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农民大起义期间,山东诸城县令到任之后,曾以劫富济贫之说,“令产不论远近,许业主认耕”。这是因为李自成起义军

A. 推翻了明朝统治

B. 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C. 建立了农民政权

D. 完善了明朝的政治制度

 

观察下面两幅图,与唐朝长安城比较,明朝北京城设计的特点突出反映了

A. 商业功能的加强

B. 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C. 皇权的空前强化

D. 军事功能的弱化

 

李时珍经过27年研究,写成有药物一千八百多种、医方一万多个的《本草纲目》这本书

A. 成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B. 奠定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基础

C. 是中国系统介绍西医的著作

D. 是一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

 

有位同学在编写历史短剧《郑和下西洋》时,由于疏忽,有一个剧情违背了历史事实,你认为是

A. 带一本《红楼梦》解闷

B.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C. 船上带有指南针指引航向

D. 船上带有丝绸、青花瓷、上等茶叶

 

据史书《稗史汇编》记载,明朝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文字狱盛行

B. 厂卫特务横行

C. 八股取士

D. 官场结党营私

 

著名宋史学家邓铭说:“宋代文化发展所达到的高度,在从十世纪后半期到十世纪中叶这一历史时期内,是居于全世界的领先地位的”。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宋朝的是(  )

A. 发明了火铳 B. 火药广泛用于战争

C. 发明活字印刷术 D. 出现了罗盘针

 

著名史学家钱穆说:“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这主要说明

A. 行省制度是错误的政治制度    B. 行省制度不利于对地方的管理

C. 行省制度更利于权力集中到中央    D. 行省制度促进了民族交融

 

马克思在谈到某位历史人物时曾说:“他戎马倥偬,征战终生,统一了蒙古,为中国统一而战,祖孙三代鏖战六七十年,其后征服民族多至720部。”“他”是

A. 铁木真

B. 忽必烈

C. 阿保机

D. 阿骨打

 

南宋时候,一位商人去江东看一个乡下的朋友,沿途他可能会看到的经济作物是

A. 茶树、马铃薯

B. 马铃薯、花生

C. 棉花、玉米

D. 棉花、茶树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说“诗中有人,有景,有时,有事”,“诗史互证”、以诗词补证历史、疑史纠误,是一种重要的学史手段。下列诗句中可以考证南宋历史的是

A.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B.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苏颂《契丹帐》)

C.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D.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忆昔》)

 

宋真宗准备让文武双全且长相俊朗的陈尧咨陪辽使射弓(射箭),并允诺授予他高级武官。陈尧咨请示其母亲后,其母杖责之:“你们父子均以文章立朝为名臣,你现在竟为了厚禄,使家族蒙受羞辱,忍心吗?”这反映出宋朝

A. 孝亲观念浓厚

B. 重文轻武传统

C. 颜值备受推崇

D. 选官注重才学

 

(题文)从表面看,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和黑暗的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的因素在不断增长。统一的因素包括

①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②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

③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④人民对统一的渴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起义

A. 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 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C. 平定了安史之乱

D.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唐朝的繁荣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下列事件能佐证这一现象的是

①唐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书画学者黄锦祥在纪念杜甫诞辰1300周年时创作了一首咏古诗:“行吟惠义腹中诗,沉郁高扬赋我思。讴云颂月无闻语,吐尽人间疾苦词。”这说明杜甫的诗具有

A. 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B. 浪漫主义精神

C. 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

D. 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

 

(题文) “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描写的是

A.

B.

C.

D.

 

武则天684年下令,“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予以升奖;“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必加惩罚。这体现了武则天

A. 重视惩治腐败

B. 注重选拔人才

C. 大力发展科举制

D. 重视农业生产

 

勤俭节约、廉洁从政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时候即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皇帝,最为典型的是

A. 隋炀帝

B. 宋高宗

C. 唐玄宗

D. 唐太宗

 

古人评论说:“隋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主要是

A. 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B. 解决了北方缺水问题

C. 促进南北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

D. 方便了帝王的微服私访

 

古代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图中古代印度首陀罗的地位可能得到改变吗?为什么?

(2)在古印度种姓制度下,国王属于哪一种姓?谈谈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事实上印度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的形象。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很不满。

(3)根据所学知识说说佛教诞生的基本情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泥版书信       

材料二

汉谟拉比雕像

材料三法典把奴隶与金、银、牛、羊等财产相提并论,允许主人买卖或转让。法典规定拐走他人的奴隶或隐藏逃奴者处死……挖出奴隶眼睛或是打断奴隶骨头的人要赔偿奴隶价格的一半……

(1)材料一中泥版书信是由什么文字写成的?该文字是谁发明的?

(2)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回答,汉谟拉比有何历史功绩?

(3)材料三内容出自哪部法典?该法典有何地位?

(4)从材料三看,该法典是一部什么性质的法典?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该法典有何积极意义?

 

读图,回答问题。

(1)结合图A概述古代埃及的地理地貌状况。其经济发展有何特点?

(2)图B反映了哪一建筑?该建筑有何历史意义?

(3)结合图B建筑的修建,概述古代埃及的政治特征。

(4)图C反映了古埃及人发明的什么文字?19世纪该文字被识读有何意义?

 

佛教教义中含有反对婆罗门特权的内容是(  )

A. “忍耐顺从”    B. 消除欲望    C. “众生平等”    D. 不反对奴隶制度

 

于公元前6世纪创立佛教的是

A. 乔达摩·悉达多

B. 耶稣

C. 真主安拉

D. 亚当

 

下列对古代印度等级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等级之间界限森严

B. 低级种姓不允许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

C. 不同种姓之间的男女不能通婚

D. 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曾制定了一部成文法典,其主要目的是

A. 保障公民利益

B. 发展社会经济

C. 维护奴隶主利益

D. 健全民主制度

 

下列对《汉谟拉比法典》内容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巴比伦的自由民都拥有公民权

B. 有无公民权的自由民的地位一样高

C. 男子欠债时可以将妻子儿女送去抵债

D. 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伤害同等地位的自由民的眼睛可以不受处罚

 

古巴比伦王国原是幼发拉底河中游的一个小国。他在当政期间努力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直接掌握军队,并最终统一两河流域,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王国。这里的“他”指的是

A. 汉谟拉比

B. 胡夫

C. 图特摩斯三世

D. 阿育王

 

下列关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 两河流域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B. 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C. 大约在公元前24世纪,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D. 第八代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题文)下图是九年级某班同学制作的历史学习卡片,其中有一处错误,该处是

A. 文明名称

B. 出现时间

C. 著名人物

D. 文明代表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