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迪士尼动画影片《疯狂动物城》不仅故事有趣,动物主角可爱,情节引人入胜,而且能将哲理意义、文化内涵自然巧妙地融进精彩的故事情节中,给人以启迪。

B.在第53届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书展上,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得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开创了华人在这一世界儿童文学领域至高奖项上零的突破。

C.“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以诗词为主题的大型全民互动益智节目,其赛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富有新意,力求打造一席特色鲜明的文化盛宴。

D.我国即将实施的首部慈善法对慈善活动进行了明确界定,同时在规范慈善组织设立运营、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开展慈善服务等方面也做出了规定。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荆山之巅的大禹雕像头戴栉风沐雨的斗笠,手握开山挖河的神锸,脚踏兴风作浪的蛟龙,再现了他与洪水搏斗的雄姿。

B.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不仅在舞台上风姿绰约,在日常生活中也气度不凡,无论何时何地,他总能让人为之倾倒。

C.最后几年,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小家电生产企业加速整合,目前只剩下五六家分庭抗礼,占据了全省60%的市场份额。

D.家庭条件的优越和父母的溺爱,养成了他傲慢狂妄的个性,不管对谁都侧目而视,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霸王样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程千帆评传

莫砺锋

程千帆先生家相当清贫,但却是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诗书之家。因一家数代皆有诗人。生性颖悟的先生耳濡目染,自幼便能吟咏。先生十多岁曾在伯父君硕先生所办的私塾“有恒斋”里读过数年古书。君硕先生的教育方法与一般的私塾完全不同,他讲授古文时文辞义理并重,而且要求学生用文言文写文章、日记与学习心得,并练习书法。正是这种严格的训练使先生具备了阅读古书和写作文言文及诗词的能力,并使他熟精古典典籍,从而对古代文化具有感性而深刻的体会,这是他在文史研究尤其是古代诗学的研究中如鱼得水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先生在“有恒斋”中的学习仅仅是打好基础的话,那么他进入金陵大学后就真正跃入学术的海洋了。在金大的四年中,他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学问大进。他在晚年还深情回忆说:“在大学四年中,诸位老师各有专长,已使我耳濡目染,枵腹日充;而因求知心切,又曾向不在金大任教,或虽任教而不曾讲授某项课程的先生们请教。”先生真正做到了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在经学、史学、目录学、文学批评史诸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学养,而且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

先生不是只知埋首于故纸堆中的旧式学究,他是紧跟时代脚步的新型学者。他的气质中兼有学者的严谨、深刻和诗人的灵性、敏感。虽然他从小就学会了写作古体诗词,但在金大求学时却更醉心于新诗创作。他与同学孙望、友人常任侠等人组织了一个诗社——土星笔会,还办了一个新诗半月刊《诗帆》。《诗帆》虽然只办了十七期就因故停刊了,但先生已在上面发表了四十五首新诗,显示出他对新诗的热情。

解放后,先生在学术上已经成熟,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治学方法。一九五四年,他与沈祖棻把自己的十多篇论文结成集子出版,取名为《古典诗歌论丛》。这是先生诗学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展示,也是他所倡导的治学方法的最早范例。沈祖棻在此书后记中指出:“在过去的古代文学史研究工作当中,我们感到,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和比较重要的缺点,那就是,没有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应该说,这种方法后来在先生的著作和言论中曾得到过许多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精神却是完全一致的,这是贯穿他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是他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一九五七年,先生被打成“右派”,受到了残酷迫害。但他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有刻骨铭心的热爱,他坚信自己的学识和能力都是祖国所需要的,总有一天他还可以为祖国服务。

先生当时虽然不能操笔作文,但他常常在心里进行思考,这实际上就是“打腹稿”式的“发愤著书”。于是,一旦阴霾散去,大地春回,先生的思考结果就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了。他后来陆续推出的十多部著作,正是他“发愤著书”的结晶。他的这些著作是用整个生命铸成的,这样的著作所蕴含的生命激情市常态下的论著难以拥有的,它们所达到的思想深度也是常态下的论著难以企及的。

一九七八年八月,先生就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一般来说,一个学者在被耽误二十年后,最着急的事当然是整理自己的学术成果。然而先生却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他常常引《庄子》的话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在他看来,弥补“文革”造成的损失,让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后继有人,这是重中之重。于是,先生怀着虔诚的心愿重新走上了母校的讲坛。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他的课讲得生动活泼,明白晓畅,又逻辑谨严,一丝不苟。他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有渊博的知识,更有切实的方法和睿智的思考。几个学期之后,先生的健康情况不允许他再上大课了,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大教室,转而以培养研究生为主要的教学任务。

先生是一位十分谦虚谨慎的人,他对于自己的成果总是感到不满意,而对别人的长处则充分地尊重,这种作风也鲜明地体现在他的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中。先生是名满天下的学者,他的著述是以踏实谨严著称的。但是当他偶然出现错误时,却决不护短,反而闻过则喜。正因为此,当先生对学生提出要谦虚谨慎的时候,就特别具有说服力。

先生曾说,别人都爱花,他却特别喜欢树。他本人就像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这棵大树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所以它虽然经受过无数次的风刀霜剑,却依然以“柯如青铜根如石”的夭矫身姿屹然挺立。

相关链接:

①程千帆,1913年生,九三学社成员,南京大学教授,中国著名教育家,在校雠学、历史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领域均有杰出成就。

②先生的认真和严格是出了名的,比如,要求学生作业不写错别字,是一点也不含糊的。按先生的明确要求,“南京大学的研究生,从硕士阶段起,就不允许写任何错别字。你们以后写一个条子向我请假,也要写正楷字,不许写文字改革委员会没有公布的简化字(但可以写繁体字),一定要注意语法是否正确,意思是否清楚”。(《程千帆沈祖棻学记》)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程千帆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少年时代在“有恒斋”接受的严格训练,更让他具备了身后的古代文化功底,为他日后的古诗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程千帆进入金陵大学之后,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尤其是向不在金大任教的大师们请教,从而积累了深厚的学养,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

C.程千帆既是一位严谨、深刻的学者,也是一位灵性、敏感的诗人。他不仅能写作古体诗词,还醉心于新诗创作,与朋友创诗社、办新诗试刊,为新诗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D.文中写程千帆常引用《庄子》的话,来表达他希望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能薪火相传的愿望,这也正是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的思想基础。

E.程千帆秉承伯父君硕先生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他从弟子们写的准确、工整和规范抓起,来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

2.程千帆的学术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作为一篇人物评传,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作者说程千帆“就像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这棵大树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土壤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阿熳

