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阅读

细柳营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A. 以下骑送迎 齐使田忌而往

B. 天子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 已而细柳军 之虚所卖

D. 其将可袭而俘也 汝心之,固不可彻。

2.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

 

古文阅读: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练

B. 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而”与“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的“而“用法一样,都是表示“并列”。

C. 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D.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仿照例句再写两个句子,与例句构成排比。

例句:初中生活,如一条奔腾的小溪,每一朵浪花,都是一段难忘的回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夏天的包头南海子,芦苇丛生,绿柳拂岸,白帆点点,鸟语花香,是一个十分迷人的季节。

B. —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因此,每个中学生一定要重视课外阅读。

C. 最近全国各地加大了对醉酒驾车的惩处力度,为的是避免那些骇人听闻的交通事故不再发生。

D. 中考复习中,不少学生存在着复习重点不突出,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的甚至记住了前面的知识,又忘记了后面的知识。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项是     

A.美国总统奥巴马非常有人格魅力,他在篮球场上驰骋,带女儿吃刨冰的形象早已家喻户晓,但鲜为人知的是,奥巴马还写过诗。

B.我的姑奶奶今天你这搞得花枝招展的出来干吗?害我差点没认出你。

C.驴友,一个活跃在名山大川或人迹罕至地带的特殊人群,他们是具有冒险精神的背包客,是专业的野外生存达人,更是旅行者中的权力派。

D.秋天来了犯秋困。这不,数学老师才讲一道题,我就心会神凝,一会儿就进入梦乡了。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fēi hóng___________的轻云。

(2)希望看到一个美髯公,集尊贵、xuān 'áng_________、伟岸、天才于一身。

(3)他chù mù shāng huái _________,自然情不能自已。

(4)或是chóng luán dié zhàng __________,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生平多阅历。

 

默写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2)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赤壁》)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______________。(孟子《富贵不能淫》)

(4)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5)把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默写完整。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当你挑灯夜战,喝着母亲端过来的一杯热牛奶是,你会感到幸福;当你失意落寞,听到师长那语重心长的鼓励话语时,你会感到幸福;当你苦尽甘来,与朋友分享人生旅途的收获时,你会感到幸福;当你感受着陌生人的真诚,领悟到生活的真谛时,你感到幸福……幸福无处不在,幸福需要细细品味。

请以“幸福就在身边”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张季鹰闻琴遇贺循

刘义庆

贺司空[1]入洛[2]赴命,为太孙舍人。经吴阊门,在船中弹琴。张季鹰[3]本不相识,先在金阊亭,闻弦甚清,下船就贺,因共语,便大相知说[4]。问贺:“卿欲何之?”贺曰:“入洛赴命,正尔进路[5]。”张曰:“吾亦有事北京,因路寄载。”便与贺同发,初不告家,家追问乃知。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1]贺司空:即贺循。会稽郡山阴人,死后赠司空。曾任武康县令,后召补太子舍人,才进京。太子死后,其子立为皇太孙,贺循转为太孙舍人。[2]洛:洛阳,当时的都城。[3]张季鹰:苏州吴江人。有才华,但佯狂避世,不愿受礼法约束。[4]大相知说:意气相投。[5]正尔进路:正在赶路。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上下白             每韵为帖。(《活板》)

B. 饮三大白而别     赏赐百千(《木兰诗》)

C. 金陵人             以必得躬历山川(《治水必躬亲》)

D. 更有痴似相公       齐之习辞也(《晏之使楚》)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卿欲何之?

(2)吾亦有事北京。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句,很多版本写作“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你认为此处用问号和感叹号哪个更好,为什么?

4.读了文章,你认为张季鹰与《湖心亭看雪》一文中的谁更相像?请说明理由。

 

永不贬值的财富

①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这在偏远的山村里可是件新鲜事,村里为此专门请乡电影队来放了场电影,以示祝贺。左邻右舍,张王李赵的婶子、大娘们知道我们家穷,也都你家10元,他家8元地往我家里送钱,帮我筹学费。望着桌上那一堆零碎的人民币,我被这淳朴的乡情、善良的父老乡亲深深地感动着。

