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种树郭橐驼传》,联系生活实际,请以“种树的启示”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

①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①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

②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节选)

【注释】①用事者:当权的人。此处指坚持朝政变革的王叔文。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的意思。

(1)士乃见节义(        

(2)无辞以其大人(        )

2.对“虽重得罪,死不恨”这句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再加一重罪,死了也没有遗憾。

B虽然再次获罪,死了也不怨恨。

C.虽然重新获罪,死了也没有遗憾。

D即使再加一重罪,死了也不怨恨。

3.文中划线句是成语“           ”的出处,

现常用来比喻                                     

4.结合第②段,谈谈柳宗元的为人。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

①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②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③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④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⑤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1.柳宗元,字子厚,世称        ,又称柳柳州,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是唐代“          ”的领袖,对推动唐代散文革新起了重要作用。

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1)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2)甚者其肤以验其生枯         

(3)官命促尔耕,尔植(         

(4)字幼孩,遂而鸡豚(          )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2)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4.选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者的一项(      )

A瘘,隆然伏行

B甚善,名我固当

C且硕茂,以蕃

D.驼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5.以第③段为例,简要分析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从题材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首      ;从体裁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首     

2.后人评价王昌龄的这首诗道是无情却有情,你同意吗?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1)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蒹葭萋萋,           ,所谓伊人,              。(《诗经·蒹葭》)

(3)桃之夭夭,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

(4)           ,大象无形。(《老子》)

(5)                  ?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草木有本心,              ?(张九龄《感遇》)

(7)           ,往来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8)撩乱边愁听不尽,                  。(王昌龄《从军行》)

(9)致中和,             ,万物育焉。(子思《中庸》)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

流逝的古典

黄晖

①那天下午,我去听一位老教授的课,他讲的是《诗经·蒹葭》。午后的阳光从窗户跑进来爬在他那苍苍白发和陶醉的脸上,听着他温暖地读着那些渐行渐远的诗句时,我突然有一种很静谧、很幸福的感觉。

②夜里,月色和清风悄悄穿过窗帘,我从高高的书架上找出了那本遗忘多年的《诗经》。线装的书页泛着远古的光芒,是那种随着光阴流逝,越来越朴实的金色。在幽幽浮动的墨香里,我再一次看到了“蒹葭苍苍”“白露未晞”。我看见远古时代的一个芦塘,清晨,纤纤芦苇被牛乳般流动如烟的雾霭轻柔地包裹着。晨曦中,浅绿的墨绿的苇丛倩影婆娑,亭亭玉立,如衣香鬓飞的女子涉水而来。怀念这一种意境:我不想把这说成是一种诗情,而情愿把它归为一种古典。“古典”一词本身就很静态,很内敛,很纯粹,有一种淑静、典雅的感觉,令我们咀嚼、玩味不够。

③我读到《关雎》,读到《桃夭》,读到“青青之麦,生于陵坡”,读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读到“昔年移柳,依依江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我想到为什么,这些很远古的文字,如今读来,依然淙淙如诉,让人可感可悟。真如澹澹的渌水,我们的心田仿佛千万年来一直是它青青的河床。

④想到了《古诗十九首》,这些不知作者姓名和年代,突兀而起复又戛然而止的谜一般的诗歌群落。为什么就连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也为之佩服得五体投地?怎会洋洋洒洒醉酒般地写下整卷《古风》?我想,这就是古典的魅力吧。它们以其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言近旨远、语短情长的艺术魅力震撼、陶冶着无数的后人!

⑤注视着这些古典书籍,抚摸着它们厚实的脊梁,我能感受到它们所蕴含的时代精髓和撑起的时代魄力。而它们又是那样宁静,我不敢想象没有《诗经》、《楚辞》的时代叫什么先秦,没有唐诗宋词的时代算什么唐宋,没有小说的明清是什么样的明清。这些源自第一张植物纤维构筑的纸片的灵感,在千百年漫长的时光中,抚慰着人类的精神与灵魂,牵引着人类穿越长长的时光隧道。一行行时长时短的句子,一页页时近时远的思绪,那么质朴、厚重,它们牵着我走向文字的源头。这些久远的古典文字的确“旧”了,但那字里行间所充盈的生命精神、深邃的原理、多极的内核却超越了彼时彼地,在这个世界夜深人静的时刻渐入我们的心灵、血脉,在我们的血管里流淌……