龚清枫

阿熳是一个现代都市人,像所有都市人一样,阿嫚的活力从清晨睁开眼睛那一刻起就充斥他的生存空间,快,作为一种时代标志倾注在阿熳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这种生活就阿熳的年龄,阿熳的能力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在公司里阿熳极得上司赏识,格外的传呼和丰盈的红包让同事们煞是欣羡,私下的忌恨那自是不在话下。在人生的另一重大方面阿熳更是得天独厚。自阿熳参加工作以来,追求他的女子一直络绎不绝,若挨个儿排起来,怕不有几十米。这不,眼下就有一位漂亮的女子爱阿熳爱得死去活来,声言此生非阿熳不嫁。

就这样一种事业、美人辉映,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人生至境,阿熳却突然厌嫌起来。阿熳睡眠中时常做梦,恼人的是他越来越感觉白天仿佛如梦,到后来他几近不能辨别到底何时是梦,何时是现实。脑子里的“庄周化蝶,蝶化庄周”宛如舞池里摇曳的闪光,高山中飘忽的云雾,存在又无可捉摸,每当此时,阿熳就深切地感受到躯体和灵魂被飞逝时间吞噬的痛楚。

最先发现阿熳变化的是阿熳的同事和女友。

在同事们的讶异声中阿熳卖掉了摩托车,买了一辆自行车。从此,阿熳说话变得慢慢的,走路变得慢慢的,连在公司里做事也变得慢慢的。阿熳的应酬少了,阿熳吃方便面、进快餐店的次数也少了。总之,阿熳的一切都缓慢起来,似乎上帝用慢镜头播放他的生活。阿熳最惬意的是骑自行车上班,缓缓地蹬着,悠闲地望着,所有的景物都亲切起来。心头的那份自在抑制不住,冲破身躯的封锁,凭借微笑向四周舒缓地弥漫。开始阿熳的慢有些生硬,显示着压抑,不过渐渐地阿熳的慢就慢得自然起来。

阿熳上班要经过一条窄巷,从这条窄巷穿行的也多是自行车。阿熳的慢突出了其他人的快。有人在后面吼:“没吃饱啊!你!”或是有人骑车迎面冲来,嚷道:“闪开!闪开!”这时阿熳总是把车尽量踩向路边或者干脆停下来让道,脸上是微微的笑。

渐渐地,穿行于窄巷的上班族注意上了阿熳。大家猜想着阿熳遇着了什么样的好事,何以恁般舒畅、缓慢、大度。几乎所有的人都忌妒他的悠闲又被他的悠闲征服。也是渐渐地,这条窄巷的车辆组成了两串长长的缓缓的流动的车队。有幸跟随阿熳前后的车主象是感染了阿熳无形的心绪,都将自行车踩得一下一下的,不慌不忙,巷里的氛围有序而宁静,阿熳的笑更具魅力。

“阿熳效应”产生以后,阿熳又喜欢上了太极拳和戏曲。每天早晨上班之前,不论风雨,阿熳都要踱到附近文化宫去行云流水、圆转如意几番,来回的路上就是他哼唱几段戏曲的大好时光。

对阿熳最先表示不满的是阿熳的女友。阿熳记得女友与他分手时说话简捷迅猛一如以往的他。第一句,“你不要面子,我还要呢?骑破自行车,要我陪你走路吗?”第二句,“年纪轻轻又是太极拳,又是戏曲,未老先衰,我可看不惯。”第三句,“是你先变,而不是我。拜拜!”说完跨上路边等候的摩托车后座风驰电掣而去。

人们寄希望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女友的离去,对于阿熳仿佛荷叶上的水珠,风轻轻一掀,不带丝毫痕迹迅速遁去。阿熳仍是慢慢的阿熳,微笑着,一切都是慢慢的。

同事们对阿熳的变化尽可能作了各方面的推敲评议。同事甲说:“阿熳受到重大打击,看破世事,心灰意懒,可能最终要削发为僧。”同事乙认为:“阿熳去年出差时顺道去过峨眉山,当是得了高人点化,有了些道行,你看他的言行隐隐萦绕着氤氲之气。”新分配来的同事试探着问:“阿熳精神是否有问题?”同事丁年龄大一些,一向老成执重,反驳道:“几位脱离现实,胡猜乱测。我看阿熳平时不善言谈,城府极深,其中定有名堂,还是先调查再说。”

一年下来,同事们终究不知阿熳为何而变。然而上司是不管阿熳变不变的,上司只看阿熳在公司的价值。阿熳之所以荣升为财务科长,是因为一年来他不仅工作时间没有出过一次差错,而且几次建议采纳后都为公司创益不少。当然,同事们在忌恨之余、惊奇之后就又有了新话题,猜想阿熳的人事关或……

阿熳放慢生活节奏后,梦越来越少,现在阿熳已不复有梦。阿熳觉得他的生命好长好长,他的空间好大好大。

阿熳后来还是快过一次,好象积蓄的所有能量都在那一刻突然迸发。当阿熳从自行车上飞身而起,把那少年从车轮下扑出来时,飞驰的车轮同时就压过他的腰身。阿熳瞬间觉得车辆、行人、树木、蓝天、大地,所有喧闹,乃至时间、感觉,一切的一切都好慢好慢。他挺满足地微微一笑,他的最后一个微笑在自行车倒地声中定格。

慢慢的阿熳匆匆地走了。

那条窄巷中,缓缓而行的自行车队,至今仍是一道动人的风景。

(选自《2000年度最佳小说》)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鉴赏,最怡当的两项是

A.小说第一段交代了阿熳“现代都市人”的身份及其以“快”为特点的生活方式,“像所有都市人一样”看似闲笔,却突出了阿熳这一形象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B.小说第三段用“庄周化蝶,蝶化庄周”来形容阿熳不辨现实与梦境的状态,暗示阿熳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而这也正是他的生活节奏由快变慢的原因之一。

C.小说中多次描写阿熳的微笑。“微笑”不仅是阿熳的一种表情,反映出他待人接物的态度,也是他内在精神的外化,反映出他的性格修养和心境。

D.人们认为女友的离去会让阿熳痛苦悔悟,但阿熳早就厌嫌女友的庸俗浅薄、务实善变,因此对她的离去并不在意。

E.小说选取骑自行车上班,改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打太极拳、哼唱戏曲等事情来表现阿熳的“慢生活”,借此倡导了一种环保健康、回归传统的生活方式。

2.为什么阿熳原来在睡眠中时常做梦,而后来不复有梦了?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阿熳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多处写周围人对阿熳的态度,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手法感叹生命短暂,个体渺小的句子是: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楼阁依势而建,宫室结构精巧工致的句子是:            

(3)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用“                     ”描绘出桃花源人们安逸愉悦的生活,勾画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病后登快哉亭(1)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故园又负黄华约⑵,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