②但令我终身难忘的却是,入学前发生的一件事。那天上午,我正在家里收拾行李,准备启程。忽然,听到门外有个苍老的声音喊:“山子他娘在家吗?”母亲听见了,赶忙去开闩。门外站着村里那个瞎眼的老婆婆。        。老人家一生没有儿女,相依、为命的老伴死后,她大病一场,两眼便失明了。平常只好握着竹竿,摸索着向左领右舍要地瓜皮子度日。瞎眼婆婆对我母亲讲了一大堆赞扬我有出息的话,把我喊到她身边,用她那枯柴似的手颤颤抖抖地从灰蓝色的,土布兜里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1元钱,对我说:“山子呀,我这个瞎眼老婆子也没钱,这2元钱是我用地瓜皮子从小贩手里换来的,两毛钱一斤,我共卖了十斤,你别嫌少,添着买本书吧。”

③怎么,2元钱?瞎婆婆手里分明拿着1元钱呀!望着这1元钱,我和母亲瞬间都明白了。多么奸诈的小商人,他们竟伤天害理地欺骗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婆子!要知道,这十斤地瓜皮子,瞎婆婆要风里来,雨里去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天,奔走多少户畦——“怎么,你嫌少?”瞎婆婆的话打断了我的沉思,母亲含泪示意我接下,我颤抖着手从瞎婆婆手里接过那山一样沉重的“2元钱”,眼泪已经夺眶而出。

④许多年了,如今瞎婆婆早已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但老人家留给我的那1元钱,我却一直珍藏着。因为在我眼里,它已不再是普通的1元钱了,而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它让我在人际关系日益商品化的今天,懂得如何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1.本文名为《永不贬值的财富》,表面上看这笔财富是指______;而实际是指______

2.揣摩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说说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状态。 

(1)(瞎婆婆)用她那枯柴似的手颤颤抖抖地从灰蓝色的土布兜里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1元钱。

(2)我颤抖着手从瞎婆婆手里接过那山一样沉重的“2元钱”,眼泪已经夺眶而出。

3.在第③段中,“我和母亲瞬间都明白了”什么?

4.谈谈你对文中这笔“永不贬值的财富”的看法。

 

父亲的大学

①父亲到了上学的年龄,情愿盘腿坐在炕头帮祖母纺线,也不肯进学堂。父亲不上学,也就不识字,他连自己的名字也认不得。而读过书的大伯三叔四叔,无一例外地成了“公家人”,虽然几年才回来一趟,但都是春风满面,神采飞扬。相比之下父亲却显得猥琐俗气。每当他们弟兄几个坐在一起,我甚至都不敢看父亲一眼。

②父亲当年为什么不肯土学,父亲从未说过,我也没问过。倒是母亲每每与父亲闹翻,最后总是毫不留情地质问父亲:那时你咋不上学呀,看看人家再看看你。母亲这话一出口,父亲便像霜打的茄子一样低下头,只顾一口接一口地吸烟,一声不吭。

③父亲不识字,闹了不少笑话。我上小学时,听说有一回父亲进城,直通通地就走进了女厕所,被一个女工骂了出来。父亲吓得魂不附体,苦苦哀求,后来甚至下了跪。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很快就在村里传扬开了,有大半年的时间,父亲在村里走路,头总是垂得很低。

④这事虽然与我无关,但既然发生在自己父亲身上,我也就很难为情。每当看到或听到村里那些长舌的男人女人饶有兴致、添油加醋地谈论这件事时,我无不转身落荒而逃。回到家,真想戳着父亲的鼻子问他当初为什么不上学不读书,而偏偏去做那些纺棉花的女人活。但看到父亲寂寞苍老的样子,又禁不住顿生怜悯,真想抱住父亲的腿大哭一场。

⑤我上了高中,有一次,父亲怯生生地说想到学校来看我。听了这句话,我顿时感到一阵寒颤。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诉父亲,学校共有几处厕所,男厕在哪一边,不厌其烦地给父亲讲解“男”字与“女”字的不同。父亲不说话,只低头默默地吸烟。返校后我忐忑不安地等父亲来,夜里偷偷地享红粉笔去加重厕所上的那个“男”字。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父亲最终没来看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⑥高考前夕,我回了趟家,到家时已近黄昏,但家门却还紧锁着。我坐在大门旁的石头上等父亲,看着黄昏一寸一寸地爬上泥墙。邻家婶子从家里走出来,抬头看见我,说:梅子,你咋才回来?你爹犯胃病吐血了!我“腾”地站起来,电击了一般。婶子又说:现在好了,昨儿出的院,这会儿在地里忙呢!我拔腿往田里跑,远远地看见父亲腰里扎着一根草绳子,那么瘦小枯干!我跑上去,默默地站在父亲身后,眼泪簌簌而下。父亲说,很晚了,咱回家吧。我与父亲拉着排子车往家走,一路无语。一抹晚霞在西边的天空灿烂地燃烧,映照着我羞红的脸。