⑥我相信那些古典的文字肯定来自于平凡的生活,源于简洁、沉静的心灵。古人在最为平凡的采摘、狩猎、耕种之余,偶有所见所感,自自然然,随口吟出了“蒹葭苍苍’,“渌水澹澹”这些精纯得像墨金一样的文字。汽车、电脑离它们很远,人欲物欲离他们很远,而平凡离他们很近,诗情离他们很近,古典离他们很近。古典与古人本来就是水乳交融的一体。而我们呢?在抚摸那些《诗经》句子的时候,除了对美的巨大感动,内心、更有一份莫名的冰凉和疼痛:那自然史上最纯真的童年风景、生命与自然最相爱和谐的“蜜月之岁”似乎已经渐行渐远了!阅读竟成了永远的怀念!

⑦怀念古典,这是一份超越时空的契约。我的心灵深处永远会留下一个宽敞、透亮的空间,让飘溢着灵性、充盈着生命精神的古典诗情灿然长流。

1.请简要分析第段写听“老教授的课”的作用。

2.段“抚摸着它们厚实的脊梁”中“抚摸”一词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3.文章第段,作者说“阅读竟成了永远的怀念”,请根据文意概括其原因。

4.对本文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幻想芦塘旁边亭亭玉立的女子,从而产生淑静典雅的感觉。

B文中运用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文采斐然内涵丰富

C只有多读古书,才能让“古典”不至于流逝,永葆青春活力

D本文叙述描写说明抒情于一炉,写出了古典珍贵无比的价值。

E李白的《古风》言近旨远,语短情长,极具艺术魅力和震撼力。

F文章由“读”入“思”,层层深入,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思考。

5.参照全文内容,结合学过的课文,举例谈谈自己的河床怎样承载了“远古文字”的流淌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

①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但她是关键的一个人。在她之前,1896年1月,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光,这是人工放射性;1896年5月,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盐可以使胶片感光,这是天然放射性。 这都还是偶然的发现,居里夫人却立即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物质世界里是不是还有另一块全新的领域?别人在海滩上捡到一块贝壳,她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是她提出了放射性这个词。两年后,她发现了钋,接着发现了镭,冰山露出了一角。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而所谓的化验室是一个废弃的、曾停放解剖用尸体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一天,疲劳至极,玛丽揉着酸痛的后腰,隔着满桌的试管、量杯问皮埃尔:“你说这镭会是什么样子?”皮埃尔说:“我只是希望它有美丽的颜色。”经过3年又9个月,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它真的有极美丽的颜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它还会自动放热,一小时放出的热能溶化等重的冰决。

旧木棚里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是用一个美丽女子的生命和信念换来的。这项开辟科学新纪元的伟大发现好像不该落在一个女子头上。千百年来,漂亮就是一个女人的最高荣誉,最大资本,只要有幸得到这一点,其余便不必再求了。       在他的名著《项链》中说:“女人并无社会等级,也无种族差异;她们的姿色、风度和妩媚就是她们身世和门庭的标志。”居里夫人是属于那一类很漂亮的女子,她的肖像如今挂遍世界各国的科研教学机构,我们仍可看到她昔日的风采。但是她偏偏没有利用这一点资本,她的战胜自我也恰恰就是从这一点开始的。当她还是个小学生时就显示出上帝给她的优宠,漂亮的外貌已足以使她讨得周围所有人的喜欢。但她的性格里天生还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这就是人们经常加于男子汉身上的骨气。她坚定、刚毅,有远大、执著的追求。为了不受漂亮的干扰,她故意把一头金发剪得很短,她对哥哥说:“毫无疑问,我们家里的人有天赋,必须使这种天赋由我们中的一个表现出来!”她中学毕业后在城里和乡下当了七年家庭教师,积攒了一点学费便到巴黎来读书。当时大学里女学生很少,这个高额头、蓝眼睛、身材修长的漂亮的异国女子,很快成了人们议论的中心。男学生们为了能更多地看她一眼,或有幸凑上去说几句话,常常挤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她的女友甚至不得不用伞柄赶走这些追慕者。但她对这种热闹不屑一顾,她每天到得最早,坐在前排,给那些追寻的目光一个无情的后脑勺。她身上永远裹着一层冰霜的盔甲,凛然使那些“追星族”不敢靠近。她本来住在姐姐家中,为了求得安静,便一人租了间小阁楼,一天只吃一顿饭,日夜苦读。晚上冷得睡不着,就拉把椅子压在身上,以取得一点感觉上的温暖。这种心无旁鹜、悬梁刺股、卧薪尝胆的进取精神,就是一般男子也是很难做到的啊。宋玉说有美女在墙头看他三年而不动心;范仲淹考进士前在一间破庙里读书,晨起煮粥一碗,冷后划作四块,是为一天的口粮。而在地球那一边的法国,一个波兰女子也这样心静,这样执著,这样地耐得苦寒。她以25岁的妙龄,面对追者如潮而不心动。她只要稍微松一下手,回一下头,就会跌回温软的怀抱和赞美的泡沫中,但是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所以她甘愿让酸碱啃蚀她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