(1)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

(2)黄花:菊花。

1.诗歌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殷侑,陈郡人。侑为儿童时,励志力学。及长,通经。贞元末,以《五经》登第,精于历代沿革礼。元和中,累为太博士。时回纥请和亲,朝廷乃命宗正少卿李孝诚奉使宣谕,以侑为副。既至虏庭,可汗初待汉使,盛陈兵甲,欲臣汉使而不答拜。侑坚立不动,宣谕毕,可汗责其倨,宣言欲留而不遣。行者皆惧,侑谓虏使曰:“可汗是汉家子婿,欲坐受使臣拜,是可汗失礼,非使臣之倨也。”可汗惮其言,卒不敢逼。迁侑谏议大夫。凡朝廷之得失,悉以陈论。以言激切,出为桂管观察使。入为卫尉卿。文宗初即位,沧州李同捷叛,而王廷凑助逆,欲加兵镇州,诏五品已上都省集议。时上锐于破贼,宰臣莫敢异议。独侑以廷凑再乱河朔,虽附凶徒,未甚彰露,宜且含容,专讨同捷。文宗虽不纳,深所嘉之。大和四年,加检校工部尚书、沧齐德观察使。时大兵之後,遗骸蔽野,寂无人烟。始至,空城而已。侑攻苦食淡,与士卒同劳苦。周岁之後,流民襁负而归。侑上表请借耕牛三万,以给流民,乃诏度支官名。掌管全国财富的统计与支调。赐绫绢五万匹,买牛以给之。数年之後,户口滋饶,仓廪储藏谷米的仓库盈积,人皆忘亡。初州兵三万悉取给於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以功加检校吏部尚书。六年,入为刑部尚书,充郓曹濮观察等使。自元和末,收复师道十二州为三镇。朝廷务安反侧,征赋所入,尽留赡军,贯缗尺帛,不入王府。侑以军赋有余,赋不上供,非法也,乃上表起大和七年,请岁供两税、榷酒等钱十五万贯、粟五万石。开成三年卒,赠司空。 

(节选自《旧唐书·殷侑传》)

[注]度支:官名。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三镇:此处指郓、曹、濮三州。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州兵三万/悉取给於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B.初/州兵三万/悉取给於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C.初/州兵三万/悉取给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D.初/州兵三万/悉取给於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文中的贞元、元和、太和、开成都是皇帝年号。

B.河朔的“朔”与朔漠、朔风中的“朔”都是指北方,另外,“朔”还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C.加是加封的意思,即在官员原来说的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誉称号,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

D.榷的意思是专营、专卖,榷酒是我国封建证券实行的酒类专卖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侑少年立志,学有所成。他儿时即立志努力学习,长大以后通晓经学,精通历代礼制沿革,贞元末年科举登第,后多次升职,任太常博士。

B.殷侑坚守气节,不惧威吓。在奉命出使回纥时,面对回纥可汗的盛兵以待和无理要求,他毫不畏惧,直言可汗的失礼之处,最终使可汗不敢威胁。

C.殷侑性格耿直,敢于进谏。文宗即位不久就有地方反叛,当时皇上一心想打败叛贼,丞相也不敢有异议,唯独殷侑直言进谏,认为应对叛贼宽大为怀。

D.殷侑体恤民情,颇有政声。在任沧齐德观察使时,面对当地民生凋敝的情形,他和士卒同甘共苦,竭力恢复民生,数年之后,粮丰仓实,百姓安居乐业。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侑坚立不动,宣谕毕,可汗责其倨,宣言欲留而不遣。

(2)凡朝廷之得失,悉以陈论。以言激切,出为桂管观察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市”的本义为市场,与”城”不同。早期的“市”多在野外或井边,故有“市井”之称。而我国的“城”约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最早只是政治性质的城堡,与“市”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由于城市人口的集中,居民生活的需要,城内便有“市”的设立。“城”的存在,为“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市”的发展,又促进了“城的发达。“市”在我国“城”中出现,长期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实行的是“坊市制”。

在先秦文献中并无“坊”名,当时城市居民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为“里”。“里”原是农村的一种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当时为了防止盗贼的攻击,采用这种四面筑院墙的封闭聚居形式。从先秦起,这种称“里”的组织形式在城市中长期存在,有时称作“闾里”或“闾”,秦汉仍因之。从晋代开始,城市居民住区正称仍为“里”,但有时又称作“坊”。《元河南志》卷二《晋城阙宫殿古迹》所引《晋宫阙名》中,有“诸里”和“诸坊”的名称。到北魏时的洛阳,全城有二百二十“里”,也作二百二十“坊”。这“坊”字,即源于“防”的别体。从隋开始,“里”改称为“坊”。

所谓“坊市制”,即城中之“市”集中在一个限定的范围之内,“市”与“坊里”一样,都是方形,四面筑有围墙,并开有市门。如唐长安皇城前东、西两市,各占两坊之地,平面近正方形,每面各开二门,有道路相通,形成“井”字形相交。唐代的市场交易限定在市内进行,并限定交易时间。

在“坊市制”下,一般居民出入坊里,必须经由里门,不许直接临街开门。如汉代规定只有“甲第”——统治阶级中显要人员的宅第,才能“当道直启”。唐代则明确规定:“非三品以上及坊内三绝,不合辕向街开门。”当时街上没有“街鼓”,天明和落日,坊门随街鼓声而开闭。

在市民居住的坊中,一般是不允许开设商业店铺和手工作坊的。但在“市”周围的坊里,往往由于有商人和手工业者居住,所以有例外。如东市南面的宣平坊中有卖油者,升平坊北门旁有胡人鬻饼之舍,西市东面的延寿坊中有鬻金银珠玉者。

唐代中叶以后,由于城市商业经济繁荣发展的需要,古典的坊市制逐渐被破坏,在一些城市内开始出现商贸活动,有的甚至破坏城墙而临街设店。到肃宗至德年间,人们纷纷穿破坊墙而临街设铺。这样,旧有的古典坊市制开始瓦解,新的“坊巷制”逐渐形成。

约在宋仁宗末年,“坊巷制”完全取代了过去的“坊市制”,即“街巷”成为城市居民实际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而“坊”仅作为名称被保留下来,其本意已完全丧失。直到近代,城市中一些弄堂、胡同仍称“某某坊”。这是因为人们依然习惯以“坊”作为雅称,而一般市民则以“街”“巷”相称。

(摘编自杜瑜《由坊市到坊巷》)

1.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城”与“市”最初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市”的本意为市场,是商品交易的场所;“城”约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最初为政治性的城堡。

B.“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随着城中人口的聚集和居民生活需求的增加而产生,长期被限定在城中一定的区域。

C.“城”与“市”相互促进。“城”中人口聚集带来的消费需求,为“市”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而“市”的发展又为“城”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D.“市”与“坊里”一样都是方形的,四面筑有围墙,有门与外面相通。有的“市”面积比“坊”大一些,里面道路纵横。