⑦终于等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父亲的话突然多了。我很难理解一向沉默寡言的父亲怎么就一时那么能说起来。凡是能想起来的,他都往外说。当年为啥不进学堂念书呀,那是因为家里穷呀,要是都上学,还不把你爷爷奶奶活活累死呀!你大伯三叔四叔都上过大学,就我没上过,现在好了,我闺女考上大学了,那就是我的大学!父亲每天都像复读机似的一遍遍地重复这些话。有时说得母亲烦了,就顶他:你歇会吧,自己的肠子还用别人给你量么!但父亲似乎已经不再怕母亲,仍是趾高气扬地说个不停。

⑧临上大学的前一天,一向舍不得多花一分钱的父亲摆了满满两桌酒席,把村长、支书、我小学的老师连同村里有些许墨水的人,都请到家里来。父亲红光满面.大声地说着些谦虚里透看骄傲的话,与他们碰杯,与他们喝酒。父亲谈笑风生,神采飞扬,全没有了往日的卑下与猥琐。我躲在灯影里,泪流满面……

1.阅读文章③-⑧段,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事件

“我”的心情

我上小学时

父亲走错厕所

上了高中

忐忑不安、担心

高考前夕

父亲得胃病,我回家看望父亲

我考上了大学

心酸、内疚、高兴

 

 

2.“父亲最终没来看我”的原因是什么?

3.请赏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父亲每天都像复读机似的一遍遍地重复这些话。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父亲的大学”这一标题的理解?

 

按下列要求默写古诗文句。

(1)、《黄鹤楼》一诗中,抒发怀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2)、《陋室铭》中表明“陋室”不陋原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3)、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龚自珍《_______》)

(4)、_______,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5)、橘生淮南则为橘,_______,叶徒相似,其实昧不同。(《晏子使楚》)

 

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

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____;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 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B. 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

C. 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

D. 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对下面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⑨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A. ①对偶②排比③拟人    B. ①排比②夸张③拟人

C. ①排比②对偶⑨反问    D. ①夸张②对偶③反问

 

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昀一项是(    )

A. 通过收看专题片,使我们认识到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B. 2003年10月16日,我们靠自己力量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这是中国人永远值得纪念和骄傲的日子。

C. 我们要确保安全生产,防止万无一失。

D. 这段时期以来,小红电脑水平有了明显的增强。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五一”小长假,学校精心布置了“五个一”德育作业,引导全校学生过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劳动节”。

B. 本届上海特奥会在国际奥特会运动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谱写了一曲响彻云霄的人道主义赞歌。

C. 虽然敌人来势凶猛,简直锐不可当,但我军顽强战斗,终于击溃了敌人的疯狂进攻。

D. 我市很多商家利用“十一”长假推出相应的楼市促销活动,各种各样的房源信息让众多购房者眼花缭乱,辨不清真伪。

 

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紧绷  沉静  横度长江  震耳欲聋

B. 酷似  屏幕  眼花晾乱  摧枯拉朽

C. 潇洒  由衷  如梦初醒  屏声敛息

D. 遗嘱  鉴订  殚精竭虑  慷慨解囊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悼念(dào)    愧怍(zuò)    吊唁(yàn)     转弯抹角(mǒ)

B. 歼灭(jiān)    拂晓(fú)    嫉妒(jí)      文绉绉(zōu)

C. 荒谬(miù)     寒噤(jìn)    阻遏(yè)    毛骨悚然(sǒng)

D. 尴尬(gān)     瓦砾(lì)     诘问(jié)     惊涛骇浪(hài)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微君之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皆出酒食。

(3)青青子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是宦游人。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

(7)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文帝拜释之为廷尉。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农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廷尉。释之治问。农人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他马,不败伤我乎?而廷尉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若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注释】①跸:帝王出行,沿途要警戒清道,禁止他人通行。②③④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帝/拜释之为廷尉    B. 此人/亲惊吾马

C. 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D. 民安所厝/其手足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属   (2)固      (3)厝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行过,即出,见车骑,即走耳。

(2)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4.你认为文帝和张释之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2017年中考江西卷)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唐)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释)①枥:同“栎”,落叶乔木。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描写了诗人山行时在村里村外的所见所闻。

