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这一次,不一样”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内容具体充实,表达真情实感。(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3)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阅读徐风的《回家》,完成下列小题。

(1)已近年关,隐藏在大山褶皱里的小县城年味渐浓。火车的汽笛声频繁地响起。一条悠长的巷道里藏着几户人家。一座陈旧的小四合院里传来清脆的电话铃声。

(2)妈,再过一两个小时我们就到家了,晚饭回家吃,一年没吃到您做的饭了,呵呵。

(3)你这孩子,咋突然就改主意了?不早讲,也好让妈提前高兴着,刚才还和苗苗念叨呢,苗苗一直想去看你们呢。

(4)不是想给您个惊喜吗,呵呵。

(5)好好好,妈这就准备去。苗苗奶奶放下电话,苗苗,你都听到了吧,你爸妈一会就到家喽,自己好好玩,奶奶给你做好吃的。奶奶脸上的皱纹一下全舒展开了。

(6)五岁的苗苗听说爸妈要回家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冲向大门口。奶奶扶起被门槛绊倒的孙子,轻拍了下孙子的小脑瓜,乐呵呵跑进了厨房。

(7)就是,有钱没钱也得回家过年嘛。你们不记挂妈,不记挂苗苗,俺祖孙俩可天天伸脖子盼呢。苗苗奶奶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恨不得手脚并用地忙活。一切准备就绪,额头上竟沁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瞅着还算丰盛的菜肴,关键都是儿子媳妇爱吃的,喜滋滋地擦了擦汗,又捶了几下腰,却并不急着点火。天寒地冻的,等着儿子媳妇回家边炒边吃。也就在此时她才忽然想起小孙子,好像老一会没听到动静了,心里不知咋的“咯噔”一下,边喊边出了厨房,无人应答。

(8)苗苗奶奶翻遍了满屋满院,犄角旮旯,仍不见小孙子人影,便心慌慌地跑出院子,挨家挨户寻找。邻居们都是一样的答案,她大声呼喊着追出巷子,来到街上,四下里飞速扫了一遍,眼里满是失望和惊恐。

(9)这个节骨眼上孙子要是出点啥事,这个年还咋过?我咋向他爸妈交代?老天爷啊!苗苗奶奶双腿如灌了铅,“扑通”瘫坐在地上。

(10)天色渐晚,还飘起了雪花。

(11)咱这儿就巴掌大的地方,何况还报了警,他们很快就能把苗苗找到的。

(12)邻居们正在不住地安慰着精神几乎失控的苗苗奶奶,一阵急促的铃声骤然响起。

(13)真悬哪!苗苗奶奶哆嗦着手听完电话,扯着电话线瘫倒在地。

(14)邻居们急忙把苗苗奶奶搀起来,问:咋了?到底说啥了?

(15)孩子在车站警务室呢!苗苗奶奶带着哭腔说。

(16)咱咋就没想到呢?车站离这里不是很远。

(17)敢情这孩子是去接站了,等不及了。

(18)哎哟喂,你说这么点小孩,幸亏被警察发现了。

(19)麻烦你们帮我再守会家,我去把孩子弄回来。苗苗奶奶边说边往外走。

(20)让老刘守着,我们几个陪你一块去吧,天黑路滑的。几个热心的邻居前后撵了上去。

(21)工夫不大,一行人来到警务室。还未进门,苗苗奶奶就发现小孙子坐在沙发上伸着长长的舌头,正“吧唧吧唧”地舔着棒棒糖。

(22)苗苗奶奶气不打一处来,紧走几步,推门闯了进去,也忘了跟警察道谢,一把将苗苗从沙发上拖下来,抬手屁股上就一巴掌:你个小冤家,差点把奶奶吓死!

