彩。

⑥江南运河是从镇江经太湖到达杭州的。从丹阳到常州是其中最狭最浅的一段,沿途山陵起伏,河岸高耸,那慢条斯理的水牛,包头巾的南国农妇,鳞次栉比的清水墙平房……呈现出一派朴实恬静的田园诗韵致。

⑦我曾坐在常州运河边上的舣舟亭,凝视滔滔的江水,这里曾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系舟之处。这个风流皇帝,每到一处总爱御笔题铭,勒石纪胜。园内亦有一块御碑,但字迹残缺模糊,已无法卒读了。当年的系舟处,却见驳船牵引着长长的船队,宛如游龙,沿江而下

⑧船过常州,从西北方向逶迤进入无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河心小洲——黄埠墩,广不及半亩,却树木葱翠,楼台翼然。据说,文天祥被俘后押解大都途中,曾在墩上留宿,并写下正气凛然的《过无锡》诗。历史悲壮的一幕,如古运河的湍流澎湃于胸臆!

⑨过了无锡,船就缓缓驶入姑苏。运河在城外的铁铃关拐了个弯,枫桥镇便闯入视野,游船穿行在水乡风情的画廊里。眼前掠过残存的纤道,古代饯别的“十里长亭”,勾起缠绵的思古幽情。

⑩“欸乃,欸乃”的桨声,把人们从遐思中拉回现实,“船上人家”的船只不时交臂而过。那壮实的船老大有韵律地摇着橹,一样壮实的船家嫂怡然地摆着舵。你还可以瞥见,三四岁孩子被绳子系着在船板上玩耍。船上养有鸡鸭猫狗,船篷上摆着一排排花盆,在料峭的江风里,依然开得姹紫嫣红,而船头几个瓦罐里栽的葱,也长得青乎乎的,不由得叫人赞上一句:这些船上人家真懂得生活情趣!

进入苏州,那“人家尽枕河”的情景更令人神往。沿河户户前门临水,后门濒河。透过花墙,时时可瞥见院中主妇或在梳头,或在晾衣,或在做饭;老人临窗逗着小孙孙;姑娘们赤脚伸在河里,搓洗着花花绿绿的衣服。这般境界真是如诗如画,姑苏人的生活多么温馨啊!   

古运河环抱着苏州城。这座建筑于春秋时期的历史文化名城,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桑,地理位置未曾移动,基址和格局未变,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与刻于宋代的“平江图”对照,不仅城内所有建筑地理位置分毫不差,而且全城周长同样是四十七公里,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而苏州之所以能如此完整地保存基址格局二千五百年不变,应当说是拜古运河所赐。古运河是她的护城河,千百年来呵护着这座文化名城。

在苏州,处处都有吸引人们寻踪探古的胜迹:埋葬吴王阖闾的虎丘,越王勾践的剑池,纪念兵家孙子的孙武亭,还有众多的名园,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之光。

    (有删改)

1.这篇游记为什么从唐朝诗人张继写起?

2.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当年的系舟处,却见驳船牵引着长长的船队,宛如游龙,沿江而下。

(2)透过花墙,时时可瞥见院中主妇或在梳头,或在晾衣,或在做饭;老人临窗逗着小孙孙;姑娘们赤脚伸在河里,搓洗着花花绿绿的衣服。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古运河历史文化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分析。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带动全民重温那些经典的古诗词,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中国诗词大会》组委会拟征集舞台悬挂对联,请你根据提供的上联写出下联。要求符合对联的基本格式。

上联:唐风汉韵入耳皆是天籁之声,声声抑扬顿挫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物质丰富、文化多样的时代,人们虽然创设出各具特色的过年新形式,但传统节俗的仪式感,从未在我们的文化记忆中失落。,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就会与普通的假期无异。仪式感犹如生活的调味剂、文化的倍增器,它让平庸的生命懂得庄重,让潦草的生活焕发温馨。仪式感是元宵佳节的灯火辉煌,是清明祭祖的慎终追远,是中秋月圆的千里相思,是重阳登高的健康企盼。,所以春节才成为我们复苏文化记忆、确认精神归属的重要时刻。

 

请对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给“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定义。不超过70字

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时代先进性。

②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可以使世界实现持久和平、共享发展成果、实现持续发展。

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各方都能接受的思路设计,追求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④继承国际关系公认原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获得广泛认同的重要原因。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描写女子早起晚睡,每天辛勤劳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急流飞奔而下与岩石撞击发出雷鸣般响声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描写自己拄着手杖走走歇歇,不时抬头远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野鹤

朱之蕃

劲翮凌风掠远游,一声清唳九霄闻。

注顶丹成迎日彩,昂身玉立出鸡群。

(1)“一声清唳九霄闻”表现了野鹤怎样的特点?  

(2)同是写野鹤,“劲翮凌风掠远游”和“昂身玉立出鸡群”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齐田单卒败燕军。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乐毅使人献书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选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先王过举,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 “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于甲兵,习于战攻。王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乐毅使人献书燕王曰      报:答复

B. 于甲兵                  闲:同“娴”,熟悉

C. 之乎宾客之中            擢:奖赏

D. 毁辱之非                离:同“罹”,遭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故不敢辞说        ②窃大王不取也

B. ①不禄私其亲        ②勇气闻于诸侯

C. ①王欲伐之          ②以所为,求若所欲

D. ①而立之群臣之上    ②相与枕藉舟中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B.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C.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D.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历史著作,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B. 燕惠王继位后中了齐国的反间计,怀疑乐毅,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作大将,在这种情况下,乐毅逃到了赵国。