2.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的“里”,原是农村的一种封闭式的聚居形式,其目的是防止盗贼,后来成为城市中的一种居民聚居单位。

B.唐朝时城市中称为“坊”的居民聚居区,在秦汉两代有时称作“闾”,在晋代“里”“坊”并称,而近代城市中的“坊”,实际上指的是街巷。

C.在唐初长安中的坊里,普通居民不能开设商业店铺和手工作坊,但商人和手工业者则可在所居住的坊里开店经营。

D.在坊市制下,市场交易有限定的区域和时间,居民出入坊里亦有规定的路径和时间,“当道直启”只是少数人才享有的特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坊”是“防”的别体字,可见“坊”有“防守、防备”之意,这跟“里”以筑墙防备盗贼的内涵一致。这应该是“里”改称“坊”的一个原因。

B.坊市制是古代政府运用权力人为塑造城市格局的体现,能使城市布局井然有序,但也让市民生活受到诸多限制,比如不能自由开店,不能夜晚行街。

C.坊市制的瓦解和坊巷制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这一过程发端于唐代中叶以后的肃宗至德年间,大约完成于北宋仁宗末年。

D.跟坊市制相比,坊巷制更有利于商业经济的发展繁荣,使居民生活更加自由便利,使城市更有活力,但也使治安管理的难度更大。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学者周濂说过这样一句话:“在这个时代,也许最重要的不是忙着去叫醒别人,而是时刻扪心自问为何要装睡。”

许多人都抱怨世界冷漠,埋怨他人无情、世风日下,周濂的这句话也许是“这个时代” 的清醒者的最大感慨,

面对这样的感慨,你有什么想法?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要求:

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

②自拟题目;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文体特征鲜明。

⑤不得抄袭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条新闻的要点。(不超过25个字)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德国汉堡大学的天文学家在银河系中发现了一颗已有140亿年历史的恒星。它的形成能够追溯到宇宙形成的初期。这颗恒星被编为HE0107—5240。其罕见之处在于:与其它历史稍短的恒星不同,它完全是由宇宙大爆炸时产生的几种简单元素组成的,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颗不含金属元素的恒星。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对于植物而言,土壤就像一个仓库,        。土壤的矿物质营养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水分太少引起干旱,        ,对植物的生长都不利。土壤的含水量和通气状况会影响动物的生长和繁殖,       ,一些动物会因缺氧而窒息死亡,因此农业上常用灌溉法来防治虫害。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山谷间发出巨大声响再次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2)杜甫《咏怀古迹》中在表达诗人对昭君只能魂归故里的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的同时也表达对昏庸的统治者揭露讽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文人擅长借典故寄托情思,李商隐在《锦瑟》中借鲛人泣珠和蓝田云烟的典故抒写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即的感慨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1.本诗的景与情的关系与《登高》相比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逸园家传 

张逸园君者,讳若瀛,字印沙。君为人慷慨强果,自其少时,里人皆异之矣。君始以诸生为书馆誊录,劳授主簿,借补热河巡检。热河今为承德府,君仕时,未设府、县,以巡检统地逾百里。岁为天子巡驻之所,四方民汇居其间,君以严能治办,奸蠹屏除。留守内监为僧者曰于文焕,君一日道,见其横肆,立呼至杖之。于是热河内府总管怒,奏君擅杖近御,直隶总督亦劾君。上闻之,顾喜君强毅,不之罪,而以劾君者为非

其后为良乡知县,顺天府南路同知。有旗民张达祖,居首辅傅忠勇公门下始有地数百顷,卖之民矣,久而地值百倍,达祖以故值取赎,构讼,经数官,不敢为民直。君至,傅忠勇颇使人示意君也,君告之以义,必不可,卒以田归民。畿南多回民,久聚为窃盗,不可胜。君多布耳目,得其巨魁,或亲捕之,凡半年,获盗百余。盗畏之甚,乃使一回民伪来首云:“有某人至其家,巨盗也。”及捕之至,即自首:“某案己所为盗,有赃在京师礼拜寺。”君使兵役偕之至礼拜寺,则反与哄斗。至刑部讯,以某案事与此人无与,以君为诬良,议当革职;既而上见君名,疑部议不当,召君,令军机处复问,减君罪,发甘肃以知县用。是时上意颇君,然卒降黜者,大臣固不助君也。

在甘肃二年,尝为张掖复营兵所夺民渠水利,又以张掖黑河道屡迁,所过之田,为沙砾数百顷,而岁粮草未除,力请总督除之。时甘肃官相习伪为灾荒请赈,而实侵入其财,自上吏皆以为当然,君独不肯为。其后为者皆败,于是世益推

君引疾去甘肃,里居数年。君居里为园,时游之,名之曰逸园,言己不得尽力为国劳而苟逸也,故人以逸园称之。

【注】

①同知:官名,清代为知府、知州的佐官。

②礼拜寺:又名清真寺,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兼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劳授主簿,借补热河巡检          叙:议叙

B君一日                       行:行走

C久聚为窃盗,不可胜              诘:究办

D粮草未除                      输:缴纳

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张逸园“慷慨强果”的一组是

其横肆,立呼至杖之

②君告之以义,必不可

③盗畏之甚

④君使兵役偕之至礼拜寺

⑤力请总督除之

⑥自上吏皆以为当然,君独不肯为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逸园为人慷慨强果,年轻的时候,乡里人就视他为不同寻常的人。在热河巡检任内,他严肃整治,肃清了奸诈邪恶之人。

B在顺天府良乡任内,张逸园因为整治回民窃盗有方招致陷害,尽管在皇帝的干预下免于处罚,但仍被发配到甘肃降职使用。

C不经请示就用杖刑处罚做和尚的内监,勇于制止权贵门下的霸道行径,表现了张逸园坚决捍卫正义、敢于得罪权贵的高贵品质。

D在甘肃,官兵侵占民渠,官员谎报灾情以达到贪污的目的,社会政治的黑暗可见一斑。张逸园退居乡里后,把园子命名为“逸园”,反映了他与现实的不相容。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⑵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⑶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八月骄阳

汪曾祺

张百顺年轻时拉过洋车,后来卖了多年烤白薯。德胜门豁口内外没有吃过张百顺的烤白薯的人不多。后来取缔了小商小贩,许多做小买卖的都改了行,张百顺托人谋了个事由儿,到太平湖公园来看门。一晃,十来年了。

每天到园子里来遛早的,都是熟人。

来得最早的是刘宝利。他是个唱戏的。剧团演开了革命现代戏,台上没有他的活儿,领导动员他提前退了休。

跟他差不多时候进园子遛弯的叫顾止庵,早年教私塾,后来给人抄书,抄稿子,代写家信。解放后,又添了一项业务:代写检讨。后来搁了笔。每天就是遛遛弯儿。

这天他进了太平湖,公园看门的张百顺正在湖边淘洗螺蛳。

“顾先生,您说这文化大革命,它是怎么一回子事?”