1.填出文中横线处空缺的作家名字。

       在他的名著《项链》中说

2.文中成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不屑一顾       B.心无旁鹜

C.悬梁刺股       D.卧薪尝胆

3.选出对第①段文意概括最准确的一项:(     )

A.写居里夫人在放射性发现中的关键作用。

B.表现居里夫人善于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

C.写居里夫人的两个重大发现钋和镭。

D.描述居里夫人科学追求的艰辛过程。

4.简析第②段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5.简析第②段作者反复强调居里夫人“女性”身份的用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看到一则故事,大意是一座寺庙里供奉着一个非常精美的石雕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石头砌成。有一天,台阶不服气对佛像抗议道: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们去膜拜你?我们都是一样的石头,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几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锤万凿才成佛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得抄袭材料。每处不超过20个字。

“面子”是中国人人际交往中最不可或缺的人情媒介,也许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爱面子”。在凤凰网的一项最新调查中,有8333‰的被调查者认为               除去具体的生理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荣辱观念的具体反映,还暗含了某种社会行为潜规则。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面对不同层次的社会关系生存,人情法则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现也并不相同。       ,根本不以求回报作为“做人情”的第一目的。然而绝大多数的情形之下,一个人面对同学,单位同事,社会朋友等诸多层面的社会关系,这时其“做人情”的出发点就不会像对直系亲属那样单纯。

 

下面这段话有多处表述不当的地方,请找出其中三处并加以改正。

①《蜀道难》着力描绘了蜀道的艰辛恐怖,②但我们读完之后,不但不感到害怕,为诗人的夸张的描写所激动,所感染。③这是为什么呢?④从描写对象来说,⑤蜀道虽然具备艰难万状,使人害怕,⑥但又具有雄壮美的特点,在诗人笔下,⑦跟美丽的神话传说结合起来,更形成一种诱人的魅力。

        处:                                               

        处:                                               

        处:                                               

 

请将下列语句重新排序,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孩子的学习兴趣更浓,学习动机也更明确

学前教育重要的是让儿童积累感性的经验,丰富处理问题的策略,真正做到智能上的提高

才有利于提高智能,也有助于进入小学后系统地学习其他知识

因为学龄前的儿童并未发展出足够的抽象性、概念性思维

因此只有从游戏的亲身体验中获取渗透性、经验性的知识和技能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而言,在游戏中积累零散经验越丰富,在上小学后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A.①④⑥⑤②③   B.②⑥①④⑤③

C.④⑥②①⑤③   D.⑥⑤④③②①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玉树藏族自治州                                             ,玉树既是“三江源头”,也是“藏獒之乡”和“虫草之乡”。 

东南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连

是长江落差最大的标志点

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地相通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点6621米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

气候高寒

A.   B.

C.   D.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最近相关部门对两个小区的住房进行空气质量检测,结果有一半住房甲醛超标,而引发甲醛超标最主要的原因是居民不合适的装修造成的

B.李先生认为服饰公司侵犯了自己的权利,将之诉至法院,要求停止伤害,并提出30000元人民币的经济索赔和2000元人民币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C.国家质检总局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形成10个左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较强、知名度较高、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世界级品牌。

D.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建设的启动,对道路、交通、媒体、通讯等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相关,长沙商业圈无疑也将面对重新洗牌的机会。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全新的《湖北手机报》采取递进发展模式,目前围绕以作为主平台、主渠道的新闻板这一中心,今后将择时推出细分地域和读者市场的频道,包括大学生版、动漫版、娱乐版等。

B.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一方面需要企业流淌“道德的血液”,考虑消费者的情感,摸着良心生产食品。另一方面,要严惩违法违规,使失信成本远大于守法成本,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