(23)奶奶不讲理,我又没做错事。反应过来的苗苗咧着嘴委屈地辩解。

(24)还没错呢?奶奶又举起巴掌。

(25)孩子毕竟小嘛,没丢就万幸了。邻居劝住苗苗奶奶。

(26)警察抱起苗苗,笑说:大娘,消消气,您往别处想想看,孩子今天这个举动是不是挺招人疼?他跟我们讲他爸爸电话里说给您一个惊喜,他也要给他爸妈一个惊喜呢。多乖,多懂事。

(27)苗苗奶奶瞅着警察怀里噘着嘴巴、抽抽噎噎的小孙子,忍不住老泪直流。

(28)此时,“呜——呜——”似是火车进站的汽笛响起,雪花也越发欢快起来

1.小说中哪些内容暗示了苗苗会去车站接爸妈?请简要回答。

2.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所反映的人物心理。

①苗苗奶奶双腿如灌了铅,“扑通”瘫坐在地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苗苗奶奶哆嗦着手听完电话,扯着电话线瘫倒在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两处写雪花,各有什么作用?

4.关于小说主题,有以下三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请简述理由。

第一种:表现苗苗一家感人至深的亲情。

第二种:体现邻里之间相互关爱的人间温情。

第三种:反映留守家庭的生存现状,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阅读梁衡的《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完成下列小题。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由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以后再遇写鸟时,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可现在也常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了。

⑤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那个暴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1.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概括。

2.简要分析文章第自然段的论证过程。

3.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你认为语文学习在多背的同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宋学士濂,洪武中以文学承宠渥最久,后以老致仕,每值万寿节则来京贺,上与宴,恩数犹洽。一日,与登文楼,楼峻,陟级踬焉。上曰:“先生老矣,明年可无来。”濂稽首谢。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上曰:“宋先生其来乎?”盖忘前语也。久之不至,曰:“其阻风乎?”使使视之江口,不至。曰:“其有疾乎?”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上闻大怒,命即其家斩之。已而,入宫。上食,孝慈命左右置蔬膳于侧,上问:“后何为食蔬?”曰:“闻宋先生今日赐死,故为蔬食,以资冥福。”上感悟,遽起,命驾前双马驰赦之,曰:“不及罪死。”会前使阻风钱塘江,稍得延,后使至则已绑至市矣,宣诏得免。久之,其孙慎获罪,复执来京,将杀之。后复力救曰:“田舍翁请一先生尚有终始,濂教太子诸王,可无师傅之恩?且濂居家,必不知情。”乃免。

【注】①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②宠渥:皇帝的宠爱与恩泽。③致仕:交还官职,即辞官。④万寿节:古代君主的生日。⑤恩数犹洽:依然蒙受皇恩。⑥陟:登。⑦踬:跌倒。⑧稽首:跪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⑨孝慈:即孝慈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⑩冥福:迷信的人指死者在阴间所享之福。⑩慎:人名,指宋慎。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为蔬食        __________

          _________

前使阻风钱塘江__________

濂教太子  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

例句:宋先生来乎?

A.反激之力     B.不能名一处也    C. 船背稍夷      D.真无马耶

2.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一处)

寿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4.从文中看,皇帝(朱元璋)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他既有爱惜人才、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点,更有冲动易怒、___________________等缺点。

 

阅读纳兰容若的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

消息半浮沈,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

【注释】浮沈:即“浮沉”。意谓消息隔绝。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

A. 忆江南    B. 如梦令    C. 天净沙    D. 沁园春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班级开展“寻找古诗词中的科学”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说古诗】下面是同学们在活动前搜集到的两句诗,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句,说说其中隐含的科学知识。

A. 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B.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我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辑古诗】活动结束后,大家决定将搜集到的含有科学知识的古诗收录整理成一本诗集,请你给诗集命名。

诗集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寄语】仿照前面的例句,在空行处各续写一个句子,完成诗集的寄语。

读古诗,能让我们拥抱美妙的世界;读古诗,也能让我们领略丰富的科学知识。

为什么清明时节雨纷纷?为什么一江春水向东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秘密是什么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是谁在施展魔术呢?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对这些诗词中的问题感到好奇,就请翻开这本书,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探索诗词中蕴含的科学奥秘吧!

