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标志的国际组织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重要、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决定成立该组织的会议是( )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是利用GPS定位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行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它运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 ) ①原子能技术 ②航天技术 ③生物工程技术 ④计算机网络技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欧盟成立,俄罗斯走出低谷,“东方巨龙”腾飞。这反映了 A.国家间对抗加剧 B.多极化格局形成 C.政治多极化趋势 D.经济全球化趋势
20世纪80年代,日本流行一本名为《日本可以说不》的书,主张摆脱美国的控制。这说明日本开始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 ) A.实行新政,摆脱经济危机 B.对外战争获胜,综合国力增强 C.“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D.重视科技教育,成为经济大国
“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以上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十月革命 B.苏联解体 C.东欧剧变 D.布拉格之春
如图是载于1949年苏联报纸上的一幅漫画。一个因战争而奄奄一息的伤者,躺在星条旗铺就的棺材上,一名外科医生正在紧张施救,但仅仅是把一张一张的美元贴到伤者身上而已。这幅漫画是在讥讽( ) A.马歇尔计划 B.罗斯福新政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铁幕演说
1945年5月8日,美国驻苏参赞凯南说:“人们在欢呼雀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此处“刚刚开始”的“战争”是指:( ) A.一战 B.二战 C.冷战 D.科索沃战争
1945年的某一天,在日本东京湾美国重型战舰“密苏里号”甲板上,日本代表正式签署投降书,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天是( ) A.5月8日 B.8月15日 C.9月2日 D.9月9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下列是与“二战”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们的先后顺序应是:( ) ①莫斯科保卫战 ②德国突袭波兰 ③诺曼底登陆 ④攻克柏林战役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②③①③
如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问出现的两幅宣传海报。下列历史事件与这两幅海报宣传的意旨相一致的是( ) A.联合国的成立 B.苏联军民抗击德国法西斯 C.美国对日宣战 D.《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最近南海问题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菲律宾为了非法窃取中国领土,公然支持日本修改和平宪法。这是对日本错误行径的纵容!下列哪一事件或政策可以告诫菲律宾?( ) A.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B.绥靖政策 C.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D.对德国进行军事占领
1919年5月4日爆发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爱国运动。与这场运动爆发密切相关的是( ) A.三国协约的成立 B.三国同盟的成立 C.巴黎和会的召开 D.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一位历史学家在谈到1921年苏俄实施的一项政策时说:“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这项政策是( )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2011年发生的日本大地震导致核泄漏、核污染,再次引起人们对原子能利用的持续关注,如何利用科技成果造福人类成为热议的话题。历史上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的是( ) A.相对论 B.《物种起源》 C.微积分的创立 D.进化论
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下表反映了英、法、德、美四国实力的对比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860—1910年英、法、德、美实力变化表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殖民扩张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工业革命
孙晨同学是历史迷,尤其对历史地图颇有研究。他惊奇地发现在19世纪初和20世纪初欧洲版图发生了重大变化,经过分析,他得出变化的正确原因是( ) A.拿破仑战争和巴黎和会 B.普法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C.拿破仑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D.一战和二战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英)在《资本的年代》中谈到:“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们(俄国) 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为此俄国采取的主要措施( ) A. 废除农奴制 B.废除黑人奴隶制 C.“废藩置县” D. 提倡“文明开化”
比较、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科能力要求之一,华盛顿、拿破仑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其历史作用的相同之处是( ) A.赢得了民族独立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打击了欧洲教会势力 D.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这样评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顺利地在旧瓶里装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的爆炸。”这里的“新酒”是指( ) A.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B.国王仍然掌握国家权力 C.革命过程中没有发生战争 D.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以下语句,符合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内涵的是( ) A.国王的权力是神授予的 B.人具有伟大的力量 C.人是上帝的奴仆 D.上帝的伟大是人不能企及的
(10分)历史学习是一个运用多种学习方法的的过程 材料— 【图片上的历史】 请回答: (1)图片中反映了15世纪的哪一重大事件?该事件给世界历史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2分) 材料二【文献中的历史】 20世纪20年代后期是繁荣、稳定与和解的几年;20世纪30年代则是萧条、危机和战争的10年。20年代的和解在欧洲是以法国联盟体系为基础,在远东则是以华盛顿会议的协定为基础,两者的目标都是为了维护这两个地区的现状。这一目标在20世纪20年代中得到实现,但在随后的10年中,一切又突然地、决定性地颠倒过来。德国和日本的新领导人决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土和约,并有办法、有决心这样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帝国主义构建的国际关系新格局是什么?它的实质是什么?(2分) (3)材料中所说的“萧条”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什么内在联系?(2分) 材料三【数据中的历史】
请回答: (4)我们可以看出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2分) (5)结合当今国际形势,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战争的悲剧不再重演?(2分)
(6分)阅读如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总的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材料二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材料三 1933年底,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中写道:“如果您成功的话,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将在各处试行,而我们将以您就职的那一天作为新纪元的第一页。” ——《大国崛起·美国》 (1)材料一中“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这一事件的领导者是谁?这次改变对俄国历史有什么影响?(2分) (2)材料二中列宁为纠“错”而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它有何特点?(2分) (3)材料三中“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指的是什么?(1分) (4)上述材料给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哪些启示?(1分)
(4分)随着工业革命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能源和需求也在不断提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指出英国煤产量逐年提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1分)这一现象的出现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哪些发明有关?(1分)
图为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其中影响1921~1925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提出的相对论为人类研制核武器和和平利用核能提供了理论基础。他还是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社会活动家,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还在一份呼吁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宣言上签字。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是( ) A.牛顿 B.达尔文 C.爱迪生 D.爱因斯坦
在学习“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的历史课上, 有些同学认为德国是有罪的, 而有些则同学主要责备英国和法国,还有些同学说这罪行双方都有份,总的说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应该是( ) A.德国蓄意发动的侵略战争 B.英法被迫应战的正义战争 C.帝国主义争夺霸权的战争 D. 塞尔维亚的民族解放战争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大车不需要马拉,新闻通过环绕地球的电线一瞬间传遍世界……。”这样的生活最早应出现在( ) A.新航路开辟时 B.工业革命时期 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
“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它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的援助”(摘自1882年5月20日签订的《同盟条约》)。 这里所说的“其他两缔约国”是指 ( ) A.德国和奥匈帝国 B.德国和俄国 C.英国和奥匈帝国 D.英国和俄国
《全球通史》中写到:“(明治维新的领导者)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文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指( ) ①废藩置县 ②西方技术 ③废除封建领主土地制度 ④欧美先进文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示出社会上的差别。第十七条财产是神圣不可任犯的权利,除非当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所显然必需时,且在公平而预先赔偿的条件卜,任何人的财产不得受列剥夺。”上述材料出自( ) A.《 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民法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