“您问我?——这谁知道。”

“这红卫兵,呼啦——全起来了,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他们怎么有这么大的权?谁给他们的权?”

刘宝利来了。

“昨儿,我可瞧了一场热闹!”

“什么热闹?”

“烧行头。嗬!堆成一座小山哪!大红官衣、青褶子,这没什么!帅盔、八面威、相貂、驸马套……这也没有什么!大蟒大靠,苏绣平金,都是新的,太可惜了!这值多少钱哪!一把火,全烧啦!火苗儿蹿起老高。烧糊了的碎绸子片飞得哪儿哪儿都是。”

“唉!”

“火边上还围了一圈人,都是文艺界的头头脑脑。有跪着的,有撅着的。有的挂着牌子,有的脊背贴了一张大纸,写着字。都是满头大汗。您想想:这么热的天,又烤着大火,能不出汗吗?一群红卫兵,攥着宽皮带,挨着个抽他们。劈头盖脸!有的,一皮带下去,登时,脑袋就开了,血就下来了。——皮带上带着大铜头子哪!”

“唉!”

这工夫,园门口进来一个人。六十七八岁,戴着眼镜,一身干干净净的藏青制服,自家纳的千层底布鞋,拄着一根角把棕竹手杖。这人见了顾止庵,略略点了点头,往后面走去了。这人眼神有点直勾勾的,脸上气色也不大好。这人走到靠近后湖的一张长椅旁边,坐下来,望着湖水。

顾止庵说:“茶也喝透了,咱们也该散了。”

张百顺把螺蛳送回家。回来,那个人还在长椅上坐着,望着湖水。

柳树上知了叫得非常欢势。天越热,它们叫得越欢。赛着叫。整个太平湖全归了它们了。

张百顺回家吃了中午饭。回来,那个人还在椅子上坐着,望着湖水。

粉蝶儿、黄蝴蝶乱飞。忽上,忽下。忽起,忽落。黄蝴蝶,白蝴蝶。白蝴蝶,黄蝴蝶……

天黑了。张百顺要回家了。那人还在椅子上坐着,望着湖水。

蛐蛐、油葫芦叫成一片。还有金铃子。野茉莉散发着一阵一阵的清香。一条大鱼跃出了水面,歘(xū)的一声,又没到水里。星星出来了。

第二天天一亮,刘宝利到太平湖练功。发现有人投湖啦!他叫了两个打鱼的人,把尸首捞了上来,放在湖边草地上。这工夫,顾止庵和张百顺也赶了过来。

顾止庵四下里看看,说:“这人想死的心是下铁了的。他投湖的时候,神智很清醒,你们看,他的上衣还整整齐齐地搭在椅背上,手杖也好好地靠在一边。咱们掏掏他的兜儿,看看有什么,好知道死者是谁呀。”

顾止庵从死者的上衣兜里掏出一个工作证,是北京市文联发的:姓名;舒舍予  职务:主席。

顾止庵看看工作证上的相片,又看看死者的脸,拍了拍工作证:

“这人,我认得!怪不得昨儿他进园子的时候,好像跟我招呼了一下。我还上他那儿聊过几次。人挺好,有学问!”

“您等等!他到底是谁呀?”

“他,就是老舍呀!”

刘宝利看着死者:

“我认出来了!在孔庙挨打的,就有他!您瞧,脑袋上还有伤,身上净是血嘎巴!——我真不明白。这么个人,旧社会能容得他,怎么咱这新社会倒容不得他呢?”

顾止庵说:“‘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这大概就是他想不通的地方。”

张百顺撅了两根柳条,在老舍的脸上摇晃着,怕有苍蝇。

“他从昨儿早起就坐在这张椅子上,心里来回来去,不知道想了多少事哪!”

“‘千古艰难唯一死’呀!”

“那干吗要走了这条路呢?这秋老虎虽毒,它不也有凉快的时候不?”

顾止庵环顾左右,沉沉地叹了一口气:“‘士可杀,而不可辱’啊!”

刘宝利说:“我去找张席,给他盖上点儿!”(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通过对刘宝利、顾止庵、张百顺三个市井百姓人物身份的交代,直接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B.刘宝利、顾止庵、张百顺三个人关于文革所见所闻的对话表现了普通百姓对于文革中发生的“烧戏服”“打人”事件的困惑和气愤以及一种看热闹的心态。

C.小说中描写了文革中普通百姓能“忍”和老舍的“不忍”,表现了中国老百姓的坚韧和作为知识分子的老舍的脆弱。

D.刘宝利、顾止庵、张百顺是平常人物,也是最符合艺术真实的人物。对他们身份的交代,既为下文的谈话内容做铺垫,也为见证一位作家的死作铺垫。

E.作者冷静地反复叙述这个人“坐在后湖的一张长椅上望着湖水”,这个动作的四次重复,笔端凝注了无限的悲怆与沉痛。

2.小说中的老舍先生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老舍先生的遭遇包括死亡,均由几位当事人眼中看到、口中道出,用的是侧面描写。请结合文本谈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会讲两种语言比只会说一种语言具有明显的实际好处——能够与更多的人交流。但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证实,谙熟两种语言还有着更重要的优势,会说两种语言让人更聪明。掌握双语会对人的大脑产生深刻的影响,提高与语言无关的认知能力,甚至还能防止老年痴呆。

②长期以来,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都认为第二语言是一种干扰,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会影响儿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

③他们的这种干扰看法没有错;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即使双倍折只是用一种语言,他大脑中的两种语言系统也都处于活跃状态,从而造成一种语言系统妨碍另一种语言系统的状况。

④不过,研究人员现在发现,这种干扰与其说是障碍,倒不如说让使用者因祸得福。它迫使大脑去解决内部冲突,从而得到增强认知能力的锻炼。

⑤许多此类研究得到的相似证据表明,使用双语的过程能够增强大脑的所谓执行功能——这是一种指挥系统,在我们作计划、解决问题以及执行其他各种对智力要求比较高的任务时,引导我们的注意过程。这些过程包括忽略干扰、集中注意力、随意在两件事情之间转换注意力以及牢记信息——这就好比在开车时记住一连串的方位。

⑥为什么两种同时活跃的语言系统间的冲突会提高这些方面的认知能力呢?直到不久前,研究人员还认为,双语者的优势主要来自一种抑制能力,这种能力在压制一种语言系统的过程中得到增强。据称,这样的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视干扰,不过,这种解释显得越来越不够充分,因为有研究表明,即使在完成不需要抑制能力的任务时,如将任意分布在只剩的数字按升序穿成串,双语者的表现也比之使用一种语言的人出色。