 

(题文)名著阅读

(1)下列有关《水浒传》内容的理解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两项是______)(______

A.《水浒》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小说在结构上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使小说环环相扣,头绪众多而又线索分明。

B.豹子头林冲,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后被高俅设计误入白虎节堂,刺配沧州。经过野猪林的风波后,他终于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转而奋起反抗,杀人报仇后雪夜上了梁山。  C.梁山一百零八将中第一个出场的是九纹龙史进,他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的徒弟。

D.《水浒》中绰号是人物性格或特征最为简明的符号,如不守清规戒律却疾恶如仇的鲁智深叫“花和尚”,景阳冈打死凶猛的老虎而名震天下的武松叫“打虎将”,为人仗义孤身跳楼劫法场的石秀叫“拼命三郎”。

E.《智取生辰纲》是水浒英雄走上联合斗争的开始,第一个送来生辰纲消息的是赤发鬼刘唐,领导者是晁盖,定计策者是吴用;白胜扮成卖酒的,其余人扮成贩枣的客商稳住对方,刘唐佯争酒引诱对方,吴用巧下药麻倒对方,最终智取成功。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相关问题。

“你的皇帝姓宋,我的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得皇帝?你莫要来恼犯着黑爹爹,好歹把你那写诏的官员都杀了!”

说这话的是谁?由这句话可以看出他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姓名(或绰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为山九仞,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智者见于未萌。

③非澹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

西风古道,大漠边关,多少思念在流淌。一轮残阳,落在马致远的眼前,勾起他天涯漂泊的羁旅之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净沙•秋思》);一杯烈酒,斟于范仲淹的案前,引发他思家与报国的矛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家傲》)。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语文学习之旅中,我们将领会到名人的光辉形象。(将“领会”改为“领悟”)

B. 中国梦不仅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而且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将“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和“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互换位置)

C. 他昨天不在场,对这件事的经过一窍不通,你们就不要再问啦。(将“一窍不通”改为“一无所知”)

D. 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措施。(去掉“防止”或“不”)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等各家学说。

B. 又是一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随州日报》社的记者、编辑们简直忙坏了。

C. 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D. 当一个十七八岁的健美青年向你走来,他给你的印象是爽直、纯洁、豪华、富丽。

 

根据拼音将汉字依次写在下面田字格内,要求书写工整、规范、美观。

níng_______望远方,前路无法猜测,可能是康庄大道,也可能是崎岖艰险,甚至是万丈悬崖。我们与其_________然彷徨,不如背起行囊,踏荆棘,迎风雨,在生命的锤liàn______中昂然前行,纵使不能璀璨夺目,也应如诗人所云:我昂首向cāng______穹,并非一定要摘到星月,我需要这个向上的永不臣服的姿态。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蛩(qióng):蟋蟀。

1.词中说的心事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细读《小重山》。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 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 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 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有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B. 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C. 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D. 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原因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同学中开个故事会。

 

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谈谈颈联的惶恐”“零丁的双层含义。

 

这首七律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上下句有何联系?

 

默写。

 

作文。

那是一张写满慈爱的脸,让我感到了生活的温馨;那是一张溢满疲惫的脸,让我明白了生活的艰辛;那是一张阳光灿烂的脸,让我感受到生命的热情……生活中,我们曾见过无数张脸,其中一定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

请以“难忘那张__________脸”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抓住细节描写,不少于600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父亲的龙虾