C.居民楼上建造的别墅显然属于违章建筑,身为大学教授的张必清此举不仅为整栋楼的安全埋下隐患,更置自己于危险境地,危害了公共利益,害人害己。

D.从74个城市上半年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来看,我国大气污染呈现以细颗粒物(PM2.5)、臭氧为特征的快速蔓延性、污染综合性和影响区域性等复合型大气污染特征。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李小明在这次学校举行的“诚信”讲演海选比赛中,台风稳重,     ,成功进入复赛。

②莫言讲起他在高密东北乡的故事,     ,使很多文学青年也非常向往。

③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很令人讨厌。

A.侃侃而谈    娓娓而谈    夸夸其谈

B.夸夸其谈    娓娓而谈    侃侃而谈

C.侃侃而谈    夸夸其谈    娓娓而谈

D.娓娓而谈    侃侃而谈    夸夸其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你的毕业学校是‘985’吗?”“你是‘211’吗?”“你的本科在哪个大学上的?”几乎每一个刚出校门的求职者在面试时都要面临这样      的提问。

②大众速腾汽车“断轴门”不断发酵,面对车主维权,大众集团摆出一副     、冷漠强硬的态度,这必然会损耗其品牌价值。 

③从宣布裁员,到其股指下挫,再到被收购,诺基亚这个曾经       的手机王国,在智能手机市场上被其竞争对手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A.盛气凌人  不可一世  咄咄逼人

B.咄咄逼人  盛气凌人  不可一世

C.盛气凌人  咄咄逼人  不可一世

D.不可一世  盛气凌人  咄咄逼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圣诞夜的歌声

【匈牙利】约卡伊•莫尔

城里住着一个叫亚诺什的穷靴匠。

他每天拼命赚钱,却一直没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因为家中隔年就有新生命呱呱坠地。第三个孩子出生后,他的妻子不幸离开人世,撇下他孤零零地给孩子喂饭、穿衣。分面包时,一次得切成三片!给孩子们做鞋时,一下就要做三双!养家糊口难啊,靴匠常常叹息。

圣诞节那天,披着飘飘洒洒的雪花,靴匠去给客户送靴子。奔忙了一天的他,很晚才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旁店铺里的玩具和花花绿绿的糖果,他禁不住想:过节了,得给孩子们买些礼物。买三份,花销太大;只买一份,又不公平。想来想去,他决定送给孩子们一件特别的圣诞礼物!

“孩子们,都到这儿来!”亚诺什到家后招呼道。孩子们一个搂住他的脖子,一个扑到他怀里,他又把最小的一个抱在膝上。

“知道吗?今天是圣诞节!今晚不干活了,我们好好乐一乐!我来教你们一支歌,非常好听的歌,这是父亲为你们准备的圣诞礼物。”孩子们欢呼雀跃,兴奋得几乎要把家里闹翻天了!

“静一静!现在跟着我唱。”亚诺什清了清嗓子,缓缓唱起那首优美而古老的圣歌。歌声轻盈,调子欢快,孩子们瞬间就被吸引住了。在这个温馨的夜晚小天使们美妙的歌声,从婉转到高亢,一遍又一遍……

然而,这歌声却惹恼了楼上住着的人,一位富有的老爷。他一个人住着九个房间,第一个房间用来闲坐,第二个睡觉,第三个用餐……其余的又派什么用场呢?此刻他正在第八个房间里抽烟,琢磨着自己怎么在圣诞夜也提不起兴致呢。楼下传来的声音越来越响,当亚诺什们唱到不知第几遍时,他再也无法忍受,循声找到靴匠家。

“你就是亚诺什,那个靴匠吗?”

“是的,老爷,您有什么吩咐?”

富人本来是要发火的,可他瞬间改了主意,说:“你有这么多的孩子!”