⑦双语者与只使用一种语言的人之间的另一种关键区别可能更为重要:前者具有更加突出的监控环境的能力。西班牙庞培法布拉的研究人员阿尔维特科斯塔说:“双语者需要频繁切换语言-------你可能跟爸爸说话时用一种语言,跟妈妈说话是用另一种语言。这就要求你注意周围的变化,这和开车时随时观察周围是一个道理”科斯塔和同事展开了一项研究,比较会说德语和意大利语两种语言的人和只会说意大利语的人在监控任务中的表现。他们发现,双语受试者不仅表现的更出色,而且他们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较少,这表明他们在这方面更强。

1.以下对文中双语者的“优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与人交流的范围更广、能力更强

B.能通过增强抑制能力来排除干扰

C.注意力能在两件事情间自如转换

D.对获取到的信息记得更牢

2.下列不属于双语者的两种语言系统冲突所造成的结果的一项是(     )

A.造成两种语言系统的相互妨碍

B.提升了双语者多种认知能力

C.对儿童的学业造成不良影响

D.增强大脑指挥系统的相关能力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使用双语可以使人类思维更为活跃,从而避免大脑衰退

B.两种语言系统的交流,可以消除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

C.使用双语可以开阔人的眼界,增强人的观察和应用能力

D.频繁切换语言,就能抑制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__________。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做最好的消遣。

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

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

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

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

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

无论《论语》还是《圣经》,无论柏拉图还是康德,不妨就当做闲书来读

A.②①⑤⑥④③

B.②①⑥⑤③④

C.⑥③①⑤②④

D.⑥④⑤①②③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对《再别康桥》主题的理解,课后,同桌提出了一些异议,我认为是正确的。

B.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C.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两条已经丢失了的胳臂的方案至少有三种以上。

D.大家在写作文时一定要注意表达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弗雷德•史密斯对快递服务市场精辟独到的分析以及他的非凡的领导能力,他的不可多得的胆识,特别是他孤注一掷地把全部家产投到联邦快递公司的勇气和冒险精神,征服了无数精明而狡猾的风险投资大师。

B.岁月留给我们的总是推陈出新的昭示和启迪,当我们再看黄公望那幅声名远扬的《富春山居图》,除了画中令人沉醉的美景之外,自然能体会到画外人的波折坎坷。

C.对此,有评论指出,这意味着将来所有地方的红头文件,都要放在宪法的尺子下量一量,看文件是否存在越权,宪法和法律所赋予公民的合法权利是否在现实中被形形色色的“土政策”架空。

D.我俩考虑问题时,他习惯从大的方面着眼,我总是从具体方法入手,虽然南辕北辙,但总能殊途同归。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马年央视春晚中,四川歌手王铮亮的这首《时间都去哪儿了》感动了无数观众,也在网上引起了众多网友热议。

有网友评价:时间去哪儿了?青春去哪儿了?我只知道,岁月磨砺过后,每一个人,都有一本满满的回忆。

也有网友感慨:时间真是个美丽的东西,带走了人的一生,却从来不问人愿不愿意。

更有网友在自己的微博上反思自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忙得没时间打扮自己,忙得没时间买漂亮的衣服,忙得没时间陪父母,忙得没时间对自己好一点,到底在忙些什么连自己都不知道,时间都去哪儿了?

对于“时间都去哪儿了”的问题,你有什么所思所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请说明下面这幅漫画的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阅读下面出自《红楼梦》的一段话,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内容切。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这段话中,说话者        (人名)不仅称赞了林黛玉,还间接        ,表现了她善于        的性格特点;但是,若单纯从交际语言角度看,我们又不得不佩服她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汉语中的“姓”这个字从“女”从“生”,“人所生也”《说文解字》,意为一女(祖母)所生                                                                                 。(选自马中《中国哲学简明读本》)

①由姓分化为氏,氏的本义就是“支”

②古人只要分立家支,常常就要命氏,比如以所居官职、新封地名,祖父之字等为氏

③中国人的“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

④姓氏最初不是人人都有的,早期“百姓”实为“百官”

⑤春秋战国以后姓氏才逐渐普及于民间

⑥最古老的姓,多有女字边,如先秦社会的姚、姜、姬、嬴等

A.③⑥①②④⑤  B.④⑤①②③⑥

C.③①②⑥④⑤  D.④②①⑤③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国务院医改办要求在今年6月底,各省份要全面启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减轻群众大病医疗费用负担,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B中央纪委研究室日前在中央纪委网站就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进行解读时指出,随着全面改革的深入推进,各个领域都有可能会出现腐败现象滋生蔓延。

C随着我国打黑除恶力度的不断提高,黑恶势力也在变换手法,以黑护商、以商养黑就是其显著特点之一。

D根据诺贝尔的遗嘱,和平奖应该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裁减或取消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顺风车是爱心活动,尤其是车主,都是奔着做好事做善事的心来的,我们提倡做好事更要有好的回报,这样社会上好人好事才会可持续性发展,才会细水长流

B.出生在改革开放年代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成长环境、时代背景与其父辈相比已经有了翻云覆雨的变化,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人生价值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

C.西安的姿态,低调而内敛。如同一个优雅的老者,深藏若虚。第一次到西安的人,都会被那连绵近14公里雄壮深厚、古朴凝重的古城墙所吸引。

D.针对候鸟迁飞之路临深履薄的现状,由知名媒体人邓飞发起、民间环保组织“自然大学”等参与的全国护鸟网络公益项目——“让候鸟飞”于 4月8日在北京启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范旭东:中国化工之父

嫘笛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强调: “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忘记四个人,搞钢铁不能忘记张之洞,搞化工不能忘记范旭东,搞纺织不能忘记张謇,搞交通不能忘记卢作孚。”

毛泽东提到的四个人当中,范旭东的事业是最为艰难、最具开创性的,因为在他之前,化学工业在中国完全没有基础。在中国近代企业家中,范旭东是个拓荒者。

1911年,范旭东抛弃了已在日本获得的大学助教职位,回到了阔别12年的祖国。回国后,他决定利用自己所学,改良国内的盐质,“使人民有干净的盐吃,有便宜的盐吃。”终于,他于1913年制出了精盐,并联合有志之士共同成立久大精盐公司。

碱被称为“化学工业之母”,许多生活用品如肥皂、纸张、印染、玻璃等生产均需要碱。当时在中国垄断纯碱市场的是英国公司。欧战爆发后,远洋运输困难。英商乘机将纯碱价钱抬高七八倍,甚至捂住不卖,使许多民族企业生产陷入停顿,物价飞涨。有鉴于此,范旭东萌发了用盐制碱的想法。

然而,纯碱的制法被称为世界级的难题,欧美等国科学家也是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方才掌握了这一技术。

1918年11月,永利制碱公司在天津创立。1924年8月,永利投入200万元,终于产出了第一批碱制品。可是,令人失望的是,这批碱制品是红黑相间的劣质碱。消息传出,外国公司发出一阵嘲笑之声。范旭东并不灰心,在巨大压力下,仍然咬牙坚持。