B. 首联呈现了一幅恬美、和谐的山村图,其中有景、有人、有村落。

C. 颔联描绘了奇峰倒影的美姿和群鹿竞奔的景象。

D. 颈联描写了烘茶的过程与抽丝的声音,展现出农事繁忙的景象。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语言清新、细腻、贴切,读起来如闻如见,引人入胜。

B. 颔联以“回峰影”和“过鹿群”加以渲染,使所描绘的两幅画富有动态之美。

C. 诗歌构思奇特,所写景物极不寻常。

D. 诗歌结尾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山林的想法,意味深长。

 

下来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这种年轻女子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B. 清国留学生头顶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C. 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为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

D. 老信客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出,就是一幅画。

②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

③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④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

⑤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画。

⑥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A. ③①②④⑥⑤    B. ③②①⑤④⑥

C. ②①⑤④⑥③    D. ②③①④⑥⑤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读经典作品,会拓展我们的人生感受和视野。

B. 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壁,又折映出婆娑多姿。

C.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D. 恐龙灭绝事件认为是由约6600万年前的一颗陨石撞击地球所导致。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B. 人迹罕至的北极,奇异的天象令人心旌摇荡,难以忘怀。

C. 鼓角齐鸣,喊声大震,黄忠首当其冲,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裂之势。

D. 他忠人之事,急人之难,爱听些受恩者的恭维,虽不见得乐此不彼,却也习以为常。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感慨(kài)     哺育     孜孜不倦(zī)      头晕目炫

B. 静谧(mì)      荒缪     龙吟凤哕(suì)     囊萤映雪

C. 荣膺(yīn)     辐射     恍然大悟(huǎng)   锋芒必露

D. 门楣(méi)     剽悍     周道如砥(dǐ)      诚惶诚恐

 

(1)在鸟语花香的春天,莺歌燕舞的夏季,天高气爽的秋天,白雪纷飞的冬季里,每天都有许多的人和许多的事让你我感动着,请你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2)有一首歌写道:鱼儿在寻找大海/花儿在寻找春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寻找生活的法宝/成功的法宝是勇于探险/快乐的法宝是和平友好/美丽的法宝是诚实善良/金牌的法宝是意志不倒/生活需要我们去寻找……

请以“寻找_________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任选一个文题作文,自拟题目或把题目补充完整。②内容真实,有细节描写,语言要文从字顺。③字数600字左右。

 

阅读以下两篇短文,完成问题。

[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断2处)

生 不 识 水则 虽 壮 见 舟 而 畏 之

2.翻译下面句子。

⑴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⑵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3.[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都用原文语句回答)

4.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从其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

1.对第③段画线部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写出了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色。

B. 突出了我童年学诗歌的模糊记忆。

C. 表现出了夏夜我朦胧欲睡的状态。

D. 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

2.第④段爸爸高兴得流泪,其原因是

3.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全文,概括爸爸的形象。

5.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

 

 

沙 枣

梁 衡

沙枣是农田与沙漠交错地带特有的树种,研究黄河沙地和周边的生态不能不研究沙枣。

记得我刚从北京来到河套时就对沙枣这种树感到奇怪。1968年冬我大学毕业后分到内蒙古临河县,头一年在大队劳动锻炼。我们住的房子旁是一条公路,路边长着两排很密的灌木丛,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第二年春天,柳树开始透出了绿色,接着杨树也发出了新叶,但这两排灌木却没有一点表示。我想大概早已干死了,也不去管它。

后来不知不觉中这灌木丛发绿了,叶很小,灰绿色,较厚,有刺,并不显眼,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树吧,也并不十分注意。只是在每天上井台担水时,注意别让它的刺钩着我的袖子。

6月初,我们劳动回来,天气很热,大家就在门前空场上吃饭,这时隐隐约约飘来一种花香。我一下就想起在香山脚下夹道的丁香,清香醉人。但我知道这里是没有丁香树的。到晚上,月照窗纸,更是香浸草屋满地霜。当时很不解其因。

第二天傍晚我又去担水,照旧注意别让枣刺刮着胳膊,这才发现,原来香味是从这里发出的。真想不到这么不起眼的树丛能发出这么醉人的香味。从此,我开始注意沙枣。

认识的深化还是第二年春天。那是4月下旬,我参加了县里的一期党校学习班。党校院里有很大的一片沙枣林,房前屋后也都是沙枣树。学习直到6月9日才结束。这段时间正是沙枣发芽抽叶、开花吐香的时期,我仔细地观察了全过程。