“是的,老爷,唱歌,嘴多声音大。”

“吃起饭来,恐怕嘴更多吧。听着,亚诺什,我给你带来了好运——把你的孩子送给我一个,我来养,将来他会成为有钱的老爷。”

亚诺什惊讶地睁大了双眼,谁还能不动心呢?他孩子将成为老爷!这些乖巧可爱的孩子,该过上好日子啊!给!为什么拒绝呢可选谁呢?他喃喃自语:“老大,听话懂事,长大会有出息的;老二是个女孩,送给老爷不好;老小,是妻子豁命生下的,怎能送人

可怜的亚诺什嘴唇直哆嗦,几乎哭着说:“谁想离开这儿,坐漂亮的马车吃好吃的东西?谁想去,就站出来吧……”

面对这样的诱惑,孩子们却都怯生生地缩到父亲背后,扯住父亲的手、裤腿和皮围裙,谁也不吱声,好像要远远地躲开这位富有的老爷。

“不行,老爷。不行啊!我不能把任何一个孩子送给您,我们得在一起……”

富人无奈,只好要他们别再唱歌了。作为补偿,他给靴匠1000本戈。随后回到楼上去继续他的无聊时光。

亚诺什小心翼翼地将钱锁进箱子,藏好钥匙,内心五味杂陈。孩子们噘着嘴,不说话。屋里笼罩着冰冷而令人窒息的气氛。

亚诺什坐下,又习惯性地做起靴子来。拿着皮料,他裁着,削着,不知不觉又哼起那首歌。似乎有微弱的声音在应和?抬头一看,孩子们闪着亮晶晶的眼睛,正围着他小声哼唱。他一脚踢开椅子,打开木箱,翻出那1000本戈,三步两步跑到楼上。

“老爷,请收回您的钱,让我们唱吧!我们高兴,这比1000本戈重要啊……”

没等富人反应过来,,亚诺什就将钞票放到桌上,转身跑回了家。他挨个亲吻孩子,屋里重新响起了优美而纯净的歌声……

唱着唱着,望着简陋的厨房,想起锅里的白水煮土豆,亚诺什又为把钱送还感到一丝歉疚。圣诞节,除了歌声,孩子们是不是也得有点儿奶酪和香肠呢?孩子们的歌声很快淹没了他的不安。

富有的老爷在第九个房间里来回踱步,思忖着,诧异着,在这个世界上,别人究竟寻到了什么快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圣诞夜里的故事,语言质朴,表现手法多样,情节张弛有度,主题耐人寻味。

B“温馨的夜晚”之所以温馨,是因为整日为生计操劳的父亲“今晚不干活了”,更是因为孩子们收到了礼物。

C文中对孩子们面对诱惑时“怯生生”的神态描写,体现出他们对富人的提议既憧憬又恐惧的心理。

D作者写亚诺什还钱时,连续使用了“踢”“打”“翻”“跑”等动词来表现他动作的迅速与决心的坚定。

E作者为我们描述了穷人和富人的日常生活状态:穷人疲于奔命,但很快乐;富人衣食裕,但并不快乐。

2.结合文中内容,分析富人与亚诺什一家交涉的心理变化。

3.文中画线部分都提到“歌声”,概括说明其不同的含义及重复出现的作用。

4.小说结尾写道亚诺什心存歉疚他是否应该还钱?请结合作品加以解说,并谈谈给你的启示

 

(1)《劝学》中,荀子用蚯蚓说明用心专一的成效后,又指出:“                   ”,是心浮气躁的缘故。

(2)《劝学》中论述空想不如踏实学习的句子是:                             ”。

(3)李白《蜀道难》中“                                                      ”为我们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4)李白《蜀道难》中写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

 

阅读下面诗句,完成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诗人如何摹写“蜀道难”的?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瀑布联句

唐•香严闲禅师、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个字有强烈的拟人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

B.近看瀑布砯崖转石,跳珠倒溅;远观瀑布发现其有着高远的出处。此二句刻画了瀑布气象高远的突出特征,为后两句蓄势。

C.第三句照应第一句中的“千岩万壑”,是说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然而小小的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

D.“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

2.这首诗整体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三、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3.用心体悟并写出自己阅读这首古诗受到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 ,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十年)九月,清兵驻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①主和议。 

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决策议战,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

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昇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昇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

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而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以死。一军尽覆。

侯弘文者,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挚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

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射,将略                熟习

B.逐贼                    高峻

C.天下援兵                  督促

D.顺义                      驻扎

2.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象昇作战总是勇往直前,甚至身负重伤也斗志不减,令贼寇闻风丧胆。

B.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同清军和谈,卢象昇反对这种妥协行为,决心以死报效祖国。

C.卢象昇陷入清军的重围之中,仍然奋勇杀敌,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D.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经验之谈”因为符合人们的朴素、直观的印象,所以历来被奉为圭臬。然而这种看法正因为带有朴素、直观的性质,所以不完全符合思维科学。