1926年6月,永利生产出了纯碱,打破了洋人对制碱技术的封锁。两个月后,永利“红三角”牌中国纯碱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震动了整个世界化工业,被西方人誉为“中国近代工业进步之象征”。

“七·七事变”后,范旭东和他的化工厂,因能生产化工产品和军需物资,让日本人心生觊觎。塘沽沦陷后,日军把“久大”、“永利”两厂包围,派出代表,要求合作,遭到严词拒绝,结果被强行接管。范旭东说:“宁肯为工厂开追悼会,也坚决不与侵略者合作。”

1937年末,范旭东将制碱厂和硫酸厂都迁移到四川“新塘沽”,积极为抗战提供军需物资。此时永利面临的巨大难题在于抗战前一直使用的是用廉价海盐作为原料的苏尔维制碱法,而在四川只能使用昂贵的井盐。

为了有效地利用井盐制碱,范旭东组织技术人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自行研制新的制碱技术,后在香港,上海法租界和乐山五通桥等地进行了无数次试验,终于成功研究出自己的专利技术——“侯氏联合制碱法”,标志着世界制碱工艺史上的重大突破。

范旭东跟商人参照,是社会企业家;跟社会企业家参照,是社会战略家。1922年8月,他创办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这是中国“私人企业中设立的第一个化工研究机关”。他不仅用高薪聘请技术专家,还培养自己的人才团队,在黄海研究社成立后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范旭东聚集和培养了三百多名化工技术人才,这些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成为建设化学工业的技术骨干。研究社后来并入了中国科学院。1949年,周恩来看望侯德榜时,称赞范旭东培养人才的业绩,说“永利”集团是“人才篓子”。

远瞻于中国化学工业的未来,范旭东雄心勃勃地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国化工战后发展的计划。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 “十厂计划”。然而,国民党政府的不配合使范旭东宏伟绚丽的“十厂”蓝图成为泡影。受此沉重打击,一生坚强的范旭东忧愤成疾。9月17日他应邀出席了毛主席在重庆谈判时举行的茶话会,毛泽东邀请他在国内实现和平后到解放区去办工厂。但10月2日,范旭东突患恶疾,10月4日下午三点在重庆溘然长逝,终年62岁。临终前,叮嘱后人要“齐心合力,努力前进”。正在参加重庆和谈的蒋介石和毛泽东终止会谈,一同前往范旭东的家中凭吊,毛泽东亲笔书写了“工业先导,功在中华”挽联。

(选自《最重庆》,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毛泽东提到的四个人中,范旭东的事业是最为艰难的,因为在他之前,中国境内完全没有化学工业,他是在进行拓荒的工作。

B.范旭东是个坚定的爱国者,为了让人民有干净的和便宜的盐吃,他研制出了精盐;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为抗战提供军需物资,以实际行动支持中国的抗战事业。

C.范旭东组织技术人员,攻克技术难关,研制出了“侯氏联合制碱法”,打破了洋人对制碱技术的封锁。

D.1922年,范旭东创办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这是中国私人企业中的第一个化工研究机构,显示出范旭东先生不仅是一个商人,更是一个高瞻远瞩的社会战略家。

E.本文是完全按照时间的发展来记述范旭东的人生历程的,语言明白晓畅。

2.为什么范旭东生产出纯碱,被西方誉为“中国近代工业进步之象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范旭东为什么被称作“中国化工之父”?请简要概括。

4.文中“范旭东跟商人参照,是社会企业家;跟社会企业家参照,是社会战略家”,这一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2)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3)我闻琵琶已叹息,                            ,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4)故木受绳则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

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

陈与义

巴陵二月客添衣,草草杯觞恨醉迟。

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

天翻地覆伤春色,齿豁头童祝圣时。

白竹篱前湖海阔,茫茫身世两堪悲。

注:陈与义(1090—1138),南宋诗人。本诗作于宋高宗建炎三年。

1.颔联运用了多种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尾联最后一句中的“悲”字,包含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张岊,字子云,府州府谷人,有胆略,善骑射。天圣中,西夏观察使阿遇有子来归。阿遇寇麟州,虏边户,约还子然后归所虏。麟州还其子,而阿遇辄背约。安抚使遣岊诘问,岊径造帐,以逆顺谕阿遇,阿遇语屈,留岊共食。阿遇袖佩刀,贯大脔啖岊,岊引吻就刀食肉,无所惮。阿遇复弦弓张镞,指岊腹而彀,岊食不辍,神色自若。阿遇抚岊背曰:“真男子也。”翌日,又与岊纵猎,双兔起马前,岊发两矢,连毙二兔。阿遇惊服,遗岊橐驼壮者七十余,悉归所虏。

元昊犯鄜延,时敌骑方炽,中人促赐军衣,至麟州,不得前。康德舆掌军马司事,遣岊驰骑五十往护之。至青眉浪,遇贼接战,流矢贯双颊,岊拔矢,斗愈力,夺马十二匹而还。贼兵攻府州甚急,城西南隅庳下,贼将登,众嚣曰:“城破矣!”岊乘陴大呼搏贼,贼稍却,飞矢中右目,下身被三创,昼夜督守。又帅死士开关,护州人汲于河,讫围解,城中水不乏,以劳,迁右班殿直。然贼尝往来邀夺馈运,以岊为麟、府州道路巡检。至深柏堰,遇贼数千,分兵追击,斩首百余级,夺兵械、马牛数百。近郊民田,比秋成未敢获,岊以计干张亢,得步卒九百人护之,大败贼于龙门川。从诸将通麟州粮道,破贼于柏子砦。改左班殿直。

内侍宋永诚传诏砦下,岊护永诚,遇贼三松岭。贼以精骑挑战,矢中岊臂,犹跃马左右驰射,诸将乘胜而进,贼皆弃溃。贼破丰州,岊与诸将一日数战,破容州刺史耶布移守贵三砦,俘获万计。迁礼宾副使。

张亢修并砦堡障,初议置安丰砦于石台神,岊以为非要害之地,遂徙砦于生地骨堆以扼贼。左右亲信咸曰:“擅易砦地可乎?”岊曰:“苟利国家,得罪无憾也。”卒易之。已而本道上言,左迁绛州兵马都监。二州未解严,复麟府驻泊都监,屯安丰。累迁洛苑使。尝从数骑夜入羌中侦机事,既还,羌觉追之,岊随羌疾驰,效羌语,与羌俱数里,乃得脱。前后数中流矢,创发臂间,卒。

(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五》,有删节)

【注】

张岊(音jié)。

庳:低矮;