C. 乐毅认为古代的君子,在交往中决不会说对方的坏话;忠臣即使含冤离开本国,也不为自己的名节辩白。

D. 乐毅回复燕惠王的信主要称赞燕昭王的好处,这实际上委婉地表达了对燕惠王的不满。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敞以伐燕,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

(2)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伊秉绶的空间思考

有清以来,书坛名家辈出,高手如林,伊秉绶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以古穆的格调构成了清代隶书成就的最高峰,留下了“书如佳酒不宜甜”的书史名言,其艺术底蕴是极其深邃的。

伊秉绶出生于书香门第,喜绘画,工四体,其行楷有颜真卿之神韵,博采广收,兼师百家,自抒己意,为时人瞩目。其隶书成就最高,为清代碑学中的隶书中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少年即喜爱三代两汉文字,朝夕临摹碑碣,曾拜书法大师刘石庵为师,深得其惠。

于隶书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探索,最后在五十岁左右找到了适合自我个性的书路——方正雄伟的风格。所以其书风中以《张迁》《衡方》《裴岑》诸碑的成分为多。他根据上下左右的结构和字与字之间的关系,随机应变地将字形处理成或扁平、或竖直、或正方,使其寻找到最佳的造型空间,造成意想不到的自然妙趣。

发掘空间架构的奥妙是伊秉绶成功的基点。他善于发现字之本形可变的因素,然后加以大胆的变形。其隶书风格的基本特点是横平竖直、方正宽博、雄伟庄严,但又奇巧灵秀,具有强烈的表现意识和大胆奇特的艺术想象力。他的书法不只在向同时和后世的书家们彰示着书法艺术的构成潜能,而且会唤起今世书家对书法作为现代艺术的表现意识的觉醒。他对唐以来空间构架与节奏同步的成功进行思考后,大胆舍弃了线条的节律(相对于前人),以单一的空间架构作为主攻的目标,对书法艺术构成进行了独特的理解。在他的书法里线条显得麻木不仁,非常迟钝,没有点画撇捺的变化,是一种绝对的平正的隶书格调,但这一点又有别于金农对线条的全破坏。他有意削弱线条的节奏——顿挫提按的弹性,而准确地捕捉住中锋美的线条本质,加大了线条的立体感和力量感,真正使人感到“古穆雄强”的书法风范。他似乎不在乎别人的献媚与讨好,而是我行我素,天马行空,他像一个忠厚老成但不懦弱的托孤老臣,正襟危坐,不动声色,但一切事态变化都已尽收眼底。正如熊秉明所说:“他写大字雄伟厚重,笔画往往跃出格子,侵入边缘留白,发出一种威临观者,震慑观者的气魄。文字内容和书法形式打锤为一体,是道德令句,是棒喝,仿佛是摩西捧出来的戒律碣,这和过去唐代的醉狂派、宋代的抒情派、明代的宁丑派都是不同的。”

据包世臣《艺舟双楫》记载,伊秉绶的执笔方法是从刘墉处学得,“其法置管于大指、食指、中指之尖,略以爪佐管外,使大指与食指作圆圈,即古睛之法也。其以大指斜对食指者,则形成凤眼,其法不能死指,非真传也。”我们仔细体会伊秉绶独特的书法风格当与其执笔用笔的方法有相当的关系。他以龙晴之法作书,笔杆常常斜向左前方,用笔取逆涩之势,而且写字速度甚缓,因而书作极富金石意趣,耐人寻味。

伊秉绶的书法精彩过人,让人叹为观止,但是他留下的书论却极少,我们只能从片言寸语中去寻找他的创作轨迹,他将自己一生的艺术经验集结为三十二个字:“方正、奇肆、姿纵、更易、减省、虚实、肥瘦,毫端变幻出于腕下,应和凝神造意,莫可意拙。”这是极富见地的。

1.下列关于伊秉绶的空间思考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伊秉绶根据上下左右的结构和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寻找到最佳的造型空间,随心所欲地将字形处理成或扁平,或竖直,或正方。

B. 伊秉绶善于发现字之本形可变的因素,加以大胆的变形,发掘空间架构的奥妙,这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C. 伊秉绶对唐代空间构架与节奏同步的成功进行思考后,对书法艺术构成有了独特的理解,舍弃了线条的节律。

D. 伊秉绶的书法有意削弱线条的节奏,是一种一般意义上的平正的隶书格调,但这一点又有别于金农对线条的全破坏。

2.关于伊秉绶的书法,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有清以来,伊秉绶算是书坛中的佼佼者,他的书法艺术底蕴是深邃的,以古穆的格调构成了清代隶书成就的最高峰。

B. 他的行楷有颜真卿之神韵,博采广收,兼师百家,而且他也是清代碑学中的隶书中兴的代表人物之一。

C. 他喜爱三代两汉文字,曾拜书法大师刘石庵为师,经过长时间对隶书的学习与探索,找到了适合自我个性的书路。

D. 他的隶书书法不是在向书家们彰示着书法艺术的构成潜能,而是唤起今世书家对书法表现意识的觉醒。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熊秉明评价伊秉绶写大字雄伟厚重,有一种震慑观者的气魄,文字内容和书法形式打锤为一体,是道德令句,是棒喝。

B. 伊秉绶书法非常精彩,让人叹为观止,但是因为他留下的书论极少,使我们不易寻找他的创作轨迹。

C. 伊秉绶执笔时,置管于大指、食指、中指之尖,大指与食指作圆圈,其执笔之法和书法风格都是从刘墉处学得。

D. 伊秉绶书作极富金石意趣,耐人寻味,是由于他用龙睛之法作书,用笔取逆涩之势,而且写字速度甚缓。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