当然,要想写出好文章,多多读书以及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经验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应该看到,为了进行新的工作,从事新的创造,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就只能作为原料来运用。任何书本知识都不能直接变为简报、讲稿、文艺创作或其他任何文章(除非抄袭),这就如同木料不会自动变为家具一样。

再就专业特殊能力的锻炼来说,“读书破万卷”只是突出地锻炼了记忆力,而并未强调对感受、联想、想像、思维等能力的锻炼,因此也就没有准确而充分地揭示具有综合性的专业特殊能力的养成途径。在一般的读书过程中,大脑各种功能的发动大都是无意的、自发的;只有在目标明确的专业创造和专业写作过程中,为了有效地达到目的,这些功能才非拧成一股绳不可。所以,具有综合性的创造能力主要是在创造的实践中养成;具有综合性的写作能力也主要是在写作实践中养成。不经过创造与写作的直接实践,而认为只要“读书破万卷”,就能“下笔如有神”,那是不可能的。杜甫七岁就写了歌咏凤凰的诗,直到晚年也还是“他乡阅迟暮,不敢废诗篇”,可见他主要是在作诗的实践中成为大诗人的。他说“读书破万卷”,只是强调了一个“必要条件”,我们决不可以把任何一个“必要条件”当作“充分条件”来看。

事实上,知识原料加文字表达还不能成为文章。因为任何一个原料要变为一项特定写作任务中的实际内容,还需要经过提炼加工。

在任何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中,对各种客观事物的反映(即知识经验)进行联系与反联系的能力总是要起极为重要的作用;前者主在立新,后者主在破旧,二者又总是难分难解地互相依存与制约。然而能够结出创新之果的联系与反联系却并不是一望而知、一思即悟的。

就联系而言,在写作中,富于新意的内容无不表现了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例如归纳论证需要举例,有的人看别人的文章,总觉得其中所举的例子是自己早已熟知的,可是在他自己写作的时候,却不善于在这些例子中归纳新意并加以论证。再说到反联系,也同样要对现成的知识经验进行深思熟虑,才能在早已被人公认的联系中打进楔子,破除习以为常的误解。总之,现成的知识 经验总要经过种种分析综合、提炼加工,才能被有效地应用于新的创造或新的写作。

   一般的读书虽然也要开动脑筋,但因为没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的催逼,所以即使有一些新的想法也只是自然出现,而不需要作更加自觉的努力,去扩大和加深新的想法,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完整性的创造。而在明确的创造目的和艰难的写作任务催逼下,开动脑筋才有一定的方向,脑力劳动才有深度和强度;而且在把思考的结果表现为文字时,还要求内容更为精密,表达更为准确。这种锻炼显然不是看了书想一想所能够比拟的。所以光是一般地强调积累知识和开动脑筋,还不足以使创造能力、写作能力得到实际的提高。

(节选自金开诚《对写作的几种误解》,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明显具有朴素、直观的性质,历来被奉为圭臬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经验之谈,其实并不符合思维科学。

B.多多读书以及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经验对写出好文章来都是非常必要的,这些知识与经验可以作为写作的原料来运用。

C.写作能力具有综合性,主要是在写作实践中养成。而“读书破万卷”只是突出地锻炼了记忆力,并不是写作的“充分条件”。

D.读书与写作都需要开动脑筋,但一般的读书没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所以即使读书时有一些新的想法自然出现,也不一定会成为具有一定完整性的创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专业写作目标明确,大脑各种功能拧成一股绳,大脑的多种能力得到锻炼,这个过程揭示了具有综合性的专业特殊能力的养成途径。

B.文章以杜甫七岁写诗,直到晚年还是“他乡阅迟暮,不敢废诗篇”的事例,旨在说明“读书破万卷”是“下笔如有神”的一个“必要条件”。

C.有的文章在归纳论证时善于在人们早已熟知的例子中归纳出新意,这需要在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中对各种知识经验进行联系的能力。

D.在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中,对各种客观事物的反映进行反联系的能力,主在破旧,对现成的知识经验进行深思熟虑,破除习以为常的误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反驳了“读书多了,自然能写出好文章”的观点,提出了阅读积累与写作能力之间并没有联系的观点。

B.就如同木料只有经过加工才能变为家具一样,任何书本知识要变为文艺创作或其他任何文章,还需要经过文字的加工。

C.现成的知识经验总要在能够结出创新之果的联系与反联系的能力的作用下,经过种种分析综 合、提炼加工,才能被有效地应用于新的创造或新的写作。

D.创造能力、写作能力不能得到实际的提高,不仅仅是因为缺少知识的积累,更为关键的是缺少明确的创造目的和艰难的写作任务的催逼而没有开动脑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屠呦呦,女,药学家,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她是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带领科研组经过七年努力,创制出高效的新一代抗疟药。2015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一奖掀起千层浪,大众有两个关注焦点:

一是屠呦呦的身份是三无(无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科学家,为何偏偏取得了如此瞩目的成就?