砦:同“寨”。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岊径造帐           造:建造

B指岊腹而彀         彀:张满弓

C讫围解             讫:通“迄”到

D下身被三创         被:遭受

2.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明张岊胆略过人的一组是

引吻就刀食肉,无所惮。

②岊发两矢,连毙二兔

③飞矢中右目,下身被三创

④岊拔矢,斗愈力,夺马十二匹而还

⑤遂徙砦于生地骨堆以扼贼

⑥岊随羌疾驰,效羌语,与羌俱数里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⑤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夏观察使阿遇违背与宋达成的约定,张岊奉命前往对其晓以利害,终使阿遇理屈词穷,如实履行约定。

B西夏军侵犯鄜延,气焰嚣张,张岊率领五十个骑兵前往麟州护送到前线赏赐军衣的宦官。

C张岊在、府州道路巡检任上,曾率兵大败前来抢夺粮草的贼人,并最终与诸将一同打通了粮道。

D张岊心怀国家,为国家的利益不计个人荣辱,因擅自改变营寨地点,而遭到贬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阿遇惊服,遗岊橐驼壮者七十余,悉归所虏。

2近郊民田,比秋成未敢获,岊以计干张亢,得步卒九百人护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色彩是工笔花鸟画的主要形式要素之一,是其艺术表现的重要语言。中国传统绘画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而对于色彩的认知和使用更是具有独到之处。

古老的东方哲学使传统的中国工笔花鸟画的色彩语言烙上了浓郁的东方神韵。中国人认为色彩是从天地阴阳而化生五色,即由黑白二基色衍生出青、赤、黄、白、黑五彩,循道从玄,扑朔迷离。在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融合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五色审美体系。这五色即赤、黄、青、白、黑,建立在中国阴阳五行哲学原则之上,是对大千世界五颜六色的归类,具有象征寓意的五种颜色,是中国艺术家描绘宇宙万物之华表,寓意万物之情性的心象色彩。白、黑是色彩的两级,色亮之极为白,色暗之极则为黑。这正是体现色彩的阴阳观,它包容了西方色彩学对于色彩明度与色彩纯度的认识,又更加强调色彩的自律性表现。所以,中国的五色色彩学,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析】
在空间方位上,五色分别代表东、南、中、西、北;在人类感觉能力上,代表视觉、语言、思维、听觉、表情,等等。

宋代工笔花鸟画的色彩,概括讲是以“随类赋彩”为理论基础,“悟得活用”为运用灵魂的。中国人对色彩感觉的敏锐与丰富,无异于其它民族,但受先秦哲学的影响,古代中国人对色彩的理解和使用浸润着哲学的色彩,使中国绘画的色彩学与以光学诞生出的西方色彩科学有着本质的差异。西方色彩学强调光对于色彩的作用,中国的色彩观则强调白、黑对于青、黄、赤三大色系的影响,以构成丰富的色彩世界。中国画家认为色彩本身并不是万事万物的本质,而是按照阴阳五行之理生成变化事物的表象。“随类赋彩”不能简单理解为仅仅是对自然物象之固有颜色的涂抹,而是把色彩感觉夸张和理想化,用经过归类的相对单纯的虚拟的类似色作为状物的手段。宋代工笔的折枝花卉不求固有色、条件色和光源色三者关系的写实,建立在因色而类的基础上。同时在色彩的运用中又按照“悟得活用”的要求,在对客观事物有深刻、真切、全面的了解和体悟的基础上,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精神本质,并按照工笔花鸟画形式构成的规律,给予灵活的色彩表现,使之更富于主观意味。中国画家较多重视色彩在绘画上的作用,一是为了加强表现对象的特征;另一方面为了加强作品所要求的情调、气氛。有时大胆用富丽的对比色追求装饰效果形成了工笔重彩这种形式。

  总之,宋人工笔花鸟画精于布色,注重色彩的协调和整一性,于单纯中求丰富,对比中求统一。色彩烘染明艳而稳重,富丽而微妙,饱满而克制,在绢本上的丝质、色粉的厚薄、水分的干湿之间,衍化出苏轼“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妙境界。其设色的特点是纯而不怯,鲜而不火,艳而不俗,给人以瑰丽沉着,净秀文雅之美,同时具有庄重高贵和富于装饰的东方传统色彩风貌,其水平是相当高的,是具备了性格和修养的,它是被理想化了的色彩,是感性的色彩,是被文化熏陶了的色彩。宋人花鸟这种“淡逸而不入于轻薄,沉厚而不流于郁滞”的色彩表现,体现着中国画特有的审美追求。

(节选自巫极<<传统哲学对宋人花鸟画色彩的欣赏分析>>,有删改)

1.下列关于“五色色彩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五色是从天地阴阳而化生,以黑白为二基色衍生出青、赤、黄、白、黑五彩,循道从玄,扑朔迷离。在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相互影响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五色审美体系。

B.中国艺术家运用具有象征寓意的五种颜色描绘宇宙万物寓意万物之性情并在中国阴阳五行哲学原则上对大千世界的五颜六色归类。

C.体现色彩的阴阳观具有西方色彩学对于色彩明度与色彩纯度的认识,但两者有着本质的差异。西方色彩学强调光对于色彩的作用,中国的色彩观则强调白、黑对于青、黄、赤三大色系的影响。

D在空间方位上,五色分别代表东、南、中、西、北;在人类感觉能力上,代表视觉、语言、思维、听觉、表情,这就是我们理解的中国五色色彩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受先秦哲学的影响,中国人对色彩感觉的敏锐与丰富,对色彩的理解和使用浸润着哲学的色彩,中国画家认为色彩本身并不是万事万物的本质,而是按照阴阳五行之理生成变化事物的表象。

B.宋代工笔花鸟画在对自然物之固有颜色进行涂抹的同时 把色彩感觉夸张和理想化,对描摹的事物运用归类的相对单纯的虚拟的类似色进行表现。

C.在色彩应用中宋代工笔花鸟画要求,在对客观事物有深刻、真切、全面的了解和体悟的基础上,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精神本质,并按照工笔花鸟画形式构成的规律,给予灵活的色彩表现。

D为了加强表现的对象以及加强作品所要求的情调、气氛中国画家理性与感性结合重视色彩的绘画作用形成了工笔重彩的形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老的东方哲学尤其是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融合使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的色彩语言烙上了浓郁的东方神韵,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

B.宋代工笔的折枝花卉不求固有色、条件色和光源色三者关系的写实而是,建立在因色而类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宋人花鸟画讲究随类赋彩,根据不同事物而采取灵活多样的着色方式。

C.苏轼“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妙境界正是中国花鸟画精于布色,注重色彩的协调和整一性,于单纯中求丰富,对比中求统一的最好体现。

D宋人的色彩表现是被理想化了的色彩,是感性的色彩,是被文化熏陶了的色彩,具备了性格和修养,体现着中国画特有的审美追求。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