陆怀珍

①初夏,龙虾还未长丰满,下身松瘪,食之无肉,虾黄又特别的少,吃起来不带劲。仲夏的龙虾丰满黄多,确实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②我吃过油炸龙虾,虾皮光亮,虾肉有一种特有的油炸芳香,但虾黄却无法享受得到。我也吃过十三香龙虾,各种香味满口,喜欢吃的人,双手配合,一边剥一边吃,一盆独吞不厌。我还吃过蒜泥龙虾,味道鲜美,蒜香迷人,蘸着热气腾腾的卤水吃,更是让人欲罢不能。四川的辣子炒龙虾,我也吃过,尝一两个不敢再继续,辣气太烈,常常一边吃,一边张嘴哈气,还需茶水减辣救护。吃这些龙虾,我常有三种顾虑:一是整虾下锅,总有不干净之嫌;二是虾头内污秽未去,与虾黄连在一起,享受虾黄还得用手仔细分开;三是虾身脊上一根泥肠未抽,吃时需掐断尾巴,不能断肠,然后慢慢抽取泥肠,丢弃,方可剥皮享受虾肉的精美。

父亲烧制的龙虾,让人全无这些顾虑,且味道独特,令人难忘。

④我们喜欢吃龙虾,仲夏至中秋时节,父亲就常常买龙虾,烧龙虾。父亲买龙虾与别人不同。很多人喜欢买个头大的,而父亲喜欢买个头中等,且外壳透亮的。他说,个头小的肉少,个头大的肉老,外壳深褐而且黑的,说明水质不好,煮出来的虾会有土腥味。父亲打理虾的方法也与人不同。他将虾放在盆中,坐于盆前,然后用手摘掉虾头,用剪子的尖头轻轻挑出虾黄,不让头内污秽与虾黄并出,将虾黄放在碗中,再用手掐断虾尾,不掐断泥肠,然后慢慢地抽出泥肠。这样,一只虾的初期打理工作就算完成了。一斤虾,这样打理常常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这样打理好后,将虾放入水中,用牙刷一个一个地刷净,然后用剪刀将虾脊剪开,虾的打理工作才算完成。做虾时,父亲从不用十三香,他说那样会改味。他用生姜、蒜泥、葱、晒干的红辣椒、酱油、醋、糖做佐料。烹饪时,将辣椒和生姜放入油锅中炸一小会儿,然后倒入龙虾炒,待龙虾皮红即可。再倒入少量的酱油,滴几滴醋,放一勺糖,加适量的盐,和水而煮。煮的时间要稍微长一些,水沸腾后,倒入虾黄,再用微火慢熬,让汁水浸透虾肉。汁水不可耗干,平虾面时放入葱,搅拌,煮一分钟,然后放入蒜泥,搅拌,出锅上盘,这样一盘精美的龙虾就上桌了。

⑤龙虾上桌,父亲常催促我们尝尝,看味道如何。当我们赞不绝口时,他就开心地笑起来。父亲常常看着我们,他说年岁大了,牙齿不好。但父亲喜欢自己烹饪的龙虾,我们常用虾卤煮豆腐给他吃,他的饭量大增。

⑥父亲的龙虾干净、鲜美、芳香、味透、虾味十足、吃时省事,堪称一绝。凡来过我们家做客,吃过父亲烧制的龙虾的人,都觉得这是最好吃的龙虾。他们对父亲说:“陆爹,开一个龙虾餐馆,就叫‘陆爹龙虾’,一定生意兴隆!”父亲总是连连摆手,笑着说:“哪里哪里。瞎做瞎做。吃着好就行。”

⑦又到龙虾上市的季节了,真想再尝尝父亲的龙虾,可是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快一年了。

1.本文标题是“父亲的龙虾”,但作者却在文章的开篇,用较多文字写自己在别处吃过的各种龙虾,意图是什么?

2.第③段划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3.赏析第④段中加波浪线的“他将虾放在盆中……然后慢慢地抽出了泥肠”一句。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5.文章以“父亲的龙虾”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阅读《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小题 

①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②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③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④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⑤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⑥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⑦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⑧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⑨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⑩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简要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2.当阿长关心地询问《山海经》时,“我”却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这种想法表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理?