二是发现治疗疟疾的新方法是归功于屠呦呦个人还是她所带领的团队?

这些关注显示出国民的思考进入了比仅仅关注荣誉更深入的层次。

对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或想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自定,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请仔细阅读下面的漫画,然后用简洁的文字描绘出漫画的内容,并写出该漫画的寓意。

漫画内容:                                              

漫画寓意: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音大体可分为乐音与噪音:振动起来是有规律的、单纯的,是乐音;           。这种分类强调的不仅仅是音的客观物理属性,          举个简单例子:中午我在睡觉,邻居家的小孩就开始大声弹钢琴。钢琴曲很动听,对他而言是乐音。但是,动听的钢琴曲打扰了我,让我困倦,厌恶,所以对我而言就是噪音。可见,             ,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会因不同的人而发生改变。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天”不是如同山水木石那样是无生命的东西。                                                     

①它是一种无意识、无情感、可认识、可改造的客体

②古代中国人心中的“天”却不一样

③它是一个有意志、有情感,只能顺其道与之和谐共处的庞大神秘活物

④作为近代科学的研究对象

⑤通俗地讲,天是人格化的

⑥这就是所谓客观性假定

A①④⑤②③⑥     B④①⑥②③⑤

C③⑤⑥④②①     D⑤④①②⑥③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当城镇化率过半、“乡土中国”开始转向“城市中国”时,我们也迎来了城市大发展大建设的阶段,如何建设、规划、管理好城市家园,也摆在了各级管理者的面前。

B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俄裔学者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后,俄罗斯总统当天批评俄政府没有在年轻学者毕业时为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条件,导致人才流失。

C站在2016年的起跑线上,回望曾经的风云激荡、前瞻远方的漫漫征途,我们不禁感到自豪和喜悦,不由得不生出憧憬和渴望。

D.美国安全智库在其年度预测报告中称,2016年美国将加强在南海的活动,并巩固与东南亚伙伴国家的军事合作。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王厂长的一句话果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与会的人纷纷提出了许多抓产品质量的好建议。

B.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北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C.登上仰慕已久的昌黎阁,同学们眼界大开,一会儿俯瞰春城美景,一会儿远眺落日飞鸟,指点江山,心情澎湃。

D.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容易任发布者摆布,加上“三人成虎”定律的影响,一件事情被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大量转发的时候,一个伪事件很容易“被成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善亦有道

刘源

光绪某年,黄河发大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陕西关中东南有一长丰镇来了几十个衣衫褴褛的灾民。这长丰镇虽然有几个富户,但个个吝啬异常,真是铁公鸡一毛不拔,大伙儿私下里称长丰镇为“铁公鸡镇”。

灾民们等待施舍,但富户们家家大门紧闭。饥肠辘辘的灾民们正绝望之时,镇北的达好仁家忽然传出消息:达家将开粥棚!消息震惊了长丰镇!要知道,在众多铁公鸡中,达老爷子的吝啬可是鼎鼎有名的。达老爷子今年七十了,家里虽不是长丰镇的首富,但财力着实雄厚,只是达老爷子吝啬持家,达家上下连一个胖子都没有,他自个更是瘦骨嶙峋。前阵子他的小儿子成亲,宴席上的馒头居然是一半白面一半糠麸,莱也是素多荤少,规格比有些穷人家的婚宴还差。

