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昌首义打响的这一枪,引发的不是一场无限革命,而是一场有限革命。……辛亥革命是有限的,它没有触动整个社会的结构,没有把社会翻一个底朝天,它是相时有节制的。达到一个什么目标就结束呢?让清廷退位,我们就结束,战争告一段落。这样一个有限目标,只是要把帝国变成民国,把王朝变成共和,这个目标是有限的,而且只停留在一个层面,就是政治层面,没有触动基本的孺家文化价值,它只是一个政治革命。

——傅国涌《谈出来的民国:回望1911年辛亥革命》

材料二

192610月,张太雷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时说:“辛亥革命是上层的军事行动,用武力完成的政变,并没有掀动乡村与各县的基础。”大革命时期,随着农民运动的兴起,毛泽东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陈红军、陈金龙《辛亥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有限”的原因与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具有哪些进步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的宪政道路同其保守传统与追求自由的精神息息相连,光荣革命是妥协的结果,表明英国宪政拒绝激进革命,而在保守中进行变革,减少由于激进革命而造成的丈化断裂、杜会物质的流失在英国……妥协是一种寻求平衡,“光荣革命”的意义是因为不必通过流血革命而实现了宪政的目的。

——根据程华《传统与变革:英国宪政的成长之路》

材料二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出现了一个相对宽松、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人口大量增长,商业和手工工业迅猛发展,时外贾易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国计民生。

——根据《大国崛起》解说词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宪政道路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英国宪政道路进行简要评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秦朝,“全国政务都要汇集到宰相,而并不属皇帝”。在唐代三省制下,皇帝的诏令、必须经过中书门下副署,凡属皇帝命令,在字之下,如果不加盖“中书门下”印,在当时被认为是非法的,虽然宋代相权较唐代衰落了,但仍保留了唐制中的某些时皇权的制约因素,如封驳制度,也就是拒不起草、、拒不颁行皇帝的旨意。官僚体系中的谏官、监察系统对立权的制约也不容忽视

——摘编自《浅论中国古代制约皇权之因素》

材料二从根本上说,君权的反抑制不能完全依君主的无法无天、滥施淫威等非制度化的手段来实现,因为这不仅效力有限,而且不具备长久的权力合法性。所以,中国传统政治体系必须发明一些能够从制度上保证君权独专得以充分实现的手段。这些手段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就是不断在常规官制体系之外,设立被立帝个人亲幸的政治班底,由它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最高机密,并且通过它对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抑制,同时,努力斌予立帝的这个私人班子以合法性,使之在常规体制中得以立足甚至膨胀。

——摘编自《中国立权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之前制约专制皇权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加强皇权专制的大举措并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演变特征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植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首诗产生的直接背景是

A蒋介石重点进攻被彻底粉碎

B.解放区土地改革迅速推行

C.战略决战取得了重大胜利

D.人民解放军胜利解放南京

 

“华北事变”后,国民政府制定《1935年度防卫计划大纲》,明确划分国防区域、阵地线、兵力部署,将全国划为三道防卫区域这表明当时的国民政府B

A大力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B.实施对日作战的全国准备

C.主张国共合作实现分区作战

D.积极筹划全民族抗战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这是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词中所述事件发生于

A土地革命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926年9月29日,梁启超在家书中写道:“这天江西的战争关系真若孙(传芳)败以后,黄河以南便全是赤俄势力”这可用于研究

A北洋军阀间混战的情况

B.北伐军进攻武汉的战况

C.国民革命运动发展状况

D.国民政府收回租界情况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水不录用。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关条约》

C.《中俄改订条约》

D.《辛丑条约》

 

有学者在文章中提:“这一条约是历史的伤痛,却也代表了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事实和法律依据,有学者指出,中国近代某一条约是历史的伤痛,却也代表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事实和法理依据,这段历史也间接造成了两岸之间的对立和隔阂。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853年,太平天颁布的《百姓条例》规定:“不要钱漕,但天下米谷、商贾资本,皆系天王之田;全应解归圣库。岁给一石,小口五斗,以为口食而已。此条例有利于

A维护小生产者的利益

B.瓦解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C.赢得农民群众的支持

D.保证太平军的军需供应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45307/68464) 首页 上一页 45302 45303 45304 45305 45306 45307 45308 45309 45310 45311 45312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