沙枣的外表极不惹人注意,叶虽绿但不是葱绿,而是灰绿;花虽黄,但不是深黄、金黄,而是淡黄;个头很小,连一般梅花的一个花瓣大都没有。它的幼枝在冬天时为灰色,发干,春天灰绿,其粗干却无论冬夏都是古铜色。总之,色彩是极不鲜艳引人的,但是它却有极浓的香味。我一下想到鲁迅说过的,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当时曾写了一首小词记录了自己的欣喜:干枝有刺/叶小花开迟/沙埋根,风打枝/却将暗香袭人急。

1972年秋天,我已调到报社,到杭锦后旗的太荣大队去采访,又一次见识了沙枣的壮观。

这个大队紧靠乌兰布和大沙漠,为了防止风沙的侵蚀,大队专门成立了一个林业队,造林固沙。十几年来,他们沿着沙漠的边缘造起了一条20多里长的沙枣林带,沙枣林带的后面又是柳、杨、榆等其他树的林带,再后才是果木和农田。我去时已是秋后,阴历十月了。沙枣已经开始落叶,只有那些没有被风刮落的果实还稀疏地缀在树上,有的鲜红鲜红,有的没有变过来,还是原来的青绿,形状也有滚圆的和椭圆的两种。我们摘着吃了一些,面而涩,倒也有它自己的味道,小孩子们是不会放过它的。当地人把它打下来当饲料喂猪。在这里,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了它的实用价值。

首先,长长的沙枣林带锁住了咆哮的黄沙。你看那浩浩的沙海波峰起伏,但一到沙枣林前就止步不前了。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远,这样,在树带下就形成了一个几尺宽的无沙通道,像有一个无形的磁场挡着,沙总是不能越过。而高大的沙枣树带着一种威慑的力量巍然屹立在沙海边上,迎着风发出豪壮的呼叫。沙枣能防风治沙,这是它最大的用处。

沙枣还有顽强的生命力。无论怎样干旱,只要插下苗子,就会茁壮生长,虽不水嫩可爱,但顽强不死,直到长大;它的枝条上长着尖尖的刺,动物不能伤它,人也不能随便攀折它,正因为这点,沙枣林常被栽在房前屋后当墙围,或在地边护田;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因为有这些优点,它在严酷的环境里照样能茁壮地生长。

过去我以为沙枣是灌木。在这里我才发现沙枣是乔木,它可以长得很高大。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我采访的林业队长是一个近60岁的老人,20多年来一直在栽树。花白的头发,脸上深而密的皱纹,古铜色的脸膛,粗大的双手,我一下就联想到,他像一株成年的沙枣,年年月月在这里和风沙作战,保护着千万顷的庄稼不受风沙之害。质朴、顽强、吃苦耐劳,这些可贵的品质就通过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在育苗时注到沙枣秧里,通过他那双深沉的眼睛在期待中注到沙枣那红色的树干上。

不是人像沙枣,是沙枣像人。

第二年的端午节,我到离沙地稍远一点的一个村子里采访。这个地方几乎家家房前屋后都是沙枣,就像成都平原上一丛竹林一户人家。过去我以为沙枣总是临沙傍碱而居,其叶总是小而灰,色调总是暗而旧。但在这里,沙枣依水而长,一片葱绿,最大的一片叶子居然有一指之长,是我过去看到的三倍之大。清风摇曳,碧光闪烁,居然也不亚于婀娜的杨柳,加上它特有的香味,使人心旷神怡。沙枣,原来也是很秀气的。它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能上能下,能文能武,能防沙,能抗暴,也能依水梳妆,绕檐护荫,接天蔽日,迎风送香。多美的沙枣!

那年冬季,我移居到县城中学来住。这个校园其实就是一个沙枣园。一进校门,大道两旁便是一片密密的沙枣林。初夏时节,每天上下班,特别是晚饭后,黄昏时,或皓月初升的时候,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流溢不绝,让人陶醉。这时,我感到万物都融化在这清香中,充盈于宇宙间。

宋人咏梅有一名句“暗香浮动月黄昏”,其实,这句移来写沙枣何尝不可?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套平原的标志。沙枣飘香过后,接着而来的就是八百里平原上仲夏的麦香,初秋的菜香,仲秋的玉米香和晚秋糖菜的甜香。

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                

(有删改)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清风摇曳,碧光闪烁,居然也不亚于婀娜的杨柳,加上它特有的香味,使人心旷神怡。

2.作者对沙枣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3.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对“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这句话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

4.如何理解结尾句“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的含义?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