如今他居然肯设粥棚,颇令人大惑不解。可眼瞅着几口大锅支了起来,家丁们劈柴烧火,不像是假的。很快,达家放出话来:“领粥时,必须说‘达老爷真慷慨,达老爷真是大善人’,然后跪下来朝达家大门磕个头……”一碗稀粥居然让人家磕头,太过分了。但饿肚子的滋味真不好受,灾民们只好自觉地排起了长队。水滚开时,围观的百姓们看着达家的伙计朝大锅里下了两瓢米,不由嘀咕道:“这么大的锅,下这么点儿米,这粥可真够稀的!”这时,那伙计又打开另一口袋子,舀出来一瓢东西,大伙儿一看,惊叫道:“米糠?”一锅粥,两瓢米加五瓢糠,粥是稠了,味道可就……没想到老爷子做善事也打折扣,这不明摆着让大家戳脊梁骨吗?家里人很不满,小儿子年轻气盛,跑到堂屋跟老爷子吵了起来。“爹,韩信衣锦还乡本可杀了那个让他钻裤裆的家伙,但他让那人做了官,赢得了好名声。可你呢?做个粥棚,一天花上一袋米,一个月也就三十袋米而已………”“你有本事给我弄三十袋米来,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辛苦攒下的家业迟早要被你们这些败家子败光!”达老爷子气呼呼地走了。灾民们感谢达家做善事,跪在地上朝坐在太师椅上的达老爷子磕了个头,才换得一碗黄粥,泪眼汪汪地蹲在一边喝。牺牲了尊严才换来的东西,虽能果腹,心里却在滴血……灾民们磕头讨饭,眼泪汪汪地喝粥,这幅凄惨的情景让长丰镇的上空弥漫着悲伤的气氛。

达老爷的慈善活动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被人骂得狗血淋头,那些没有施舍的富户们则耻笑达老爷子做了件蠢事。达老爷子似乎也意识到了,便改了规矩,领粥时可以不跪,但必须为达家做一天活。这个规矩倒还不错,但达家哪有那么多活给人干?于是达老爷子将家里的佣工全部遣走,这些人聚拢起来向达老爷子讨说法,达老爷子的回话倒也简单:谁干活只要三餐饭,不要工钱,就可以留下。小儿子担心:“爹,灾民们固然用着便宜,可他们总有走的一天,到时候咱们家再找人可就难了。”达老爷子说他们肯定会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活计。小儿子豁然开朗,这老爷子真算计到家了,够狠!结果长丰镇的小工价格直线下降。

水灾过后,长丰镇又恢复了原样。但是,达爷子的名声迅速在半年里变得臭不可闻,人们提起他,干脆以“老鬼”相称。

这一年达老爷子病重,临死前对孩子们说:“我知道你们对我颇有微词,但你们不知道,我这么做,既为他们好,也是为你们好。我原来也讨过饭,当时和我一起讨饭的好朋友,他一生都在讨饭,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大家惊奇地听着。“因为他运气好,遇到了一个好人家,大米饭白馒头管够,让他觉得讨饭的日子真不错;而我运气不好,讨饭被狗咬,被人欺,所以我恨透了讨饭。”达老爷子沉痛地说,“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别人不做粥棚,我做,但我不会让灾民们觉得讨来的饭特别香。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我落了个坏名声,却总好过给长丰镇增加一批乞丐……”

说罢,溘然长逝。达家子孙将丧礼办得非常寒酸,百姓们纷纷议论达家孩子不孝,但达家人不在意。几十年后,达家还在,子孙兴盛,还出了好几个人才,而其他富户没有逃过“富不过三代”的宿命,相继败亡。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20114期,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饥民流落“铁公鸡镇”,吝啬的达老爷子将开粥棚。但是达老爷子规定,饥民领粥时必须先干活再磕头,那米少糠多的粥引起了饥民和家人的不满。

B.达老爷子施舍遭骂,他也意识到自己做得过分了,于是不得不改规矩,变磕头为干活,并遣走佣工。

C.水灾过后,达老爷名声臭不可闻,临终之语却让家人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

D.达家为老爷子的丧事办得非常寒酸,让镇子上的百姓们议论纷纷,这反倒让达家在几十年后子孙兴盛。

E.这篇小说的内容涉及“勤俭持家”“行善亦有道”的主题,有很强的现实警示作用。语言质朴通俗,读来令人沉思良久,受益颇多。

2.小说中的“小儿子”出现了三次,请简要分析后两次,谈谈这个角色在小说中的作用。

3.请概括小说中达老爷子这一形象的特点。

4.小说结尾处达老爷子临终的那番话启人深思。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

1)对于思与学的辩证关系,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的经验是:                               

2)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3)白居易《琵琶行》中“                            ”通过写琵琶行女演奏完后周边环境的寂静,来表现音乐的强大魅力。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