3.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4.为什么要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继盛,字仲芳,容城人。七岁失母。庶母妒,使牧牛。继盛经里塾,睹里中儿读书,心好之。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兄曰:“若幼,何学?”继盛曰:“幼者任牧牛,乃不任学耶?”兄言于父,听之学,然牧不废也。年十三岁,始得从师学。家贫,益自刻厉。举乡试,卒业国子监

                                       (选自《明史·杨继盛传》)

[注]①庶母:旧时对父亲的妾的称呼。②任:担负得起。③卒业:完成学业。④国子监:旧时设在京城的高等学府。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幼,何学____

牧不废也____

得从师学_____

自刻厉 _____

2.翻译句子。

(1)睹里中儿读书,心好之。

(2)幼者任牧牛,乃不任学耶?

 

下列四项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A. 陈康肃公尧咨射     择其者而从之

B. 于家圃           尔安敢轻吾

C. ,久而不去       下车引

D. 但手熟            安敢轻吾射

 

阅读古诗,完成第小题。

行 舟

【唐】李益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注:①李益:唐代诗人,陇西姑臧人。此诗为扬子江上舟行所作。②信:任意。③闻道:听人说。

下面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前两句写景,舟行江中,柳絮飘飞,菱花旁伴,自由荡漾,似见闲情。

B. “闻道”二字颇费思量:江南美景此刻正在诗人眼前,故可改为“眼见”。

C. 诗人在“又是一年春好处”之时行舟的目的非为赏景看春,乃为登楼望乡。

D. 细品此诗,一位独卧舟头、思乡心切、愁绪萦怀的诗人形象已然如跃眼前。

 

名著阅读《骆驼祥子》。

   祥子看得清清楚楚,递过那一毛钱的时候,太太的手有点哆嗦。送完了客,帮着张妈把牌桌什么的收拾好,祥子看了太太一眼。太太叫张妈去拿点开水,等张妈出了屋门,她拿出一毛钱来:“拿去,别拿眼紧扫搭着我!”祥子的脸忽然紫了,挺了挺腰,好像头要顶住房梁,一把抓起那张毛票,摔在太太的胖脸上:“给我四天的工钱!”

(1)上面这段文字节选自  ①  (作者)的《骆驼祥子》。此部分内容描写的是祥子在杨宅第四天,由于杨太太打牌后只给了他一毛钱,祥子忍无可忍,毅然辞工,再次回到  ②  (地点)的情节,从中可以看出祥子    ③的性格特点。

(2)下面关于《骆驼祥子》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作品围绕着祥子的最大梦想,写他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突出当时社会人民的苦难生活。

B.祥子第一次拉包月的主人是曹先生,他和他的家人对祥子很不好。

C.小福子是祥子最后的精神寄托,但当小福子上吊自杀后,祥子开始变得麻木、自私,逐渐成为一个无恶不作的人。

D.虎妞是老舍精心设计的一个人物,作者对她的态度既同情又批判。

 

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词性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 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副词)

B. 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介词)

C. 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连词)

D. 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拟声词)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农家乐的兴起和快速发展,让各地乡村旅游已逐渐上升到一个产业化的阶段。

B交警大队在学校门口安装了红绿灯,大家进出校园的交通安全和事故隐患都有了保障。

C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确保中小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的建议。

D通过开展书香伴我成长,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京鸡鸣寺路的樱花,争相盛放,随风摇曳,缤纷浪漫,路人忍俊不禁地驻足欣赏。

B. 这首歌的旋律优美动听,歌词朗朗上口,就连我四岁的表妹听了,也不由得手舞足蹈,随声附和起来。

C. 年少的他初入职场,难免表现得锋芒毕露;直至后来,年岁逐增,才变得内敛深沉。是经历磨圆了棱角。

D. 他因自小家庭破裂,早早辍学,浪迹四方,以偷窃为生,练就了一手扒窃的本事,成了当之无愧神偷手”。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